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劉叔叔
每天一個知識點,劉叔帶你走進歷史。
今天給大家講的是晚清時險些發生的「中美英日合邦」事件,簡單的說就是將中國(清政府)、美國、英國、日本合併為一個國家,如果這事情真的發生了會怎樣呢?我們慢慢說,先來介紹兩個人。
伊藤博文,日本第一任內閣總理大臣,明治九元老之一,一手策劃甲午戰爭。李提摩太,英國傳教士,協助創辦山西大學堂(今山西大學前身),創辦山西大學堂西學專齋(今太原理工大學前身),與康梁等人交好。
伊藤博文不用多說,但是不是感覺李提摩太這個人不錯呢?恰恰這個中美英日合邦就是他們二人首先提出來的。這一設想簡直比今天的歐盟還要時尚前衛,中美英日四個國家的政治、軍事,內政外交統統由「百人委員會」來管理,委員由康有為、李提摩太、伊藤博文等人挑選,而合邦的目的是為了共同對付俄國。
哪一個國家會把自己的政治軍事財政外交等權力和事務上交呢?所以有這種想法的人,只能稱它們只是一個空談家。但我們的康有為「康聖人」卻對此深以為然,並且極力宣揚合邦之事。
戊戌變法期間,康有為曾讓其心腹楊深秀向光緒皇帝上奏,建議「我皇上早定大計,固結英、美、日本三國,勿嫌合邦之名之不美,誠天下蒼生之福矣」。康有為的得力助手宋伯魯也上書光緒,說「今擬請皇上速揀通達外務、名震地球之重臣,如大學士李鴻章者,往見該教士李提摩太及日相伊藤博文,與之商酌辦法,以工部主事康有為做參贊,必能轉禍為福,以保我宗社。」
李提摩太還向康有為建議,希望清政府能聘請伊藤博文作為顧問,甚至付以事權。康有為對此竟也十分贊同,並且發動變法派官員紛紛上書,請光緒皇帝聘請伊藤博文。
若是按照此計劃進行下去,則祖宗所傳之天下,不啻拱手讓人。其實仔細想想,美英日三國真的是為了共同對抗俄國而想要合邦嗎?不是的,他們只不過是想通過這種方式瓜分中國,這樣不費一兵一卒,何樂而不為。那麼維新派官員為何又如此支持這一計劃呢?
或許是想通過這一計劃來富國強兵吧,當時的維新派官員求富求強的心願太過強烈,而他們說到底就是一些書生,沒有什麼治國理政的經驗。我們來簡單說說戊戌變法,看起來轟轟烈烈,實際上就如小孩子過家家。在沒有和大部分大臣達成共識、沒有改革計劃,也不向實際執行的官員徵詢討論,短短百天就發布數百道命令。最終不過是搞得個塵土飛揚。
慈禧太后雖然縱情享樂,但對於強國之事她還是支持的。晚清三大改革,洋務運動、戊戌變法、庚子新政她都是支持的。1898年6月10日,她同意了光緒送上的《明定國是詔》,同意變法。
而當康有為等人攛掇光緒搞中美英日合邦時,已經退隱頤和園,歸政光緒的慈禧才發動戊戌政變,將光緒軟禁了起來。戊戌變法的很多措施不切實際、操之過急,合邦事件或許就是壓垮變法的最後一根稻草。
最後我們再來說說此次事件中的三個人,往好處想。伊藤博文,明治維新已經給他帶來了極高的名譽和歷史地位,若是能夠促成合邦,那麼他就是古今中外第一人,可能他的動機僅僅是為了個人的名譽。李提摩太,雖然是英國人,但多年來在中國呼籲變革,興辦教育,可能他真的是為了中國的利益著想。康有為,這個自稱聖人的人,不想評價他。
上邊這一段話我自己都不太信。
參考文獻
《康南海自編年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