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智慧困境:ST近在眼前 彭博夢遙遙無期(網絡配圖)
8月7日,大智慧公告對阿斯達克增資2億元港幣。與過去兩年不同,這筆錢並未直接投入業務拓展,而是以增資的方式注入子公司。張長虹版的「彭博」路線在歷經擴張之後,首次趨緩。根據早前的業績預告,上半年公司虧損已達1.58億元。
人民網上海8月14日電 (王若宇)「倫敦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時候,誕生了路透;紐約成為世界金融中心的時候,誕生了彭博(新聞社);中國已經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一個強大的金融信息企業呼之欲出」。這是大智慧(601519.SH)董事長張長虹在公司上市之後的表態。彼時,彭博社正就不正當競爭起訴大智慧。但這並未影響大智慧在路演時向投資人投資人訴說中國的「彭博故事」。
時至今日,中國股民為張長虹版的「彭博」付出慘痛代價:8月7日,大智慧收盤報4.92元(10送10除權後),這相當與其2011年1月28日上市首日開盤價24.91元的零頭。今年6月25日,其股價更在盤中創下3.16元新低。
7月20日,大智慧發布業績預告,上半年虧損達1.58億元。預告中稱,公司產品開發投入處於高峰期是重要原因。在2012年虧損2.8億元之後,今年上半年的業績預警再次引起業界對大智慧「彭博化」轉型的質疑。
併購難以承載的「彭博夢」
如果公司無法在年底前實現扭虧,大智慧在2014年將戴上ST的帽子。
大智慧依靠交易終端起家,藉助2007年的A股繁榮成功上市。在與同花順、東方財富東方財富、萬得的多方競爭中,公司管理層提出「彭博化」的轉型路線。
中國金融信息服務業前景誘人,這是大智慧從軟體商向金融信息服務商轉型的動力。業內人士向記者估算,2011年路透與彭博共計在國內撈金30億元。正如張長虹所預計,隨著中國經濟的體量不斷增加,「中國彭博」的出現是時間問題。
然而環顧市場,大智慧的「彭博路」困難重重:其在專業機構用戶中的覆蓋率遠不及萬得。在財經內容的權威性、覆蓋面和響應速度上又無法與新華08匹敵,甚至不如第一財經。同時,手握重金的騰訊亦對這塊蛋糕虎視眈眈。
市場、構架、產品、人才均難以支撐張長虹的「彭博夢」,併購成為了合乎邏輯的選擇。
「大併購、大整合」一度成為大智慧的企業戰略。上市至今,大智慧共展開6次收購。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筆是以總價1.97億元併購在香港註冊的阿斯達克信息有限公司。在管理層看來,這是向「中國彭博」目標邁進的關鍵一步。
2012年,「大智慧阿斯達克通訊社」經歷了亢奮式發展:大舉從財經媒體招攬人才,一度活躍於熱門的財經事件採訪。實際上,大智慧阿斯達克獲得的僅是在大陸落地牌照,其註冊在港的「信息公司」屬性並未發生變化。
阿斯達克是在港註冊眾多財經信息服務商中的一家。大智慧100%收購其股權之後,為什麼不直接稱作「大智慧通訊社」,而要冠以「大智慧阿斯達克通訊社」的名稱?內部人士透露,大智慧曲線進入內地開展通訊社業務,儘管核心團隊設在上海,但公司並沒有獲得如同新華社、中新社一樣的資質。一個細節是,大智慧阿斯達克通訊社所有稿件,均冠以兩個作者或以上名字,其中的香港記者名字,主要用來規避政策風險。
併購整合的兩年,恰是大智慧從盈利滑入巨虧的兩年。2012年3月,大智慧Q1報虧1600萬元,至12月份Q4單季虧損已擴大至1.5億元。
整合受挫擴張剎車
阿斯達克帶給大智慧的究竟是光環還是負擔?
8月7日,大智慧公告擬向阿斯達克網絡信息有限公司增資2億元港幣。公告披露,阿斯達克一季度營業收入4,792.23萬元港幣,利潤總額390.30萬元港幣,淨利潤322.85萬元港幣。以此計算,其利潤率不足10%。
終端與資訊是金融信息服務業的主要產品。作為單個產品,阿斯達克盈利能力十分薄弱。而在導入大智慧平臺後,其市場空間又有多大?
記者多方求證,國內金融信息服務業尚無權威排名。不過綜合東方財富網及證券業人士消息,業內公認萬得在專業市場的佔有率高達80%(保守預計)。在政府機關(如各級財政局)及大型國企中,新華08又具備天然的渠道和優勢。整個市場留給大智慧的空間有限。
大智慧在A股市場募集25億資金,超募部分達15億。堪稱瘋狂的併購擴張,究竟為大智慧貢獻出多少產品競爭力與市場空間?
隨著中報日期的臨近,大智慧的彭博夢漸行漸遠,而ST卻近在眼前。
8月7日,大智慧對阿斯達克的增資就頗值得玩味:與前兩年的風格不同,2億元港幣並未直接投入業務拓展,而是以增資的方式注入子公司。張長虹版的「布隆伯格」路線在歷經擴張之後,首次趨緩。
擴張減速與潛在的成本控制,是大智慧轉型受挫的信號。大智慧以面向散戶的交易終端起步,人才儲備上較60%為研究生的新華08團隊與主打金融專業性的萬德團隊存在客觀差距。過去兩年,大智慧曾經從《21世紀經濟報導》、《第一財經日報》、《每日經濟新聞》等媒體挖角許多採編力量,並且在北京等地建立起採編分支。但是,由於內部整合問題與盈利壓力,這些原先花費高昂成本招募的人才正陸續出離。進一步消息指,管理層正計劃對以阿斯達克為首的非營利部門裁員。內部人士透露,公司上海英文編譯團隊已大幅縮減,目前大約只剩下20多人。
擴張止步的信號是多重的。7月24日,大智慧公告稱,將使用自有資金進行短期投資,總額度為5億元,期限一年。這5億元大部分將流向銀行理財理財產品。獨董意見指,短期投資可提升公司自有資金的使用效率,增加收益。
這份獨董意見在大智慧出離人士看來也能這樣理解:相比前兩年的併購,購買銀行理財理財產品才是大智慧更有效率、能夠增加收益的投資方式。
在募集25億元,歷經6次大舉併購之後,「增加收益」最終以購買銀行理財理財產品的形式,重回張長虹的案頭。如果大智慧不願戴帽ST,那麼留給管理層的時間只有5個月不到。
全年虧損危局
2013年至今,大智慧單季虧損沒有明顯收窄的跡象,上半年公司盈利能力無明顯改善。大智慧要實現在年底前的扭虧,從增加營業收入和止損兩方面考量都比較困難。
在終端市場層面,白熱化競爭促使東方財富東方財富網與同花順不斷完善免費產品功能。大智慧在7月1日推出大智慧365,向個人用戶收取年費998元。不過推出1個月之後,就有多家媒體曝光用戶註冊後不斷被各類理財理財、營銷電話騷擾。大智慧疑向多個第三方洩漏用戶資料。
大智慧軟體產品的商譽屢次受到挑戰。曝光的問題是其利用散戶心理特點,以各種名義高價推銷軟體的「薦股」功能。最具代表性的是大智慧曾向散戶承諾,購買價格不菲的軟體,就能夠在每天2點半收到即將漲停股票的內幕。
因為購買的軟體未能達到宣傳的效果,投資者前往大智慧公司「上門維權」的事件時有發生。
大智慧365引爆的洩密醜聞,或是其總裁洪榕在軟體產品銷售乏力的大環境下,開闢的新的增收渠道。轉賣用戶資料能夠為大智慧帶來多少收益尚不得而知,但是輿論壓力已經接踵而來。
與此同時,大智慧又將戰線拉長至網絡輿情行業。開拓輿情業務,顯示出管理層正急於拓展傳統業務以外的營收渠道。
即便如此,財經評論員餘藎認為,通過現有的業務框架,大智慧在年內實現扭虧的難度很大。A股持續低迷,加之近幾年對客戶的過度開發,整個炒股軟體行業巔峰已過,大智慧軟體銷售已經凸顯瓶頸;比對上半年巨額虧損,下半年的盈利壓力比去年同期更嚴峻。
拋棄阿斯達克?
轉賣用戶資料和銀行理財理財獲得的收益,無法填補半年1.58億元的預期虧損。內部人士表示,財務壓力下,通訊社的出路問題,一直是身邊同事談論的話題,不知道採取怎樣的方式扭轉虧損。
如果第三季度、第四季度,公司無法實現盈利,並且彌補上半年的虧損額,2014年,大智慧將難以規避ST風險。由於通訊社與終端業務是投資重心,大智慧或許將在這兩方面做文章。按照張長虹多次強調的轉型思路,大智慧應該不會裁撤通訊社業務,或許會在資本運作上用力。比如,收購一家盈利能力較強的公司、出售虧損資產、暫時剝離虧損業務等等。
聯想曾經用類似的手法處理其移動業務的連續虧損。2008年1月,聯想1億美元將聯想移動出售給聯想控股成員企業弘毅投資牽頭的四家公司。兩年不到,聯想又以2億美元將其「贖回」
不過相比當時的聯想移動,新業務在帶給大智慧沉重的財務負擔的同時,還依然是公司轉型的關鍵。轉售阿斯達克,將阻礙大智慧的「彭博化」。同樣,正在謀求向「東方財富東方財富網」靠攏的「大智慧網」的前景也會因此而不甚明朗。
2014年1月28日,大智慧將解禁首發原股東限售股份。張長虹家族持有公司63.95%股份,張長虹本人持股高達55.58%。證券分析人士相信,在轉型受挫,業務遇阻的背景下,解禁將對大智慧股價造成顯著壓力。
在贏利的巨大壓力下,大智慧必須進行艱難的轉身,網際網路金融或許是一個不錯的方向選擇。有市場人士指出,隨著資本市場形勢變化和財經資訊產品化,大智慧應該適當向網際網路金融靠攏,積極布局第三方理財理財市場。
大智慧相關新聞:
彭博社相關報導:
財經媒體有關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