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愛我嗎?(約21:16)
這是基督問使徒彼得的問題。不會有一個比這更重要的問題了。自從這問題問了以來,已經有一千八百多年過去了。然而,對於今日的我們來說,這個問題仍是最深刻的、最有益的。
想要去愛別人的傾向,是上帝放在人之天性裡面的一個自然的感受。不幸的是,太多時候,人們把他們的感情用在不配的對象之上。今日我想要宣告,唯獨基督自己才配得我們心中最美好的感情。我願人們能去愛這一位愛我們、為我們舍己的聖者。在我們所有愛的情懷中,不要忘記愛基督。
讀者,請容我將這個重大的主題深深地刻印在你的心中。這不只是「狂熱分子」才關心的問題。每一個相信聖經的基督徒都要認真思考這個問題。我們的得救與此緊密相聯。或生或死,或天堂或地獄,都與我們如何回答這個問題相連:「你愛基督嗎?」
首先我要討論兩點。
一、一個真基督徒對基督獨有的情感
首先,讓我說明一個真基督徒對基督獨有的感情是什麼——他愛他。
一位真基督徒並不只是一個受過洗的人,他要比這更多。他並不只是一個在星期天形式上去教會,在一周裡卻活得好像沒有上帝的人。形式主義不是基督教,有口無心的敬拜也不是真信仰。聖經說得很明白:「從以色列生的,不都是以色列人。」(羅9:6)這些話的實際應用是顯而易見的。所有在一個可見教會中的成員並不都是真基督徒。
對於一個真基督徒而言,信仰是在他的心中,在他的生命中。信仰是被他的心靈真實感受的。別人從他的日常行事為人中看到他的信仰。他感受到自己的罪性、過犯和敗壞,並為此悔改。他看基督是他的靈魂所需要的那一位救主,並且委身於他。他脫去舊人及舊人敗壞的、屬肉體的惡習,並且穿上新人。他活出一個全新、聖潔的生命,不斷地與世界、肉體和魔鬼爭戰。基督自己是他的信仰的中心和基石。你若問他,他靠著什麼獲得罪的赦免,他會告訴你,是靠著基督的受死。你若問他,在審判之日,他憑著什麼稱義,被看為無罪,他會告訴你,是靠著基督的義。你若問他,他的生活是以什麼為標準,他會告訴你,他是以基督作為榜樣。
然而,在這些之外,有一樣事情對於真基督徒而言,是格外獨有的。那就是對基督的愛。知識、信心、盼望、敬畏、順服都是一個真基督徒之性情的特徵。但是如果沒有對他的主人的愛,這幅圖畫就會殘缺不全。他不僅認識、信靠和順服,他要比這行得更遠——他愛。
聖經中常常提及這一真基督徒所特有的記號。我們都很熟悉這樣的話:「對我們的主耶穌基督的信心。」讓我們永遠不要忘記,聖靈強調愛,就像強調信心一樣。對於「不信之人」,存在怎樣的危險,對於「不愛之人」,也存在怎樣的危險。不信以及不愛,都會導致永遠的滅亡。
聽聽保羅是如何對哥林多人說的:「若有人不愛主,這人可咒可詛。」(林前16:22)對於不愛基督的人,保羅絕不留任何餘地。保羅不給他任何退路或藉口。一個人也許在頭腦的知識上不足,但是他可以得救。他可能在勇氣上缺乏,因著對人的懼怕而跌倒,就像彼得。他可能像大衛一樣大大地跌倒了,但是他還能興起。然而,如果一個人不愛基督,他就不是行在生命之路上。咒詛在他的身上,他是走在引向滅亡的寬路上。
聽聽保羅是如何對以弗所人說的:「願所有誠心愛我們主耶穌基督的人都蒙恩惠!」(弗6:24)使徒在這裡發出他的祝福,宣告他對所有真信徒的美好心願。毫無疑問,對其中許多人,保羅素未謀面。我們也能比較確定地知道,在早期教會中,有許多信徒他們的信心是軟弱的,在知識上和舍己上都不夠。那麼,保羅在給他們的信中,如何描述他們呢?用什麼的話,才可以不使這些軟弱的弟兄們灰心呢?保羅選擇了一個表達方式,適用全體真基督徒。無論是在教義知識上,還是在生命實踐上,各人的地步都不同,但他們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誠心地愛基督。
聽聽主耶穌自己是如何對猶太人說的:「倘若上帝是你們的父,你們就必愛我。」(約8:42)他看到他的敵人對自己的屬靈光景有一種虛假的滿足,單單是因為他們是亞伯拉罕的後裔。他們認為自己是上帝的兒女,只是因為他們受了割禮,他們屬於猶太教的群體。今天的許多基督徒也是如此地無知。主給出一個原則,就是人若不愛上帝的獨生子,他就不是上帝的兒女。若一個人不愛基督,他就無權稱上帝為他的父。若今日的基督徒能夠知道,這一原則不僅適用於猶太人,也適用於今天的我們,就會使我們大得益處了。沒有對基督的愛,就沒有兒子的名分!
讓我們再來聽聽復活後的主是如何對彼得說的。他三次問他這個問題:「約翰的兒子西門,你愛我嗎?」(約21:15-17)請注意問這個問題的場合。主是要溫柔地提醒彼得的三次失敗。主想要使彼得有重新的認信,然後再公開地恢復彼得牧養群羊的使命。主問他的問題是什麼呢?主本可以問他:「你信我嗎?」「你歸正了嗎?」「你準備口中承認我嗎?」「你順服我嗎?」但主沒有問這些問題。主只是問:「你愛我嗎?」主要讓我們知道,我們的信仰與這一點緊密相聯。雖然這個問題看起來很簡單,但是卻非常深刻。這個問題是如此簡單和直白,以至於最沒有學問的人也可以明白,它所包含的內容,使最有學問的人面對自己的真相。如果一個人真的愛基督,那麼一切都好,如果不是,那麼都是錯的。
這樣對基督獨有的愛,使真基督徒區別出來,你想知道這樣愛的秘訣是什麼嗎?在使徒約翰那裡有答案:「我們愛,是因為他先愛了我們。」(約壹4:19)這句經文無疑是指父神,但同樣也是指聖子。
一個真基督徒因基督為他所做的而愛他。基督替他受難,並且為他死在十字架上。借著自己的血,基督把他從罪的權勢、刑罰和後果中拯救了出來。借著聖靈,基督呼召一個人進入覺醒、悔改、信、望和聖潔的地步。他赦免了他許多的罪,將它們潔除乾淨。基督又救他脫離世界、肉體和魔鬼的轄制。基督救他脫離了地獄,使他走在窄路之上,並且使他定睛在天國。基督使他出黑暗入光明,以良心的平安代替內心的不安,以盼望代替迷茫,以生命代替死亡。一個真基督徒會愛基督,你奇怪嗎?
他也為基督仍舊為他所做的一切而愛他。他感受到基督在每天中潔除他的過犯與軟弱,並且為他靈魂的緣故在上帝的面前代求。基督供應他每日靈魂的需要,並且在每一刻以憐憫和恩慈待他。在每一天中,基督以聖靈引領他走向上帝之城,在他軟弱和無知的時候忍耐他,當他跌倒和搖擺的時候興起他,保護他脫離許多的仇敵,為他在天上預備了一個永恆的家園。一個真基督徒會愛基督,你奇怪嗎?
一個人因欠債住進了監獄,他的朋友出乎他意料之外償還了他所有的債務,提供給他新的資金,並且願意和他建立夥伴關係,這個人難道不愛他的這位朋友嗎?一個人在戰場上被俘虜,他的朋友冒著生命危險,突入敵後,把他救了出來,他難道不愛他的這位朋友嗎?一個水手,就快淹死了,他的朋友跳入海中,向他遊去,抓住他,竭盡全力把他從水的墳墓中救了出來,他難道不愛他的這位朋友嗎?一個孩子都能回答這樣的問題。同樣道理,基於同樣原則,一個真基督徒會愛耶穌基督。
1.對基督的愛,是與得救的信心不可分割的。魔鬼的信,只是在知識上的信,人也可以有這樣的信,卻沒有愛,而這樣的信不能救人。愛不能篡奪信的功用,愛不能使人稱義,愛不能使靈魂與基督聯合,愛也不能給良心帶來平安。但是有真正的在基督裡稱義之信心的地方,就總是有對基督的發自內心的愛。赦免多的,他的愛就多(路7:47)。如果一個人對基督沒有愛,我們可以肯定他不具有信心。
2.對基督的愛是為主做工的泉源。若只是出於責任,或是出於對是非的知道,那麼我們在地上能為主做的就非常有限。在手開始工作、並且持續工作之前,我們的心必須產生興趣。興奮感或許能一時激勵基督徒去做一陣子的工作,但是若沒有愛,人沒有持續行善的耐心,無論在家,還是在外,都不能不知疲倦地做工。一個護士能夠在醫院中很好地完成她的職責,在恰當的時候給病人吃藥,給病人餵飯,服侍他,照顧他的需要。但是在這個護士和一位照看自己的孩子的母親,或照看自己丈夫的妻子之間有很大的區別。前者所做的是出於責任,後者所做的是出於愛和關懷。前者完成她的責任是因為她為此得到工資,後者是發自內心。對於服侍基督,也是如此。教會中那些偉大的工人,那些在宣教工場上孤獨地戰鬥的人,那些改變了世界的人,他們都對基督有著熱忱的愛。
看一看歐文和巴克斯特,看一看拉瑟福德和喬治·赫伯特,看一看萊頓和赫維,看一看懷特菲爾德和衛斯理,看一看亨利·馬廷和賈德森,看一看比克斯特思和西米恩,看一看休伊森和麥克謙,看一看斯託厄爾和麥尼爾。這些人都影響了這個世界。他們共有的特徵是什麼呢?他們都愛基督。他們不只是有一些信條。他們愛那一位,就是耶穌基督。
3.在我們教育孩童的時候,對基督的愛是我們特別需要注意的一點。揀選、義的歸算、原罪、稱義、成聖,甚至信心的教義,有時會使一個幼童感到難懂。但是他們似乎更容易明白對基督的愛。基督愛他們,甚至為他們死了,他們也應該愛基督,這是他們容易明白的。這話是多麼的對:「你從嬰孩和吃奶的口中完全了讚美的話。」(太21:16)有一些基督徒通曉《阿塔那修信經》、《尼西亞信經》和《使徒信經》,但是他們的信仰可能不比只懂得愛基督的孩子實在。
4.對基督的愛是地上基督教會不同派別信徒的共同點。無論是主教制還是長老會,浸信會還是公理會,加爾文主義者還是阿明尼烏主義者,衛理會還是摩拉維亞弟兄會,信義宗還是改革宗,聯合教會還是獨立教會——至少在這一點上,他們都同意。在形式和禮儀上,在教會建制和敬拜方式上,他們常常有很大的不同。但是在這一點上,他們是一致的。他們對那一位賜給他們救恩盼望的,都懷著同樣的感情。他們誠心愛主耶穌基督(弗6:24)。他們中間的許多人,可能不知道系統神學,也可能不能很好地為自己所持的信條爭辯,但是他們曉得他們對為他們而死的那一位懷著怎樣的情感。一位沒有受過什麼教育的老太太對查爾默斯博士說:「我不會說什麼,但是若我不能為基督說什麼,我願為他而死!」
5.在天國,對基督的愛是所有得救聖徒的特有記號。那許許多多數不過來的人,他們有同一個心思。舊有的分歧在同一份感情裡化解了。原來曾為之激烈爭辯過的教義上的細節,現在被共同的對基督的感恩遮蓋了。路德和茨溫利不會再爭辯了,衛斯理和託普萊迪也不會再花時間衝突了,從國教者和不從國教者也不會再彼此相咬相吞了。所有人都會口唱心和於這一首讚美詩:「他愛我們,用自己的血使我們脫離罪惡,又使我們成為國民,作他父神的祭司。但願榮耀、權能歸給他,直到永永遠遠。阿們!」(啟1:5-6)
班揚所描寫的「堅定先生」,當他站在死亡河旁邊時所說的話,真是非常優美:「對許多人來說,此河使人望而生畏;確實,過去我想到它時也是膽戰心驚,可現在我覺得自己站立得很穩。我立足之處,正是當年以色列人過約旦河時抬約櫃的祭司站立的地方。河水的確嘗起來味苦,又冰冷,但一想到我要去見神,以及在對岸等待我、迎接我的人時,我的心就熾如炭火。我知道我已經走完了我的路程,我勞苦的日子即將結束。我即將看到戴著荊棘冠冕和為我而遭人吐唾沬在臉上的耶穌。我以前靠傳聞和信心而生活,而現在我是去住在那裡,能親眼看見他,在那裡能喜樂地與主相伴。我素來喜歡聽人稱道我主;凡我主在世上走過的地方,我總渴望能走在他的腳印上。主的名對我猶如一隻麝香盒,比一切的香料更芳香!主的聲音最甜美;我渴望見到主的面容,勝過那些渴慕見到陽光的人!」那些能夠體認這些話的人有福了!那些預備好進入天國的人,必須曉得對基督的愛。那些在死時也不懂這樣的愛的人,他們最好從來不曾生在這世上。
(節選自作者著《聖潔》,P288-294,李漫波 、朱保平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