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藏巧於拙,才是人生最頂級的智慧

2020-12-20 茶馬古道之德拉姆

在我們的人生中,所經歷的不可能是一帆風順的,總會有順境和逆境,也會經歷到一些不好的事情,甚至有可能使我們墜落在低谷,而引起這個低谷的成因一般可以總結成兩個方面,一個是天意,另一個就是人為。

我們知道天意不可違,在運氣方面的事情,一般很難通過我們自己的努力去改變,這些事情的產生一般我們是無可避免,甚至也可以說是難以改變的。但是第二點人為,我們所說的人禍,像是這類的是有可能通過自身去改變的,而且有時人禍比天意帶來的影響還要嚴重。

在《菜根譚》中有這樣一句話,彰顯出了為人處世的智慧,能夠給我們帶來很大的啟發,這句話就是: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要將聰慧藏在愚笨之中,明白但不需要過分的表現出來,活於濁世之中不要太過清高,懂得以退為進,這樣才是安身立命、保存自身的有用法寶。

而其中的藏巧於拙更是要牢記的,我們人生中所引發的災禍,有時並不是憑空而來的,總是在你太過於鋒芒畢露的時候,才招惹了別人的注意,使別人的目光和火力集中在你的身上,從而引火燒身。

而藏巧於拙就是我明白一些事情,但我不彰顯出來,低調行事,默默做自己的事情,默默地提高自己,這樣不吸引別人的注意力,才不容易引起禍端,才能使自己穩定的成長。

我們知道人性都是有一定缺陷的,我們大部分的人都是有一定的嫉妒心的,當別人有自己所無的東西的時候,而這個人還總在你面前顯示,那麼有一些人就會出現毀滅的心思。

甚至有時你可能過得好,但是卻在某點或者某個時刻碰觸到了別人的利益,那麼對方就會把目光轉移到你的身上來,無形之中可能就樹立一個敵人,在做事時就會受到他人的阻礙,而最終受到傷害的肯定就是自己。

在人生旅途中不要將自己始終放在最高位,走在最前面,表現得不可一世。有這樣一句話,站得越高有可能摔得越慘,而且摔下來的時候可能看你笑話的人更多。如果想要自己的人生之路走得順遂一些,減少那些可避免的人禍,就要懂得隱藏自己,不要將自己立在人前,成為眾人可攻擊的靶子。

因此大智若愚、藏巧於拙就是最佳的為人處世之道,才智高但是卻不外露,學會隱藏自己,學會在別人看不到的地方默默進步,不去吸引別人的注意力,甚至讓別人看到你成長的時候也不起嫉妒之心,這樣才能走得更加長遠。

不事事為他人先,懂得沉寂自己,懂得在處世之中讓自己顯得「愚昧」一些,這樣才是有大智慧的人,也是能夠使自己走得更加長遠、更加順遂的人,因此,藏巧於拙才是真正的智慧。

相關焦點

  • 《菜根譚》:藏巧於拙,才是處身之法
    人生即是江湖,江湖也是一場武林,在這個武林之中,你要有一本屬於自己的武功秘籍,但是這個武功一定要深藏不露,不要去搶著做天下第一,但是在必要的時刻一定要有足夠多的實力。所以《菜根譚》之中有這樣一句話,叫: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
  • 《菜根譚》:藏巧於拙,寓清於濁
    《菜根譚》中寫道:「藏巧於拙,用晦而明,寓清於濁,以屈為伸,真涉世之一壺,藏身之三窟也。」意思是做人要把智巧隱藏在笨拙中,不可顯得太聰明,收斂鋒芒,才是明智之舉,寧可隨和一點也不可太自命清高,要學以退縮求前進的方法。
  • 《道德經》最厲害的5個「中式智慧」,你越早知道,活得越好!
    在外界的幹擾和嘲諷下,最終,還是《道德經》的「為而不爭」幫他下定了決心。盡力去做自己喜歡的事,但在心態上保持不爭,就會有好結果。摒棄一切雜念後,才一年時間,黃向軍就考上了北京大學宗教專業的研究生。這才有了後來,他對於《道德經》那些別具一格的解讀。他的人生,也開始一往無前。若覺人生迷茫便來讀一讀《道德經》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他的《道德經》更是集其思想精華於一書。《道德經》共81章,前37章為《道經》、後44章為《德經》,書中提出「大道自然無為」的思辨,對世間萬物規律進行了深刻的詮釋。《道德經》是一部蘊藏著豐富人生哲理的經典著作,其思想深邃,內容博大精深。馬叔禮老師解讀老子智慧,揭示華夏文明獨特的宇宙觀,暢談人文與自然的關係。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儉為人生根本之道。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他們願意法於自然,返樸歸真,去奢從儉,少私寡慾,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之人生至境。 塵世喧囂,物質的極大豐富容易使人迷失心性,儉就是收斂,收斂我們內心的貪慾,去掉修飾、雕琢、虛偽,回歸素樸,以呈現出自性的本真與澄明狀態。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人生在世,不管是誰,都會有成為強者的念頭,而在成為強者的路上,勢必就得先打敗強者,進而才能成功上位。那麼如何才能打敗強者呢?老子早就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經》中給我們作出了一個做好的回答。首先,老子先告訴了我們,到底怎麼樣才算作是強者?
  • 讀懂這3點,5000字的《道德經》帶你悟出人生大智慧
    我可以提醒你一下,老子在民間最普及的著作是《道德經》,有看過嗎?」選手依舊點頭表示自己有看過,評委再次問道:「我不想問你《道德經》的內容,我只想問問你知道《道德經》大約有多少字?」此時,選手無法回答評委提出的問題,只好承認自己沒看過《道德經》。其實,《道德經》大約有5000餘字,是老子傳世的不朽著作被譽為「萬經之王」。魯迅說:「不讀《道德經》,就不知中國文化。」
  • 看《安家》徐姑姑的佛系人生,品《道德經》中的人生智慧
    他的人生哲學講求一個「道」字,他堅信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從我的理解來看,徐姑姑一定是讀過《道德經》的人,他的很多思想和做事原則都是在踐行自然之道。在說文解字裡,對「道」的解釋就是我們所走的路,更深一層的解釋便是宇宙之道和道法自然。也有人解釋說:「道」其實是做動詞,給不知道方向的人指明道路,不走錯路是我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德」則是境界因善行而升華。
  • 《道德經》:「忍辱不辯」是一種人生智慧,「寡言不爭」是一種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蘇秦在外面受盡了侮辱,回到了老家又受到了老鄉的恥笑,心中羞愧之下,選擇更加刻苦讀書,有時候讀到瞌睡時候,甚至還用錐子扎自己,用來提神。在如此「頭懸梁錐刺股」近乎自虐的努力下,蘇秦參透當時六國的政治局勢,甚至足不出戶就能知道天下的態勢。由於蘇秦經過沉澱以後,確實對於天下大勢的掌握的及其精準,於是憑自己的一張嘴說服六國的君主,統帥六國的軍隊聯合抗秦。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理由無他,只因看了這本《道德經》,看完才知它實在是妙極了。年少初識,還是在金庸武俠的絕世神功《九陰真經》,開篇第一句「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就出自《道德經》。不明覺厲!長大後,為人丈夫,做了員工、領導,再翻開,才發現「道可道,非常道」、「無為而治」……等等「中式智慧」的博大精深。
  • 《道德經》智慧 | 靜生百慧,虛容萬物
    《道德經》上說,靜為躁君。靜能克服人身上的躁氣。《大學》說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可以說,靜是安定、思慮和有所得的基礎。靜不僅是一種智慧,靜還是產生智慧的土壤。所謂靜生百慧。道教言:「靈臺清靜,靜能生定,定能智慧生 。」佛家也說「靜能生慧,慧能生智。」儒家亦認為「靜能生慧。」《昭德新編》說:「水靜極則形象明,心靜極則智慧生。」
  • 老子獨創的15大成語,洞見《道德經》智慧精髓!
    點擊"無為文藝"免費訂閱 《道德經》只有短短五千言,卻涵天蓋地、盡說人道,可謂字字珠璣、句句精闢,隨便拿出一句都可以作為至理格言和人們的座右銘。 而更為精華的則是其中那些老子獨創的成語,可謂老子智慧的概要和精髓,從中完全可以洞見《道德經》的真諦。
  • 《道德經》這些話,充滿大智慧
    《道德經》就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 《道德經》中的智慧:越是大道,越是簡單;看似無用,實則有大用
    《道德經》全文共八十一章,隨便挑一章細細研讀,都會發現,短短幾句,卻蘊含著讓人終身受益的智慧。字裡行間無不訴說著經典,即使過去了幾千年,這些智慧到今天仍然受用,並值得所有人學習。我想,這也正是《道德經》的魅力所在。
  • 電視劇《老子傳奇》合集(共33集)+《道德經妙解》合集(共64集)+曾仕強《道德經的奧秘》合集(21集)+《老子的人生智慧》合集
    老子《道德經》(全文朗誦+釋義+曾仕強完整解讀)曾仕強:《老子的人生智慧
  • 《道德經》:人生承受的所有委屈,都會用另一種方式展現圓滿
    《道德經》中說:人之所惡,唯孤、寡、不穀,而王公以為稱,故物或損之而益,或益之而損。這句話的意思就是說,人的本性就是討厭寡和、孤單和不圓滿。我們與人的相處過程中總會遇到矛盾和糾紛,當不再接受委屈的時候,痛苦就會油然而生。從另一個角來說,人生容納的委屈,都會用另一種方式回報給你。所有的容納,都會帶來一個更好的自己。
  • 《道德經》中1句話,很多人當作笑話,其實卻是人生致勝大道
    《道德經》中的每個字,每句話,都充滿了智慧,隨便拿出一個字,一句話,都值得玩味,領悟,悟透了,對增加我們的智慧大有裨益。例如,關於為人處世,有一句話,非常簡潔地表明了觀點。懂得這句話的人把它牢記在心,成為一個很智慧的人,為人處世,吉祥如意,不懂的人卻認為是個笑話,人生磕磕拌拌。
  • 道德經:人生的終極智慧就是活在當下,關注過去與未來毫無意義
    而大多數有智慧的人,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總是偏好於感受過程,懂得把心思放在當下所做的事情上,在過程中不斷感悟新的東西,而擁有重過程的這種思維的人則也更容易獲得成功,也是我們所提及到的正確思維。在《道德經》中提到過這樣一句話,「九層之塔,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
  • 道德經​智慧-愛是生命的力量,唯有愛才能換取幸福生命的旅程
    道德經智慧分享:受得了何種磨礪,將決定我們能成為何等人。
  • 《齊善鴻講道德經》是悟道的智慧之作,距離真正的道,還有多遠?
    這首《道心》唱出了道德經在修道之人心中的重要地位,也唱出了道德經的精髓所在。歸納起來,道德經的智慧並不是晦澀難懂,歸納起來就是八個字:上善若水,大道至簡!齊善鴻研究道德經,寫出了一本《齊善鴻講道德經》,他把道德經裡的八十一句話,分為八十一章,進行精講,拆解了老子的智慧,從讀懂到會用,並用之解答現代管理、教育理念以及日常生活的困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