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藤博文曾策劃一陰謀,一旦成功,不費一兵一卒就能滅亡中國

2021-01-18 劉叔叔說歷史

文丨劉叔叔

每天一個知識點,劉叔帶你走進歷史。

今天給大家講的是晚清時險些發生的「中美英日合邦」事件,簡單的說就是將中國(清政府)、美國、英國、日本合併為一個國家,如果這事情真的發生了會怎樣呢?我們慢慢說,先來介紹兩個人。

伊藤博文,日本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明治九元老之一,一手策劃甲午戰爭。李提摩太,英國傳教士,協助創辦山西大學堂(今山西大學前身),創辦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今太原理工大學前身),與康梁等人交好。

伊藤博文不用多說,但是不是感覺李提摩太這個人不錯呢?恰恰這個中美英日合邦就是他們二人首先提出來的。這一設想簡直比今天的歐盟還要時尚前衛,中美英日四個國家的政治、軍事,內政外交統統由「百人委員會」來管理,委員由康有為、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挑選,而合邦的目的是為了共同對付俄國。

哪一個國家會把自己的政治軍事財政外交等權力和事務上交呢?所以有這種想法的人,只能稱它們只是一個空談家。但我們的康有為「康聖人」卻對此深以為然,並且極力宣揚合邦之事。

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曾讓其心腹楊深秀向光緒皇帝上奏,建議「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康有為的得力助手宋伯魯也上書光緒,說「今擬請皇上速揀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與之商酌辦法,以工部主事康有為做參贊,必能轉禍為福,以保我宗社。」

李提摩太還向康有為建議,希望清政府能聘請伊藤博文作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康有為對此竟也十分贊同,並且發動變法派官員紛紛上書,請光緒皇帝聘請伊藤博文。

若是按照此計劃進行下去,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其實仔細想想,美英日三國真的是為了共同對抗俄國而想要合邦嗎?不是的,他們只不過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瓜分中國,這樣不費一兵一卒,何樂而不為。那麼維新派官員為何又如此支持這一計劃呢?

或許是想通過這一計劃來富國強兵吧,當時的維新派官員求富求強的心願太過強烈,而他們說到底就是一些書生,沒有什麼治國理政的經驗。我們來簡單說說戊戌變法,看起來轟轟烈烈,實際上就如小孩子過家家。在沒有和大部分大臣達成共識、沒有改革計劃,也不向實際執行的官員徵詢討論,短短百天就發布數百道命令。最終不過是搞得個塵土飛揚。

慈禧太后雖然縱情享樂,但對於強國之事她還是支持的。晚清三大改革,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庚子新政她都是支持的。1898年6月10日,她同意了光緒送上的《明定國是詔》,同意變法。

而當康有為等人攛掇光緒搞中美英日合邦時,已經退隱頤和園,歸政光緒的慈禧才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軟禁了起來。戊戌變法的很多措施不切實際、操之過急,合邦事件或許就是壓垮變法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此次事件中的三個人,往好處想。伊藤博文,明治維新已經給他帶來了極高的名譽和歷史地位,若是能夠促成合邦,那麼他就是古今中外第一人,可能他的動機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名譽。李提摩太,雖然是英國人,但多年來在中國呼籲變革,興辦教育,可能他真的是為了中國的利益著想。康有為,這個自稱聖人的人,不想評價他。

上邊這一段話我自己都不太信。

參考文獻

《康南海自編年譜》

相關焦點

  • 解放軍密集演習震懾「臺獨」,臺軍嘴硬:「戰到一兵一卒」
    」的視頻,「痛述」解放軍自今年年初以來不斷在臺海周邊出沒或演習的「侵門踏戶之舉」,並渲染一旦開戰,臺軍誓言要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的悲情。臺軍嘴硬:「戰到一兵一卒」    臺灣防務部門23日在臉書發布題為「枕戈待旦,同島一命」的短片,除聲稱「臺軍有信心,也有能力,迫使『敵人』犯臺失敗,即使戰到最後一兵一卒,也絕不會讓『敵人』越雷池一步」;臺軍是一支「平時能救災,戰時能作戰」的鋼鐵勁旅。」
  •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身居高位,身邊護衛重重,安重根為何能刺殺成功
    他不但是日本的第一任首相(內閣總理大臣),還曾經歷任五、七、十共計四任首相,當過樞密院議長和貴族院院長,還頂著「明治九元老之一」、「明治憲法之父」、「日本俾斯麥」等等一堆頭銜。被刺身亡之後,日本為他舉行了隆重的國葬,其地位可見一斑。一旦考慮到朝鮮,伊藤博文的地位就更加重量級。
  • 1909年安重根刺殺伊藤博文始末
    上午9點,日本樞密院院長、朝鮮統監伊藤博文乘坐的火車緩緩開進哈爾濱站。他此行的目的是解決日俄在鐵路上的爭端,特地到中國東北與俄國財政總長進行談判。當專列在第一站臺停穩後,在站臺上佇立久候的沙俄財政大臣趕忙登上豪華的特等車廂,歡迎貴客的到來。不多時,他陪同一個矮小的日本老頭走出車廂。頓時,站臺上等候的歡迎隊伍敬禮,軍樂奏起。
  • 「戰到最後一兵一卒」?馬英九戳破島內幻想:小心未來變「棄子」
    距離美國11月總統大選已經越來越近了,而川普政府卻目光緊盯中國,還打起了「臺灣牌」,頻頻派軍艦與軍機在臺海行動,行為一次比一次過火。就在本月18日,美國海軍一艘阿利·伯克級驅逐艦「馬斯廷」號還穿越了臺灣海峽,並航行在所謂的「臺海中線」以西,這是最逼近中國大陸沿岸的一次。
  • 解放軍密集行動後,臺軍叫囂「戰到最後一兵一卒」?臺網友:蠢蛋
    據臺灣《聯合報》消息,8月23日是「炮擊金門」戰役62周年,臺防務部門方天發布了一段短片,該短片提到解放軍今年以來海空訓練、軍機越過所謂「海峽中線」以及在臺海南北兩段軍演,並叫囂要「戰到最後一兵一卒」。臺防務部門發布的這段短片,隨即引起島內網友的討論,有網友表示,「傻子才會為了『臺獨』到處挑釁而戰。蠢蛋自己捅的簍子,自己上戰場!記得帶掃把!」
  • 伊藤博文的警告:中國改革不可急躁
    對此,日本著名政治家、「明治維新」的設計師兼工程師之一伊藤博文有過多次闡述,不乏振聾發聵之處。「中國又睡覺矣」 1884年,朝鮮爆發「甲申政變」。日本支持的「開化黨」,劫持國王,試圖驅逐宗主國中國。
  • 《錦繡南歌》兩位大將軍凱旋,不帶一兵一卒。編劇腦殘啊,輕易就讓沈家父子遇害。
    場景打鬥、演員演技也都在線,到30多集劇情雖有不合理,還能忍。今天演到42集,突然輕易就讓沈家父子遇害了。滿屏都是悲痛。而我異常憤怒。兩位大將軍凱旋,不帶一兵一卒。編劇腦殘啊。還有模仿筆跡如此簡單。沈樂清是萬能的啊?很明顯,又是一部故意虐觀眾的劇。老子花錢找難受嗎?
  • 臺軍叫囂「戰到最後一兵一卒」,邱毅:一面鼓動戰爭一面演練逃亡
    8月23日是解放軍「炮擊金門」戰役62周年,蔡英文、民進黨當局不僅沒有以史為鑑去思考如何避免戰火重臨,反而又是發布叫囂要「戰到最後一兵一卒」的宣傳影片,又是首次邀請所謂美國在臺協會處長參與紀念活動。您怎麼評論這樣的舉動?
  • 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場不費一兵一卒而獲勝的計謀大戲
    這一鬱悶,就鬱悶了四五年。管仲入齊治齊以來,齊國國力大增,齊桓公復仇的心思活動開了,一天到晚琢磨著出兵去把砸了的場子找回來,將魯國人好好教訓一頓。管仲看穿了齊桓公的心思,拍著胸脯說,這事兒就交給我了。看著管仲胸有成竹的模樣,齊桓公反而有點不踏實。要知道,打仗,並不是管仲的特長。管仲笑了。
  • 徐向前不費一兵一卒,不用一槍一炮,智擒國民黨少將邱國忠
    有的人當了一輩子兵,到退休還是一個兵。有的人當兵時就喜歡琢磨如何打好仗,如何能獲取成功,他的成長就很快。身在兵位,胸為帥謀。一名普通士兵也可以像將軍甚至元帥那樣來考慮戰略問題,那樣他就會進步的特別快,就可能成長為將軍。而徐向前元帥就是這樣的人。
  • 辜鴻銘和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過招
    見他起身抓過案前放著的瓜皮小帽就要出門,忙笑問:會見日本首相,你就不換套好些的衣服?「怎麼,討你嫌了?」辜鴻銘嘴裡連著「嘿嘿嘿」三下:又不是我見他,是他要見我,你瞧人家沈公……話到嘴裡,卻沒說下去,心想,那樣對人家沈曾植也太不恭了。在陪辜鴻銘前往伊藤博文下榻處的路上,梁敦彥把有關伊藤博文的情況作了介紹,而後道:「說說高見,日本維新和我國維新為何一成一敗?」
  • 回顧與慎思:關於安重根和伊藤博文
    當天,中國外交部表態說,「安重根是歷史上著名的抗日義士,在中國也受到尊敬。中方將根據設立涉外紀念設施相關規定研究推進有關工作。」日媒認為,這個表態,顯示出支持韓國的傾向。 不難得出結論,安重根紀念館,是中國「研究推進」的結果,變韓為中,變碑為館。至於韓國是不是還要按原計劃豎立紀念碑,不得而知。
  • 發起甲午戰爭的伊藤博文 到中國後為何受到朝野禮遇
    戰爭結束後,伊藤博文與李鴻章在日本馬關進行談判,又對李鴻章極盡尖酸苛刻之能事,強迫李鴻章在《馬關條約》上簽字。最終,日本通過《馬關條約》,從中國掠奪了大量權益:2.3億兩銀子(包括3000萬兩銀子贖遼費),臺灣島及其附屬各島嶼、澎湖列島,增開沙市、重慶、蘇州、杭州為商埠……可以說,伊藤博文一手將中國民眾推向苦難的深淵。
  • 公子成蛟沒有出動一兵一卒,就為秦國換來了5座城池,原因為何?
    也就是說根據史書上記載,公子成蛟沒有出動一兵一卒,就為秦國換來了5座城池。那麼公子成蛟有什麼過人之處嗎?歷史上沒有交代。但基本上可以肯定的是他的母親是來自韓國的夫人。之所以會有這門親事就是因為秦異人從趙國逃回來的時候,並沒有把趙姬和嬴政帶回來。
  • 天人妹妹的天人操作:不費一兵一卒,他們已淪陷
    不管出於真心還是假意,她不費一兵一卒,沒有實際和已婚老闆扯上關係,就能得到老闆「珍貴的感情」、一筆與前男友的分手補償費,現在老闆還琢磨著怎麼再給她送幾十萬「交代費」。天人妹妹和已衰敗的富二代前男友分手,如果有分手補償費這個說法的話,那應該是前男友出,或者即將成為她下一任的新男友出。但是結果卻是老闆出。
  • 伊藤博文是怎麼從一個農民到日本首相的?
    李鴻章與伊藤博文伊藤博文算是大清國的老對手了,但在李鴻章等人剿滅太平軍,功成名就時,伊藤博文還只是個愛國「憤青」。1841年,伊藤博文出生於長洲藩的一個小村子裡。伊藤博文的原名是林博文,父親是林十藏,林家祖上曾是貴族,但現在只是個小農民。7歲時,林十藏迫於生計遠行打工,家裡只留下伊藤博文和他的母親琴子。一開始,伊藤博文經常受到同村孩子的欺負,但久而久之,他竟然成為了他們的小頭領,伊藤總是帶著小夥伴們一起玩遊戲。他們玩的遊戲通常是戰爭遊戲,而伊藤博文本人的角色經常是「將軍」、「首領」等。伊藤博文從小就顯示出了過人的謀略與智慧。
  • 關羽究竟是不是死於陰謀(精闢好文)
    關羽從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秋天發起樊城戰役,到當年十二月兵敗被殺,前後有半年時間,漢中王劉備竟然沒有派出一兵一卒支援關羽!於是有人揣測論斷,這是劉備和諸葛亮的陰謀,是他們希望藉助曹魏和東吳之手,除掉關羽,以絕後患,因此也可以認為,是魏蜀吳三家聯合絞殺了關羽。事情難道真是這樣嗎?
  • 一個營長,只用一分鐘就徹底打破日軍第56師團的驚天陰謀,了不起
    第二,惠通橋不光是聯接怒江兩岸的唯一通道,更是國際援華抗日的滇緬公路的咽喉要道,一旦炸毀,則國際援華通道也就斷了。不炸毀,駐橋守軍根本無法抵擋強悍的日軍56師團。即使這樣,重慶國民政府高層還是抱有幻想:不到日軍攻上橋,不到守不住,絕不能炸橋。但形勢極其嚴峻。1942年5月5日早晨,已經佔領橋西山頭制高點的日軍第56師團便開始以猛烈炮火朝東岸射擊。
  • 羋月歷史上真實的原型究竟有多厲害,電視劇都不敢這麼演
    秦宣太后的一生可謂波瀾壯闊,她成為太后,把持朝政近40年,而中國歷史上太后專權自她而始,"太后"稱謂亦始見於她。 史學界對這位"女政治家"在秦國歷史上的作用評價頗高," 著名歷史學家馬非百曾這樣評價秦宣太后:'宣太后以母后之尊的地位,犧牲色相與義渠王私通,然後設計將之殺害,一舉滅亡了秦國的西部大患義渠,使秦國可以一心東向,再無後顧之憂,她的功勞不遜於張儀、司馬錯攻取巴蜀。
  • 甲午戰爭幕後贏家英國:不費一兵一卒,卻同樣獲得2億兩白銀賠款
    中日甲午戰爭漫畫,日軍正在攻城對於英國而言他們一開始並不希望日清在問題戰爭問題上過多糾纏,畢竟雙方都是貿易夥伴,一旦開戰之後的英國在遠東的利益和貿易必將受到影響。在甲午戰爭開始之後,李鴻章等人依然在一邊對日作戰一邊想藉助英俄調停,但英國發現日本不聽話之後,也僅僅是口頭上調停,呼籲和平,並沒有把這些呼籲堅持到底,更不要說有實際的行動的來公開主持正義了。英國如此,他身後的德法也是如此,在最初階段呼籲和平的想法並沒堅持到底。他們既同情中國,又暗中支持、默許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