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2020-12-22 史官筆記

弱國無外交,落後就要挨打,感謝支持青年講歷史。

回望歷史,中日甲午海戰一役,日本大勝,清政府落荒而逃。隨後1895年的一紙《馬關條約》條約的籤訂,讓中華民族再一次陷入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割地賠款,開放通商口岸,不僅加重了人民的負擔,還刺激了日本的野心。緊接著又掀起了帝國主義瓜分中國的狂潮。帝國主義的侵略史,是清政府的恥辱,更是中華民族的恥辱。

對於晚清政府所留下的一系列恥辱,我們不得不承認,又不得不反思。日本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強國之路,為何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兩次變革都沒有使中國變強呢?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呢?

甲午海戰

一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

1840年的鴉片戰爭,英國資本主義為了扭轉對華貿易的逆差,用大炮打開了中國關閉已久的國門。直到19世紀60年,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的清政府,終於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於是開始了一場學習西方先進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政府統治的自救運動。中央以恭親王奕訢和文祥為代表,地方上有李鴻章、張之洞、曾國藩、左宗棠等湘淮集團為代表人物,洋務運動以「自強」和「求富」為口號。

他們認為想要使國家富強,必須學習西方的資產階級,興辦西學,創辦新式軍工廠,生產新式的武器,改革軍隊,迠立新軍。不可否認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時有效地抵禦了外國資本主義的大量輸出。但這看似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卻是不堪一擊。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曾經大清王朝傾力打造的北洋海軍,也隨著海戰永遠地沉入了大海之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標誌著歷經35年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

恭親王奕欣

洋務運動到底有沒有讓中國富起來呢?並沒有,而且洋務運動一開始就已經註定了結局的失敗。我們從洋務運動的性質來說,它僅僅是封建大地主階級的自救運動,它所觸及的只是封建大地主階級的人。清政府腐朽的統治帶領著一群鼠目寸光的迂腐大臣,失敗也在情理之中。

清政府真正腐敗的是制度,而洋務運動中根本無意於學習資本主義的政治經濟制度,僅僅是主張學習西方表層的技術,只是看到帝國主義表面的富強,卻沒有看到帝國主義真正強大的關鍵所在。洋務運動確實有一批人真真正正地意識到了問題,但他們的實力不允許,他們去實行,封建制度不會允許,清政府的統治者更不會贊同。

洋務運動的留學生

1895年4月,《馬關條約》籤訂的消息傳到北京後,當時在北京參加科舉考試的1300多名舉人就聯名上書光緒帝,主張變法維新。這次上書事件,史稱「公車上書」。雖然有如此之多的人聯名上書,我們都知道清朝歷史上鹹豐皇帝是最後一個真正擁有實際權力的皇帝,鹹豐皇帝以後的同治皇帝,光緒皇帝,末代皇帝溥儀這些人都沒有實際的權力。所以這些人上書根本就沒有到達光緒皇帝的手中,更不要提維新變法了。

直到甲午中日戰爭後的第三年,1898年,清政府才迎來這次維新變法改革。1898年6月11日在康有為與梁啓超的策劃下,開始實施。改革的主要內容有:政府機構的改革,裁撤了一大批冗官,重用維新人士。同時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為培養人才又興辦新式學堂,翻譯西方的書籍,傳播新式的思想。創辦報刊,主張言論開放,暢所欲言。

光緒皇帝

重新訓練新式陸軍和海軍,最重要的一點是維新變法廢除了科舉考試的八股文。單從政策上來看還算可以,如果能夠順利地一直進行下去,或許清政府還有一絲生機。不過這些措施大多都觸碰到了守舊派的利益,朝廷中並非是所有人都願意改革,不願意改革無非就是利益作祟,裁撤冗官這一條就使當時很多人丟了飯碗。要知道一個官員被裁撤不僅是他自己的利益,同時還有一張官僚體系的巨網,在為之顫動。

就是牽一髮而動全身的道理,所以1898年9月21日以慈禧太后為主的守舊派就發起了戊戌政變,之後光緒皇帝被囚禁瀛臺,康有為、梁啓超分別逃往法國、日本。還有些人不願意逃走,他們要用自己的血喚醒愚昧的人們。隨著譚嗣同等戊戌六君子的被殺,這場長達103天的維新變法運動以失敗告終了。

戊戌六君子

二日本的明治維新運動

歷史不會重演,但總會驚人地相似,日本為何會從一個落後的彈丸小國,一躍躋身於資本主義的列強行列呢?日本之所以會突然變強這都與日本的明治維新有很大關係。日本的明治維新可以說是日本歷史上一個由弱變強的轉折點。1840年英國人用大炮打開了中國的大門,同樣的遭遇日本也經歷過。

19世紀中期的日本正處於最後一個幕府——德川幕府時代。這個時候的日本對外實行同樣也是「鎖國政策」,禁止任何人進入日本,同時也不允許國外的日本人回國,甚至禁止私造遠航船隻。可想而知有多落後,直到 1853年,美國海軍準將馬休·佩裡(MatthewCalbraithPerry)和祖·阿博特(Joel Abbot) 等率領艦隊直接駛入了日本江戶(今東京)岸的浦賀。

黑船事件

把美國總統米勒德·菲爾莫爾寫給日本天皇的信交給了德川幕府,強行要求同日本建立外交關係和進行貿易往來,如果不同意,就直接開打。這件事史稱「黑船事件」(亦稱「黑船開國」),解釋一下黑船,為啥叫黑船,其實就是表面的意思,全部被黑色油漆塗滿的船隻,所以叫黑船。一言不合就開打,封建落後的日本如何與船堅炮利的美國人對抗。

於是日本的封建陣營中開始出現分化,一些中下級武士組成了革新勢力,他們號召尊王攘夷。因為在日本與中國很相似,當時天皇也沒有權力,權力都由幕府將軍掌握,幕府起初只是一個由將軍掌控的機構,後來將軍的權力越來越大,便架空了天皇,1603年德川家康在日本江戶(今東京)建立幕府。一直到1868年德川慶喜被迫開城為止,德川家族一共經了十五代徵夷大將軍,統治時間長達264年。

明治天皇

德川家族是日本歷史上最強盛也是最後的武家政治組織。在歷史中因為種種問題,所以地方的藩國與中央幕府的矛盾一直都很深,又因為這些蕃國緊鄰海岸所以接受海外影響較早,所以這些中下級武士都比較積極。開始這些蕃國是對外後來由於天皇的原因開始對內,發起了對幕府統治的對抗。

1867年孝明天皇死,太子睦仁親王(即明治天皇)即位,此時天皇與倒幕勢力積極結盟舉兵。1877年隨著日本西南戰爭中薩摩軍的失敗,倒幕運動徹底結束,由天皇操縱、主導政權的封建軍國主義國家建立了起來,同時標誌著日本資本主義革命的結束。明治維新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從政治和社會體制上大大的緩解了日本的等級危機。

明治維新

土地改革,統一貨幣,發展工商業,派遣留學生積極學習西方的先進文化,教育上灌輸武士道精神,效忠天皇。因為從根本的教育上就已經開始為下一代灌輸思想,這也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日本人,如此愚忠,二戰時誓死都要效忠天皇。如果從小就告訴你糖是鹹的,雖然你身邊的人都說糖是甜的,但你仍然無法改變你的思想,因為認知上已經在你腦海中根深蒂固了。

三中日變革的總結

同樣是封建國家,同樣是慘遭侵略,但是日本卻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向強國之路,最終逐步廢除各國的不平等條約,還走上了殖民擴張。而中國的清政府前後經歷了兩次改革,卻在列強面前一敗再敗,最終還在甲午中日戰爭中輸給了曾經的藩屬國。

日本老照片

洋務運動雖然有進步,但僅是封建統治者一場自救的笑話。戊戌變法不可否認無論是政策,還是規劃都非常先進,但是無奈沒有實力支撐,因此被扼殺在了搖籃之中。日本的明治維新雖然使日本強大了起來,但同時保留了大量的封建勢力,一直在制約著日本的經濟發展。天皇至上的愚民思想,空有其表的憲法,極端的民族主義,瘋狂的侵略,不僅給日本,還給亞洲各國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的發展?19世紀中、後期的中,日兩國都面臨西方列強殖民侵略的緊逼,也都展開了各種形式的改革,日本在改革上與中國不同的是全盤西化,這就導致了原有文化大量流失。而中國始終擺脫不了的就是封建勢力,所以只能停留在表面的中學為體,西學為用,根本就沒有觸及到政治。其中日本在面臨改革時,可以全民齊心共同抵禦封建勢力,而中國卻辦不到,一個人的力量畢竟是渺小的,人民群眾的力量才是強大的。

失敗的教訓啟示我們,改革不僅要推陳出新還要在傳統之中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一棒子打死,全盤否定,加強民族團結,堅持文化自信,才是富強之道。

相關焦點

  • 中國的洋務運動VS日本的明治維新,分析兩者的異同點
    同樣地,地處遠東的中國和日本作為東亞的兩個重要國家,在這一時期有著相似的歷史軌跡。從閉關自守,到在列強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開阜通商,並被迫接受和學習近代文明以求自保——這就是中國的洋務運動以及日本的明治維新,後世也多拿這兩大歷史事件從多個角度做對比。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 19世紀日本長崎 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 1895年李鴻章前往日本籤訂《馬關條約》
  • 廢幕府、尊天皇、入歐強亞:明治維新成功的真相,洋務運動輸在哪
    而幾乎在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同一時期,大清帝國國內也出現了一些被稱之為有識之士的人開始投身于洋務運動。可是拿中日各自的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相比,歷史看官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從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躋身成為了世界列強之列,而進行了洋務運動的大清帝國卻僅僅只實現了短暫的復興,不過延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命。日本究竟在改革之中做對了什麼?亦或者大清帝國到底在這場改革中做錯了什麼?
  • 中國洋務運動VS日本明治維新為何中國敗了日本贏了
    19世紀後半葉在東亞的土地上,面對著一個年未有之大變局,有兩個國家幾乎同時展開了近代化的嘗試,只不過一個失敗了一個成功了,失敗了的是中國(洋務運動),成功了的是日本(明治維新),失敗了的中國在甲午戰爭裡被日本打敗後,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東亞霸權喪失,主權被進一步侵佔,整個中國的國運在未來幾十年中格外的灰暗,成功了的日本則完成了工業化,擺脫子半殖民地的命運,通過打敗中國奪取了東亞的霸主地位
  • 為什麼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結果截然相反?——從日劇《仁醫》談起
    1867年,明治維新前夕,日劇《仁醫》中龍馬站在甲板上眺望說:「海對面的國家封鎖了自己,外國人用堅船利炮擊碎了他們的國門,但是他們仍然在沉睡,我們必須把自己的國家統一在一起,讓它變得強大。」龍馬說這番話有一個時代背景,那就是發生在14年前的「黑船來航」事件。美國海軍艦隊駛入江戶灣浦賀海面,船體上塗滿防止生鏽的黑色柏油,日本武士刀莫能敵,為日本帶來巨大的騷動。
  • 戊戌變法,慈禧太后為何會大力鎮壓?原因是維新派和某位官員接觸
    1898年,光緒皇帝為了救國,毅然發動了戊戌變法運動。不幸的是,變法運動在僅僅103天之後就被迫停止了,這就是歷史上所稱的「百日維新」。那麼,為什麼變法不能繼續下去呢?為什麼會失敗?據史料記載,戊戌變法涉及文化、經濟、政治、軍事等各個方面,可以稱之為一場大的綜合性的變法。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明治維新
    十九世紀60年代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此前的德川幕府被諸侯推翻,日本發動王政復古,明治天皇開始掌權。在日本歷史中,很多時候真正的掌權者是幕府的將軍,以及下面的大名。天皇千年以來失去實權,不過一直以來都是日本宗教和道德的象徵。
  • 近代日本超越中國,只是因為他們「學習西方」了嗎?
    文 | 山高縣來源:觀視頻工作室今天來和大家談談我們鄰居日本的歷史,明治維新。很多人把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改革超越中國的原因歸結到學習西方這一點上。但是在我看來,學習西方並不是明治維新的成功因素,而更像是明治維新的結果。
  • 日本天皇真的沒權力嗎?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一萬代。直到小石變巨巖,直到巨巖長青苔。 雖然國歌很難聽,但也能看出來,歌裡面對天皇是無比的崇敬。在日本,天皇不是人,而是神,擁有無尚的權利,是日本精神的象徵。當然,在幕府時期也只能是精神象徵。 在幕府統治持續了682年之後,終於在1867年結束了,改變幕府統治的人居然是一個小屁孩,他就是日本的明治天皇,那一年剛滿15歲。從這之後,日本開始全面學習西方,明治維新正式拉開帷幕。
  • 回望「坂上之雲」:152年前的明治維新
    但實際上,武家政權成立之初天皇早已經喪失實權,天皇沒有能力積極參與軍事事務,武家對政治的掌控為日本狂熱的民主主義與軍國主義打開了大門,為「法西斯」埋下了伏筆。《天津條約》籤訂後的第十年,朝鮮請中國幫忙鎮壓「農民起義」,並沒有邀請日本,但是日本藉口「勢力平衡」出兵朝鮮——日本為了打破中國的宗主權,將朝鮮納入自己的勢力範圍,抓住一切機會與中國開戰。
  • 百年招商局,洋務運動碩果僅存的遺產,中國最牛央企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中國近代用鮮血和淚水的出的經驗,不僅身體被鞭笞,連尊嚴也遭到踐踏。正所謂窮則思變,面對這種困境,當時的清政府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就此沉淪,破罐子破摔。要麼重新振作,力求革新。19世紀下半葉,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等外辱內亂之後清政府,嘗夠落後的苦頭,開始尋求變革。
  • 洋務運動因何興起?和閉關鎖國有什麼關係?講講辛酸的洋務運動
    四個字,洋務運動。那洋務運動是什麼呢?其實是大清國滅亡之前的最後一次掙扎,因為這個洋務運動呢,如果順利成功的話,有可能大清國的國運還能延續。現在我們說洋務運動可以把它當成大清國對未來國運延續之作的最後一次掙扎,但是咱們在歷史課本裡都知道洋務運動最終還是失敗了。
  • 明治維新150年︱梁啓超的誤讀——從長詩《去國行》談起
    1889年明治憲法頒布圖(橋本周延畫)150年前的明治維新和120年前的戊戌變法經常被拿來比較:為什麼前者成功了,而後者卻失敗了呢?這是個龐大而複雜的課題,很多人從各個角度提出過解釋。不過,是否可以說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對明治維新的誤解早已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埋下伏筆了呢?
  • 伊藤博文曾策劃一陰謀,一旦成功,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滅亡中國
    今天給大家講的是晚清時險些發生的「中美英日合邦」事件,簡單的說就是將中國(清政府)、美國、英國、日本合併為一個國家,如果這事情真的發生了會怎樣呢?我們慢慢說,先來介紹兩個人。伊藤博文,日本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明治九元老之一,一手策劃甲午戰爭。李提摩太,英國傳教士,協助創辦山西大學堂(今山西大學前身),創辦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今太原理工大學前身),與康梁等人交好。
  • 被高估的明治維新:江戶幕府與西鄉隆盛的時代悲劇
    在人言言殊的近代中國,能讓朝野各方達成共識的事件不多,日本的明治維新是其中之一。孫文同盟會從中看到了社會變革、氣象一新,康梁保皇黨看到了君主權力的復興,慈禧政府則羨慕東鄰小邦富國強兵之神速。每個派別尋找對自己有利的論據,各取所需。
  • 明治維新,為什麼會被國人普遍誤讀|大象共讀會Vol.11
    「樣板」,與之對照的則是晚清的洋務運動。二者在時間上幾乎同步,卻取得了兩種不同的結果,特別是中日甲午戰爭,被認為是明治維新成功、洋務運動失敗的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借伊藤博文之口說日本勝利是因為制度,「制度」一說也被當作主張立憲政治者的重要論據,這種敘事方式一直深入人心。
  • 沒有慈禧阻撓,戊戌變法能否成功?真相說出來讓人很扎心
    守舊派勢力太強大,維新派無法對抗當年戊戌變法的最基本原因就是當時守舊派勢力太強大,而守舊派主要以兩股力量為主,一派是以慈禧為首的八旗貴族,當時的形勢是一旦維新成功,那麼一大幫的旗人都只能去喝西北風,因為維新變法其中一點就是解決冗官問題;另外一個就是當時的漢族大臣,當年靠著「太平天國運動」才成功上位的漢族大臣們一旦變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