廢幕府、尊天皇、入歐強亞:明治維新成功的真相,洋務運動輸在哪

2020-12-22 不二書

近代中的中日兩國在相同的境遇下,最終一個成為了近代強國,一個成為了近代弱國。

一個開啟了侵略亞洲的徵服夢,一個淪為弱者反覆被踐踏。

一個在長達百年的時間裡崛起成為了亞洲第一軍事強國,一個在長達110年的時間裡反覆被列強的槍炮所折磨。

中日兩者之間為何會有如此大的差異呢?

回望中日近代中的歷程會發現,幾乎在同一個時期,中日兩國都飽受內憂和外患的折磨,日本的內憂是幕府將軍劃地為王,禮制上是受天皇之命代管土地,但實際上就是皇權的持有者,下層階級只知有幕府將軍而不知有天皇,並且由於社會缺少上升通道,導致階級固化,整個社會的發展處於停滯。

而外患則是因為日本社會發展的停滯導致國力處於原地踏步,西方列強紛沓而至,開始不斷蠶食日本的一切資源。這才有了後來日本所謂的「尊王攘夷」,「尊王」也就是尊崇天皇,而「攘夷」則是要驅逐西方列強。

而當時的清帝國也正在經歷著著一場內憂外患,內憂是一些內部爆發的動亂,如太平天國,流民起義,各地總督關上大門當土皇帝等等內憂。

而外患則是由於千百年的文明優越感而導致自視甚高,不肯接受世界的進步導致列強紛沓而至,隨意架起一尊炮臺便可逼其割地賠款,甚至來了一次二次還不夠,還要來三次四次。

但是和日本「尊王攘夷」,想要自強以求驅逐外國人不同,當時落後的大清帝國的君主首先想到的卻是利用列強的力量去解決內憂,而最後如何解決外患呢?便是前面所說的全靠割地賠款。

兩個國家看待列強的態度不同,此後國家的命運自然也大有不同了。

在19世紀中期,日本的國門被列強狠狠踹開,列強逼著日本開門擁抱世界,曾經只知道幕府將軍不知天皇的日本平民們真正的睜開眼睛看到了不一樣的世界。

曾經在他們眼中的最強者幕府將軍,被列強逼得不得不籤訂下一系列喪權辱國的條約,使武士階層和平民階層開始對幕府將軍的無能充滿了不滿,他們開始懷戀上千年來被圈禁在京都的傀儡天皇。

這個天皇是誰不重要,重要的是,在幕府將軍權利失衡之後,武士階層需要尋找到一個權利代表,而天皇便是這個權利代表最好的擔當人。

要進行權利的轉移,那麼必須先立個口號,所以「尊王攘夷」四個字應聲而起,緊接著當了千年傀儡的天皇家族走上日本歷史舞臺,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開始大刀闊斧搞起了一系列改革措施,這時期便被稱之為明治維新。

而幾乎在和日本明治維新的同一時期,大清帝國國內也出現了一些被稱之為有識之士的人開始投身于洋務運動。

一場太平天國起義催生出了晚清四大名臣,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等人在鎮壓了太平天國起義之後,也開始大刀闊斧進行了一場為了跟上時代進步的改革,於是史稱洋務運動的改革便就此開始,這場洋務運動使得原本搖搖欲墜的大清朝看起來似乎走向了短暫的復興。

可是拿中日各自的明治維新和洋務運動相比,歷史看官們可以清晰地看出來,日本自明治維新之後,從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躋身成為了世界列強之列,而進行了洋務運動的大清帝國卻僅僅只實現了短暫的復興,不過延續了半個多世紀的國命。

日本究竟在改革之中做對了什麼?亦或者大清帝國到底在這場改革中做錯了什麼?

拿破崙說:中國是一條盤踞在東方的巨龍,千萬不要把它吵醒!

是的,縱觀人類歷史四大文明,三個隨著歷史變遷變成了塵埃,而唯一一個屹立於世便是中國的華夏文明。可當文明傲立於頂點之時,卻出現了另外一種情況,那就是被高處的燦爛山河美景迷住了眼睛,對於山腳下的眾生不屑一顧,入目之下看不到其他芸芸眾生的可取之處。

華夏從來都不是模仿者、學習者、跟隨者,在成千上萬年的歷史歲月裡,華夏都是文明的開創者。華夏不止開創文明,更把文明輻射到了周邊各地,整個亞洲幾乎都是在華夏文明的薰陶下成長起來的。

這導致了一個非常致命的問題,我們的學習能力不強,當一旦陷入文明被動的時候,我們無法拋下自己的文明從而快速去學習另外的文明。

但是日本卻不一樣,日本的整個歷史進程都善於學習,漢朝文化鼎盛之時學習漢朝,唐朝文化鼎盛之時學習唐朝。從而,日本在整個歷史進程中沒有創造出所謂的政治制度、文化思想以及社會習俗等等文明的基石,因為這些東西都是受到華夏文明輻射後學習、模仿得來的。

從而,日本本身所處的角色只是先進文明的跟隨者,它從來都不是創造者和帶領者,而這在歷史風雲激蕩的大變局中卻成為了它快速走向「成功」的最強武器。

日本自從被西方列強踹開大門後,日本從中看到三件事!

自身的無力、列強的野蠻以及千年文明古國實力的衰竭。

而最後一點對於日本最有衝擊力,曾經一路跟隨效仿的英雄幾乎在同一時期遭到西方列強踐踏,兩次鴉片戰爭直接使東方巨人這形象在日本的眼中轟然倒塌,而在廢墟之中,深處的一個聲音不斷迴響在日本的耳朵裡:古老的文明已經落後了,跟隨著我一起擁抱這個嶄新的世界吧!

在大多數人眼中,日本明治維新的崛起是因為脫亞入歐,可遺憾的是,這是一個錯了很久的史觀。

日本在被動性地被強迫睜開雙眼後,開始主動去擁抱處於洪流中的世界,而在邁開第一個腳步的時候,日本卻在思考著另外一種可能,如何取兩者之精粹,把其融會貫通,然後創造出一種適合自己並能夠使自己強大的文化?

日本在大變局的緊要時刻,破天荒的不想繼續地去做跟隨者。日本,一個資源匱乏的島國,一個無大陸相連的孤島,卻開始想成為了創造優越文化的領導者!

夢想的遠大決定著未來的寬廣度,日本在那一刻下了一個決定,這個決定是它上千年來都未曾想過的。在被打開了新世界大門之後,日本睜開眼睛看新世界的第二眼,它把視線從自身轉移到了整個亞洲,它認為命運正在給它這個機會,讓它可以成為區域霸主。

因為,曾經的王者已然衰老,已然陷入泥濘不可自拔,而日本,想要成為下一個登場的主角。

這樣的想法也給日本內心埋下了一枚炸彈,而當這枚炸彈被引爆的時候,便催生出了法西斯這個魔鬼!

縱觀日本明治維新這一進程,不得不說,那一代日本的知識分子都是有理想、有偉大願景的人,那一代一手託起明治維新改革的,是一心為日本民族崛起而奮鬥的人。

明治維新之所以能夠成功,這一點非常關鍵,以集體理想而奮鬥的人最終促成了國家崛起理想的實現,這一代人被稱之為明治維新的功臣,如—西鄉隆盛、木戶孝允、大久保利通這些人,他們原本只是處於日本社會的下級階層,他們因為沒有晉升通道而鬱鬱不樂,從而他們的理想是尋求改變,他們想要打破曾經的封建制度,要徹底改變日本的一切困局。

所處的位置不一樣,內心的理想也就不一樣,從而改革中的國家最終的形成的模樣也就不一樣了。

反觀大清帝國洋務運動的推動者都是太平天國中的軍閥,他們都是擁有軍權擁有土地擁有統治主義思想的「諸侯」,他們推動的改革終極理想就是維護大清帝國的延續,用這種帝國延續來鞏固自己統治階級的身份,這就造成了洋務派認為接受西方列強的軍事武器、科學、貿易制度等等東西都沒有問題,但是他們堅決反對引進任何西方文化,因為文化的介入會使他們的統治權失衡,這是他們所不能接受的。

從而這一代推動洋務運動的領頭者們,他們的理想不是想讓中華民族變強,而是想讓大清帝國變強。

所以中日的變革起因是一樣的、起點是一樣的,可是底層理想核心邏輯卻不一樣,一個是想要將日本民族變強進而使日本國力變強朝著偉大的徵服之路奔去,而另外一個則是希望國強民弱繼續維持自己的統治。

這直接導致了兩者之間的改變之路產生了巨大的差異,日本推行的明治維新不僅包括對西方軍事技術、科學技術的引進,還包括了國家政治制度,社會習俗,經濟結構,法律教育等方方面面,並在歐式體系下重建屬於自己的文化。

而大清帝國的洋務運動則是在軍事和經濟上經過挑選性的採用了西方的科學技術,卻完全避開了西方的政治制度、經濟構造和思想文化。

也正是這種反抗性質和捍衛性質的不同,導致所要建立的新世界產生了極大不同,這直接導致了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在改革中完全奔向了不同的道路。

所以此後明治維新從上到下完成了思想、文化、經濟、工業體系等等的革新,而大清帝國卻沒有,大清帝國看似裝備上了列強的新式武器,可是政治體系依舊是封建君主集權制、軍隊依舊沿用著陳舊的戰術體系,從而強化得僅僅只是表面,這是歷史的一大遺憾。

因為大清帝國進行洋務運動的時候,它所佔據的條件比日本的明治維新好太多了,中國地大物博,不缺資源給予改革支持,所以當李鴻章建立江南製造局之後,沒有花太大的力氣便形成了當時世界上最大規模的兵工廠之一,並且北洋水師的建立使得大清帝國擁有了亞洲最強的海上艦隊。

那一年大清帝國看似恢復了勃勃生機,看似在搖搖欲墜的帝國夕陽下重現了榮光,可是思想文化上的陳舊導致了與日本對比中出現了不可逆的差距,這在甲午一戰中徹底暴露了出來。

改革之路不進則退,甲午一戰證明了洋務派改革大清的失敗,這一戰也徹底加速了大清帝國的衰亡,而另外一面,甲午戰爭也見證了日本明治維新的成功,日本躋身於世界列強之一,徹底改變了國運。

可是這樣的國運在此後也成為了也讓日本走向了極端,日本沒有將崛起歸功於明治維新的成果,而是認為崛起是武力徵服的產物,日本在一場大勝之後忘記了自己的武力是如何得來的,那一代的軍人開始著重於結果論,此後便催生出了「武運長久」思想,開始從思想文化制度維持國體走向了武力徵服維持國體之路,最終成就了一場賭國運的豪賭之旅,親手摧毀了明治維新留下的遺產。

這就是所謂的小國悲劇怪圈,當一個小國擁有超出小國的力量之時,在固定的世界體系下,想要壯大必須擁有土地和人口,而當自身不足以滿足這個條件的時候,只有一條出路,可是這樣的出路在新世界的體系下最終走向的只能是一條毀滅之路。

而中國在洋務運動失敗之後,卻走上了另外一條救贖之路,儘管過程中付出了高昂的代價,但卻在此過程中尋找到了真正屬於自己的改革之路,實現了真正的自強復興,這種自強復興不是建立在徵服伐戰之上的,而是底層人民意識覺醒所帶來的富強,造就了屬於中國真正的國富民強體系。

中日之間一個贏了當時,卻輸在了最後,而一個輸了當時,但卻贏在了結尾,一個曾經豪橫過但依舊不可避免地成為了沒有影響力的區域小國,而一個多遭劫難卻慢慢重新回到了泱泱大國的地位,讓人不得感嘆歷史的神奇與多變,而回眸歷史百年,無數的苦難對應今時今日山河燦爛的壯麗,無疑都在述說著新中國奠基者們的偉大。

相關焦點

  • 同樣經歷閉關鎖國,為何清朝洋務運動失敗,而日本明治維新卻成功?
    於是19世紀中後期清朝的洋務運動與日本的明治維新在亞洲展開轟轟烈烈的國家自救運動。 19世紀日本長崎 1861年愛新覺羅·奕訢會同桂良、文祥上奏《通籌夷務全局酌擬章程六條》,是以開啟了清朝洋務運動的序幕。 恭親王奕訢
  •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日本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強國之路,為何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兩次變革都沒有使中國變強呢?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呢?但這看似轟轟烈烈的洋務運動,卻是不堪一擊。隨著甲午中日戰爭的結束,曾經大清王朝傾力打造的北洋海軍,也隨著海戰永遠地沉入了大海之中。北洋海軍的全軍覆沒,標誌著歷經35年的洋務運動徹底失敗。
  • 中國的洋務運動VS日本的明治維新,分析兩者的異同點
    從閉關自守,到在列強堅船利炮的脅迫下開阜通商,並被迫接受和學習近代文明以求自保——這就是中國的洋務運動以及日本的明治維新,後世也多拿這兩大歷史事件從多個角度做對比。 統治階級的態度 清朝的洋務運動主要是由中央的恭親王奕訢、地方的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要臣主持開展的,他們一般被稱作「地主階級洋務派」。
  • 回望「坂上之雲」:152年前的明治維新
    京都天皇趁機在政治上復活,公卿貴族等聚集到天皇面前發洩不滿。其中,公武聯合執政代表了相對穩健的一派,而下級武士則代表了激進的一派。社會結構的不合理終於被佩裡激發成為巨大的矛盾。下級武士被束縛在低級崗位上,沒有上升空間,但又以歷史上的豪傑為自己的楷模,他們想要改變命運,就要走較為激進的路線。最終,他們以「尊王攘夷」為旗幟,以武力推翻幕府,推翻既不尊王也不攘夷的德川政府。
  • 日本天皇真的沒權力嗎?
    翻譯成白話文就是: 我皇御統傳千代,一直傳到一萬代。直到小石變巨巖,直到巨巖長青苔。 雖然國歌很難聽,但也能看出來,歌裡面對天皇是無比的崇敬。吉田松陰隨即提出「尊王嚷夷」的口號,要求幕府把權力交還給天皇。 把權力交還天皇!這還得了?大將軍很生氣,後果很嚴重。1859年11月21日,吉田松陰被殺了。這一殺可就壞了,吉田松陰陪養了大批學生,他們當中有的出生武士,有的是地方掌權者,於是紛紛造反,要求幕府大將軍把權力交還天皇,造反的人中就有伊藤博文。
  • 為什麼洋務運動和明治維新的結果截然相反?——從日劇《仁醫》談起
    隨後德川幕府解除禁止諸藩建造大船的禁令,開始睜眼看世界,這被視為日本幕末明治維新的濫觴。次年, 坂本龍馬、西隆佐等有志之士促成薩摩及長州二藩成立軍事同盟,在戊辰戰爭中消滅德川幕府和反抗者,明治天皇隨即發表《五條御誓文》,宣布推行「王政復古」以達到天皇親政和議會政治(合議),建立三權分立的新式政府,明治維新開始。明治維新是日本近代史上的重要轉捩點。
  • 中國洋務運動VS日本明治維新為何中國敗了日本贏了
    19世紀後半葉在東亞的土地上,面對著一個年未有之大變局,有兩個國家幾乎同時展開了近代化的嘗試,只不過一個失敗了一個成功了,失敗了的是中國(洋務運動),成功了的是日本(明治維新),失敗了的中國在甲午戰爭裡被日本打敗後,國際地位一落千丈,東亞霸權喪失,主權被進一步侵佔,整個中國的國運在未來幾十年中格外的灰暗,成功了的日本則完成了工業化,擺脫子半殖民地的命運,通過打敗中國奪取了東亞的霸主地位
  • 明治維新,為什麼會被國人普遍誤讀|大象共讀會Vol.11
    「樣板」,與之對照的則是晚清的洋務運動。二者在時間上幾乎同步,卻取得了兩種不同的結果,特別是中日甲午戰爭,被認為是明治維新成功、洋務運動失敗的一個標誌性的事件。 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借伊藤博文之口說日本勝利是因為制度,「制度」一說也被當作主張立憲政治者的重要論據,這種敘事方式一直深入人心。
  • 「黑船來航」開啟明治維新
    1871年12月28日,明治天皇在東京舉辦登基大典。這是他自1867年登基並宣布進行明治維新之後,第一次向天下宣告,自己是日本的實際統治者。 然而,明治維新之後,這兩個國家走上了兩條不同的路線,「學生」變成了侵略者,「老師」變成了受害人。這場運動改變了日本,也改變了中國。 要想了解明治維新的發展變化,我們必須先解決一個問題:日本是如何從原來的幕府體制,過渡到了明治維新呢?
  • 論黑船事件與明治維新
    ,也就是「清未新政」,其中重要的內容也是立憲,日本的立憲加強了天皇權分,日本的立憲加強了關皇權分,保障了國家的快速發展與改革,為什麼清朝反倒把自己給作死了,今天日本面對疫情向中國抄作業都抄不會,當年為什麼面對著一個成功案例,大清國也把答案抄錯了。
  • 洋務運動因何興起?和閉關鎖國有什麼關係?講講辛酸的洋務運動
    四個字,洋務運動。那洋務運動是什麼呢?其實是大清國滅亡之前的最後一次掙扎,因為這個洋務運動呢,如果順利成功的話,有可能大清國的國運還能延續。現在我們說洋務運動可以把它當成大清國對未來國運延續之作的最後一次掙扎,但是咱們在歷史課本裡都知道洋務運動最終還是失敗了。
  • 明治維新150年︱梁啓超的誤讀——從長詩《去國行》談起
    1889年明治憲法頒布圖(橋本周延畫)150年前的明治維新和120年前的戊戌變法經常被拿來比較:為什麼前者成功了,而後者卻失敗了呢?這是個龐大而複雜的課題,很多人從各個角度提出過解釋。不過,是否可以說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對明治維新的誤解早已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埋下伏筆了呢?
  • 正道課堂第25期公益講座:閒話明治維新(上)
    閒聊明治維新大家晚上好,我是今天主題的主講人,主題是和大家聊聊明治維新的那些人那些事。今年是明治維新150周年,這個歷史事件雖發生在日本,但在中國也有很多人關注,總結下來的大體評價是明治維新之後日本走進了近現代,政治民主化,國力增強並迅速趕上西方,脫亞入歐了。
  • 雷頤vs 王新生:明治維新的明亮與陰暗
    一般來說,明治維新是一場偉大的近代化運動,很多人從近代化的角度將此看成是一場成功的運動,不過回到歷史細節,明治維新有其明亮的一面,也有其陰暗的一面。150年後再來回看,明治維新的明亮與陰暗依然值得重視。11月4日下午,理想國邀請北大歷史系教授王新生與中國社科院近史所研究員雷頤,圍繞新書《明治天皇:1852—1912》討論明治感受到的維新,以及日本變革中的明與暗。
  • 從黑船開國到明治維新,日本在近代如何一步步成為列強之一?
    在幕府時代,徵夷大將軍是日本最高的統治者,天皇僅僅是陪襯。在徵夷大將軍之下,各地都有忠誠於他的大名,這就是大名鼎鼎的幕藩體制。隨著幕府時代拉開大幕,日本開始執行閉環鎖國的政策。在閉關鎖國時期,日本全面禁止與外國做生意,僅有的交流也是和中國與荷蘭以及西太平洋地區的少數幾個國家。閉關鎖國成功讓幕府的實力和權力達到了頂峰,但是也埋下了禍根。
  • 尊王攘夷!《銀魂》背後真實的日本幕末
    在尊攘、討幕運動中起領導作用,維新後參加起草《五條誓約》,是政府的核心人物,推進奉還版籍、廢藩置縣,與西鄉隆盛、大久保利通一起被稱為「明治維新三傑」。幕末時期的著名政治家和軍事家,長州尊王討幕派領袖之一,奇兵隊的創建人。幕府末期尊攘、倒幕運動的志士。長州藩士,通稱晉作、東一、和助。名春風,字暢夫,號東行,化名谷梅之助、谷潛藏等。
  • 正道書院第31期公益講座:閒話明治維新(下)
    說起江藤新平也可謂是明治維新中的一個人物,其出身於肥前藩(薩長土肥四大強藩之一,也稱為佐賀藩),與大隈重信是老鄉。因尊皇思想毅然脫藩去京都結識了桂小五郎,回家鄉後由於藩主賞識其才能只是責罰其蟄居。幕府大政奉還後江藤新平被解禁並代表肥前藩參政,在戊辰戰爭中代表維新政府在江戶無血開城中入城接受幕府文書,回到京都後建言把江戶改名為東京。
  • 甲午戰敗後,有人提出「中體西用」不如「脫亞入歐」,真是這樣?
    在那個時代,面對列強的侵略,很多人提出了很多不同的思想,也有人進行了反抗,還採取了很多措施,比如最早的林則徐虎門銷煙,依稀記得這一課是高中歷史書的第一課,思想方面,魏源的"師夷長技以制夷",顧名思義就是用西方擅長的技術去制服他們,但我們仔細看這句話,"夷",中國古代將"夷"認作是中原以外的其他民族,其中多有輕視、瞧不起的意思,由此可見這個時候,人們還是沒有放棄自己天朝大國的驕傲感,而今天我們要說的洋務運動
  • 明治維新前日本對世界的了解竟然是清朝這個人寫的一本書
    但「三十年河東,三十年河西」這句名言在日本歷史也得到充分驗證,明治維新推翻德川幕府的骨幹力量-薩長聯盟正是關原合戰的戰敗方-島津(薩摩藩)、毛利(長州藩)。甚至大名鼎鼎的坂本龍馬也是戰國失意者明知秀滿(光秀的女婿)的後代。這也難怪關西以西地區喜歡用明治大咖們來代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