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洋務運動VS日本的明治維新,分析兩者的異同點

2020-12-24 騰訊網

19世紀中期,以英國為首的西方資本主義國家展開了轟轟烈烈的工業革命浪潮,自此由傳統手工業轉為大工廠大機器生產,生產力得到了極大提高,社會形態發生了極為深刻的變化。

然而當生產資料極大豐富的同時,也就必然需要更多的原材料、更廣闊的市場以維持這一工業體系的正常運行,然而國內的原料和市場遠不能滿足這一龐大需求。為了消化剩餘產品,海外殖民擴張成為了他們的必然選擇。

同樣地,地處遠東的中國和日本作為東亞的兩個重要國家,在這一時期有著相似的歷史軌跡。從閉關自守,到在列強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開阜通商,並被迫接受和學習近代文明以求自保——這就是中國的洋務運動以及日本的明治維新,後世也多拿這兩大歷史事件從多個角度做對比。

統治階級的態度

清朝的洋務運動主要是由中央的恭親王奕訢、地方的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要臣主持開展的,他們一般被稱作「地主階級洋務派」。然而他們只是統治階級的組成部分之一。就洋務運動的開展而言,內部統治階級的聲音非常嘈雜,派系鬥爭頻繁。

就雙方的觀點來看,頑固派以「中華文明」的「正統」自居,認為西方政治、科技的一切都是「奇技淫巧」,幻想恢復閉關鎖國舊夢;而洋務派主張「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在不觸動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學習西方先進技術。19世紀70年代,洋務派在洋務運動取得初步成效後,奏請朝廷進一步擴大規模,請求「練兵、造船、簡器、籌餉、用人」。

而頑固派則對此猛烈抨擊,他們即使目睹兩次鴉片戰爭的慘敗也不改「夷夏之辯」,在朝廷上破口大罵李鴻章、丁日昌不遵守祖宗之法,「直欲不用夷變夏不止」。還質問李丁兩人生於斯國,受恩典於朝堂,為何還想「改華夏之正統」。洋務派的官員也遭受了不少的非議與諷刺,奕訢力倡洋務,又因在兄弟中排行第六,被稱為「鬼子六」;洋務派官員丁日昌則被稱為「丁鬼奴」。

兩大派系的鬥爭動搖著統治者,成為洋務運動這一戰略連續性的掣肘,使得洋務運動經常面臨資金鍊斷裂、基礎設備難以更新的困境。

而日本在國家層面引進西方先進技術推進工業化的力度卻要比清朝大得多,政策連續性也相對出色。

其實日本統治階級對於西方侵略的態度還是相對理性的,因為日本在長州、薩摩的武士曾經與西方列強展開爭鬥,均慘敗而歸,且作為亞洲傳統強國的清王朝一次次戰敗求和,也極大震懾了日本的上層,深知匹夫之勇難以戰勝堅船利炮,這與清朝統治者歷經多次戰事失利後依舊秉持「天朝上國」思想形成鮮明對比。

天皇的倒幕運動勝利後,便立刻在整個國家政權的統一主持之下開展維新運動。

在西方的資本主義原始積累中一般以對外殖民為主要形式,這往往是一個自發的過程,而日本在初期則有國家政策槓桿的強力幹預,直接由中央政權引進技術、興辦實業、建設國有工廠,後來又以極低的價格出售給私人,扶持民間資本並設立工部省加以管理;

另外,日本高層也注重吸納曾前往西方求學的「海歸人士「擔任政府要職,從而保證了政策的連續性,這也是清廷難以企及的。

政治體制改革

從兩大運動來看,引進西方先進技術、發展近代化工業以實現富國強兵是兩者的共同點。而在政體改革上,兩者的態度卻截然相反。

由前文所提,清朝最高統治者仍然浸淫在天朝上國的愚昧思想中,雖然洋務運動邁出了中國近代化的第一步,但是從它的指導思想——師夷長技以制夷來看,仍將西方列強稱為所謂「蠻夷」,將自己看作世界中央,又無疑體現了清政權的傲慢與自大。

在清廷使團對歐美各國考察的過程中,會重點觀摩西方工業革命誕生的生產技術和尖端的武器裝備,而當該國政府官員向他們發出參觀議會或國會大廈等國家機關的邀請時,他們會一律拒絕。

在清廷看來,國家的政治制度沒問題,只是技術上的落後導致對外戰爭的失利,因此清廷要求使團必須拒絕類似的邀請,殊不知絕對君主制與發展工商業不可調和的矛盾是不可能真正解放和發展先進生產力的。

而洋務運動的旗手洋務派本身就是地主階級的一部分,是清廷的利益代言人,他們主持本次運動的目的就是維護傳統的封建制度和清廷搖搖欲墜的統治,而不是將中國引向資本主義道路,這就是所謂的階級局限性。

另外,在古代大興文字獄和實施絕對君主專制的時期,提出政體改革還可能還會遭到政治性打壓,這也註定他們不可能向西方政治制度看齊,而只能治標不治本。

但在日本明治維新期間,雖然同樣對外派遣使團考察,但是考察的規模卻比洋務運動大很多。據統計,僅在1871年,日本使團就一次性考察了西方十二國,旅行開支更是當年GDP的2%。

而在學習西方技術的同時,對於西方的政治制度同樣會進行深度考察和借鑑。在這一時期,明治政府建立了以天皇為最高統治者,並任命首相和內閣管理日常事務,設立國會作為立法機構(名義上的),統稱為二元制君主立憲制,這一制度的原型就來源於德國,由此日本也成為亞洲第一個頒布憲法的國家。

教育近代化

人是生產力中的決定性因素,而教育是發展生產力的基礎,因為教育正是造就人才的巨大工程。因此兩國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發展教育是一個繞不開的議題。

中國的洋務運動中也在一定程度上推進教育近代化。1862年,在恭親王奕訢的奏請之下,清政府建立了京師同文館,以培養外語翻譯、洋務人才等近代化知識分子為目的,另外還在各地設立了軍事和技術學堂,以適應國家新常態下發展對外關係和近代化建設的需要。

除了在國內推動近現代教育以外,清政府還對外派遣留學生。雖然教育近代化的風氣僅僅局限於一些工商業發達和對外開放較早的地區,並沒有席捲中華大地,但畢竟給傳統的封建禮教教育和科舉選材打開了一道缺口,同時也為洋務運動提供了人才和技術儲備。

日本則頒布了「文明開化」的方針,並借鑑西方提出了一整套關於教育的法律體系。例如《學制》主要模仿法國,《教育令》主要模仿美國,而《學校令》主要模仿普魯士。

依照這些法律,日本建立了西式教育體系,其中包括建立主管教育的政府部門——文部省,推廣義務教育制,並建立大量高等教育院校,聘請外國學者在校內任職,但後來並沒有全盤照搬西式教育和仰仗西方學者,而是在高等教育水平得到一定提高後逐步聘用留學生等本土人士負責本國教育。

同樣,日本的教育改革有效提高了整個社會的文化水平和國民素質,西方的生活方式和啟蒙價值觀也得到廣泛傳播,在一定程度上推進了思想解放。

然而卻極力灌輸武士道、忠君愛國等軍國主義思想,極力強調對天皇權威的迷信等封建殘餘思想,也為日本極端民族主義和對外侵略擴張、乃至策源世界大戰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小結

從歷史結果看來,明治維新的開展明顯要比洋務運動成功,它大大提高了日本的綜合國力,並幫助日本在外交上成功廢除了與西方列強籤訂的不平等條約,擺脫了民族危機,從而贏得了外交的平等和主動權,成為亞洲唯一保持獨立自主的工業強國,這在亞洲各國悉數淪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情況下實屬罕見。

洋務運動推動中國近現代化的作用不可置否,然而洋務運動的根本企圖在於挽救風雨飄搖的清政府,而不是推動社會進步與轉型。

社會進步不僅在於物質資料的豐富,還在於意識形態的解放,而傳統的「重農抑商」政策仍然以高壓態勢執行,近代工業的形態僅僅局限於官僚資本,國內民間資本的發展空間十分狹隘,因此貴農賤商、科舉入仕的傳統觀念未能得到根本改變,社會形態難以更迭,國家強盛無從談起。

世界近代史中,中日兩國迥然不同的命運,值得後世的國人反思,或許也可以從鄰國中吸取教訓和經驗,讓自己未來的道路走得更加寬敞。

參考文獻:

1、《明治天皇與明治維新》

2、《洋務運動對我國近代教育發展的積極影響》

相關焦點

  •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日本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強國之路,為何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兩次變革都沒有使中國變強呢?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呢?不可否認這些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推進了中國社會的發展,同時有效地抵禦了外國資本主義的大量輸出。但這看似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卻是不堪一擊。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曾經大清王朝傾力打造的北洋海軍,也隨著海戰永遠地沉入了大海之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標誌著歷經35年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
  • 中國洋務運動VS日本明治維新為何中國敗了日本贏了
    19世紀後半葉在東亞的土地上,面對著一個年未有之大變局,有兩個國家幾乎同時展開了近代化的嘗試,只不過一個失敗了一個成功了,失敗了的是中國(洋務運動),成功了的是日本(明治維新),失敗了的中國在甲午戰爭裡被日本打敗後,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東亞霸權喪失,主權被進一步侵佔,整個中國的國運在未來幾十年中格外的灰暗,成功了的日本則完成了工業化,擺脫子半殖民地的命運,通過打敗中國奪取了東亞的霸主地位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 19世紀日本長崎 甲午戰爭後,清朝洋務運動被迫流產,籤訂了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日本成為了當時亞洲唯一的資本主義強國,並且10年後在戰爭中打敗了俄羅斯帝國。 1895年李鴻章前往日本籤訂《馬關條約》
  • 廢幕府、尊天皇、入歐強亞:明治維新成功的真相,洋務運動輸在哪
    要進行權利的轉移,那麼必須先立個口號,所以「尊王攘夷」四個字應聲而起,緊接著當了千年傀儡的天皇家族走上日本歷史舞臺,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開始大刀闊斧搞起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這時期便被稱之為明治維新。而幾乎在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同一時期,大清帝國國內也出現了一些被稱之為有識之士的人開始投身于洋務運動。
  • 洋務運動因何興起?和閉關鎖國有什麼關係?講講辛酸的洋務運動
    四個字,洋務運動。那洋務運動是什麼呢?其實是大清國滅亡之前的最後一次掙扎,因為這個洋務運動呢,如果順利成功的話,有可能大清國的國運還能延續。現在我們說洋務運動可以把它當成大清國對未來國運延續之作的最後一次掙扎,但是咱們在歷史課本裡都知道洋務運動最終還是失敗了。
  • 為什麼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結果截然相反?——從日劇《仁醫》談起
    1867年,明治維新前夕,日劇《仁醫》中龍馬站在甲板上眺望說:「海對面的國家封鎖了自己,外國人用堅船利炮擊碎了他們的國門,但是他們仍然在沉睡,我們必須把自己的國家統一在一起,讓它變得強大。」龍馬說這番話有一個時代背景,那就是發生在14年前的「黑船來航」事件。美國海軍艦隊駛入江戶灣浦賀海面,船體上塗滿防止生鏽的黑色柏油,日本武士刀莫能敵,為日本帶來巨大的騷動。
  • 回望「坂上之雲」:152年前的明治維新
    導火索:1853 佩裡黑船來航1853年,美國東印度公司司令佩裡帶著美國軍艦強行叩關,逼迫日本籤下《日美親善條約》,日本從1639年開始的鎖國令就此打破。但激化社會矛盾的點不僅在此,還在於德川幕府的不抵抗政策。
  • 日本天皇真的沒權力嗎?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一萬代。直到小石變巨巖,直到巨巖長青苔。 雖然國歌很難聽,但也能看出來,歌裡面對天皇是無比的崇敬。在日本,天皇不是人,而是神,擁有無尚的權利,是日本精神的象徵。當然,在幕府時期也只能是精神象徵。 在幕府統治持續了682年之後,終於在1867年結束了,改變幕府統治的人居然是一個小屁孩,他就是日本的明治天皇,那一年剛滿15歲。從這之後,日本開始全面學習西方,明治維新正式拉開帷幕。
  • 雷頤vs 王新生:明治維新的明亮與陰暗
    一般來說,明治維新是一場偉大的近代化運動,很多人從近代化的角度將此看成是一場成功的運動,不過回到歷史細節,明治維新有其明亮的一面,也有其陰暗的一面。150年後再來回看,明治維新的明亮與陰暗依然值得重視。11月4日下午,理想國邀請北大歷史系教授王新生與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員雷頤,圍繞新書《明治天皇:1852—1912》討論明治感受到的維新,以及日本變革中的明與暗。
  • 明治維新前日本對世界的了解竟然是清朝這個人寫的一本書
    愛去日本旅行的朋友常會對那些各具特色的小城流連忘返,神社、溫泉、小鹿、美食、天守閣和耳熟能詳的歷史人物。筆者發現一個有趣的現象,關西地區以東的城鎮,喜歡主打的歷史人物以戰國武將為主;中國地區、九州、四國主打的是明治維新人物。
  • 明治維新,為什麼會被國人普遍誤讀|大象共讀會Vol.11
    「樣板」,與之對照的則是晚清的洋務運動。二者在時間上幾乎同步,卻取得了兩種不同的結果,特別是中日甲午戰爭,被認為是明治維新成功、洋務運動失敗的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借伊藤博文之口說日本勝利是因為制度,「制度」一說也被當作主張立憲政治者的重要論據,這種敘事方式一直深入人心。
  • 百年招商局,洋務運動碩果僅存的遺產,中國最牛央企
    落後就要挨打,這是中國近代用鮮血和淚水的出的經驗,不僅身體被鞭笞,連尊嚴也遭到踐踏。正所謂窮則思變,面對這種困境,當時的清政府只有兩種選擇,要麼就此沉淪,破罐子破摔。要麼重新振作,力求革新。19世紀下半葉,經歷了兩次鴉片戰爭以及太平天國運動等外辱內亂之後清政府,嘗夠落後的苦頭,開始尋求變革。
  • 論黑船事件與明治維新
    ,也就是「清未新政」,其中重要的內容也是立憲,日本的立憲加強了天皇權分,日本的立憲加強了關皇權分,保障了國家的快速發展與改革,為什麼清朝反倒把自己給作死了,今天日本面對疫情向中國抄作業都抄不會,當年為什麼面對著一個成功案例,大清國也把答案抄錯了。
  • 洋務運動始於1861年,為何北洋水師卻建於1888年?
    此次購艦前後歷時一年有餘,經過尚且順利,可就在這批兵船即將抵達中國之時,問題隨之產生。首先,李泰國為清政府購買的8艘兵船都是英國皇家海軍退役的老舊軍艦;最狠還是第二點:李泰國要求清政府授予自己對這支艦隊的指揮權,即所謂的「合同十三條」。消息一經傳出,舉國譁然,原來英國人不是真心幫忙,而是想趁這個機會控制中國的海軍兵權!於是,湘軍實力派人物曾國藩、淮軍實力派人物李鴻章紛紛表示反對。
  • 近代日本超越中國,只是因為他們「學習西方」了嗎?
    文 | 山高縣來源:觀視頻工作室今天來和大家談談我們鄰居日本的歷史,明治維新。很多人把日本通過明治維新改革超越中國的原因歸結到學習西方這一點上。但是在我看來,學習西方並不是明治維新的成功因素,而更像是明治維新的結果。
  • 明治維新150年:中日兩國對望的視差
    彼時的中國也正在進行一場以「師夷長技以自強」為口號的洋務運動,對西方文明攝取的熱情看來並不亞於開國後的日本,但實情究竟如何,唯有親眼目睹才能查得真相。「千歲丸」訪華對即將邁入明治維新的日本來說,意義非凡。使團成員不僅包括幕府官員、各藩藩士和翻譯書記,甚至還包括一名繪師,用來向國內描繪清國上海的景象。日本籌備可謂面面俱到,細緻入微。
  • 借電影《八佰》點映,對比下1937前年的中日經濟實力
    電影《八佰》選在今天點映的意義也不言自明。中國這個古老帝國,和日本是同時開始向西方學習的,中國是洋務運動,日本是明治維新。甲午海戰標誌著洋務運動的徹底失敗。但是辛亥革命後,特別是北伐後,中國也有了一段黃金髮展的十年。
  • 醜是醜了點,關鍵時候能保命
    日本是一個島國,相傳他們是中國秦朝時期徐福東渡尋求不老藥,帶去的童男童女們的後代,這個神話傳說,說明日本人的祖先來自中國,換句話說,就是他們也是中國人的後代,這種說法有一定的歷史考據,但真實性並不可知,也就無法妄加揣測。但他們也的確具備了徐福這樣的神棍善於探索的特點。
  • 了解日本,你需要了解日本的明治維新
    十九世紀60年代日本開始明治維新,此前的德川幕府被諸侯推翻,日本發動王政復古,明治天皇開始掌權。在日本歷史中,很多時候真正的掌權者是幕府的將軍,以及下面的大名。天皇千年以來失去實權,不過一直以來都是日本宗教和道德的象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