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李晶 來源 ▏經濟觀察網
從去年開始,中國院線市場形成的主要競爭特點包括,上遊影視公司開始進軍下遊院線市場;私人影院開始在二三線城市快速布局;院線公司均在謀求上市;3D影廳建設已然成為主流。
隨著新的湧入者的不斷進入,院線的競爭無疑會更加激烈。
中國電影市場的井噴讓投資者趨之若鶩,而在目前中國電影產業鏈中,決定票房的控制權還是握在院線大佬手中。
數據顯示,中國去年投資於電影內容的資金約為72億元,佔全產業投資不到31%。更多投資湧向基礎建設領域,即院線建設,平均日開3家電影院。截至2014年11月30日,全國累計影院總數量達5540家,銀幕總數量為23349塊。而這其中的原因,就在於目前中國電影票房的控制權還掌握在院線手中,正因為如此,以電影製作公司為主的資本力量紛紛由上遊湧入下遊。
從去年開始,中國院線市場形成的主要競爭特點包括,其一,是上遊影視公司開始進軍下遊院線市場;其二,私人影院開始在二三線城市快速布局;其三,院線公司均在謀求上市,萬達院線、上海電影股份、中國電影股份、廣東大地均已經或者籌備上市計劃。其四,3D影廳建設已然成為主流,一張2D電影票的平均票價為50元,而一張3D電影票的票價一般都會超過100元,影院為了中間差價考慮也會通過加碼IMAX影廳來提高票房。
那麼,為何影視製作公司都開始紛紛涉足院線呢?這首先是因為院線的排片率直接影響到票房收入。
電影公司為了讓影片大賣,一般的做法是在前期為影片融資時就會引進一個強勢的發行公司,而發行公司除了供片之外,最主要的工作是負責影院陣地宣傳和排片場次的落實,爭取排片率最大化。整個排片的流程是,出品方和發行公司初步制定影片上映檔期(國產電影的檔期不受限制),然後將初步檔期計劃通知院線。而這個時候,決定權就掌握在了院線手裡。最初,這個決定權只是按照市場規律來進行排片,比如有大明星、大導演那麼先期的排片率可能會高,但是最終排片率是一個動態的過程,會按照上座率而進行動態調整,不過調整的決定權依然掌握在院線經理手中。
一般來說,發行公司對一部影片的票房預估是3個億,那麼這意味著至少要爭取到30%的排片空間,同時目標觀眾、營銷計劃、上座率,都要經過提前客觀地預估,並且針對不同地區有著不同的宣傳策略。
很顯然,決定影片的生死的排片率在很大程度上掌握在院線手中,在排片博弈中,院線是強勢一方。一般來說,院線對於影院的排片具有指導性,那麼在這種情況下,進軍院線就成為了電影公司必然的選擇,只有這樣才能掌握主動,並且有了與其他院線談判的籌碼。
電影公司進軍院線的另一個重要原因是長期以來,影視公司在遇到融資需求的時候,由於無固定資產可供抵押,那麼在擁有了電影院之後,電影公司在融資的時候才會有更多的話語權。
除了排片率之外,票房收入中很大一個比例被院線收穫。目前,我國電影產業主要採用分帳制進行,在片商和影院之間關於票房的利益分配中,影院往往在票房分帳中具有較強的話語權,尤其是佔據重要商圈的現代化多廳影院更是如此。一般而言,影院及院線業務環節能夠獲得票房收入40%以上。
影院投資熱的第三個原因是,雖然影院投資規模往往較大,並需要至少三年的時間才能收回投資成本,但從盈利空間角度來看,影院能夠為影視公司提升長期、穩定的收益來源,最重要的是,當遇到影響公司發展的重大融資需求時,無疑多了一個成功的砝碼。
此外,電影投資一直是一個高風險的行業,相對而言,而影院的收益則要穩定得多,這讓電影公司未來謀求上市的路徑變得更加清晰。而且,對於電影院來說,除了買票之外,其他衍生品諸如爆米花、飲料等收入正在增長。
正是因為這些原因,電影業的各種力量都在積極備戰院線,就連電影營銷公司也加入了進來,比如劇角映畫在位於湖北省仙桃市的首家影院最近開張,原本由影視作品營銷起家的劇角映畫計劃在四年內在二三線城市內建設直營及品牌加盟影院至少50家。
那麼,隨著新的湧入者的不斷進入,院線的競爭無疑會更加激烈,對於電影產業鏈上遊的公司來說,想要控制電影產業鏈的這個命門除了藉助資本的力量之外,如何將更多的資源進行整合也必將是一個課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