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厚黑智慧:好漢打落牙齒和血吞

2021-01-15 厚黑教主



 

前幾日,教主君讀了一篇《永遠不要與人性為敵》的文章,文中說「人性是個中性的東西,不是所有人性都是善的,也不是所有人性都是惡的」。讀完此文後靜心思量,自古聖賢,就人性天生是善是惡的爭論一直喋喋不休,這不由使我想起厚黑學創始鼻祖李宗吾先生,他的臉厚心黑的經典論斷其中妙解甚多,先生通過對三國歷史人物曹操、劉備的性格對比,發現了幾千年以來的大秘密——臉厚心黑學說,其用反諷的手法將人性的兩面性揭露出來,讓人們明了了人性的本質,能在今後的處世中上通下達、左右逢源,做到「知彼知己,百戰不殆」,然後互相牽制,從而引導事態發展往理想的方向發展。

厚黑之學不是狹義之學,不單指是臉厚心黑,而是作為一種人性智慧哲學文化符號,它與道家崇尚自然,儒家崇尚仁義一樣,有著積極意義。厚即隱忍,黑即堅毅,厚黑的反面詞義即為白薄,李宗吾說「用厚黑學以圖謀一人之私利,是發卑劣之行,用厚黑學以圖謀眾人之利,是至高無上的道德」,「用厚黑以為善,則為善人;用厚黑以為惡,則為惡人」 。由此看來,厚黑智慧謀略的運用也是一把雙刃劍,完全由使用者來決定其善惡屬性,我們必須以道德之心運用厚黑之學,這樣才能為眾人謀福利。



教主君認為厚、黑術運用須遵循自然法則,它支配和影響著人們成功的要訣。「厚」好像盾,是自我保護的力量;「黑」恰似矛,是自我實現和競爭的方略。在這裡,厚黑學絕對不是簡單低級庸俗的「厚臉」 與「黑心」可概之,「厚黑學」是沒有任何貶義的社交處事的一門學科。

在一個競爭激烈的環境中,人人都希望成功,希望早日成功。希望出人頭地。這種進取向上的精神本來是可貴的,但也有「盛名之下,其實難副」的情況,因此「厚黑學」的主張,人的名聲、地位都要漸進而得,如果輕易得到了這些,就不會持久。所謂「其來也易,其失也驟」就是這個意思。對於曾國藩此人,大家都不陌生,小時候課本裡但凡講到太平天國,肯定會提起曾國藩。教主君看來,曾國藩能以一個農家子弟封侯拜相,憑一介書生立軍功,權傾天下仍得善終,毫無疑問,他是中國歷史上一位很富有智慧的人物。

智慧就是對事物一種認識、辨析、判斷、處理以及發明創造。前人的智慧是人類文明史上最具有價值的文化遺產,教主君希望各位看官去深入學習曾國藩的人生智慧。

曾國藩,清朝末年叱吒風雲的人物,因為擁有一套為官、治軍、持家及為人處世方面的絕學,才能從常人中脫穎而出,在內憂外患的環境下創下卓越功績,在宦海沉浮中遊刃有餘,學問精進,休養功深,持家有道。這些絕學是他歷經磨礪之後對人生成敗得失的深刻體悟,是對中國五千年傳統智慧的獨特應用,很值得當下人們研究、學習和借鑑。

古語有云: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31歲的曾國藩開始致力於「修身」。他當時拜了北京一位知識分子精神領袖做老師。老師告訴他,要從五個方面對自己的人格加以打造,去掉不足之處,培養自己的長處。其實,這位老師說的就是「修身」。

曾國藩早期的「修身」是從五個方面進行的。

其一是「誠」,「誠」是人生的根本,做人要誠信,要誠實,要誠懇,不欺人也不自欺。

其二是「敬」,是對事情,對人的一種態度。「敬」在中國傳統文化裡,尤其是在儒家的學問裡,有很高的地位——儒家認為人生的終極價值體現在「敬」字上。我們對待宇宙,也就是天地大道,要敬畏,還要敬畏祖宗,敬畏歷史,敬畏那些為了人類社會能發展而制定的法則。我們不僅對待長輩要恭敬,對待同事和朋友要互相尊敬,對待工作也要敬業。曾國藩悟透了這個字,他認為所謂的「敬」就是不怠慢。看官們不妨這樣去做一做,你對人不怠慢,你對事情不怠慢,那麼你就基本上能夠做到「敬」了,你的境界馬上就提高了。

其三是「謹」,就是謹言慎行,說話要謹慎,不能隨便亂說、道聽途說、誇誇其談、巧言令色,假話、反話和欺騙的話更不能說。

其四是「靜」,就是要保持內心的一種寧靜,尤其在如今這個浮躁的社會裡,我們每天要是能有十幾分鐘時間,把一切雜念都去除,讓心安靜下來,這對自己有好處。

其五是「恆」,就是持之以恆。人生最需要持之以恆的是「起居有度」,而破壞我們這個「恆」的最大問題是社會應酬。當年曾國藩為了避免應酬,對外宣稱「夜不出門」,既是對自己的提示,也是告訴朋友別去請他,這就不會得罪人。當然,對現在的年輕人來說,夜不出門是難了點,但還是要儘量的減少出門的次數,你不妨也寫幾個自勉的字掛在書房裡面。



因為「修身」,讓曾國藩學會抓住機遇。他做了幾十年官,教主君用八個字來概括,叫做「精彩絕倫,無以復加」,晚清把官做得像他那樣好的,很難找出第二個。

何以看出曾國藩這官做得好呢?他踏入仕途之後,官運亨通,十年七遷,連升七級,始終屹立不倒;他治軍有方,認為「治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將軍法、家規與家法、家規結合起來,使士兵或下級易於遵從官長的命令,為官長賣命;他是結交、培養、推薦和使用人才的高手,他的幕府幾乎聚集了全國的人才精華;他是中國傳統文化人格精神的典範式人物,志向遠大,意志超強,勤學好問,謙恕自抑;他的文集兼收並蓄,博大精深,更有傳世家書成為家教樣板,可謂「道德文章冠冕一代」;他是中國持家教子的典範,其家族一百多年來沒有紈絝子弟,代代英才……

照這種形勢發展下去,如果國家沒有什麼意外,他自己也沒什麼意外的話,大概再過十年八載,他封侯拜相沒有任何問題,可意外的大事還是發生了。

朝廷遇到的大事是洪秀全領導的太平天國起義,曾國藩遇到的意外是母親去世。當時湖南陷入戰火中,而朝廷文武兩個部門因為長期腐敗,喪失了應付突發事件的能力,所以朝廷想利用團練的力量來安定社會。團練就是民兵,為了組織這樣一支隊伍,朝廷任命了團練大臣,當時在湖南為母親送葬的曾國藩是第一個被任命的,接下來還任命了42個。這43個團練大臣,後來死的死,走的走,唯一成就大事的是曾國藩。他能成就大事方方面面的原因都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他看準了這個千載難逢的時機,組建了一支亂世中的重要力量——軍隊。

可曾國藩很清楚組織民兵毫無意義,不如自己建立軍事力量。他當時是冒著很大風險組建軍隊的,因為軍隊一向掌握在朝廷手裡,從古至今概莫能外,何況那個時候的統治者是滿族人,絕對不允許一個漢族官員在地方上建立軍隊。曾國藩非常清楚此事的風險,所以用了一招打擦邊球的方法:他以組織團練的名義招募人手,而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團練最初的就按照軍隊編制。這支軍隊成了曾國藩日後成就大事的根本力量。

毫無疑問,曾國藩善於抓住機遇。機遇可遇而不可求,它迅捷出現,也很快消失,它偶爾成型卻很難複製。能否抓住機遇,關鍵在於能否審勢,審己,這裡關乎是大智慧,不是小聰明。有小聰明能成小事情,而成大事要靠大智慧。

曾國藩的人生大智慧還體現在他百折不挫的做事態度。當初太平軍在廣西起義,到打下南京,只用了短短的兩年零兩個月;而曾國藩從鹹豐二年組建湘軍,到收復南京用了12年半。相較之下,可見曾國藩的事業是多麼的艱難。這期間,他曾兩次自殺,一次跳湘江,一次跳長江;也曾被太平軍一圍幾個月,連一個救兵都發不出去;他的枕頭底下長年累月是一把劍,萬一戰敗了,敵人衝進來就自殺……



對待這種艱難的處境,曾國藩有訣竅。其一,就是以「死硬」的態度去對待。所謂死硬就是打硬仗,打死戰,準備死在戰場上。其二,就是不示弱,在敵人的面前,在艱難的面前不示弱,他有句話常掛嘴邊「好漢打落牙齒和血吞」。其三是不服輸。其實曾國藩打了十多年仗,多半是敗仗,他的幕僚給朝廷寫報告說「屢戰屢敗」,曾國藩將之改成了「屢敗屢戰」,他認為「屢敗屢戰」落在「戰」字上,表明不服輸。

曾國藩12年半才打下南京,還有一個根本原因是政治上的障礙。這個障礙是他組建這支軍隊與身俱來的,沒有辦法逃避的宿命。朝廷對待湘軍又用又疑,曾國藩從鹹豐二年起兵,到鹹豐十年,九年裡為朝廷出生入死,但官沒有升一級,朝廷給的都是虛銜。後來讓他當兩江總督,是已經四顧無人了,朝廷不得已才把這個職務給曾國藩的。

面對這種政治上的挫折,曾國藩採取了「強忍」的手段。到底是官位重要還是帶兵重要?曾國藩選擇帶兵為重。

曾國藩有一股韌勁,他一生用三個字對待挫折,硬、挺、忍。任何大事都不是輕易辦成的,能輕易辦成就不是大事。人生中面對任何打擊和失敗,要的就是曾國藩這種百折不挫的精神。這些東西看起來是做事的態度,其實它源於智慧修養。

用了12年半,曾國藩終於打下南京,以「天下第一功」封侯拜相,可他選擇功成身退。

那時普天下沒有誰的聲望能超過曾國藩,可就在這種風風光光的局面下,朝廷有一股暗流在湧動,拼命在挑曾國藩和湘軍的毛病。部下勸他學趙匡胤,黃袍加身,誰料,他不但不為所動,反而斷然功成身退。

首先,他向朝廷一再表明不居功,把打下南京歸功於已死的鹹豐皇帝和當時的皇太后、小皇帝,而且從此以後,他從來沒有跟人談起過打南京。接著,他勸胞弟曾國荃解甲歸田,曾國荃當年剛滿41歲已是浙江巡撫,但曾國藩指出當時形勢不是一片大好,背地裡危機四伏,不如辭官,曾國荃就此回到湖南老家,專心做農民。

然後,他宣布裁軍。在短短幾個月內,把打下南京城的這支當時最厲害的軍隊裁掉九成。其實這是清朝廷所樂意看到的事,因為這支軍隊今天打下南京,明天也可能打下北京,曾國藩深知朝廷的心結。同時,他還撤掉了遭百姓怨恨的稅務局,本來所有做生意的人都要抽稅,以此供養湘軍。最後,在曾國藩的努力下,朝廷恢復了開科取試,贏得兩江讀書人的心,而輿論就是這些人造成的,幫他度過那段表面看起來風光無限,實際上殺機四伏的年代。


 


歷史上,卸磨殺驢的故事比比皆是。面對成功,道家的態度是功成身退,教主君認為是很有道理的,理由有三點。第一,大功不為居,以水為例,人一刻也不能離開它,可水從未居功。再說一件大功,也不是你個人所能辦成的,居功不合適。一個人一生辦成一件大事已經很了不起,當今社會浮躁之氣甚勝,教主告誡年輕的看官們能聚精會神辦好一件大事就不錯了。

曾國藩能成大事的另一種人生智慧是「拙誠」。他總是說天道忌巧,別人以虛假的態度對待我,我也要以真誠的態度對待他,唯天下之至誠。所謂兵不厭詐,可哪怕是打仗這麼需要技巧的事情,曾國藩做重大戰略決策也是建立在拙誠之上。後來的事實證明,這個是根本的致勝之道,世界上真正的事業無論大與小,都是靠腳踏實地做出來的,不是投機取巧所能辦成的。

打了勝仗的曾國藩最終沒有選擇在高位上享福,因為他早年就從《易經》中領悟到一個宇宙的大道理,世界上沒有絕對完滿的東西。太陽只要一到中間,馬上就會偏西,月圓,馬上就會月虧,而且有些即便看似完滿,也就會立即不完滿,所以做人要「求缺惜福」。

他認為最好的境界就是花未全開,月未圓,這種狀態是自然界最好的狀態,也是人生最好的狀態。在這樣一個基礎上,他一再告訴他的家人要「求缺惜福」。

求缺是告訴我們人不能太貪了,而惜福是要我們培養一種感恩的情懷。教主君認為,這兩點恰巧是引導人們快樂和幸福的關鍵。現在物質這麼豐富,但是很多人都說沒有幸福感,也沒覺得快樂,原因就是缺了「求缺惜福」的心態。教主君的體會是,求缺能使人產生滿足感,而滿足感可以生發人的惜福之心。惜福之心有了,人就萌生感恩的情懷。 

曾國藩認為:做人應堅挺,遇到艱危時刻,必須堅韌卓絕,不動搖、不氣餒,要「打落牙齒和血吞」;做人應謹慎,在日常的處世中,更要藏匿自己的鋒芒,避免過於暴露自己;做人應以和為貴,在待人接物中堅持和氣,在治家理政中堅持和睦,在自我修養上堅持中和等,才能獲得周圍人的鼎力支持,成就一番偉業;做人要明智識時務,只有在為人處世過程中善於自保,才能安全度過各種險惡之途,成就功業;做人應有平淡心境,否則會被外物所擾,精神就會受到牽累,只有胸中自由一片淡定,才能得人生之樂。

教主心悟:對於為官的人來講主觀上都像曾國藩那樣有所作為,不做「腦滿腸肥之達官」。但是一入仕途,尤其是位高權重時,卻有許多棘手的事情纏身,決斷去從十分難以權衡。哪些事情該辦,哪些事情不該辦;哪些事怎麼辦,辦到何種程度等等,都是十分費解的難題。韓非說:「是以道之難也,不在勝人,在自勝也。故曰:自勝之謂強」。祝看官們仕途、商途一路暢達。


 


相關焦點

  • 難說再見:科比「打落牙齒和血吞」的青春
    這種青春包括「打落牙齒和血吞」的日子。 北京時間2015年11月30日,受困於湖人隊的糟糕戰績,一直不甘心於就此退役的科比在《球員論壇》上發表聲明稱將在本賽季結束後退役:「本賽季將會是我的最後一個賽季。」
  • 「創作開運禮」打落牙齒和血吞?網友:美國一炸,立馬變三?
    但是,有一件事卻被川普總統破了一個先例,這件事不但自己沒佔任何便宜,反而倒了「血黴」了,竟然要打落牙齒和血吞?一向以佔便宜自居的美國,為何會如此忍氣吞聲?真的大出眾人意料之外,而且直接毀了人們的三觀。這倒底是咋回事啊?一、打落牙齒和血吞?
  • 各種親密關係中,「打落牙齒和血吞」是美德還是道德綁架?
    在這些關係中,多少事你選擇了打落牙齒和血吞?又是否因為你吞了就變好了?我的父母其實對我挺好的,沒有因為我曾經忤逆他們的心意和他們背道而馳而多加責怪,我的爸爸還會告訴我選擇既然做了,那就不要回頭。因為回頭永遠沒有意義,並不能替你彌補那些虧損。
  • 「打落牙齒和血吞」 一男子齲齒鬆動「咳」進了氣管
    男子胸悶胸痛呼吸困難,原是齲齒鬆動「咳」進了氣管 專家建議:這樣做可以有效預防氣道異物 華聲在線10月26日訊(湖南日報·華聲在線記者 李傳新 通訊員 黃瑞 石榮)俗話說「打落牙齒和血吞」,但是57歲的周先生不小心掉落的齲齒卻「吞到」了支氣管裡,還引起嚴重的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張
  • 曾國藩可謂"三立完人" 崇尚"好漢打脫牙和血吞"(三)
    曾國藩可謂"三立完人" 崇尚"好漢打脫牙和血吞"(三) 1276044900000 來源: 北京青年報 有0人參與
  • 人生若覺不順意,勸君多讀曾國藩:好漢打脫門牙和血吞
    曾國藩年輕的時候,因為自己過於剛直,也是一度被人所排擠。對此,他在給家人的家書當中,總結自己面對逆境的經驗時說道:所謂好漢打脫牙和血吞,真處逆境之良法也。"在這裡,曾國藩的逆來順受,打脫門牙和血吞,不是消極的,而是強調一種對人生的承擔。生活就是酸甜苦辣都有,我們既然選擇了生活,就要承受生活所有的滋味。好走的路是我們該走的路,但是人生難免要淌泥巴,有些路淌泥巴我們也必須走。
  • 打落牙齒和血吞愛情
    千秋絕豔圖(局部),明·佚名元稹和薛濤迅速陷入愛情的銀河,並成為其中最亮的兩顆星星。在一個春風沉醉的晚上,元稹從薛濤的香榻起來,走到廚房,用榔頭外加火鉗拔下一顆牙齒,送給情人。薛濤很感動,她留了點兒香淚,接著又跟元稹出了身香汗。
  • 這隊打落牙齒和血吞,穆帥老東家要爭三冠王
    也就是說,埃裡克森的實力,並不比德布勞內和大衛-席爾瓦等巨星差多少,國米得到他之後,中前場的實力將有望得到肉眼可見的提升。不過這一買一賣之間,熱刺幾乎倒虧4000萬歐元,可以說他們絕對是打落牙齒和血吞,心裡的痛只有自己知道了。
  • 我情感激烈能折騰,但也能打落牙齒和血吞
    她一臉無辜和大無畏,打死不承認,發現老師其實也拿她沒轍:成績沒下降啊,班幹的工作也沒落下啊,就算是訓她,口氣也硬不起來啊!她於是摸到了竅門:關鍵在於「要有底氣」!底氣首先來自於「做好了分內的事」,然後還要有一副厚臉皮,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發現了撒手鐧,阿琳暗爽得簡直能上天。
  • 馮唐:曾國藩半生屢敗屢戰,總結為8個字
    珍惜每一個不舒服和很難受如何在現實中修行身心靈?簡單地說,珍惜每一個不舒服和很難受。在每一個不舒服、很難受的時候,跳出自我,把自己的肉身和靈魂,當成人類的另一個他人。你看一看,想一想,觀察一下,這貨到底怎麼了?這個稱為「我」的這個東西,他感受到了什麼?
  • 曾國藩可謂"三立完人" 崇尚"好漢打脫牙和血吞"(二)
    曾國藩這樣做,有必要嗎?朝廷難道真的對曾國藩如此不信任?事實上,當時的朝廷對曾國藩是很不公平的。第一,曾國藩創辦湘軍,鹹豐四年(1854)七月打下嶽州府,這是一個很大的勝利,朝廷只賞他一個三品頂戴。這是很可笑的事情。曾國藩那時已經是二品官。第二,鹹豐四年八月打下武漢,朝廷首先一道命令,叫他代理湖北巡撫。只有七天,馬上撤掉,然後給他一個兵部侍郎銜。
  • 搜狗王小川:打落牙齒和血吞|觀止研究院
    這些因素無法排除在外,但是經過調查研究極客與怪傑發現,適應能力才是領導者必要的技能,除了要能掌握事情的來龍去脈,也要懂得辨識和抓住機會。 適應能力的本質是運用創造力,是一種看待問題和危機時能夠發現一整套非常規解決方案的能力,是決定個人成敗的關鍵因素。
  • 曾國藩的牙被打掉了?
    曾國藩的舉措將這潭死水打破了。所有案件不在經過當地政府機構,各級官員撈不到好處,對曾國藩恨不得食肉寢皮。然而懼其皇命加身,又無可奈何,唯有靜靜等待。除了開辦審案局之外,曾國藩還加緊組織團練,在做京官時曾兼任兵部侍郎,曾國藩素知當時的八旗和綠營軍隊已經毫無戰鬥力可言。
  • 打落牙齒和血吞 任正非堅忍華為等到高通供貨
    華為則在今年7月與高通籤署了一份和解及長期專利授權協議,向高通一次性支付18億美元的專利和解費和今年上半年的專利授權費用。今年9月,英特爾和AMD都宣稱,可以繼續向華為供應x86架構的晶片。這部分主要供應傳統的伺服器、筆記本電腦等產品,而非5G通訊類產品。
  • 當你覺得撐不下去時,看看曾國藩的這3句箴言,頓時充滿幹勁
    你若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便可成常人所不能成,這也說明了:一個人忍受的委屈大小和他成功的大小成正比!曾國藩的一生都是坎坷,7次考試才成為秀才;3次考試才成為進士;去京城當官,被眾人不屑;創辦湘軍困難重重;平定太平運動時,其失敗的經歷多被同僚恥笑。
  • 掌摑下跪,頭髮被剃,打落牙齒,掰斷手指:家暴不是家醜,是犯罪
    由於女方把和前男友做的歌送給他,男方竟在微博上公開辱罵,言語不堪。事後,女方發現自己已經尿溼了褲子,口腔內全是血,何某的牙齒被丈夫打落兩次,何某手上胳膊上,腿上也常有淤傷,死者也曾多次向閨蜜透露出絕望,想要輕生的想法。
  • 曾國藩不僅是一個謙謙自守的君子,更是一個豁達坦蕩之人
    要想做大事,就應當像曾國藩那樣一一開胸襟,容不容之事。曾國藩不僅是一個謙謙自守的君子,更是一個豁達坦蕩之人。沒有逆境的人生是不夠堅強的;只有在逆境中,才能考驗你到底有多麼大的承受力有多少挑戰逆境的智謀。個人無論如何偉大,相對於奔騰不息的歷史而言,總是渺小的。就一個人的一生而言,也往往是逆境多而順境少。
  • 梁山泊好漢全夥在此!
    如果把梁山好漢比作一個相當於復仇者聯盟的英雄組織,而要選出一句類似「Avengers Assemble」的又燃又酷的臺詞。我一定選「梁山泊好漢全夥在此」。這句話在百回本水滸裡出現了四次。一次是大鬧東京,宋江元夜看燈,梁山人馬前來接應,五虎將立馬濠塹上,齊聲大喝。高俅嚇得心膽俱裂,東京城草木皆兵。
  • 曾國藩│經受五次打擊,休養兩年後再次出山,終成四大名臣
    曾國藩可以說他一點都不聰明,甚至還有點笨,在他小時候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說一天夜裡曾國藩在家裡背《嶽陽樓記》,恰巧這天有個小偷光顧他家,打算等他背完睡覺就行動,結果2個多時辰過去了,曾國藩別說背了,念都念不通順,最後小偷實在受不了了,就跳了出來一把奪過曾國藩的書說,你怎麼這麼笨啊?我聽都聽會了,你還背不會,小偷當他面背了一遍說,這麼笨還讀什麼書?
  • 「四個字」讓曾國藩成為一代「聖相」
    曾國藩(1811年~1872年)是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被史家稱為晚清第一「中興名臣」,諡曰文正。青年時期的毛澤東說「予於近人,獨服曾文正」,蔣介石則評價曾國藩「曾公乃國人精神之典範」。曾國藩一生的智慧可以用四個字來概括:「挺」、「忍」、「狠」、「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