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人與一座山的故事,這是一個人如一座山的故事。遇到一座山,一個人在天地間立誓;遇到一個人,一座荒山漾出了青綠
冬日的玉泉山綠意不減,反倒透出一股北方漢子的堅毅魅力來,吸引了不少的遊客往來於蜿蜒的登山步道上,望山看景,不亦樂乎。若非存留著當年的影像,任何人都不會將「髒」「亂」「荒」等字眼與玉泉山聯繫在一起。
「這裡的一草一木就像我的娃,看到它們精神抖擻的樣子,我就特別高興。」記者與太原市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董事長張俊平邊走邊聊,隨著他的思緒,時光回溯到十餘年前。
上山,為了一個情結
2007年,為全面治理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太原市在西山片區「下了猛藥」:關停小煤礦76座,封堵私挖亂採黑口子2000多個,關閉、淘汰汙染企業343家。兩年後,太原市出臺生態新政策,鼓勵社會資本認養治理荒山。
時為山西晉峰供熱公司董事長的張俊平認領了玉泉山,成為太原認養荒山第一人。
「當時,這裡有大大小小的垃圾場700多個、近200個開礦留下的廢墟,用千瘡百孔來形容,一點也不為過。」張俊平回憶道,玉泉山地處太原市西郊,礦產資源豐富,新中國成立前便開著眾多的小煤礦,20世紀80年代又出現了許多採石礦。幾十年的野蠻開採,使玉泉山礦產枯竭,遺留下眾多廢礦。2000年以來,每年都有上萬立方米的垃圾傾倒在這裡。
「不好好守著上億元的家產,非要把自己折騰得頭破血流。」張俊平認養荒山的決定一出,便遭到親友的一致反對。
親友的反對是有根據的。
張俊平從部隊轉業後,組建了一支以復轉軍人為主的隊伍,承包了太原多家單位的供暖業務。良好的口碑和信譽,讓他的公司很快佔領了太原供暖市場的半壁江山。
環顧四下,沒有一個人支持自己,張俊平發了「驢」脾氣,既然大家不同意,乾脆背了鋪蓋卷,帶了鍋碗瓢盆,頭也不回地上山安了家。
回想起當時的情形,張俊平無怨無悔。他說:「認養荒山,其實是我內心的一個情結。當兵入伍前,我在林區做過6年的護林員。那段日子讓我對樹、對山有了極深的感情,這是一個農民對家鄉山水最質樸的感情。何況當時已經籤了合同,是鐵板釘釘的事,當然就要負責到底。」
從那時起,張俊平開始吃住在山上,當起了玉泉山的「專職奶爸」。
戰山,為了一生抱負
治理玉泉山,並非易事。
「我要讓荒山禿嶺變成綠水青山。」在張俊平的人生抱負面前,三大難題毫不留情地接踵而至:山無路、水無源、地太硬。
「再難幹的事也要硬著頭皮上,哪能讓別人看咱的笑話。」張俊平想到這裡,硬生生給自己撂下一句話:難幹更要幹,先從種樹幹。
說幹就幹。
張俊平開始僱用當地村民上山種樹。說來也怪,剛過兩三天,工地上的人就少了一大半。再過幾天,只剩下張俊平獨坐「中軍帳」。
一位曾經跟隨他上山的工友悄悄告訴記者,由於當年挖山採石,山上留下的大多是直上直下的開採面,人上去都難,更別說去種樹了,有誰願意把命搭進去掙錢呢,所以都當逃兵了。
張俊平沒有放棄,他終於迎來了一批新的工人。這是一支以退伍軍人為生力軍的隊伍。
山上不去,那就先修路。
張俊平調來挖掘機,先是把坡面削成小於60度的斜面,然後在上面架起了木棧道。
好歹有了個立腳的地方,但在矸石山上打坑談何容易。
「即便用電錘,打一個樹坑也至少需要3個小時。有時一個工人一天就能打斷5根鋼製錘芯。幾天下來,山崖下面便有了成堆的廢錘芯。」張俊平描述道。
不過當過兵的人,有的是逢山開路的勇氣和遇水搭橋的能力,不久,他們居然在山上打出近190萬個樹坑。
路搭起來了,樹坑挖好了,工人們頂風冒雨把土、肥料和樹苗一袋一袋、一棵一棵背上山。
工程部負責人李彥鋒至今難忘:「樹是種上了,但成活率太低。記得有一次,種下的竹子死了一大批。大伙兒看著竹子一車車地往外拉,都勸張俊平別再種了,但張俊平卻吼著說,100棵竹子裡哪怕只能活一棵,就要在這一棵裡找經驗,看它為啥能活下來。」
在一次次的失敗和失望中,樹的成活率有所增加。不過,解決缺水問題成了當務之急。
張俊平決定引水上山。
「一開始,我們把鋼管全埋入地下,到春天急需澆水時,仍有個別部位不能解凍;後來就改裝成塑料管,但承受不了壓力,經常爆管;又把無縫鋼管裝在地面上,但管徑太細,流量太小,還是不行;直到第四次,我們把設計流量加大了十幾倍,才最終成功。」
有了水的滋潤,玉泉山上的林木成活率超過95%。
與此同時,歷經50多次的艱難試驗,張俊平和他的團隊還成功研究出了自動排水法,不僅解決了山上的乾旱問題,還起到了防火作用。
百頭噴灌,是玉泉山上難得一見的風景,當瀰漫的水霧在陽光下形成一道道「人工彩虹」時,誰又能想到,這是25公裡外的汾河水,在通過三級泵站後引至山頂各處的。
看著眼前的一番情形,東社街道辦主任裴巍偉深有感觸地說:「我家就在這山溝裡,十年前,灰土滿天飛,能不出門就不出門。現在是綠色滿山、風清氣朗,外面的人主動上門來旅遊觀光,真的是大變樣了。」
守山,為了一句承諾
玉泉山城郊森林公園自2014年開放以來,每年接待遊客達百萬人次,成為太原近郊遊的一個熱門景區。
按理說,張俊平終於可以喘上一口氣、歇歇了,但守山的日子也有意外。
2017年4月,山上要新修一段山路,張俊平帶著兩個助手上山勘察路況。沒想到山土虛浮,張俊平一腳踩空,從陡峭的山崖上摔了下去,掉進了幾十米深的坑裡。
「雙腿失去了知覺,我自己使勁把腿從土裡拔出來,看到左腳腳心竟衝著上面。憑著小時候放羊時給羊接過腿的經驗,我將完全斷了的左小腿扭轉一圈,比照右腿的關節位置扳正歸位,然後手腳並用,順著土崖陡坡滑到了山腳……」這段記憶,讓張俊平印象深刻。不過,受傷的他仍然與山為伴,很長時間裡,身邊多了一副拐。
站在玉泉山山頂四望,眼前是一片綠海松濤,張俊平有點哽咽地念叨著:「我曾跟人說過,一定要讓玉泉山成為綠水青山,為了這句承諾,我也要堅持到底不退縮。我不幹下去,對不起別人,更對不起自己。」
張俊平告訴記者:「燒煤供暖註定不可持續,不轉型就會走下坡路。憑著多年來綠化荒山的經歷,我目前已經培養出了一支超千人的綠化隊伍。這支隊伍綠化業務幹得不比供暖業務差,是山上綠化的資金來源。」
除了錢之外,張俊平如今最缺的是時間,每天從醒來就開始忙活,不知不覺就到了晚上十來點。雖然很累,但對他來說,這些年才是激情燃燒的歲月,真正感覺到了生命與理想的可貴。
據統計,張俊平至今已在12.5平方公裡的荒山禿嶺上栽種530餘萬棵樹木,治理廢礦200多個,修建道路105公裡,安裝水網450公裡,治理山體破壞面100萬平方米,治理大型垃圾場2000多畝,清運垃圾1500萬立方米。
他還組建了有50多人、12輛消防車的民間消防隊,義務滅火70餘起,安置退伍軍人數百名。
「為了讓荒山變成綠水青山、金山銀山,我義無反顧。」張俊平說,「如果生存環境不好,掙再多的錢又能怎樣?我希望再用四五年時間,按照4A級景區建設標準,完成提檔升級,完善服務配套設施,讓玉泉山成為人人嚮往、百鳥歸巢的好地方。」
前不久,在央視的一次採訪錄製中,萬柏林區圪僚溝村原黨支部書記常春生作為致敬人,面對張俊平深情地說:「挖礦開山取石把這裡搞成了窮山惡水。是你,讓我們的村民告別了又髒又不安全的礦山,過上了人人嚮往的小康生活。」
本報記者範珉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