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識燕歸來」——晏殊
隨著熱播劇《清平樂》的播出,讓宋朝宰相詞人—晏殊更為世人熟知。他5歲時,便熟讀經史下筆成章,14歲以神童入仕一舉成名,18歲任光祿寺丞。
此後,為朝廷鞠躬盡瘁最終官拜宰相、富貴一生。與許多名人相比晏殊的仕途可謂是順風順水,這很大程度歸功於他個人的大智慧。
據說,皇帝聽說大臣們都熱衷於遊樂宴飲,唯獨晏殊在家閉門讀書,於是破格提拔了他。當皇上問他為什麼不與眾人一同遊樂宴飲時,晏殊誠懇地對皇帝說:「臣並非不愛宴遊集會,只因為沒錢揮霍罷了。」
就是這樣笨拙真摯的回答,既回應了皇帝的問題,又沒有得罪那些遊樂飲酒的同僚。晏殊在為人處事方面處理得恰當妥帖,不因為自己過人的才華而自傲反而憑藉著自己的大智慧幫助自己仕途通暢。
有著相同大智慧的人,還有曾國藩。但與晏殊不同的是,曾國藩沒有他的天生聰敏,曾國藩年少愚笨,秀才六考不中,23歲才以倒數的成績考取秀才。
有一個廣為流傳的故事。曾國藩晚上背書,房梁上有個賊。賊聽他翻來覆去一直背不過,氣得從房梁上跑下來,背誦一遍跑了。
這雖然是個笑話,但也說明曾國藩早年確實天賦不高。但他卻用自己的大智慧改變了命運的軌跡。
曾國藩生活在晚清,國力衰微,許多官員趁亂搜刮國庫填自己的包裹,而曾國藩卻大力建造工廠,在當時為眾多頑固派官員認為愚蠢、荒唐。可他卻堅持了下來,建造了許多近代企業,推動了中國資本義的發展,成為推動了中國近代化的一大偉人之一。
《菜根潭》中的「藏巧於拙,用晦於明」,就是人生的大智慧。晏殊和曾國藩給我們詮釋了它的含義。一個鋒芒畢露的人,必會受到多方面的妒忌,只有學會隱藏自己的鋒芒,才能更好融入社會,走得更遠。
這句話來自於《菜根潭》,作者洪應明常常使自己處於明鏡止水之中,天下自無可厭之事,自無可惡之人。在面對大是大非,絕不遷就和妥協;但是,遇到利害得失之時,也不能斤斤計較。
他將儒釋道三教的處世哲學融於其中,道家做人,儒家做事,佛家修心。我們讀書的目的不僅僅是培養明晰的頭腦,敏銳的眼光,還要能用於生活中,使日後無論做什麼事,有自己獨特的主張或見解,不會人云亦云。
這套讓人奮發向上的珍藏版《菜根潭》,還有另外兩本,共三冊中國人修身養性三大經典,只需88元,原文加注釋,有興趣的朋友點擊下面連結了解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