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清四大中興名臣裡,為何只有張之洞沒有獲得爵位?

2021-02-17 歷史小愛好者

 「歷史小愛好者」這個公眾號一直專注於給大家分享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小編也是一位歷史小愛好者,就希望每天能把更多的歷史知識分享給更多的歷史小愛好者們,各位看官朋友如果覺得這個公眾號有意思的話可以點個關注哦,各種有趣的歷史知識都是小編精選的喲。

晚清四大中興名臣,指的是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
曾國藩一生最大的功勞,是參與攻滅了太平天國。為了獎勵曾國藩,清廷將他封爵為一等毅勇侯,世襲罔替。在晚清中興名臣中,曾國藩的爵位最高。

左宗棠一生最大的功勞,是率部萬裡西徵,收復了面積達100多萬公裡的新疆,創造了晚清中國領土失而復得的奇蹟。為了獎勵左宗棠,清廷將他從一等恪靖伯晉升為二等恪靖侯。李鴻章因此參與進攻太平天國,獲得了一等肅毅伯爵位。當李鴻章於1901年病逝後,清廷將他晉升為一等肅毅候。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都有爵位,只有張之洞生前、死後都沒有獲得爵位。

清朝時期,朝廷對爵位賞賜管理得非常嚴格。對於漢人來說,只有參加過戰爭、獲得過戰功的文臣武將,才有機會獲得爵位。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3 人都是在戰場上衝鋒陷陣,經歷過生死考驗,且立下有目共睹的戰功,這才得到清廷的封爵。我們來看一下張之洞的簡歷,發現他多次與戰爭擦肩而過。張之洞生於1837年9月,1863年考中進士,在殿試中考得一甲第三名的好成績。在這期間,中國發生了兩次鴉片戰爭和太平天國運動。張之洞年紀太小,沒有參加這3場戰爭。

從1863年到1880年,張之洞當了17年京官。在這期間,中國進入一段較長時期的和平時期(平定捻軍和收復新疆規模較小)。張之洞作為「清流」裡的後起之秀,在朝廷裡揮斥方遒,激揚文字,經常對時政發表犀利的觀點,逐漸進入慈禧太后的視野。1881年,慈禧太后任命張之洞為山西巡撫。這是張之洞第一次擔任封疆大吏。從1881年到1884年,張之洞一共當了3年山西巡撫。在最後一年任期內,發生了著名的中法戰爭。

中法戰爭主要發生在越南北部以及中國東南沿海,與山西巡撫張之洞本無半點關係。由於張之洞力主抗戰,被清廷從山西巡撫任上調任兩廣總督,督戰中法戰爭。不過,張之洞所駐守的廣州,與中法戰爭前線尚有很遠的距離,張之洞沒有到戰場上衝鋒陷陣的機會,與這場戰爭擦肩而過。另外,對於清廷來說,中法戰爭是「不敗之敗」,顏面盡失,當然不可能在戰後來論功行賞。從中法戰爭到1894年,張之洞歷任兩廣總督、湖廣總督,任內主持洋務運動,搞得風風火火,效果顯著,不管是廣度還是深度,都超過了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等人,可這些對於加爵沒有任何幫助。

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爆發。清廷將張之洞從湖廣總督任上調到江寧(今江蘇省南京市)來,署理兩江總督。兩江地區遠離一線,沒有戰事。張之洞只是負責籌措兵餉、調度軍械,但他沒有置之度外,而是向清廷和李鴻章提出了許多建議。比如提醒清廷注意加強盛京、天津等地的防守;建議李鴻章「購兵船、借洋款、結強援」;當日軍圍困旅順後,建議李鴻章、李秉衡緊急救援旅順……可惜的是,這些建議沒有被當事人接納,不了了之。1896年,張之洞回任湖廣總督。其後,張之洞積極支持維新變法,並在「戊戌變法」失敗後試圖營救他的得意門生楊銳,卻沒有成功。1900年,發生了八國聯軍侵華事件,慈禧太后命令各路大軍進京勤王。張之洞沒有搭理,而是與兩江總督劉坤一、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騤等東南地區的總督、巡撫一起,籤定了《東南互保章程》,與各參戰國達成協議。

八國聯軍侵華事件是張之洞生平經歷過的最後一次戰爭。這時候,清廷對全國的控制力進一步削弱,張之洞有沒有獲得爵位,已經不重要了。1909年10月4日,張之洞病逝於白米斜街寓所(今北京西城區什剎海湖畔白米斜街11號院),享年73歲。清廷追贈張之洞「文襄」諡號,這個諡號,與左宗棠一模一樣。在清朝時期,「文襄」諡號通常授予給具有大學士背景又有軍功在手的大臣。左宗棠獲得「文襄」諡號在情理之中,張之洞為什麼能獲得這個諡號呢?這是否說明清廷對張之洞一生勞苦功高的肯定?

相關焦點

  •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
    晚清中興四大名臣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曾國藩、左宗棠、胡林翼、彭玉麟。還有種說法是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本期盤點為大家介紹他們的功與名!曾國藩十九世紀中國最受人敬仰、最偉大的學者型官員曾國藩(1811年-1872年),宗聖曾子七十世孫。
  • 張之洞怪癖—白天睡覺,晚上工作
    張之洞在晚清歷史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被人們譽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為什麼要說是中興呢?因為如若沒有他們,清朝早就滅亡了。偉人與平常人看似一樣,實際千差萬別。張之洞就有一個怪癖,讓與他共事的同事及慈禧等領導難以忍受,那就是晚上不睡覺。
  • 電影《張之洞》首映儀式在南皮舉行,將在各大院線播出
    10月28日,電影《張之洞》首映式在南皮縣鐵路信號有限公司職工俱樂部舉行。200餘名觀眾觀看了這部電影的首場公映,並與電影導演三醜和演員劉長純、史可等主創人員進行互動,分享張之洞的歷史故事以及電影拍攝過程中的心得體會。
  • 張之洞的漢陽造有多厲害?生產的數量,擺起來能繞地球兩圈
    導語:張之洞的漢陽造有多厲害?生產的數量,擺起來能繞地球兩圈我們知道,清朝的張之洞這號人物曾經也是傳遍過大江南北的,人人稱之為「張香帥」,曾是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正是因為他在政治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的影響,讓他得以主持創辦出大批軍民用工業,其中最受眾人所敬佩的便是他主持創辦的漢陽兵工廠。
  • 倡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晚清洋務大臣張之洞
    張之洞是清末洋務大臣,他出生於官宦家庭,他的父親任過知府。張之洞有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四,在諸位兄弟中他最為勤奮。張之洞13歲入縣學,15歲參加鄉試,26歲會試高中探花。少年天才,青年得志,中舉之後的張之洞被派去翰林院擔任編修。
  • 同光中興都幹了些什麼
    是非功過任人評說,不過清王朝後期儘管有自救運動可是積貧積弱這是不可否認的事實,最後一位實權天子駕崩後四十年清朝的實際掌權者變成了慈禧太后,一方面頑固不化不思進取,一方面進行改革圖治,一方面紙醉金迷,一方面勵精圖治,是一個反覆無常難以捉摸的人,慈禧統治的四十年間由於經歷同治光緒兩朝被歷史學家稱為「同光中興」那麼封建王朝最後一次迴光返照都有哪些成就呢?
  • 怒懟李鴻章失敗後,成為張之洞的幕僚,成就了張,更成就了自己
    晚清維新派代表人物譚嗣同對晚清中興四大名臣之一的張之洞評價非常高說:「今之袞袞諸公,尤能力顧大局,不分區域,又能講求實際者,要惟香帥一人」。但張之洞之所以能取得如此大的成就與一人有很大的關係,這個人就是1884年因彈劾如日中天的李鴻章而差點被殺頭的梁鼎芬,梁鼎芬被降低五級後,心灰意冷地辭了官,張之洞讚賞其魄力,將其收進了幕府,逐漸發展成為張之洞的左膀右臂。
  • 左姓名人——民族英雄、民族靈魂脊梁,中興四大名臣之一!
    呂姓文化今天我們要講述的左姓名人是晚清民族英雄——左宗棠。左宗棠,字季高,是晚清時期有名的政治家、軍事家、民族英雄。與李鴻章三人並稱為晚清中興四大名臣。在國家遭遇災難的時候,他並未選擇退縮,而是點燃一身正氣作為火把,在渾濁的世界裡點亮中國,詮釋中國民族的堅韌不拔,用力抗爭的精神。屢試不第,仍心懷天下身無半畝,心憂天下,讀破萬卷,神交古人。23歲的左宗棠,氣勢豪邁。
  • 晚清第一名臣曾國藩做過的官職,相當於現在什麼官?
    因此,曾國藩被視為「晚清中興第一名臣」。曾國藩於1838年第三次參加會試後,成功登第,並在殿試中位列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隨後,曾國藩進入翰林院,選為庶吉士。1840年,翰林院散館,曾國藩獲授翰林院檢討,級別為從七品,比正七品的知縣還低一級,相當於現在的副縣級幹部。翰林院檢討與修撰、編修一樣,負責掌修國史,只是級別不一樣。
  • 【文史拾趣】 張之洞命名「大馬站煲」
    9月5日,「廣州文摘報社」微信公眾號推文《搞清楚三種關係——以「大小」「上下」「高低」命名地名》[文史拾趣]搞清楚三種關係——以「大小」「上下」「高低」命名地名中提到「大馬站」這個地名的由來,文中配發的視頻裡顯示了一道菜名:「羊城大馬站煲」。而這道菜名是小編5年前在香港一家餐廳菜牌上看到的,當時問收銀員有關「大馬站」的來歷,他一頭霧水,一無所知。
  • 中興名臣曾國藩一生兩摯友,朋友不在多而是精
    曾國藩對於近代中國的影響力我想是不容置疑的,憑藉出色的軍事、政治能力,他成為了晚清時期的中興名臣。到了近代,包括諸多政治家、軍事家都以曾國藩作為自己心中的「偶像」。其一生除了在政治和軍事領域有所造詣之外,個人的修身齊家之法也被後世津津樂道。那這樣一個人,他的朋友又是什麼樣的呢?下面就來說一下曾國藩一生的兩位摯友。
  • 聽李太白吟唱,觀張之洞嘆息,駕駛宋PLUS走山西
    平遙古城是山西必遊景點之一,擁有2700多年歷史,完整保存了明清兩朝以來的古城建築風貌,也是中國僅有的以整座古城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獲得成功的古城市之一。平遙古城的主要景點有平遙縣衙、鏢局和協同慶錢莊等。談到協同慶,給大家講一段故事。晚清四大名臣之一、洋務派運動的領軍人物張之洞,早年在京城為官時,仕途並不順利。
  • 晚清老照片:李鴻章自己撐傘沒了官威,官府衙役摁倒犯人打板子
    旗人貴婦合影。 這些人來自官宦之家,個個盛裝華服,打扮精緻,她們代表了晚清上流社會的女性形象。最後一排中間那位女士穿洋裝,顯示出她對外來事物有著濃厚的興趣,敢於領風氣之先。
  • 晚清第一怪才辜鴻銘罵重臣李鴻章,罵人不帶髒字
    辜鴻銘是晚清學貫中西第一怪才、大學者,供職晚清名臣、湖廣總督張之洞門下,任張之洞的外務秘書和幕僚。在洋務運動發揮重要作用。 辜鴻銘 李鴻章,晚清重臣、曾任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政治家,洋務運動的發起人之一,中國近代好多不平等條約都是他籤訂的,戲稱自己為大清朝的裱糊匠
  • 清朝200多年中,僅有7人獲得三眼花翎,其到底有多貴重呢?
    清朝200多年中,僅有7人獲得三眼花翎,其到底有多貴重呢?花翎是清朝權貴官帽上的一種飾品,即在藍孔雀羽毛上鑲上珠子。但它的意義非凡,花翎不是隨隨便便就能佩戴的,它是軍功、身份和地位的象徵。
  • 晚清時期,袁世凱為啥要廢除「科舉」制度?他為何如此痛恨科舉?
    科舉制的出現促進了時代的進步,讓許多中下層有能力的讀書人可以進入社會上層,獲得施展才智的機會。 科舉制有利有弊,之所以科舉制會在清朝末年的壽終正寢,有一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個人就是大名鼎鼎的晚清名臣袁世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