原創 花落成蝕 花蝕的人間觀察
在前年的那場中國動物園之旅中,能讓我從頭high到尾的動物園沒幾個,就是其中之一。紅山近些年的進步大家有目共睹,他們那動物福利優先的理念,先進的設計能力,都讓振奮。可以講,紅山是大陸動物園的希望之所在。
然而,自從我發了那篇文章之後,也老見到網友吐槽:紅山的獅虎豹過得那麼慘,鋼筋水泥小籠子,有啥好的?確實,那時紅山的貓科動物展區非常陳舊,被人指著罵完全能理解。
當年紅山的虎展區。
自己的硬傷在哪,紅山當然知道。在我寫那篇文章的時候,他們已經在醞釀新的猛獸展區了。沒過多久,那些陳舊的籠舍就被推掉了,幾座新的展區拔地而起。去年底,中國貓科館初步成型。那時,我以為這個新展區馬上就會開門迎客,沒想到直到現在還養在深閨人未識。
4年前,我首次登場一席講動物園,開篇引用了奧地利詩人裡爾克的《豹》:
強韌的腳步邁著柔軟的步容
步容在這極小的圈中旋轉
仿佛力之舞圍繞著一個中心
在中心一個偉大的意志昏眩
裡爾克記錄的就是動物園的豹。後來,我也數次說過,豹養得好不合,能夠體現一個動物園是否良心,因為豹個頭小,相對不是那麼難養,但又沒有獅虎雄偉,容易被忽視。
而現在,我終於在大陸看到了一座驚豔的豹展區。
自然的景致
所謂中國貓科館,自然飼養的是中國的貓科動物。在這個展區中,生活著豹、猞猁、豹貓三種中國原產的貓科動物。若以某些動物園愛好者的標準看,這裡沒有「尖貨」。我覺得,動物園養啥是其次,關鍵得把動物養好,讓它們充分的展示出自身的信息。
紅山是怎麼展示自己的中國貓科動物的呢?我們首先來看看外舍的環境。這座動物園有3座山。相同的佔地面積,有坡度的山地,表面積要大於平地,一般來說,環境的豐富程度、植被的狀態也要好於平地。因此,山只要用得好,對於動物園來說是個寶藏。
可以和上一張圖比一比。
中國貓科館的就坐落於其中的一座山上,其中的好幾座展舍,借了山勢,給了豹一塊山坡。這些山坡當然不是水泥底,能夠見土,就有了更多的可能。我看到植被在夏日變得蔥蘢,大樹透過可自動改變大小的環扣裝置,將樹冠伸出頂部的籠網之外。
山坡上,點綴的是石塊。有的石塊,構成了動物站高高的位置。在野外,各種貓科動物特別喜歡高高突出的石塊,它們會站在上面觀察下方的環境,並在石頭上拉屎,留下自己的氣味信息,把顯眼的大石塊變成自己的廣告牌。
而有的石塊,構成了水流的通道,人工控制的小瀑布能給整個環境帶來活躍的氛圍,也帶給了動物新的選擇。
當然,也不是所有的展舍都有山坡,也有幾間是塊平地。在這些平地環境中,園方在其中放置了大量豐富環境的實體,有高大的爬架,倒伏的死木,面積不大但搭配有水邊植物的水潭……這樣的環境,讓人覺得很舒服。
這樣的環境,給動物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和選擇。它們能躲到某個角落裡,也能突然蹦出來,能夠在水裡玩耍,也能爬到高高的棲架上面,全憑它們的心情。
上面說的這些展區,介紹的是豹和猞猁的底盤。豹貓的地盤要小得多,但其中的環境照樣豐富。
豹貓展區,可見它是用豎籠網將遊客和動物隔離開來。這種豎籠網可防止動物攀爬,如果我有它,呵呵就沒法越獄了。
當動物躲起來的時候,大家該怎麼看呢?中國貓科館的展窗設置非常巧妙,它的每一間展舍,都有至少2個不同的角度可以觀察,但每一個角度都不能看透整個籠舍。遊客可以在不同的展窗間來回移動,尋找合適的角度,來觀察動物。
據我觀察,目前的中國貓科館,看到豹子還是很容易的,它們相對膽大,就算躲,也不太閉著人。但猞猁和豹貓如果想躲就不太容易找了。豹貓,自然是因為個頭小,猞猁的原因,我們後文講。
人類的巧思
當你在展區內漫步的時候,會看到有好幾個籠舍之間,有一個架在空中的圓筒。這是啥?這是連同不同籠舍的通道,容易被大家觀察到的是空中的幾個,還有若干地面上的通道。
這樣的通道有什麼用?
較為原始的動物展舍,就是一間房或者一個籠子,動物吃喝拉撒睡,幹啥都在這間屋子裡面,大家肯定都見過。為了讓動物生活得更好,也為了操作方便,這樣的單間慢慢會被隔成兩間,或是多間相鄰的展舍被串聯在一起,不同的區域會形成不同的功能,塑造不一樣的環境。例如,串聯的兩間房,一間是室外展區,一間是室內的操作間,日常的展示在室外展區,動物體檢、吃飯、晚間休息都待在操作間裡,這是目前很多國內動物園動物展區的狀態。
後來,設計者們發現,動物展舍的不同區域,不一定需要緊緊相鄰。兩個不相鄰的籠舍,通過一個通道連接起來,照樣能讓動物移動。這樣的連接方式,在空間利用上更加靈活,也更容易實現更多的功能。例如,懸在空中的通道,可以利用道路上方的空間,將多個分散開的展舍連接起來,還有可能讓遊客在下方觀看上方通過的動物。
於是,這樣的動物轉移通道,就成了國際上很多先進動物園喜歡使用的一種設計方式。南京紅山的中國貓科館的空中通道是怎麼用的?我先給大家看一個視頻,視頻素材是我找園方要的。
怎麼樣,是不是很有意思?
當然,這樣的空中通道,並不只是做出來讓人覺得有意思的。如果是那樣,很容易進入歧途——我曾見過有個動物園給老虎做了個空中通道,把老虎趕進通道,然後兩邊一堵,就讓它在通道裡面給人看。這種逼迫的狀態可很不好。
對於紅山來說,這些通道更大的意義在於轉場。中國貓科館有9個展舍,其中1個是給豹貓的,剩下8個,都由或空中或地面的轉移通道連接,裡面飼養了5隻動物,3隻豹,2隻猞猁。
如果長期將一頭動物,放在同一個展舍內,這個展舍就算環境再豐富,時間久了動物也會失去新鮮感,行為就會變得不那麼豐富。所以,中國貓科館的設計者,就設計了這些通道,讓這些動物,能夠隔一段時間,利用通道換一次籠舍,這樣,就能增加動物生活環境的豐富程度。
最終,每一隻動物都會住遍每一個籠舍。
讓動物們串籠的過程很有意思,特別像華容道。但是,讓它們移動的過程可沒有華容道那麼容易,說動就動。這就得靠飼養員日復一日的正強化行為訓練,得讓動物對廊道脫敏,得讓它們願意走過去。我很期待有一天,這樣的轉場能成為一種特別普通的過程,能夠在遊客面前實現。
不過呢,這樣的轉場大循環也帶來了一些問題。豹子們轉場沒啥問題,它們是中國貓科館無可爭議的老大,怎麼轉,都無所謂。但是,猞猁就遇到了點麻煩:當它們感受到新住處裡有比自己強大的掠食者的氣息時,會感覺到緊張,會找地方躲起來。這對於動物本身和動物展示來說都是不利的。
不過,這樣的問題,是在為動物提供更好的生活條件時產生的。多做事多說話的人就是容易多出錯,就算有這樣的問題,那也比不做事不說話的人好太多了。我很期待紅山會用什麼樣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最終的解決方式,肯定能給大家再上一課。
自然教育的難題
剛進中國貓科館的時候,我就看到了一個熟悉的裝置:一座畫了豹子塗鴉的貨櫃小屋。咦,這不就是貓盟CFCA在山西和順的保護站嗎?
貓盟是一個致力於研究、保護中國貓科動物的民間公益組織。他們在全中國各地的保護區中安裝紅外相機,做基礎調查。有了這些數據,才有可能科學的保護。在山西和順,他們管理著一個保護區,那個保護區中的頂級掠食者就是豹子。
貓盟的和順站。
原來,紅山的中國貓科館,在科普上和貓盟深度合作,在展區中複製了和順保護站,集中展示了野外保護工作者的生活和工作,也以此為抓手,介紹了中國野生貓科動物的知識。這樣的深度合作,似乎在中國動物園裡還是第一次。
指向保護工作的科普展陳,加上展現生態環境的動物展舍,呈現出了這樣一種效果:這座中國貓科館,展現的不只是動物,而是動物所處的生態,和它們所需要的保護。我認為,自然教育如果不能導向保護,而僅僅是物種層次的科普,那就是低級的科普,就算玩出花來也不到位。
和順站的昆蟲旅館這裡也有。中國貓科館所處的位置,其實是園內昆蟲種類、數量最佳的位置,放這麼一個昆蟲旅館是錦上添花,教育意義更大。所以,你們知道前兩天的宣傳片裡為啥有蟲子了吧。
所以,儘管中國貓科館的科普裝置還缺些東西,有些文字還需要再調整,我依舊會覺得這座展區的科普教育做得不錯。方向對了嘛。
但是,有個問題我非常擔心:遊客看不到動物怎麼辦?
前文我們說了,中國貓科館的展舍,還原了自然環境,有很多或天然或人工的遮蔽處,動物可以躲裡面。這一點在豹貓身上特別明顯:它們本來就比較怕人,有地方躲,人多的時候自然就躲著不出來了。
中國貓科館我去了兩趟,一趟是清晨,一趟是下午,其實兩趟都看到豹貓了。但它們都是躲在角落裡,悄悄的觀察我。我需要左騰右挪,找好角度,才能看到豹貓的半個臉。
不怕人的豹子也是如此。它們雖然沒啥躲人的欲望,但也喜歡待在安靜、避開目光的角落裡。無論是豹貓還是豹,它們躲藏的地方,仔細去找,或是換個人少、動物活躍的時間去看,肯定也能看到。事實上,我覺得找著看動物反而更有意思,找到動物後,人會有一種驚喜感,對動物的觀察也會更仔細,這是好事。
但是,並非什麼樣的遊客都這麼看。
豹子喜歡待的角落,抬頭可看。
我們面對的是一個什麼樣的環境呢?老套的動物園大家司空見慣,場館陳舊單調,動物無處可躲,但很容易就能看得到動物。豔俗的野生動物園大行其道,有些提供肉塊給人餵猛獸,有些把幼獸從媽媽的身邊拿出來單獨放置,就為了給人看。在這樣的環境下,喜歡在動物舒適的環境中尋找動物的遊客,並不是主流。
在這樣的環境下,我們該如何引導遊客,讓他們接受動物福利優先的理念,仔細尋找觀察的遊覽方式?中國貓科館馬上就會迎來挑戰,我很好奇紅山會如何引導。
我們武漢動物園遇到了相似的問題,目前的解決方式是志願者引導和宣傳片教育。上為武動熊貓館熊貓位置引導片。
紅山森林動物園的沈志軍園長給我說過一段話,大意是:動物園不能只是迎合遊客,迎合會讓動物園越來越差;動物園應該引導遊客,讓遊客了解更多,變得更好。
我很期待紅山森林動物園如何去引導遊客尋找林間之豹。
原標題:《給豹子一座山,又不只是山》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