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人生的終極智慧就是活在當下,關注過去與未來毫無意義

2020-12-27 茶馬古道之德拉姆

在當今社會中,雖然各種物質條件好了,但是人們的生活也進入了快節奏時代,越來越多的人在做一件事情的時候總是有目的的去進行,總是先思考這件事情完成我會得到什麼樣的好處,然後再決定要不要去做,人們總是有目的、重結果的去完成一些事。

但是通常這樣的人會更不容易成功,因為太過於執著於結果,心態就會有所失衡。而大多數有智慧的人,在做一些事情的時候,總是偏好於感受過程,懂得把心思放在當下所做的事情上,在過程中不斷感悟新的東西,而擁有重過程的這種思維的人則也更容易獲得成功,也是我們所提及到的正確思維。

在《道德經》中提到過這樣一句話,「九層之塔,起於壘土;千裡之行,始於足下。」這句話也被好多人所熟知,意思是千裡的遠行都是從腳下一步步實現完成的,這是一種「道」的智慧,也是一種順應自然的智慧,而順應自然會更容易獲得其成功,而那些違反道而行事的人常常會困於囹圄。

我們人生之路漫漫,有的人易困於過去,有的人著眼於未來,而當下常常讓人忽略、遺忘。但是正是當下才是對人們更加重要的,過去的事情已經不可追,而未來的事情通常都是由當下所決定的。當你只把目光放在遠處的時候,那麼你就會容易浪費當下的時光,會錯失掉很多珍貴的時間,而當把重心放在當下,幹好自己手中重要的事情,你往往能夠更加容易的獲得成功。

在以前有一座荒廢的城區坐落在大漠之中,有一名哲學家路過時看到了一尊「雙面佛」,哲學家很是好奇,就問道:你為什麼有兩副面孔呢?雙面神回答說道,這兩副面孔代表著過去和未來,我一面能夠察看過去去總結過去的教訓,一面能夠展望未來憧憬美好的明天。

哲學家聽後說:過去已經過去,未來遙不可及,如果你只是一味地總結過去憧憬未來,但是忽略當下的時光,又有什麼意義呢?雙面佛聽了哲學家的才悔悟過來,原來城區落敗的原因正是因為自己沒有重視當下。

約翰洛克曾說過:拋棄今天的人,不會有明天;而昨天,不過是行去流水。如果只將眼光放在未來,將心態著重在結果之上,那麼我們會失去很多當下的時光,甚至在結果不如人意的時候會更加讓人感到挫敗。

與其每一天在追求未來不可描述的結果,不如做好當下,默默地去做好每一件事。而這些實際上隱藏的都是一種人的思維方式,有的人執著於結果戀戀不捨,而有的人重視當下默默前行,兩者相比,哪一種人更容易獲得成功實際上已經顯而易見了。因此,希望每一個人都能擁有正確的思維,把握當下,重視過程,真正收穫人生的成功。

相關焦點

  • 人生,終極本質,是活在當下
    前者令你恐懼,後者讓你迷離,放棄人生的意義,放棄那個努力成為的自己,其實是分分鐘的事。專業術語叫「一念之間」。不要期待你是悟空你是悟能你是悟淨,可以總偷懶總犯錯總任性;還有師父呢......不,你就是你自己的唐僧。一生必須堅守信念,這一點絕無僥倖。
  • 《和平戰士》:生命的終極自由,是從時間的枷鎖中解脫,活在當下
    ——《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良好的家世、聰明的頭腦、全A的成績、帥氣的外表、總是有美女主動投懷送抱、獲獎無數的體操生涯、奧運會的明日之星…… 但是,晚上總是被噩夢嚇醒失眠的人生你想要嗎?這就是丹的日常大學生活。丹一直活在對未來的冠軍目標追求中無法滿足當下,同時年輕氣盛的過多欲望不加節制、隨時滿足,因此無論丹擁有再多,他都感覺不快樂。
  • 終極提問:人生的意義究竟何在?
    我覺得悲壯的原因在於: 作為人生終極問題之一的「什麼是人生的意義?」,是沒有唯一標準答案的,所以不論多少哲學家、多少人終其一生去思索這個問題, 最終也只能得到自己的答案。而人類就是這樣一代一代的不斷傳承著對這個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的持續思考, 從沒想過要放棄。明知沒有標準答案,卻始終上下求索,這就是悲壯。雖然, 人是唯一會追問自身存在意義的動物。
  • 老子《道德經》:儉是一種人生態度,更是一種高級的生命智慧
    儉為人生根本之道。 老子《道德經》曰:「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 ,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老子告訴我們,人有三種寶貝是應該永遠保持的:一種叫做慈愛,一種便是儉嗇,還有一種就是所謂的「不敢為天下先」。 聰明智慧的人,知道只有守住這三寶才可以長存,而儉為當下最直接的修身之道。他們願意法於自然,返樸歸真,去奢從儉,少私寡慾,從而達到無為而無不為之人生至境。
  • 《道德經》:「忍辱不辯」是一種人生智慧,「寡言不爭」是一種人生境界【老子微言】
    蘇秦在外面受盡了侮辱,回到了老家又受到了老鄉的恥笑,心中羞愧之下,選擇更加刻苦讀書,有時候讀到瞌睡時候,甚至還用錐子扎自己,用來提神。在如此「頭懸梁錐刺股」近乎自虐的努力下,蘇秦參透當時六國的政治局勢,甚至足不出戶就能知道天下的態勢。由於蘇秦經過沉澱以後,確實對於天下大勢的掌握的及其精準,於是憑自己的一張嘴說服六國的君主,統帥六國的軍隊聯合抗秦。
  • 不念過去,不幻未來,活在當下,創造輝煌
    有些人總是活在嘆息昨天、幻想明天的狀態。但是他們卻沒有意識到,他們荒廢了最寶貴的今天,唯有今天是我們真正擁有的。如果我們總是對過去的時光念念不忘,總是幻想不確定的明天,那人生的意義又在何處體現呢?那我們的人生估計只剩下抱怨和空想了。所以,我們一定要把握好今天,活在當下。不要為昨天嘆息,不要為明天憂慮。
  • 讀懂這3點,5000字的《道德經》帶你悟出人生大智慧
    我可以提醒你一下,老子在民間最普及的著作是《道德經》,有看過嗎?」選手依舊點頭表示自己有看過,評委再次問道:「我不想問你《道德經》的內容,我只想問問你知道《道德經》大約有多少字?」此時,選手無法回答評委提出的問題,只好承認自己沒看過《道德經》。其實,《道德經》大約有5000餘字,是老子傳世的不朽著作被譽為「萬經之王」。魯迅說:「不讀《道德經》,就不知中國文化。」
  • 《道德經智慧》 | 臺灣知名學者馬叔禮解讀國學經典《道德經》
    「點關注,讓學習成為一種習慣!」
  •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
    道德經最智慧的3句話:讓你悟通天道的秘密,反敗為勝,成為強者人生在世,不管是誰,都會有成為強者的念頭,而在成為強者的路上,勢必就得先打敗強者,進而才能成功上位。那麼如何才能打敗強者呢?老子早就在2000多年前,在《道德經》中給我們作出了一個做好的回答。首先,老子先告訴了我們,到底怎麼樣才算作是強者?
  • 託爾斯泰的終極之問:人生有何意義?
    這個問題不僅是託爾斯泰的終極之問,也是很多哲學家、思想家、普通人的終極之問,當然也有相當一部分人沒有沒有此問。在託爾斯泰看來,沒有此問的人是幸福的,無論他是參透世事的高人,還是一無所知的農民,沒有此問可以省卻諸多煩惱,而一旦有了此問,則非經一番煉獄般的折磨無法擺脫,託爾斯泰即是如此。
  • 《道德經》最厲害的5個「中式智慧」,你越早知道,活得越好!
    出身文化之都鄒城的黃向軍,從小就熱愛國學,尤其偏愛《道德經》。他常掛在嘴邊的話就是:《道德經》之妙,在於它原文5126個字,解讀卻有5000萬字。因為沒有標點,光是開篇6個字,「道可道非常道」,就有3種斷句,3個不同的解釋。但在黃向軍看來,《道德經》本就不是讀的,是用來悟的。
  • 道德經,最容易忽視的兩句話,藏著老子對這個世界的真實看法
    《道德經》的核心是道,但是什麼才是道,自古以來卻有著各種各樣的理解和解讀,進取者從道中看到因勢利導、佔據先機;軟弱者從道中看到順從命運、消極退讓;正直的人從道中學到放低名利、秉持初心;奸詐的人從道中學到多心善變、隨心所欲……歪果仁說過,有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那麼對於咱們土生土長的《道德經
  • 《道德經》這些話,充滿大智慧
    《道德經》就是一本智慧書,上到萬物起源,下到為人處世,老子對這些問題的本源都想的非常通透。很多人認為,「《道德經》不是用來讀的,而是用來悟的,結合生活,工作,經歷等等,去猜透它。它就像是一把尺子,哪裡做的不好,哪裡做的好,用它一量,就全知道了。」狂風颳不了一早晨,暴雨下不了一整天。風雨無論多麼來勢洶洶,最終都是會停下來的。
  • 看《安家》徐姑姑的佛系人生,品《道德經》中的人生智慧
    他的人生哲學講求一個「道」字,他堅信福兮禍所伏,禍兮福所倚。從我的理解來看,徐姑姑一定是讀過《道德經》的人,他的很多思想和做事原則都是在踐行自然之道。在說文解字裡,對「道」的解釋就是我們所走的路,更深一層的解釋便是宇宙之道和道法自然。也有人解釋說:「道」其實是做動詞,給不知道方向的人指明道路,不走錯路是我們人生非常重要的一件事。而「德」則是境界因善行而升華。
  • 活在當下的人生態度,為什麼不好?
    活在當下是一句流傳非常廣的話,很多人將此當成自己對待人生的態度,畢竟過去無法改變,未來還未可知,活在當下才最務實,聽起來很有道理,但這句話卻經不起更深入的分析,是我們進步的一個「大坑」.首先,活在當下從時間維度看就是個偽命題,活在當下就是活在此時此刻,但時間總是在不斷的向前進,人就像站在一臺向前走的扶梯之上,前方無論是好是壞,我們只能向前,無論是被動還是主動,根本沒辦法活在當下.
  • 曠世巨著《道德經》,暗藏了3個「中式」智慧,網友直呼:受教了
    ,一流行,就是2000年。右邊是黃向軍之後黃向軍的人生開始轉折,專門研究道家,走向暫新的未來,收穫不一樣的精彩人生。若覺人生迷茫,便來讀一讀《道德經》世人都說:半部《論語》治天下。但其實,讀懂四分之一的《道德經》智慧,就足以讓你過好這一生。
  • 《抓落葉》:人生分為過去、現在和將來,但最重要的是活在當下
    可以理解為本小說分4個部分,每個部分由3個章節構成:過去、現在和將來。3個章節的跨越幅度比較廣,甚至有點毫無關係,又或許是我沒理解到其中含義,以至於看完整本小說後再來進行歸類整理。過去類似於女媧造人,捏好一個又一個,變成人後有思維和能力,有感情,這感情是由心而定,所以心就是創造者無法用固定模型製造的東西,只能空著,由人們在世間的所見所聞所需填滿。現在是艾略特的生長過程,從小到老,不過他自己一開始認為自己活不到老,中途有過自殺的傾向。
  • 叔本華《人生的智慧》:著眼現在和放眼未來之間取得適當的平衡
    人的幸福人的大腦意識是寄生於人身體中的寄生物,人辛辛苦苦打拼來的閒暇時光,就是為了用來自由自在地享受意識和個性帶來的樂趣。因此,閒暇是人生的精華,此外人生就只剩下了辛苦勞作。然而,大多數人在閒暇時都獲得了什麼呢?除了聲色享受和嬉笑打鬧,就是渾渾噩噩和庸俗無聊。人們對閒暇的消磨就表明閒暇對他們來說毫無價值。人是什麼所以,每個人都應該使自己的能力得到充分發揮,努力做到最好。
  • 一部感動無數人的電影:人生不應有遺憾!
    人之所以會抑鬱,是因為活在過去;人之所以會焦慮,是因為活在未來。只有活在當下,給自己找到一個恰到好處的位置,才能最好地享受人生的美麗。人類的微不足道常常讓我產生一種虛無感,感覺活著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放大了尺度來看,生活即使虛無的,每個人都在命運的擺布下無力的生活著。恰恰因為如此,我們就應該活在當下,因為我們只存在於當下,人生是由無數個當下組成的,人應當在短暫的生命力找到自己恰到好處的位置。
  • 活在當下,不後悔,才是最好的活法
    沒有誰的人生是毫無遺憾的!無論你做過,或者沒做過的事,過去了,就別總是後悔,後悔是最沒用的,人應該活在當下,去抓住眼前的一切事物,而不是活在曾經。不要活在昨天,也不要任何事都放在明天,因為很多事情,昨天都回不去,明天永遠不知道是哪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