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子——植物中的尤物,為何頻繁出現在「接地氣」的民間文化中?

2020-12-22 豈止史實

「桃子」作為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一種水果,大家肯定對其不會感到陌生,然而除此之外,「桃」還有各種各樣的不同身份。其中,尤其是在中國古代傳統文化中,似乎各種習俗各種場合都離不開桃子,桃子在我國文化中,始終具備著獨特的象徵意義。

事實上,桃子被稱為是植物中的尤物,似乎它生來便應該是高貴的,應該與能同其匹配的上層階級和貴族文化聯繫在一起,但是為何桃子頻繁的出現在十分「接地氣」的民間文化中呢?

一、細數我國古代傳統文化中無處不在的「桃」

桃子是中國的原生水果,早在幾千年前,中國文化中就已經出現了與桃子有關的意象,《詩經》中的「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中國古代的四大小說《西遊記》中在王母娘娘的壽辰中,蟠桃也作為主角登場,自此中國的神話和傳說中就離不了桃子了。

除了在詩歌和文學方面,封建迷信領域也有與桃有關的學說,《莊子》曰:「插桃枝於戶,童子不畏而鬼畏之。」《歲時記》曰:「桃者,五行之精,壓伏邪氣,制百鬼。」《禮記·檀弓》曰:「君臨臣喪,以巫祝桃茢執戈。」《左傳·昭公四年》曰:「桃弧棘矢,以除其災。」

由此,桃子還擁有了避鬼驅邪的作用。除了桃子作為一種精神上的意象和寄託之外,古人對桃子的喜愛自然也體現在對桃子的吃食上,道家學說有這樣的說法,「桃乃西方之木,五木之精,仙木也。」中醫中也有用桃木的果實、花朵和根莖都可以作為藥用,常吃桃子可以起到益氣補溫的作用。

二、「桃」作為植物和水果的背後:人與自然的取捨關係

1.取之於自然,感恩自然、敬畏自然的民間精神

拋開桃子眾多的精神意象暫且不談,桃子首先作為一種植物和水果,其食用作用是最先被意識到的。我們現在知道的桃子從果實、花朵、根莖都可以入藥做藥引,和桃子中含有對人體有好處的豐富的維生素和纖維素,和極高的營養價值.

原本就是在前人的基礎上發展和總結出來的,遑論古人早在幾千年前就已經將桃子的益處總結出了一番經驗。桃子的果實十分甘甜,外表也是白裡透紅十分好看,桃樹開出的桃花在三月份的時候也極具觀賞性,因此無論是在視覺上還是在味覺上,對於人們來說,都是一種直觀的享受,從中感受到來自到樂趣。

而我們要說這種快樂,追溯到其本源上,要感謝來自大自然的饋贈。民間的普通勞苦大眾在勞動中發現了桃子帶來的快樂,因而集聚生活智慧的勞動人民,因為感受到來自桃子給予的樂趣,賦予其各種積極性的和理想化的各種表徵意象和含義。

在他們的意識裡,道家的思想給予了新的聯繫,桃子是自然給予勞動人民辛苦生活的慰藉,因此既然從中感受到了樂趣,便要充分表現出來勞動人民對大自然的敬畏、感恩,他們將這種感情寄托在對桃子的各種理想化的塑造上,所以才有了越來越多的以桃子作為表徵意象的民間藝術、風俗、文化和文物。

2.地大物博:優越的品質和多樣的種類

桃子最早是在三千多年的古代中國發現的新鮮的植物品種,其從被人們發現開始到被傳播到國內甚至世界各地,都是在極短的時間範圍內發生的,這一是得益於其口感,容易被人們接受,且基本不挑口味,而是得益於其多樣的種類,能夠適用於各個地方、種族、血緣的,民族。

以上兩點,卻都是得益於地大物博的古代中國,多樣的氣候類型、土壤種類為桃子的發展帶來了優渥的生長環境,也由此將其傳播到各種不同氣候、土壤類型的地方,由此也發展出了桃子的衍生物,各種不同種類的桃子作為原本品種的衍生物,也被人們開始接受和傳播。

水蜜桃、蟠桃、毛桃等不僅僅是作為桃子的新品種,更是自然帶給人們的新的饋贈,是勞動人民努力生活的產物,也代表著古代勞動人民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和想像。

因此,作為普通大眾對神秘的大自然的敬畏和感激之情的表露,人們開始將桃子作為一種意象與平日裡的宗教信仰緊密的聯繫起來,祭祀桌上的各種桃子形狀的祭祀品,生日祝會上有著蟠桃形狀的祝賀禮物,人們豐收時節作為慶祝家中必不可少的桃子……這些桃子之外的各種意象、表徵、含義等等.

這些延伸和外延,無一不是代表著勞動人民的努力成果,又無一不是寄託了他們在日復一日的平凡的生活中對於未來生活的美好嚮往,無論是長壽、豐收、讚揚、如意,無外如是。

三、封建時代「桃子」被賦予的神秘力量

1.與宗教信仰相融合的「桃」深入人心

要說古代中國封建社會中能與王權比肩的力量,必然是百姓們崇拜的文化學說和宗教信仰了,而「桃」無論在哪個方面似乎都佔據了天時、地利、人和,成為了百姓們心中獨一無二的存在。

實際上,桃子作為一種植物,能夠在封建社會中佔據如此重要的地位,無論是在王室還是在普通百姓中,甚至歷經了幾千年的傳承依舊在民間有著相當高的而地位,是得益於幾千年之前封建社會給它加注的神秘色彩。

尤其是桃子作為福壽的象徵,幾乎吃透了所有人,從小孩到老人,從貴族階層到平民階層,各種神話和傳說中對於桃子的塑造定位都是「仙果」,人吃了可以長生不老的,這也迎合了許多學說中的思想,因此古代祝壽時,各種桃子形狀的禮品、書畫都是好的意象。

而桃樹也借著果實的光,在古代被尊稱為「仙木」,賦予其驅邪治鬼的的意象和表徵,因此,桃木做成的各種形狀的器物在民間也十分流行,戰國時期還有歲時用桃木製成人偶立於門側的習俗,都是因為桃子具有的神秘力量。

2.「桃」從果實、花朵、根莖都可利用,大有裨益

據古時候的文獻加載和後期歷史學家的現代考證,古時候中國的西部地區是桃子的起源中心地區,早在四千多年前,桃子就被人類發現、選擇、利用,最後種植和發展,成為民間觸手可得的作物。

甚至就在當時桃子在神話中、傳說中都有身影,無論是記述封建迷信的《山海經》,還是專門記述植物的《爾雅·擇木》,還是記述醫學用藥的經典著作《本草綱目》、《救荒本草》等。

古時候桃子在百姓們心中不僅是來自大自然神賜的寶物,神話傳說也賦予了其更加豐富的神秘色彩和含義,驅邪、救命,豐收,甚至後來延伸出來的美麗、仁義等,都是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以往桃子的神秘色彩上,賦予了桃子更加多積極性的理想化的含義和意象表徵。

3.象徵著古時候勞動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從上面的描述中,我們知道桃子作為一種植物,一種水果,滲入進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從神話傳說到各種充滿奇異色彩的文學作品中,詩歌中,儒家、道家等思想學說中,甚至醫學思想中也有桃子的存在。

從這些千百年作為文化經典傳承下來的「桃」意象,不僅依舊存在於人們的思想中成為人們的某種精神寄託,更是深刻的滲透進入人們的日常生活中來。桃樹有闢邪驅鬼的作用,此外,桃子在民間還被認為是一種吉祥的象徵物,祝壽、年畫、剪紙、刺繡、雕刻等許多民間文化中.

賦予其各種各樣的積極的含義。「人面桃花相映紅」用來比喻女子的面容美麗動人,「桃養人,杏害人,李子樹下埋死人」的習俗,桃有養人的作用,《三國演義》中的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桃園也用來比喻仁義,還有我們常說的世外桃源.

比喻美好的地方,和日常生活中老年人祝壽時少不了的壽桃,長命百歲等,都是美好的象徵。

四、結論

桃子在現代也仍然是水果中十分受歡迎的植物之一,桃花也受到了人們的喜愛,這一方面是基於桃本身的魅力,漂亮的花和果實,口感豐富的果肉,另一方面也是因為古代中國傳承下來的人們對桃和衍生物的推崇。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有關於桃文化的民間文化也經過幾千年的傳承,到現在仍然有相關的習俗和相關的器物,我們無法否認,桃樹、桃花、桃能夠有如此多理想化的意象和積極的含義,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古時候的神話和傳說賦予的神秘色彩.

加上古時候勞動人民的智慧,桃子在民間文化中出現的次數則變得十分頻繁了。

相關焦點

  • 《植物大戰殭屍2》桃子有什麼用 桃子獲取方法分享
    導 讀 植物大戰殭屍2桃子有什麼用?
  • 孫悟空喜歡吃桃,為何在電視劇中,蟠桃園的桃子只咬一口就扔了?
    孫悟空喜歡吃桃,為何在電視劇中,蟠桃園的桃子只咬一口就扔了?孫悟空這個形象可以說是我們童年時候最喜歡的電視劇中的英雄人物了,六小齡童把這個角色中的猴子的靈動與大聖的霸氣以及佛門弟子的人性都演繹的淋漓盡致。成為一段永遠只可以用來懷念而不能超越的經典。
  • 鼠來寶:鼠文化中的民間煙火
    灘頭年畫揭開了中國民間鼠文化可愛的面紗。現實中人人喊打的「害人精」,在民俗文化中變成靈性、富有生命力的象徵。 「鼠咬天開」出自中國古代瑞鼠文化,傳說天地混沌,老鼠騰空一躍,將天咬開縫隙,一道光撕開蒼穹,天,亮了。 古人崇拜瑞鼠,將它封為「倉神」「大耗星君」,每到年末,輪番祭祀。「老鼠嫁女」就起源於民間正月祀鼠的習俗,與浙江「打老鼠眼」、貴州毛南族「送鼠節」一樣,都是祈求鼠退人安,確保來年風調雨順、五穀豐登。
  • 民間一種叫做「響鈴豆」的植物,市價要40元一斤,農村可以隨便採!
    接下來,小編要給大家分享的是一種農村的作物,一種豆類植物。這種豆類植物在過去的民間被叫做是「響鈴豆」,因為它如果遇到風的話,就會吹動起來,而且會發出響鈴般的聲音。響鈴豆還有一個特別接地氣的稱呼:豬屎豆,這是農人們對它的叫法。一般來說這種植物都是出現在山上的,可能對於城裡人來說,它是比較難獲得的,但是對於農人們來說,卻是非常容易的。
  • 王一博變成了「王大爺」,也坐著接地氣,「表情包」出現在遊戲中
    王一博變成了「王大爺」,也坐著接地氣,「表情包」出現在遊戲中在剛剛結束的《街舞》,王一博完全釋放了自己,在觀看比賽時,表情包頻繁出現,與之前的形象大不相同,難怪看了街舞后,大家都開玩笑說:忘了機器是王一博最大的誤會。
  • 《三國演義》中的神秘數字「三」,為何頻繁出現?
    這些情節中的「三」或其倍數或是在回目中明顯標註,或只是以一種潛在的方式出現。不管以何種方式出現,它們設計與運用都與數字「三」在中國的傳統文化息息相關。一、「三」與《三國演義》的「三復」《周易》一書是儒家試著用「數」來解釋世界萬物的集中表現,它揲蓍求數,因數設卦,依卦觀象,據象繫辭,「數」為六十四卦的基礎。
  • 今夏流行「小雛菊風」,盤點時尚界的植物家族
    古代人們衣服上的圖案可分為動物紋、植物紋、人物紋、符號紋和綜合紋等等。其中動植物紋最多。按照人們的喜愛程度,牡丹的使用頻率相對較高。牡丹一直是富麗堂皇、榮華富貴的象徵,所以服飾中的圖案紋樣蘊含著「花開富貴」之意,表達了人們對美好富足生活的嚮往。牡丹圖案的服飾在現代人的著裝上也有使用,甚至在我們生活中經常使用的床單、被罩、毛巾上也有出現。
  • 科普 | 潔淨與危險:民間文化中的月經羞恥
    而民間文化對月經的「另類」陳述,只會間接讓月經和女性遭受汙名化和歧視,甚至會讓女性更加厭惡自己的身體、厭惡自己。我們發起「衛生巾互助盒」目的之一是為了打破月經羞恥,而這種羞恥其實反映了月經這一正常的現象在我們日常生活中,被有意或無意地隱藏和迴避。「月經被隱藏」這一現象在中國社會並非是件新鮮事,而是普遍存在的。在一些民間文化當中,有許多關於月經的代稱,有「騎馬」、「大姨媽」、「例假」等。
  • 罕見的「並蒂蓮」,今年頻繁出現,預兆著什麼?
    同心同根、相依相伴的並蒂蓮,是理想中的生活和愛情關於並蒂蓮,民間有個悽美的傳說。永不分開的並頭蓮並蒂蓮的概率非常小,據說只有十萬分之一,目前尚無科學手段可以複製,僅存在於大自然的偶然出現中。自古以來,並蒂蓮的出現被譽為「祥瑞之兆」 ,寄託著人們對安樂、幸福生活的嚮往。也許是大自然為了溫暖艱難的2020年,並蒂蓮今年在不同的地方,奇蹟般頻繁地同時出現了。
  • 盤點中國傳統風俗中的闢邪植物
    中國傳統風俗中特有的闢邪植物文化,從古至今源遠流長。這些特有的闢邪植物文化在中國傳統文化中有著非常明顯的體現,並帶有強烈的納吉除邪的心理暗示,同時也是人們追求美好生活意願的一種表達方式。其《左傳》中有一句記有「桃弧棘矢,以除其災」。桃木可以殺鬼,以桃木做弓做箭置於家中,震懾鬼邪;《南華真經》則表示以桃木而插門,孩童不驚。桃木在我國民間文化和信仰上有極其重要的位置。桃木亦名「降龍木」、「鬼怖木」,是用途最為廣泛的伐邪制鬼材料。傳說夸父追日,臨死前將神木拋出化成了一片桃林。
  • 繪本《桃太郎》一個有趣的民間故事
    內容簡介《中國名家經典原創圖畫書:桃太郎》取材日本民間傳說,講述了一個有趣的故事。一對老夫婦年老無子,由於誠信,他們在一個桃子裡得到了一個孩子。等她仔細地一看,竟然是一個從來也沒見過的大桃子,正向她慢慢的漂了過來。"嘿!這真是個令人驚奇的事。"老婆婆活了這麼多年也從未見過這麼大的桃子啊!就好像天上的月亮不小心給掉了下來一般。老婆婆的確大開眼界。"餵!大桃子啊!快漂過來呀!"老婆婆大聲的喊著。這桃子好像真的聽到了老婆婆的叫聲似的,漂呀漂呀的往這方向漂過來了。
  • 文化芬蘭語詞彙中的中國形象
    至於「跳棋」為何變成了「棋」,是由於在流入北歐的過程中,因為音形相似,瑞典語將跳棋(checker)誤解為「棋」(schack),芬蘭語也以訛傳訛將「跳棋」變成了「棋」。    除了這些以「中國」命名的詞彙,還有很多中國的特色植物、器物、食物的詞也傳入了芬蘭。「緞」(satiini)作為最高級的一類絲織品早在12世紀就已經傳入西方,但是直到18世紀才進入芬蘭。據記載,1798年第一次在芬蘭語中出現的這個詞原本指的是中國當時最重要的海港城市刺桐(泉州)。
  • 利用民間故事,在家庭教育中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民間故事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瑰寶,曾是家庭生活中日日流傳的文學形態,然而在全球化浪潮的衝擊下,民間故事在社會進步的同時卻被遺落了下來,尤其在家庭教育領域。讓民間故事回歸家庭教育,從依託繪本講述民間故事,遊戲互動表演民間故事,動畫影音再現民間故事,走親訪友搜集民間故事四個方面重拾遺落的民間文學,在家庭教育中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民間故事因其表達的口語化,內容的傳奇幽默性,與幼兒生活結合密切等特點,而深受幼兒喜愛。
  • 在民間傳說中的十大神仙
    在民間傳說中包拯成為了公正的化身,有的人認為他死後成為了閻羅王,繼續審理陰間的案件。在民間就被人們口口相傳為最可怕的死亡之神。第二位 黑白無常 黑白無常(亦稱無常,七爺八爺)是漢族民間傳統文化中的一對神祇,也是最有名的鬼差。此二神手持腳鐐手銬專職緝拿鬼魂,是閻羅王的得力助手。
  • 陸外山海物語:在臺灣民間文化中發現「妖魔鬼怪」
    文人之作,雖非如釋道二家,意在自神其教,然亦非有意為小說,蓋當時以為幽明雖殊途,而人鬼乃皆實有,故其敘述異事,與記載人間常事,自視固無誠妄之別矣。」  魯迅在《中國小說史略》中的短短數言,言簡意賅地指出了志怪在六朝時期興盛的原因。從《山海經》到《聊齋志異》,志怪之學在不同歷史時期都大放異彩,相關著作層出不窮,成為中華文化典籍的重要組成部分。
  • 接地氣!俗語中的大智慧
    與「陽春白雪」的經典詩文名句相比,「下裡巴人」的俗語諺語要接地氣得多。在日常生活中,俗語常常大放異彩,恰當地運用俗語,可以點綴話語、活躍氣氛,甚至可以指點迷津、令人警醒。
  • 51歲許晴又因身材上熱搜,如此尤物為何無人娶?
    照片中,許晴雖然口罩遮面但依然被路人認出,目測應該是在夜走鍛鍊身體。整體搭配既接地氣又非常簡約,但卻不失時尚風。「馮小剛」的情人,許晴在影片中把女人的嫵媚和性感演繹的淋漓盡致。同樣許晴在該劇中也只是一個配角,但僅有的戲份成為了該片的最大亮點。
  • 天生尤物、中法混血安娜·金
    安娜·金(Ana Kim) 法中混血演員、模特,美國紐約影視表演學院影視表演系畢業,媽媽是法國人,爸爸是中越混血
  • 周潤發為何如此的受歡迎?網友直呼:夠接地氣!
    其實,人士喜新厭舊的物種,而新人的出現在娛樂圈是很頻繁的,那麼對於一些出道很多年的藝人就會有一定的衝擊,所以要在娛樂圈中一直做一顆閃耀的星真的是件難事。不過,還是有很多藝人是可以做到的,比如一直很受大眾歡迎的發哥周潤發。
  • 大年初一看易經中的春節文化
    象曰:雷在地中,復。先王以至日閉關,商旅不行,後不省方。復卦對應24節氣的冬至,對應農曆十一月(子月)。俗話說「冬至大如年」,因為在商朝,以子月為歲始,所以復卦在商朝對應的就是新年所在的月份。「元」是萬物的開始,所謂「一元復始,萬象更生。」所以「元」,就是講開始。那麼什麼樣的開始才好?《易經》告訴我們「元者,善之長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