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霍巴利王:開端》
每隔幾年,就有一部印度「神片」蹦出來,刷新我們的觀影經驗——原來寶萊塢是這麼拍動作戲的,印度人是這般撩妹的,一言不合就跳舞,二話不說就開掛,風吹秀髮耍耍酷。印度人太喜歡歌舞了,假如一部電影中沒有舞蹈場面,就仿佛是愛情片裡沒有美女,偵探片裡沒有罪犯一樣。別說《巴霍巴利王:開端》這種表現英雄氣概的史詩片,就連《三傻大鬧寶萊塢》裡,也要讓同學們跳上一段洗澡舞。寶萊塢的體系裡,還有特設的編舞師,專門負責電影中的舞蹈段落,觀眾可以不在乎「文戲」拍得好壞,但「舞戲」絕對要絢爛熱鬧。《巴霍巴利王:開端》裡一共三場舞戲,除了最後一場舞女完全脫離敘事,前兩場與角色塑造緊密結合,也就是印度人,才能把開掛和撩妹拍得如此美輪美奐。印度電影的生命力就在於世俗化,把動作、愛情、歌舞、大團圓結局等等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元素全都糅在一部電影中,美其名曰「馬薩拉」,兩三個小時下來,不由得你不被「燃」到。
印度電影年產量超1600部,就數量來說全球第一,當然並非都是打打仗、跳跳舞的史詩大片,也見過反映社會現實的作品,主題固然嚴肅,外人看來卻難免乏味沉悶。此類非娛樂片難以吸引國際市場,除了電影節罕有機會接觸到,譬如今年上海電影節就有一部《葬禮》,講述偏遠山村的家族爭端,一舉奪得了「亞洲新人獎」。
《巴霍巴利王:開端》預告片
▼
作為文明古國,印度有足夠的文化沉澱,《羅摩衍那》和《摩訶婆羅多》兩大史詩為電影輸出的靈感,延綿不絕,即便是《午餐盒》這樣植根現實的浪漫愛情,也足以展示那兒特有的民俗風情,新奇之處,頗讓西方人為之嚮往。海外市場佔到了印度電影票房9%的份額,《巴霍巴利王:開端》作為面向國際的史詩級大片,除了見識寶萊塢的整體實力,還讓人驚嘆於某些想像力爆棚的設計。「不怕做不到,只怕想不到」,這已不局限於技術層面,只要看過本片導演拉賈穆裡的代表作,腦洞大開的《功夫小蠅》,就能多少認同這句話了。
《功夫小蠅》
這部《巴霍巴利王:開端》製作成本號稱17.5億盧比,是印度影史上最貴的影片,換算成人民幣1.7億,以最終呈現的視覺效果來看,這錢都花在了明處,不打誑語。精美的服飾鎧甲,雄偉的建築群,磅礴的戰爭場面,宛如仙境的自然景觀……無論是實景還是CG特效,都給人以宏大敬畏之感。當年出身印度的塔西姆·辛,就靠著這套造型美學闖蕩好萊塢,《墜入》的恢宏與精緻,與《巴霍巴利王:開端》如出一轍。作為世界電影第一大產地,寶萊塢也捨得在綠幕技術下本錢,曾製作《少年派的奇幻漂流》的美國R&H公司,最後就是被印度普拉娜併購的,《巴霍巴利王:開端》中為數眾多的奇觀場景,建模和渲染的工作量也不小。在動作和戰爭場面上,《巴霍巴利王:開端》也能明顯看出師法好萊塢的痕跡,從《埃及豔后》的「史詩寬銀幕」構圖,到《指環王》的野戰場面調度,甚至是女戰士彎弓射箭的英姿,都活脫脫一部亞洲版《飢餓遊戲》。當然,在表演和節奏上,《巴霍巴利王:開端》還是流露出印度人習慣性的缺點,如果說「金剛怒目」(瞪眼)還算是文化特色的話,那泛濫的升格鏡頭、不厭其煩的風吹秀髮,就太有「影樓風」了,難免審美疲勞,一不小心就笑場了。
這種對主角肆無忌憚的渲染,說到底還是在印度人心中,英雄崇拜的「神格化」,他們是神在世間的分身,「一言不合就開掛」,豈是肉體凡胎能夠享受的待遇。中國人在造神上也有道教式的「拿來主義」,古希臘神話也多是「半神子裔」,可都不及印度人來得虔誠、純粹。施瓦之所以能攀上萬丈峭壁,拽起黃金巨像,龍象之功,撩妹無敵,只因為他就是溼婆的化身(連名字都是諧音)。作為印度三大神之一,施瓦在角色定義上繼承了這位主神的鮮明特色,外人看來不合邏輯的地方,印度人欣然接受,其複雜的雙面性,源自文化背景的落差。溼婆是破壞之神,所以施瓦力大無邊,無堅不摧,物理規律咋能束縛他的神力;溼婆同時又是仁愛之神,因此施瓦會在關鍵時刻伸出援手,安撫摔倒的奴隸;溼婆還是舞蹈之神,「談談情跳跳舞」當然也算是本職工作;溼婆更是修行之神,施瓦成長中一直在挑戰瀑布;溼婆還主管繁衍,施瓦力舉象徵生殖圖騰的林伽,亦算是他作為男人的成人禮。即便是撩妹時種種輕浮的舉動,也是溼婆雄性魅力的展示,而妹子之所以在雪景裡被徵服,雪山上被拯救,除了追求驚心動魄的動作戲,還因為神話中溼婆的妻子,正是雪山神女帕爾瓦蒂。明白了這些背景,再來看片中種種「一言不合」,原來物有所指。印度人就是在拍他們的《大聖歸來》,把爛熟於胸的神話IP重新包裝,難怪在IMDB網站被本國影迷們刷到了9分。
施瓦和蒂卡
至於影片結構上的「割裂」,可能是出品方基於發行的考慮,兩個多小時的《巴霍巴利王:開端》,前半部的主角是施瓦,講述的是一出《哈姆雷特》式的王子復仇記;後半部則是他父親巴霍巴利,兄弟鬩牆的王戰,推崇武力還是歌頌仁慈,一個源自《摩訶婆羅多》的千年智慧。兩段故事僅靠衛隊長的回憶銜接,而且都只講了一半,仿佛是印度人拍了四集迷你劇,把前兩集拼了上部先放,等口碑大熱後再把後兩集湊個下部,那票房自然是大賣了。從文化輸出的角度來看,這般商業操作未免不是好事,想想今年入圍奧斯卡的印度風動畫《桑傑的超能戰隊》,等世人都熟悉了這種「寶萊塢敘事」,了解「開掛」背後的文化脈絡,那印度就不只是「全球第一大電影出產國」了。
總是一眼看成小恐龍的只有小編一個人嗎?
-END-
這部「冰與火」為什麼能火遍全球?
27歲為何成為搖滾"毒星"的大限?
光榮死磕還是忍辱苟活?五位亂世文人的悲催人生
安徒生老家的小朋友看的這些戲你怕了嗎?
聽說導演拍完這部片 就和女主跑了⋯
德國人不是國家的公民 是文化的公民
楊絳感動我們 因為她的世界只有「我們仨」
在瓦爾特的指引下 來到塞拉耶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