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氣!俗語中的大智慧

2020-12-24 騰訊網

與「陽春白雪」的經典詩文名句相比,「下裡巴人」的俗語諺語要接地氣得多。在日常生活中,俗語常常大放異彩,恰當地運用俗語,可以點綴話語、活躍氣氛,甚至可以指點迷津、令人警醒。

圖片來自於網絡

集體智慧的凝結

俗語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大多創造於民間,流傳於民間,言簡意賅,常常幽默風趣,充滿智慧。我們從孩提時代起,就能從身邊人那裡聽到很多有趣的俗語。這些俗語常常是充滿教育意義的,由於生動好記,往往不像籠統說教那樣面目可憎,讓人更易愉快地接受。俗語中包含著的中華民族傳統價值觀,也就潛移默化地進入心中。比如,第一次離家出遠門,老人就愛叮囑:「在家靠父母,出門靠朋友。」「在家千日好,出門事事難。」這是提醒我們與人交往要誠信友善,同時要多留個心眼,別被不懷好意者矇騙;有了一點成績沾沾自喜,師長就會說:「人上有人,天外有天。」提醒我們戒驕戒躁,保持謙虛;剛剛工作,漫天撒網不得要領,前輩就會說:「百藝通不如一藝精。」提醒我們要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這些俗語的最初作者是誰,已經很難說,可以肯定的是,它們凝結了一代代人的集體智慧。

除了人際交往中的道理,俗諺還包含了大量農業方面的經驗教訓和自然現象的觀察記錄,前者如「秋分早,霜降遲,寒露種麥正當時」,「六月不熱,五穀不結」,「麥蓋三層被,枕著饅頭睡」,後者如「八月十五雲遮月,正月初一雪打燈」,「日暈三更雨,月暈午時風」,「早霞不出門,晚霞行千裡」等等。今天,我們已經可以藉助先進的科學手段指導農業生產,偵測天文物候,但這些俗諺,仍可以提供一些參考與啟發。

典籍精華的提煉

承載厚重傳統文化積澱的古代典籍,也是俗語諺語的重要來源。這類俗語,或直接化用典籍中淺顯易懂的名句,或將一個或多個歷史故事高度濃縮,或簡要點出事件規律。

拿《論語》這部極為重要的古代經典來說,像「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聽其言,觀其行」「欲速則不達」等名句,現在還被社會各個階層廣泛運用,某種意義上說,已經成為俗語的一部分。

被尊為聖人的孔老夫子,也犯過「以貌取人,失之子羽」的錯誤:弟子子羽其貌不揚,給孔子的最初印象並不好。但是,子羽勤奮好學,最終成為一位著名的學者。人們現在說「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鬥量」的時候,最先想到的,恐怕就是這個例子。至於《三國演義》中龐統因為貌醜而不受待見的事,也是這一俗語的印證。

古典小說中的許多知名情節,為人們喜聞樂見,縮成短短幾字俗語,廣泛使用。《說唐》裡的程咬金,頭腦簡單,武藝不精,但是運氣特別好,劫皇槓竟然一舉得手,遇到高手雖然狼狽也總能全身而退,於是,人們用「半路殺出個程咬金」來形容一件事進行得好好的,忽然遇上了阻礙,而且,這個阻礙往往不是特別討厭。

再如《紅樓夢》裡詳細地描寫了劉姥姥「走親戚」事件。劉姥姥初見世面,到處出醜,惹得賈府眾人狂笑不止,也令讀者忍俊不禁。因為這些文字,真正做到「來源於生活而高於生活」,劉姥姥的窘迫,是每個人都可能遇到的窘迫,為了替那些可能發生或已經發生的失態解圍,俗語「劉姥姥進大觀園」應運而生。劉姥姥最後仗義救巧姐,獲得了人們的由衷敬佩,這個俗語的善意,不難發現。

有趣的是,來自民間口語體系的俗諺,往往也藉助典籍之力,流傳至今。唐代功臣郭子儀的兒子郭曖娶了公主,有一回,夫婦倆發生爭執,郭曖衝動之下打了公主,郭子儀立刻把兒子綁了,自己去向皇帝請罪。皇帝並未計較,說:「俗話說『不痴不聾,不做阿家阿翁』,小夫妻間的事,不用認真。」這句俗語與「睜一隻眼閉一隻眼」「難得糊塗」一樣富含處世智慧而毫不艱澀。

優美修辭的魅力

俗語為什麼擁有如此生命力?因為它既飽含了中國特色的哲理思維,而且具備中國文字的獨有美感。

首先,俗語非常喜歡用「對比」手法,造成跌宕感。比如「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三個和一個,形成數量上的對比;地位低微的皮匠和智慧非凡的諸葛亮,形成形象上的對比;組合起來的效果,就是打破心理定勢,留下深刻印象。當然,皮匠本來是「裨將」(副將),在流傳過程中慢慢走了樣,但這種「訛誤」,恰恰說明人們也是「文似看山不喜平」的。

再看「匠」和「亮」的讀音,合轍押韻,讀來音韻和諧,與傳統詩歌的審美相合。隨便再舉幾個例子:「動手成功,伸手落空。」「天上下雨地下滑,自己跌倒自己爬。」「不怕無能,就怕無恆。」「不怕慢,就怕站。」「一不做,二不休,倒了葫蘆灑了油。」如果用各地方言說出,則詼諧之感更盛。

畫面感,形象化,是俗語打動人心的利器。比如「岸上不颳風,河裡不起浪」這是說事出總有因,粗俗點,就是「蒼蠅不叮無縫的蛋」;「拔出蘿蔔帶出泥」,比喻由一件事引來其他麻煩,或由一個犯事的牽出一大串;「渾身是鐵能捻幾根釘」,意思是一個人力量有限,團結才是硬道理。講道理時,引用上這麼一兩句,立刻能拉近與聽者的距離。

漢字的形式美也在俗語中頻頻出現。大家熟知的「八字還沒有一撇」,來自漢字筆順;「說一千,道一萬,兩橫一豎就靠『幹』」,用「幹」的間架結構來帶出整句話的氣勢。

廣義地說,俗語也包括歇後語。歇後語常借用諧音手法,顯得出人意表又順理成章:「觀音堂裡著火——妙哉(廟災)」「外甥打燈籠——照舊(舅)」「二三四五六七八九—— 缺衣(一)少食(十)」……遮掉前半句,儼然成謎語,略帶曲折而總有答案,自然受人歡迎。

「自相矛盾」的思考

有正必有反,細心的你可能早已留意到一個現象:有時候,俗語似乎正說反說都可以。比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歌頌寧死不屈的錚錚氣節;可是又有「留得青山在,不愁沒柴燒」,勸人不要做無謂的犧牲,保存實力來日再戰。還有「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勸人向善;可是又有「人善被人欺,馬善被人騎」,似乎是勸人別那麼老實?這邊剛說「皇帝女兒不愁嫁」,那邊就針鋒相對「酒香也怕巷子深」。剛提出「忍一時風平浪靜」,另一句話迎頭痛擊「有仇不報非君子」……是因為中國人特別沒有原則嗎?顯然不是,因為在其他語種的國家裡,照樣有這種情況。

一方面,俗語並不等於絕對真理,事實上,也沒有適用於一切情境的至高教條。正反兼備,避免走向極端,恰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心理中的「不偏不倚」;何時該偏向哪方,考驗一個人「運用之妙,存乎一心」的功夫。

另一方面,俗語也並非全都正確,有一些觀念已明顯不合時宜,或隨著人們認識的進步被檢驗出謬誤之處。這個時候,就需要「慎思明辨」,對俗語進行正反兩方面的思考,擇優而去劣。

被誤傳的俗語

類似於「三個臭皮匠,頂個諸葛亮」這種在流傳中產生訛誤的俗語還有很多。例如,「無毒不丈夫」,現多用來表示決心採取毒辣的手段做成某件事。然而,在古人眼中,「丈夫」往往指那些胸懷寬廣、有所作為的男人,怎麼會跟「毒」聯繫上呢?

其實,這句話本應為:量小非君子,無度不丈夫。意思是心胸狹窄的人不能稱為君子,缺乏度量的人不能稱為大丈夫。後人出於音韻的考慮,將「度」讀成了「毒」,結果以訛傳訛,竟錯成「無毒不丈夫」,就連句意本身也發生了改變。

又如,「捨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如果真用活生生的孩子去套狼,豈不太殘忍了嗎?原來,這句話是「捨不得鞋子套不住狼」,意思是要打到狼,就要不怕跑路,不怕費鞋。有些地方方言將「鞋子」讀成「孩子」,後人根據讀音逐漸將「鞋子」寫成了「孩子」。

◎本文原載於《文摘報》(作者陳遠生),圖源網絡,圖文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相關焦點

  • 俗語:「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道出了與人相處的大智慧
    俗語:「虎生猶可近,人熟不堪親」,道出了與人相處的大智慧人生在世都離不開「人情世故」這四個字,經歷過人情世故的人又往往會把「世態炎涼」四個字掛在嘴邊。因為這個世界上最有溫度的就是人與人之間的情感,而最險惡的同樣也是人心。
  • 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大智慧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農村俗語:「壽不送煙,喪不後補」,是什麼意思?老祖宗的大智慧在農村算得上大事的就是紅白喜事了。喜事種類也有很多,婚嫁、祝壽、滿月、喬遷等等,唯獨祝壽在很多農村至今仍有「壽不送煙,喪不後補」的講究,這是有原因的。壽不送煙:過壽是在農村只有到了60歲以後逢整歲數時的說法,比如60大壽、70大壽……而61歲、69歲、71歲等等只能說是過生日。
  • 俗語「升米恩,鬥米仇」啥意思?老祖宗說透了人性,看後長見識了
    中國傳統文化中,俗語文化十分接地氣,而且雅俗共賞,深受民間老百姓的喜愛。俗語又稱民間老話或者諺語,大多數都是老祖宗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總結,雖然表面意思粗糙簡陋,但是背後的道理的確能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 俗語「身在福中不知福」,其實精華全在下半句,你知道嗎?
    說起我國的俗語文化,可謂是歷史悠久,而且十分的接地氣。俗語文化流傳在民間,大多數都是老祖宗在生活經驗中總結出來的人生金句,對後人起到了很好的警示和借鑑的作用。俗語形成與起源,它其實來自于田野間,灶火旁,是勞動人民生活經驗,更代表著樸素的思想與至簡的道理。因此無論是閒聊時,還是寫作時,都能見到它的身影。俗語有趣,十分接地氣。表面上看似粗糙簡陋,但細細品味會發現,其中蘊藏的都是深刻的人生道理。
  • 俗語:「小手抓金,大手抓柴」,並不是沒有依據,老祖宗大智慧!
    在小的時候,我們的父母跟我們說過很多俗語。我們剛開始接觸俗語,也是父母在教育我們的時候會用到一些俗語。因此我們也在日常的生活中形成習慣。在說話的過程中不自覺地會用到一些俗語。俗語的種類可以說是千奇百怪。也有一些俗語。
  • 老祖宗的人際交往大智慧
    其實下半句「人不走不親」,更經典,並且蘊含人際交往大智慧。那麼這一句話又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在人際交往過程中,常常有這樣一個困惑,那就是在求人和幫人這方面拿捏不好分寸,求人時怕欠人情,幫人時又怕別人覺得我們別有用心。萬事不求人,那你人緣就能好點,就是說你從不麻煩別人,那別人當然也不會厭煩你。
  • 俗語為什麼說「清明颳了墳前土,莊稼佬白受苦」?祖宗的大智慧
    在墳前祭奠父親的時候,忽然想起有句俗語是這麼說的:「清明颳了墳前土,莊稼佬白受苦」,這句語在我們河北家鄉流傳的非常廣泛,人們都非常在意清明這天刮不颳風。這句俗語說的是如果清明這天的風非常大,將墳頭的土刮起來的話,那麼農民這一年的收成就會比較差,莊稼人家的辛苦就白搭了。也許這種說法我們可以不用全信,但是我覺得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 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老祖宗的忠告
    民間俗語就是我們了解古人人生經驗的重要渠道,在農村老人的口中,有這樣一句廣為流傳的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這句俗語傳達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俗語:「老洩殘精,人窮壽盡」啥意思?而這句俗語的下半句才是重點,可惜少為人知!我們來解讀這句話「少食壯火,自取其禍」。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用「火力壯」來形容年輕小夥子,意思就是年輕人身體好。古人將「營養」稱之為「火」。所謂「少不食壯火」,指的是年輕人不要吃太多營養品,既年輕人不要營養過剩。
  • 俗語:「人到中年不喝3酒,不比3物,不走3親」,你知道麼?
    我們都知道,中華民族有著幾千年的悠久歷史,文化積澱非常的深厚,而俗語正是先輩們智慧的結晶。中國的俗語博大精深,尤其是古代留下來的多得不計其數,而有些俗語至今還被人們所沿用。它能夠很直觀的告訴我們做人、處事等生活中的道理和準則。相信所有人都聽說過,就是「人到中年不喝3酒,不比3物,不走3親」。大家都知道這是什麼意思嗎?
  • 建築俗語:「大房壓小房,兩眼淚汪汪」,農村蓋房的講究,有理嗎
    建築俗語:「大房壓小房,兩眼淚汪汪」,農村蓋房的講究,有理嗎如今人們都喜歡住城裡面,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因為在大城市裡面,有很多遊玩的地方,不管是經濟還是文化方面,城裡面的條件都要比農村裡面的要好。其實老人並不是不知道一些俗語沒有科學依據,他們也不是完全的相信,只不過是偶爾借用一下俗語來打趣或者告訴他人一些道理,畢竟民間的一些段子、俗語並非完全沒有道理,還是有可取之處的。就比如說古人曾經說過一句俗語"大房壓小房,兩眼淚汪汪",這一句是古人總結的農村蓋房的講究,是具有一定的道理的,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句俗語的具體含義。
  • 大智慧困境:ST近在眼前 彭博夢遙遙無期
    今年6月25日,其股價更在盤中創下3.16元新低。 7月20日,大智慧發布業績預告,上半年虧損達1.58億元。預告中稱,公司產品開發投入處於高峰期是重要原因。在2012年虧損2.8億元之後,今年上半年的業績預警再次引起業界對大智慧「彭博化」轉型的質疑。
  • 知道「貧居鬧市無人問」的下一句嗎,這些俗語太有智慧了
    中古自古至今像再這樣的俗語非常的多,很多這樣的話已經找不到出處,都是老百姓之間口口相傳的俗語,但是千萬不要小看這些話,每一句都暗含著深刻的道理,古人的智慧都隨著這些俗語被保留的下來。前言和古代流傳下來的詩詞以及古文不同,這些俗語都是非常淺顯的,沒有什麼生僻字也沒有拗口的話,但是細細讀下來就能夠感受到一種大智慧在裡面。
  • 農村俗語:「左眼跳財,右眼跳災」啥意思?說的真的有道理嗎?
    我國歷史悠久,文化豐富,俗語自然也就多種多樣了,有指導天氣的俗語,比如「一夜響雷十夜雨」,意思是若是幹打了一夜的雷,恐怕接下來的好多天都得連續下雨了,還有一些關於動物的俗語。比如路遙知馬力,日久見人心,還有許許多多的其他俗語,這些俗語大多都有現實依據,讓人思考後會感到十分貼切。不過有些俗語就不一樣了,比如我們今天要講的「左眼跳財,右眼跳災」,我們日常生活中肯定會有這樣的一種現象,那就是眼皮會莫名其妙的跳動,有的時候是左眼,有的時候卻是右眼。
  • 農村俗語「年驚中秋,人驚四九」啥意思?老祖宗的經驗靠譜
    古代人民在生活中總結出了俗語,「年驚中秋,人驚四九」就是勞動人民智慧和經驗的體現。看似是不著邊際,實際卻體現著人生的大智慧。年驚中秋,驚的是一年將過中秋是秋季的中點,同樣意味著一年有大半時間基本過去。時間是無情的,每當到了中秋,人們總會陷入一年中的反思,反思自己小半年的得失。回到家中後,看到家裡人,才覺察到自己一年沒有太大收穫。能力上沒有增長,物質財富沒有變化,甚至還處在負債狀態,就會對自己能力懷疑和自責。不過好在下半年尚有時間,努力奮鬥,依然是能夠取得一定收穫的。
  • 「不嫖莫轉,不賭莫看」,這句俗語什麼意思?古人真是大智慧!
    古人有云:「不嫖莫轉,不賭莫看」,這句俗語早就告訴了我們答案。「不嫖莫轉,不賭莫看」到底是什麼意思?先讓我們看看這句話的出處。事實上,這句俗語出自《增廣賢文》,全文的思想,就在於勸導人們,無論活到多大歲數,都要保有內心的善良,而且還應從善如流,時刻要記住修身養性。從這種層面來看,確實是跟市面上的「雞湯文」相差無幾,然而這類書籍在明朝卻是相當暢銷,這一點多少也與當時的時代背景密切相關。
  • 《大塊頭有大智慧》中沒有救世主的救世之道
    2003年銀河映像的電影,杜琪峯和韋家輝這對黃金搭檔炮製的《大塊頭有大智慧》(香港片名《大隻佬),戲中沒有救世主,只有因果循環,展現「萬般帶不走,唯有業從身」!劉德華飾演的脫衣舞男大隻佬,正在舞池裡奮力扭動著,臺下以張栢芝扮演的李鳳儀張栢芝為首的女觀眾歡呼雀躍著,影片就以此為開頭,簡單明快,讓觀眾以非常輕鬆又非常愉快的心情投入到電影中,
  • 古人云:「舉頭三尺有神明」,後半句最為經典,深藏處世的大智慧
    我們在生活中,老人們總提的一句話"舉頭三尺有神明",這句話好像是告誡,也好像是約束。老人們之之所以說這樣的話,其實也是在宣傳自己的觀點。舉頭三尺有神明、我吃過的鹽,比你吃過的飯都多、不聽老人言,吃虧在眼前、初一的娘娘十五的官等,這些張口就來的俗語,其實蘊藏著大智慧。
  • 俗語:「井淘三遍吃甜水」,下一句是精髓,值得學習的人生經驗
    數千年來,古人為我們留下了眾多富有智慧的俗語和格言,供後人品讀其中思想,汲取人生經驗。而其中這句「井淘三遍吃甜水」就是其中之一。這句話的意思其實很好理解,只要不斷將井中的泥沙刨出來,井水會清澈見底,並無一絲汙泥的味道,自然也就甘甜了許多。
  • 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最經典,道盡人性!
    中國歷史文化中,俗語是一個非常特別的存在,是漢語語彙中被人民群眾所創造,在群眾中口語流傳。具有簡練而形象化的特點,大多是勞動人民所創造出來的,反映了人們生活經驗以及願望。俗語似乎顯得更為接地氣些,一般不像是那些詩句和名言警句一樣被史書記載下來,而是通過口耳相傳的方式,它的來源一般是人們根據生活經驗總結出來的。今天這句俗語聽起來有些不一樣,俗語:「千年的王八萬年龜」,下半句才最經典,道盡人性!很多人都對俗語不以為然,認為這不符合自己的文化素養。
  • 古人常說「住墳不住廟」,這句俗語看似荒唐,實則是大智慧
    這些俗語往往是約定俗成、廣泛流行,且短小精悍的語句,是我們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實際生活中摸索出來的規律,在為人處世中吸取的經驗教訓。雖然有時候確實是感覺有違常理,令人費解,但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其中的道理,比如"住墳不住廟"。這句俗語其實是有特定背景的。古代人出遠門很不方便,有時候走的偏一點連個村子都找不到,更不要說什麼客棧旅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