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之洞是清末洋務大臣,他出生於官宦家庭,他的父親任過知府。張之洞有兄弟五人,他排行老四,在諸位兄弟中他最為勤奮。張之洞13歲入縣學,15歲參加鄉試,26歲會試高中探花。少年天才,青年得志,中舉之後的張之洞被派去翰林院擔任編修。翰林院編修這個職務很有前途,清政府的歷任大學士幾乎從這個職位升遷上來的。
初入官場的張之洞還是比較有正義感的,他和大臣中的清流官員交往較多,喜歡參與一些文人舉行的雅集活動。張之洞在40歲之前,偶爾還要靠妻子典當衣服首飾才能改善生活。這一時期的張之洞,更符合世人印象中清官的形象。
1877年,中原地區出現災荒,朝中有遠見的大臣紛紛奏請慈禧太后派遣有能力的大臣體恤民情,幫助災民解決實際問題。這個時候張之洞在四川任職,由於川蜀一帶地勢險要交通不便,來此做官的大部分官員都是橫徵暴斂,導致百姓生活十分困苦。張之洞上奏朝廷,請求徹查四川官員。慈禧太后接受了張之洞的建議,處死了一批貪官汙吏。
張之洞從此之後連連擢升,到了1882年他去山西赴任,擔任巡撫一職,自此他就成為一名封疆大吏。在山西任上,他做了一些好事,再次受到慈禧太后的嘉獎,升遷為兩廣總督。兩廣總督的權力很大,負責廣東廣西兩地的軍政要務。清末時期這兩個地方十分重要,海外侵略者常常通過這兩個地區發動侵略。張之洞的態度很明確,那就是關心民族利益,打擊一切侵略者。同時在這一時期,張之洞的逐漸向洋務派官員靠攏,成為晚清洋務派的一位重臣。
張之洞早年為了謀求名聲和朝廷中的清流人士關係密切,當清流人士遭到打壓之後,張之洞轉而靠攏洋務派。這樣的轉變讓張之洞遭受了很多詬病。客觀地講,人的行為個性是十分複雜的,官場中人很難用忠臣、奸臣,這樣「二元化」的標準去簡單劃分。從張之洞的所作所為來看,他有主張正義的一面,從他的後期行為來看,也有投機取巧的一面。
總體而言,張之洞還是一位有作為的官員,他開辦學堂,普及教育,在政治上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這一思想的指導下,他開辦了漢陽鐵廠、湖北槍炮廠,為晚清中興貢獻了才智。
拓展閱讀
枯筆淡墨描繪世外桃源,清代戴本孝繪《清溪閒話》
把閨怨題材寫出新意,李白名作《長幹行》
歷經三次亡國、四朝為官,顏之推與《顏氏家訓》
林木華滋,奇峰壯美,清代畫聖王翬繪《山川渾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