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經受五次打擊,休養兩年後再次出山,終成四大名臣

2020-12-24 南潯陽

曾國藩可以說他一點都不聰明,甚至還有點笨,在他小時候還發生過這樣的事情,說一天夜裡曾國藩在家裡背《嶽陽樓記》,恰巧這天有個小偷光顧他家,打算等他背完睡覺就行動,結果2個多時辰過去了,曾國藩別說背了,念都念不通順,最後小偷實在受不了了,就跳了出來一把奪過曾國藩的書說,你怎麼這麼笨啊?我聽都聽會了,你還背不會,小偷當他面背了一遍說,這麼笨還讀什麼書?簡直是浪費時間。

可想而知曾國藩的天賦真的是不怎麼樣,跟他祖宗曾子比起來那真是差的太遠了,但曾國藩的精力旺盛,不輕言放棄,他考秀才,考一次不中,考二次不中,連著考了七次,一直到23歲才中秀才,而且還是倒數第二名,比起當時的左宗棠14歲中秀才,梁啓超11歲中秀才,那真是差的不是一丁點,雖然他是笨了一點,但他勤奮,而且是持之以恆,所以才造就了我們現在所熟悉的曾國藩。

曾國藩回憶,他這一輩子經受了五次打擊,每一次都讓他吃大虧,在京城做官一點都不開心,甚至還給他家裡寫信說想要辭職回家。

01.第一次受打擊

21歲那年他照常去考秀才,交完卷心情大悅,因為他覺得自己考的特別棒,這次絕對能中,結果放榜的時候,他被學臺專門寫了篇文專貼在懸牌罵他,那時候的學臺相當於現在的教育廳廳長,罵他文章文理太淺,實在沒有深度,沒讓他中秀才,就給了他一個佾生,這個佾生就是充任孔廟中祭禮樂舞的人員,但也算還好,至少下次可以不用再參加縣試、府試了,但這個對於曾國藩來說覺得是奇恥大辱,因為懸牌相就是告示,相當於所有人都看的到,他覺得很受侮辱。

於是他改變了學習方法,重新在學,在第二年23歲的時候考上了,24歲就進入了嶽麓書院,進了嶽麓書院之後他的命運就開始順暢了,而且是特別順,為什麼呢?一進去,之後又還中了舉人,到了28歲的時候又中了進士,進了翰林院,進了翰林院就可以當官了,之後短短十年,他繼續他七次躍升,皇帝給他的官職叫禮部侍郎,這個官算挺大的了,他可以直接給皇帝上書寫信,甚至他自己給家裡人寫信的時候,都說怎麼這麼奇怪,升的這麼快?

02.第二次受打擊

1850年,道光三十年,道光皇帝去世,新帝鹹豐皇帝繼位,鹹豐皇帝那時候才多大?只有20歲,特別有想法,一上臺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廣求進言,說你們有什麼想法,有什麼意見,都趕緊說出來。

曾國藩覺得皇帝這麼有心,機會來了,於是他也給皇帝寫了一封信,提出了很多的建議,皇帝頗為高興,其中一個建議皇帝更是大為讚賞,是什麼呢?說皇帝應該每天跟大家做日講,換今天的話來講就是培訓,把大臣們一起召集起來,由皇帝給大家講課,如果每天都能夠堅持培訓,必定會有效果,皇帝一聽,覺得非常好,就跟曾國藩說,既然要講課,那你去籌備一個講堂來吧,畫個草圖,大概多大,大概方位。

曾國藩一聽自己方案被採納了,高興壞了,回到家就開始畫,但是問題來了,曾國藩他沒接受過美術教育,不會畫畫,怎麼辦?隨便畫!瞎畫一通,就給交上去了,皇帝一看,覺得畫的特別難看,還給大臣們看看,這看完以後各個都是笑啊,說這畫的也太難看了,最後這事還淪為笑柄,最可氣的是他提的培訓的事也慢慢的不了了之了。

03.第三次受打擊

前面我們說到他廣求進言,雖然一開始還算可以,到處納言,但到後面發現鹹豐皇帝光是納言,但不做事,每次批奏摺都是「毋庸議」,意思就是別說了,你們說的方法不管用,朕自有分寸。

別人沒說什麼,曾國藩看不下去了,覺得自個特別憋屈,我們寫了那麼多的東西,那麼多的建議,你都不用,既然這樣那還納什麼言啊,曾國藩一氣之下就給皇帝寫了一篇要命的文章,叫《敬呈聖德三端預防流弊疏》,這一寫不得了,這裡面只要講了三點。

第一點是說皇帝見小不見大,意思是小事精明,大事糊塗,批評皇帝有「瑣碎」之風,整天只會把精力用在大臣們的禮儀上面,對派往廣西鎮壓的人員卻安排不當,說皇帝大事管不好,小事一大堆。

第二點是說皇帝「徒尚文飾,不求實際」鼓勵大家進言,又不納言,這麼多人提意見,總有一個能用的吧,結果你全批「毋庸議」沒有一項落實的,就算有幾個被肯定的也沒有好結果。

第三點說皇帝「剛愎自用,飾非拒諫。出爾反爾,自食其言」一開始說聽取大家的意見,結果呢卻老說「朕自持之」,「豈容臣下更參末議」。

曾國藩這是豁出去了,已經準備好砍腦袋了,可想而知當時他的脾氣是多大,皇帝也氣,鹹豐皇帝大怒,要求查辦他,而且馬上就要辦,幸好當時皇帝身邊還有幾個明白人,他們趕緊勸說這種人是個人才,千萬不能查,皇帝最後想了半天,就放了他一馬。

這還沒完,他發現琦善和賽尚阿這二個大臣,老是犯錯誤,但其他的大臣呢就老是當沒看見,大家覺得同朝為官能不撕破臉就不撕破臉,但曾國藩說不行,這二個人問題太嚴重了,必須嚴查,結果琦善和賽尚阿被流放了。

這一辦,讓他成為了孤獨寡人,沒人願意跟他玩,整個京城的官員都不理他,甚至罵他,不與他同席,就是曾國藩在哪兒吃飯,周圍的人都走,說這種人不能同席,就這樣,曾國藩把所有人都得罪完了,弄的自己在京城也抬不起頭來,之後又收到母親去世的消息,就請假回家守孝了,也在這個世界結束了14年的京城當官生活。

04.第四次受打擊

1853年,那時候太平天國正值巔峰,可以說是所向睥睨,當時的清兵跟太平天國打仗,就一個詞形容,叫一觸即潰,就是一開打就跑啊,別說敗了,當兵的一個個要麼抽大煙的,要麼做生意的,那時候的清兵已經墮落到何種地步了?就是訓練都僱人去籤個到。

皇帝給所有在家休息的官員發通知,說你們別休息了,每個人都出來辦團練,就是組織當地的武裝力量,曾國藩是湖南長沙人,在家正好閒的沒事,說那來吧,於是就開始組織人員,這也就是湘軍的由來,其他地方官員可能是忽悠皇帝,沒辦也說辦了,要嘛就是藉機貪財,要辦團練,你們得捐款啊,但曾國藩不是,他是真辦,而且還給自己取了一個機構名字,叫湖南審案局。

也就是在這個時候,他有了另外一個外號,叫「曾剃頭」,曾剃頭的名字就是從這個時候來的,那時候天下大亂,社會治安不好,很多人就趁機當土匪搶劫,他倒好,跟老百姓說有案例來我這兒報,類我這審,地方政府管不了的我來管。

他審案就三招,而且都是當下立判,第一招是就地正法,直接砍頭,第二招是亂棍打死,那還不如殺頭,第三招是收押,放監獄裡,當時殺了幾百號人,動不動就就地正法,所有人家給他取外號曾剃頭。

因為殺了很多人,這件事惹地方官員不高興,案子都被曾國藩辦了,自己撈不到錢啊,而且曾國藩招的兵有個特點,不招老兵,當過兵的一概不要,當時他說,現在的軍隊,自守備以上無一人不喪盡天良,他覺得那時候的軍隊爛透了,沒法專心打仗。

有一次老兵部隊跟他們新兵營的發生衝突,在街上就發生械鬥,還打的蠻厲害,而且還打曾國藩的兵給打傷了,於是曾國藩就把打人的老兵給綁了,結果老兵回到營裡就說我們兄弟被欺負了,怎麼辦?於是這些人就拿起刀跟搶就跑去曾國藩府裡打砸鬧事,大街上人全跑了,當地官員還都在看他笑話,曾國藩差點被一刀劈了,之後他跑到巡撫門上,這些士兵才老實了。

曾國藩把前因後果都跟巡撫大人講了一遍,結果巡撫大人聽完馬上過去給那些士兵鬆綁,還一個勁的說兄弟委屈了,趕緊回去,曾國藩很生氣說這些人違反軍紀還打我的人,你怎麼就送走了?巡撫大人說,哎呀,以後打仗還得靠他們,這是就算了吧,曾國藩覺得無比羞辱,所有人都覺得沒人聽你的,連士兵都敢拿刀砍你,你看你能怎麼辦?沒辦法,曾國藩決定搬家。

05.第五次受打擊

曾國藩離開長沙搬到了衡陽,找了個偏僻的地方練兵,他用了一句話形容當時的情景,叫「打落牙齒和血吞」,就是什麼都不說,就好好練兵,但那個偏僻地方啥都沒有,沒有場所,沒有實權,沒有經驗,沒有朋友,沒有軍餉,五無狀態。

曾國藩沒放棄,他找祠堂辦公,然後又把湖南審案局掛了出來,沒有經驗就去摸索,那時候打仗水軍很重要,沒見過軍艦就找人來做龍舟,把龍舟改成戰船,沒朋友就見人就解釋,自己是要幹嘛的,沒軍餉就勸捐,勸大家幫幫忙,捐點錢吧,國家有難,需要大家幫忙,另外一個叫做勒捐,說到底就是綁架,把你們家老大捆起來,等你拿錢來贖。

經過他的努力還真就募到了兩萬兩銀子,就這樣慢慢的組建起來了一支17000多人的湘軍隊伍,也就是這支隊伍,幫助清朝多活了50年,這支軍隊是在什麼時候發揮重大作用呢?是在1854年的湘潭之戰的,他們和太平軍30000人,這要擱以前,清兵看到太平軍30000人直接走跑了,但這次他們17000對30000人足足打了十仗,而且是十戰十捷,頓時鼓舞人心,皇帝聽聞更是大悅。

曾國藩能打勝仗,皇帝就又派他去支援江西,這一去,他又面臨同樣的問題,他不是地方官,地方官都不配合,還處處做對,一個團練是調不動官員的,陳啟邁,江西巡撫,這個人昏庸無能而且朝三暮四,總喜歡發號施令,一會叫曾國藩去景德鎮,一會去南昌,走到一半都能被他整的掉頭,曾國藩火了,要知道他在地方上雖然沒有權力,但他可以給皇帝寫信,於是寫信把陳啟邁參了,陳啟邁直接被拿下,這一拿下,又把地方官員全給得罪完了。

所有人都覺得他太難相處了,都煩他,那時候曾國藩說:「我事事被人欺辱,故人得而玩易之也。」可想而知他過的多憋屈,他用一個詞形容自己,叫「積淚漲江」,就是我他哭的眼淚都可以把江水漲起來,多受打擊啊。

隨後父親去世,又要守孝,再加上曾國藩心灰意冷,於是就又請假回家休息,皇帝心想,這現在是打仗的緊要關頭,你怎麼還回去休息呢?於是叫他回來,曾國藩這次把底牌亮出來了,說回去可以,你得給我個地方大員當,不然地方官員我管不了,這事就辦不成。

當皇帝正在考慮的時候,1856年,太平天國內訌,搞起了分裂,內部打了起來,皇帝以為太平天國不行了,心想這事沒曾國藩估計也成,於是就批覆他說,那你就再休息三年吧。

曾國藩徹底涼了,覺得打擊太大了,原以為皇帝沒他不行,結果皇帝完全不按套路出牌,之後是睡也睡不著,吃也吃不下,還亂發脾氣,逮誰都罵。

改變心態,重新做人

休息下來之後,他調整心態,拿起來老莊的書,開始看《道德經》、《莊子》的書籍,讀完之後頓時開悟,他在日記裡邊這樣寫到,過去太自傲太急切,一昧蠻幹一昧剛強,覺得之前是鋒芒太露。

這兩年算是曾國藩的一個歷史轉折點。他突然明白了原來工作不是這麼幹的,工作不是得罪所有人就能夠幹得好的,看看,這是多麼透徹的領悟。 1858年,就在這時候,太平軍又起來了,一次攻破江南江北兩座大營,皇帝又傻了,說你趕緊回來吧,於是曾國藩又再次出山,他重新出山以後,所有人都覺得,他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第一個變化就是「和氣」,跟誰的客氣謙虛,以前是經常吵架,把人都給得罪了個遍,現在是客客氣氣,這之後大家對他的評價是這樣的,說李鴻章人不能欺之,左宗棠人不敢欺之。曾大帥不忍欺之,就這人你都不忍心欺負他,足以見曾國藩在40歲以後已經發生了一個巨大的變化。

第二個變化就是「圓滑」,他學會跟皇帝打太極了,以前是直腸子,說不幹就不幹,還老威脅皇帝,現在皇帝派他去四川,那邊敵人多,路又難走,他不想去,但他跟皇帝說馬上就去,然後這邊又說這齣了什麼事走不開,那出了什麼事走不了。

第三個變化就是「濫舉」,以前打仗,贏了也不怎麼保舉人,所以士兵跟他打勝仗了也沒什麼升官加俸祿,現在他想明白了,贏了就全舉薦,多保舉,拉攏人心。

第四個變化就是「獎勵」,以前打勝仗,有值錢的,好東西都給皇帝送去,現在他說,不送了,給弟兄們自己分了,每攻克一座城池還允許大家搶一段時間,搶到了東西都歸他們自己,他用一句話來形容自己,叫「憫其貧而獎其功」。

- AND -

ps:我們可能覺得曾國藩變成了一個沒有原則的人,實際上他只是轉變了思維,不再那麼固執和暴脾氣,也正是他後面的這個性格,讓他在為官之路能夠走的更久,為晚清做出了更多的貢獻。

相關焦點

  • 二次出山的曾國藩,如何走出困境,成就了不世功勳
    序言:曾國藩是我國歷史上一位傑出的軍事家,政治家以及外交家,今天在這裡小編想以另外一種角度來解析曾國藩是如何走上成功之路的,也就是著重的分析一下,曾國藩在第二次帶領湘軍與太平天國決戰時,他都用了一些什麼辦法和在成功剿滅太平天國之後,他是如何讓自己安全落地的。
  • 曾國藩:忠厚老實之人卻難成大器,只因存在3個毛病,希望你沒有
    說起曾國藩,大家可能第一印象就是:明清四大名臣之一。就連梁啓超曾這樣評價曾國藩:「曾文正者,豈惟近代,蓋有史以來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豈惟我國,抑全世界不一二睹之大人也已。」其實,曾國藩之所以能青史留名,便在於他始終信奉這一宗旨:一般老實忠厚的人,因有3個小毛病,最終很難成氣候,但是只要及時改掉就能再次成就一番事業,不要放棄自己。那麼,曾國藩說的3個毛病是啥呢?怎麼改掉呢?下面來一起看看。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還有種說法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本期盤點為大家介紹他們的功與名!曾國藩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曾國藩(1811年-1872年),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 曾國藩:待人以「誠」,待學以「篤」,自省以修身
    曾國藩,晚清四大中興名臣之首,湘軍創始人,中國傳統文化的最後一個偶像……他的出現為清王朝續命五十年,雖然最終沒能挽救清王朝,但滾滾歷史潮流非一人之力所能阻擋。相比於《曾國藩家書》,我們對曾國藩的傳記關注度更少。
  • 當你覺得撐不下去時,看看曾國藩的這3句箴言,頓時充滿幹勁
    曾國藩我們都知道,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從一介布衣奮鬥到二品大員,再由一個文官逆襲為湘軍統帥,臨危受命,奮鬥十幾年,直至最後徹底消滅太平軍;在缺少「天時地利人和」三要素的情況下,他努力進取,積極創造條件,轉敗為勝,終於笑到了最後。
  • 大清活閻王:3次彈劾曾國藩親弟,官場鐵面無私,一生三「不要」
    有這樣一位晚清重臣,李鴻章曾評價他為:「不榮官府,不樂室家,百戰功高,此身終以江湖老。」他以卓越的軍事能力著稱,卻能詩善畫。被稱為中興四大名臣的彭玉麟正是曾國藩所謂的「天下英雄!」 書生笑率戰船來 彭玉麟從未想過自己會成為一個將軍。即使在鎮壓李沅發起義中大放異彩,被任命為臨武營外委,他也不認為自己將來會成為克陷天京,加封少保的輕車都尉。
  •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做過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1811年11月26日,曾國藩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府湘鄉荷葉塘白楊坪(今湖南省婁底市雙峰縣荷葉鎮大坪村)。40多年後,這名湖南農民組建了一支湘軍,平定了太平天國運動,為行將覆滅的清朝打了一劑「強心針」,強行續了幾十年壽命。
  • 曾國藩留給後代5句話,百年未出一個敗家子,原因就在這裡
    曾國藩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而他的一生也做到了無數文人都夢寐以求的成就——立功立言立德三不朽。曾國藩不僅自己一生成就斐然,對後代的教育也是非常成功的。曾國藩家族兩百年來,共有兩百多個後代,不但沒有一個敗家子,還出現很多人才,成就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經八代而不衰」。
  • 曾國藩:成大事者,與天資和努力無關!學會這3點,人生無限光明
    曾國藩的故事,流傳甚廣,作為晚清四大名臣之首,無論是在軍事還是政治領域,曾國藩都可以算得上佼佼者,甚至在識人這方面,他也頗有經驗,李鴻章這位晚清重臣就是他一手提拔的。曾國藩的一生,從一開始似乎就走出了和別人不一樣的道路。
  • 曾國藩:男人慾成大器,能力不是唯一,牢記這5點,少走彎路
    從一介布衣到「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堪稱男人成大器的典範。曾國藩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他不僅是一名政治家,軍事家,還是一個教育家,他身上具有剛柔並濟、方圓兼備的大智慧,被眾多名人所推崇,在全世界的範圍內都產生了一定的影響。
  • 曾國藩三次戒菸,前兩次都失敗了,最後一次用了個笨辦法讓人叫絕
    作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的曾國藩,頭上總是掛著「完人」、「官神」的光環,但其實曾國藩並非一開始就是「完人」,年輕時的他也有很多不良嗜好,比如好色、愛抽菸。大家應該都知道,想要把煙戒掉真不是件容易事,這一點曾國藩深有體會,他在十四五歲時就開始抽菸,短短兩三年時間就染上了菸癮。
  • 此人三救曾國藩於危難之中,曾國藩卻以三次彈劾來報答人家
    他才華橫溢,18歲考中秀才,22歲考中狀元,然後就沒了後路,6次赴京會試,都名落孫山。這是一條不能走的路,難道一輩子都在鄉下種地嗎?李元度不肯這時,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了,曾國藩受命組織湘軍。李元度感覺到機會來了,就向曾國藩投誠,成為曾國藩的幕僚。第二年,靖港水戰爆發,曾國藩因不識水戰而被太平軍打敗。
  • 曾國藩:開口閉口都是這3句話的,要小心人品,希望你不是
    晚清四大名臣之一的曾國藩,仕途起起伏伏,沙場戰功赫赫,是名副其實的一代傳奇人物。在家庭,他勤儉節約,修身自律;在單位,他察言觀色,為官以德,給後人留下許多經驗和教訓,直言:行事不可任心,說話不可任口。曾國藩為後人留下這麼多為人為官、處情處世的經驗,不做點「拿來主義」,實在是有點憨憨。下面就一起看看,曾國藩怎樣以3句話識人,快速認出人品差的人。
  • 晚清四大中興名臣裡,為何只有張之洞沒有獲得爵位?
    晚清四大中興名臣,指的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一生最大的功勞,是參與攻滅了太平天國。為了獎勵曾國藩,清廷將他封爵為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在晚清中興名臣中,曾國藩的爵位最高。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勞,是率部萬裡西徵,收復了面積達100多萬公裡的新疆,創造了晚清中國領土失而復得的奇蹟。為了獎勵左宗棠,清廷將他從一等恪靖伯晉升為二等恪靖侯。
  • 曾國藩的七大人生智慧
    風雨飄搖的時期,卻湧現出了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這樣的名臣。 而這晚清四大名臣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曾國藩。 很多人欣賞曾國藩,並不是因為他有多麼驚人的才華,立下了多麼彪炳的功勳,而是在他身上,能夠看到許多普通人的影子。 是的,曾國藩並不是一個天才。
  • 曾國藩人生六戒五勤:利可共而不可獨,謀可寡而不可眾
    劉邦攻破鹹陽,卻不敢佔據其地;曹操能夠「挾天子以令諸侯」,卻終其一生不敢篡漢自立,他們都是怕成為眾矢之的。所以,面對利益,一定要權衡取捨之道。 謀劃事情,一定要跟有主見的幾個人一起,而不要與眾人一起謀劃事情。正如《戰國策》上說,「論至德者不和於俗,成大功者不謀於眾。」通俗地說,就是謀求特別重大的事情,不必與眾人商量。
  • 清末四大奇案之刺馬案,更像是太平天國的倖存者們為曾國藩下的套
    清末四大奇案分別是,刺馬案、楊月樓案、楊乃武與小白菜案和太原奇案。四大奇案中,又以刺馬案最為撲朔迷離,其幕後真相至今仍爭論不休。故事更被搬上大銀幕,改編成多部電影,最為接近的要數《投名狀》。刺馬案發生在同治年間,兩江總督馬新貽被刺客刺殺身亡,消息傳到北京後,滿朝譁然。同治皇帝大為震驚,連發四道加急密旨,要求不得大事化小,務必揪出幕後主使。
  • 中興名臣曾國藩一生兩摯友,朋友不在多而是精
    曾國藩對於近代中國的影響力我想是不容置疑的,憑藉出色的軍事、政治能力,他成為了晚清時期的中興名臣。到了近代,包括諸多政治家、軍事家都以曾國藩作為自己心中的「偶像」。其一生除了在政治和軍事領域有所造詣之外,個人的修身齊家之法也被後世津津樂道。那這樣一個人,他的朋友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就來說一下曾國藩一生的兩位摯友。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官至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諡曰文正。 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家庭, 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經過多年攻滅太平天國。
  • 一字之差,曾國藩的「屢敗屢戰」
    今天跟大家分享一個小故事,講得是曾國藩的「一字之差「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曾國藩」,他起初平匪的時候,屢遭敗績,他給皇帝上書檢討自己。曾國藩自責自己「屢戰屢敗」。曾國藩不禁大為讚賞。看到「屢敗屢戰」四字,立刻感覺到一股精神躍然紙上,雖也是說敗,但是餘勇尚在。這四字與屢戰屢敗四字相比較,其效果卻是天壤之別。感嘆漢語言之奇妙,一字之差,天壤之別。一字之差,謬以千裡。比如,不以為然,不以為意;一文不名,一文不值;駭人聽聞,聳人聽聞;無所不為,無所不至;駭人聽聞,聳人聽聞;一字千金,一擲千金,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