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治維新150年︱梁啓超的誤讀——從長詩《去國行》談起

2021-01-07 澎湃新聞

1889年明治憲法頒布圖(橋本周延畫)

150年前的明治維新和120年前的戊戌變法經常被拿來比較:為什麼前者成功了,而後者卻失敗了呢?

這是個龐大而複雜的課題,很多人從各個角度提出過解釋。不過,是否可以說康有為、梁啓超等人對明治維新的誤解早已為戊戌變法的失敗埋下伏筆了呢?康梁等人認識到日本的崛起源於明治維新,卻對明治維新的真正動因缺乏了解。那麼,三十年後,在完全相異的主客觀條件下,他們在模仿明治維新變法時所遭遇的困境就可想而知了。

為驗證這一觀點,讓我們先讀梁啓超的一首詩《去國行》,看看他對明治維新的認識。其次,分析梁的認識中存在哪些誤區。再次,探討被梁譽為「維新之首功」的吉田松陰的思想、行動和影響。最後討論梁對明治維新的認識為何會出現偏差。

《去國行》的誕生及內容

1896年,大清國敗給了蕞爾小國的日本,賠償白銀兩萬萬兩,割讓臺灣、澎湖、遼東半島。一時間,輿論譁然,士林震動。康有為、梁啓超等人組織公車上書,呼籲效法日本,變法圖強。

1898年6月11日,光緒帝頒布新政詔書,以明治維新為藍本的「戊戌變法」啟動。9月21日,慈禧軟禁光緒帝,搜捕維新黨人,變法宣告失敗。同日,梁逃入日本駐北京使館,數日後化妝出城,逃往天津,旋即乘日艦,流亡日本。關於當時的心境,亡命途中所作《去國行》有云:

嗚呼!濟艱乏才兮,儒冠容容。 佞頭不斬兮,俠劍無功。 君恩友仇兩未報,死於賊手毋乃非英雄。 割慈忍淚出國門,掉頭不顧吾其東。

梁感嘆道,國難當頭,儒生們庸碌無能,只知隨風附和。光緒帝和維新志士勵精圖治,怎奈妖后、奸佞當道,無力回天。君友蒙難,自己逃出生天,忍痛捨棄故國,東渡日本求援。

東方古稱君子國,種族文教鹹我同。 爾來封狼逐逐磨齒瞰西北,唇齒患難尤相通。 大陸山河若破碎,巢覆完卵難為功。 我來欲作秦廷七日哭,大邦猶幸非宋聾。

日本古稱君子國,與中國「同文同種」。從地緣上來講,兩國面臨沙俄這個共同敵人,唇亡齒寒,巢覆無完卵(可惜,他不知道李中堂兩年前籤了《中俄密約》)。梁決意效仿申包胥哭秦庭以紓國難,「大邦」日本一定會出手相助。

卻讀東史說東故,卅年前事將毋同。 城狐社鼠積威福,王室蠢蠢如贅癰。 浮雲蔽日不可掃,坐令螻蟻食應龍。 可憐志士死社稷,前僕後起形影從。 一夫敢射百決拾,水戶薩長之間流血成川紅。 爾來明治新政耀大地,駕歐凌美氣蔥蘢。 旁人聞歌豈聞哭,此乃百千志士頭顱血淚回蒼穹。

梁繼而慨然懷古:當今的中國與三十年前的日本何其相似!幕府將軍竊取大權,把持朝政,操縱天皇,作威作福。皇室受制於人,暗昧無知,形同附庸。唯薩摩、長州等藩志士,踐鋒刃、赴湯火,毅然倒幕。天下志士雲集而響應,連戰連捷,終於改天換日。日本國力蒸蒸日上,幾凌駕於歐美。世人只知歌之樂之,卻不知此乃百千志士的頭顱換來。

籲嗟乎! 男兒三十無奇功,誓把區區七尺還天公。 不幸則為僧月照,幸則為南洲翁。 不然高山蒲生象山松蔭之間佔一席,守此松筠涉嚴冬,坐待春回,終當有東風。

幕末志士的年齡多在30歲前後。有感於此,時年26歲的梁決意效仿他們,建功立業。梁的榜樣首先是僧人月照和志士西鄉隆盛。安政大獄時,月照和西鄉在幕府的追捕中走投無路,投水自殺。月照死,西鄉獲救。西鄉隱姓埋名,積蓄力量多年,後主導「薩長同盟」推翻幕府。如果做不成月照或西鄉這樣的行動家,那就做高山(彥九郎)、蒲生(君平)、(佐久間)象山、(吉田)松蔭(陰)這樣的思想家,著書立說,培養弟子,相機再起,捲土重來。梁是這樣寫的,也是這樣做的。只不過,他未料到自己一走就是14年。等他返回天津時,大清沒來得及「維新」就一命嗚呼了。

梁啓超

梁啓超對明治維新的認識誤區

梁任公的詩文縱橫捭闔、氣勢磅礴,筆鋒常帶情感,極具鼓動性。《去國行》是出色的文學作品和澎湃的內心告白。詩中對明治維新的描述極具時代特色,與其說它反映了史實,不如說反映了梁對明治維新的想像和對未來中國的期許。這一傾向,在他抵日後寫給首相大隈重信的信中更清楚地表現出來。

梁在信中說,中國局勢與明治維新前夜的情形極為類似:光緒帝即天皇,慈禧太后即幕府將軍;滿族旗人即幕府官吏;保守派即「公武合體論者」,變法人士即「尊王討幕論者」。無論在日本還是在中國,「公武合體論」都不可能成功。不過,相較於日本,中國的維新事業更加困難,原因有三。 (1)皇室與幕府有君臣之分,而慈禧與光緒卻有母子之名。 (2)天皇在京都,將軍在江戶,兩無幹涉,而光緒與慈禧同城而居,事事掣肘。 (3) 「薩(摩)長(州)土佐」諸藩坐擁兵權,而「敝邦之長門(即長州)」的「湖南」卻在「政變數日……一切權柄悉歸守舊之徒,無不可用矣」。(《新黨某君上日本政府、會社論中國政變書》)。

慈禧與光緒

乍看之下,梁的這種比附似乎有些道理。不過如果仔細分析,就能發現其中充滿了先入為主的理解和似是而非的判斷。

首先,皇室與幕府本無君臣之分。梁的這種認識或受到了「大政委任論」的影響。所謂「大政委任論」,是指將軍受天皇委任統治國家的理論。事實上,這只是德川後期某些神道學者和尊王論者的發明。

德川家的天下是家康公和手下的武士打下來的。將軍的霸權基於德川武士團的強大兵力和雄厚經濟實力。江戶時代,將軍直轄400萬石的領地(如加上旗本和親藩的領地,則高達1000萬石,約佔全國三分之一)和「旗本八萬騎」的武士團。而天皇無權無勢,不能將國家授予誰。恰恰相反,天皇在德川時代備受優待,完全依仗將軍的援助。

其次,梁認為將軍和天皇兩無相涉,但將軍是日本的最高統治者,天皇不可能獨立於將軍存在。德川政府成立後不久,即頒布《禁中並公家諸法度》嚴格限制天皇(禁中)和公卿貴族(公家)的活動。天皇僅負責祭祀、頒歷、改元和敘位任官等,其作用形同橡皮圖章。未經幕府的允許,天皇無權頒發榮譽稱號,甚至無法贈予生父尊號(如1627年「紫衣事件」和1791年的「尊號事件」)。

不過,因為天皇擁有古老的政治和宗教權威,德川中後期,幕府將「尊皇」與「敬幕」聯繫起來,以加強己方的權威。「敬幕」就是「尊皇」,「尊皇」就要「敬幕」。國學和神道研究隨之興盛。在對外危機嚴重的德川後期,天皇開始被塑造為日本民族主義的核心。越來越多的知識人開始相信「大政委任論」。明治維新前夕,幕府也開始利用這一理論,以圖重建權威。只不過他們主導的「大政奉還」弄巧成拙,反而加速了政權的瓦解。

《大政奉還圖》(邨田丹陵繪)

第三,梁認為在「倒幕」運動中志士扮演了關鍵角色,但就整個幕末政治變革來講,發揮著決定性作用的卻是「大大名」(擁有10萬石以上領地的大名)。水戶藩主德川齊昭(末代將軍德川慶喜的生父)、薩摩藩主島津齊彬、越前藩主松平春嶽、土佐藩主山內容堂和宇和島藩主伊達宗城(這四人後來被稱為「幕末四賢侯」)等「大大名」雖然擁有雄厚的實力和高貴的門第,對國家事務卻無發言權。他們因此對幕政不滿,力主改革。

幕末四賢侯(左起依次為島津齊彬、松平春嶽、山內容堂、伊達宗城)

「大大名」主張通過「公武合體」克服內外困境。所謂「公武合體」,是指將軍(武)放棄獨裁,與地方大名(武)以及京都朝廷(公)聯合起來,重組國家政權。至明治維新前夕,「公武合體論」一直是幕末政治變革的主要方向,就連孝明天皇(明治天皇之父,1846-1867年在位)也贊同這種觀點,而反對「尊王討幕」。正因如此,孝明天皇招致討幕派公卿和「尊王」志士的不滿。他在35歲壯年突然去世時,也就產生了天皇遭倒幕派毒殺的傳言。不過,幕府在內亂和外壓之下一再錯失良機,「公武合體論」的重鎮薩摩藩1867年轉向「倒幕」。次年,倒幕派發動政變,控制天皇(奪玉),宣布廢除幕府。戊辰戰爭爆發。薩長聯軍以少勝多,擊敗幕府軍。德川政府倒臺,明治政府成立。

吉田松陰與「尊王攘夷」

《去國行》在梁抵達東京10天後,刊登在國粹主義雜誌《日本》上。在此前後,梁還給伊藤博文寫了信,請求他救助光緒帝和維新志士。梁相信,誘之以利(聯中抗俄),動之以情(同洲同文同種),曉之以理(尊王維新)足可以打動日本朝野,並喚起他們對中國維新大業的共鳴和熱情。然而,事與願違,日本政府不但未出手相助,反而在清政府的抗議下下了逐客令。日本輿論也批評康梁的主張「急激」、「不切實際」,導致了變法的失敗。

對此,梁曾致信品川彌二郎,以吉田松陰為例對此種觀點進行反駁。品川出身長州,曾受教於松陰,維新後因功被授予子爵。梁在信中說,松陰先生講過,「觀望持重, 今正義人比比皆然, 是為最大下策, 何如輕快直率, 打破局面, 然後徐佔地布石之愈乎?又曰:天下之不見血久矣, 一見血丹赤噴出, 然後事可為也。」梁贊同松陰提出的「輕快直率,打破局面」的變革方略,認為在「數千年之疲軟澆薄」的中國,「非用雷霆萬鈞之力, 不能打破局面」。信末更附上一筆,「啟超因景仰松陰、東行(高杉晉作,號東行)兩先生,今更名吉田晉。」這就是梁日本化名的由來。(《民國梁任公先生啟超年譜》,第一冊,第312頁)。

吉田松陰像

梁推崇吉田松陰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第一,梁認為松陰乃是日本維新之首功。這是因為,「吉田諸先輩造其因而明治諸元勳收其果。無因則無果,故吉田輩當為功首也……傾幕府,成維新,長門藩士最有力焉。皆松陰之門人也。」(《自由書成敗》)。也就是說,長州藩志士主導了明治維新,而他們多是松陰的門生。松陰雖然被幕府處死,但他的思想被門生繼承,並成為倒幕運動及明治維新的精神動力。「日本維新之業, 其原因固多端, 而推本其原動力, 必歸諸他。松陰可謂新日本之創造者矣」(《松陰文鈔》)。

第二,松陰的「尊王攘夷論」深深地吸引著梁。松陰呼籲申張「君臣大義」,尊崇天皇,建立「一國一人、一君萬民」的國家體制,抵抗外夷,捍衛獨立。為實現這一目標,需要「討滅」屈服「外夷」的幕府。這些內容與梁的主張一拍即合。當時的梁盼望「聖主」光緒帝復位,主持維新大業,以救亡圖存。

第三,松陰矢志不渝的革命精神也感染著梁。松陰是敏銳、大膽、熱烈的思想家,也是真摯、瘋狂而奇異的行動派。他認為,思慮過甚會畏手畏腳,只有依靠「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狂愚精神」才能打破窠臼,開闢出路。這種「急風驟雨」般的人格特質將一大批青年人吸引到他身旁,最終又與他們中的大半絕了交。安政大獄時,孤憤的松陰選擇為理念和道路殉死。幕府根本沒懷疑到他,他卻主動坦白意圖暗殺老中,在京都舉行暴動,聯絡皇室敦促長州藩倒幕等計劃。三個月後,松陰被處死,終年三十歲。

松陰是炸彈般的人物。他對幕府發動的「自殺性」攻擊,激發了長州藩的志士們,所謂「一夫敢射百決拾」也。以松陰之死為契機,他的朋友木戶孝允,門生高杉晉作、久坂玄瑞、伊藤博文等投身到「尊王攘夷」運動中,最終推翻了幕府。那麼,如果松陰真是「新日本之創造者」的話,他的「尊王攘夷」構想在維新後得以實現了嗎?

150年前的3月14日,15歲的睦仁發表《五條御誓文》。 半年後,改元「明治」,睦仁即為明治天皇。當年投身「尊王攘夷」運動的志士們成了維新元勳。既然最大的障礙已經掃除,他們要將「尊王攘夷」付諸實踐了嗎?答案是否定的。

明治政府並未真正「尊王」。維新元勳們把持著政權,明治天皇一直未能「親政」。基於「萬機決於公論」的原則,日本頒布了憲法,開設國會。在「天皇主權」的名義下,確立了立憲君主制和民選議會制。松陰「一國一人,一君萬民」的構想從未得到實現(只有二戰時的日本,才接近於這一構想)。

「攘夷」更被拋諸腦後。明治政府不僅繼承了幕府與列強籤訂的不平等條約,而且實行了更為徹底的「開國」政策。日本全面向「夷狄」學習,引進技術,興辦教育,開放輿論,啟發民智,推行信教自由。

「尊王攘夷」僅是為扳倒幕府提出的口號。目標實現後,口號也就隨之消失了。

梁的維新認識為何出現偏差?

梁是個出色的報人,雖然喜歡誇大其辭,但並非是「古為今用、洋為中用」的蹩腳史學家。他對明治維新的理解,一方面來自他的主觀「移情」,另一方面則源於明治政府炮製的「薩長史觀」。

薩摩和長州作為明治維新的最大贏家,幾乎壟斷了政軍兩界所有的高級官職,形成「藩閥」。喬治奧威爾有句話講得對:誰控制過去,誰就控制將來;誰控制現在,誰就控制過去。「藩閥」控制著明治政府,也就控制了明治維新的解釋權。在他們自吹自擂的故事裡,薩長是開明的、正義的,幕府是守舊的,反動的。薩長是「尊王」的、「攘夷」的,幕府則是弄權營私,賣國通敵的。薩長的志士們胸懷天下,見識卓越。幕臣們則抱殘守缺,鼠目寸光。其實,幕府不見得守舊,薩長也不見得「尊王」。不過,當時的梁無法認識這一點。

梁對明治維新的認識存在種種偏差。但在最關鍵一點上,他卻是對的:薩摩、長州、土佐諸藩擁有兵權,而中國各省的督撫實為中央之家丁,劉坤一、張之洞、李鴻章等地方實力派人物公然反抗朝廷,還要等到兩年後的「東南互保」之時。

明清中國以皇帝獨裁、中央集權、郡縣制度和文官政治為特徵。德川日本則以將軍集權、大名分權、封建割據和兵農分離為特徵。德川政權建立在將軍對大名的相對優勢之上。儘管幕末志士主導的串聯,說服,少數人之間的談判,論爭與秘密結盟,對對手的威脅,暗殺,和小規模的衝突此起彼伏,但只有擁有制衡將軍力量的「大大名」決定改變時,才能打破局面。坂本龍馬說過,「較之我一人引五、七百人為天下而行動,莫如搬請二十四萬石之大名(指土佐藩主),使其為天下國家而行動更佳」。龍馬將土佐藩作為後盾,土佐藩則將其視為棋子。

政治是由人數的多寡決定的,歷史也是如此。數百人不足以改變歷史進程,只有當數以百萬的力量參與進來時,才能推動時代的車輪。明治維新發生十年前,幕府和「大大名」之間圍繞「攘夷」和「十四代將軍候選人」問題爆發的一系列政爭,標誌了德川政體開始瓦解。

明治一代人以特定主客觀條件,歷經種種挫折和演變,終於粗具近代國家的規模。康梁等人則一廂情願地認為,中日兩國文化與社會相似,依仗皇帝的支持,比著葫蘆畫瓢,一經變法必可使中國脫胎換骨。但是,因不具備明治維新的歷史基礎,戊戌變法的失敗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相關焦點

  • 明治維新150年︱發現「姿三四郎」:明治英雄與中國革命
    然而,「姿三四郎」是二戰時期日本從明治維新時代的歷史中發現的「英雄偶像」,反映了當時日本的時局背景以及明治維新時代對當時的日本所擁有的特殊意義。那麼這種「英雄偶像」是如何具體形成的呢?構成影視造型原身的、歷史中的「姿三四郎」又是一位怎樣的人物呢?這些是需要我們弄清的問題。另外,據考察,史實中的「姿三四郎」與中國其實有過一段頗不尋常的關係。那麼,其具體情況到底如何呢?
  • 那日午後,飲冰室,當梁啓超遇到梁啓超…
    4月6日、7日,由佛山粵劇傳習所演出的話劇《康有為與梁啓超》即將在天津大劇院上演,而劇組人員已經先期抵達天津。來津以後,扮演康有為的張琳老師、扮演梁啓超的徐經緯老師及劇組其他幾位主創老師非常希望到天津梁啓超飲冰室參觀,於是,在這個溫暖的下午,幾位老師一同遊覽了位於天津梁啓超故居內的梁啓超紀念館。
  • 明治維新,為什麼會被國人普遍誤讀|大象共讀會Vol.11
    如果明治維新已經被定性為一個用於批判封建統治階級的參照物,那麼它給人的印象必然是單一的、片面的。人們只需要記住它的結果,便可以輕鬆地在各種考試中拿到分數,而不用關心它的內在邏輯以及各種力量在其中發揮的作用。
  • 明治維新150年:中日兩國對望的視差
    為了探求臟腑的真實形狀,他特意不避汙穢,前往義冢墳地之間,去查看那些被野狗開膛破腹的屍體。在翻看了三十多具屍體後,終於繪成了一幅相對準確的肺腑圖。但這本書非但沒有帶起一場思想革命,反而被指責為「教人於觜骼堆中,殺人場上學醫道矣」。21年後,在廣州開辦惠愛醫館的英國醫生合信(Benjamin Hobson),刊行了他編撰的人體解剖圖譜《全體新論》。
  • 雷頤vs 王新生:明治維新的明亮與陰暗
    今年是日本明治維新150周年。這場政治變革不僅影響了日本國自己的歷史,同樣也改變了東亞的地緣政治格局,間接地也改變了世界史的面貌。然而,此後不到80年,日本又在軍國主義引領下轟然倒塌,頓失方向。作為今天的人,應該如何看待明治維新?
  • 日本的明治維新,中國的洋務運動與戊戌變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
    日本可以通過明治維新走上強國之路,為何中國的洋務運動和戊戌變法,兩次變革都沒有使中國變強呢?到底是誰阻礙了中國變強呢?洋務運動確實有一批人真真正正地意識到了問題,但他們的實力不允許,他們去實行,封建制度不會允許,清政府的統治者更不會贊同。
  • 國行NS用戶和他們眼中的國行
    一名網友所分享的投訴結果看起來,國行NS惹了眾怒。但葡萄君發現,其實有一部分投訴行為是屬於跟風、玩梗性質,他們並沒有對國行抱有實質的怨恨。如一名玩家所說,「真覺得國行血虧的人,是有的;抱著調侃心理去擠兌國行的人,也是有的。」
  • 天津梁啓超紀念館恢復開館
    天津梁啓超紀念館恢復開館 2020-12-11 15:5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國行Switch來了!3款大作打頭陣,教你搭配神級套裝
    國行Switch來了!談起優勢,國行版的Switch可不止這些,其中保修政策就是一大福利。要知道,Switch雖廣受歡迎,但是它的Joy-con卻十分容易壞,特別是手柄漂移的現象,苦惱了一大批玩家。以前的水貨版本,要是遇到這種情況,只能自認倒黴。
  • 被高估的明治維新:江戶幕府與西鄉隆盛的時代悲劇
    這本《未完的明治維新》講述了1864年到1880年的日本巨變,為讀者描繪了一幅合縱連橫、波瀾壯闊的明治維新畫卷。作者坂野潤治,畢業於東京大學文學部國史學科,著有《近代日本的構造》《昭和史的決定性瞬間》多部作品,堪稱學術界的泰山北鬥。江戶幕府能自發演變出資本主義嗎?
  • 回望「坂上之雲」:152年前的明治維新
    當時,農民改變身份的唯一機會是去武士家當養子。但是,武士階層有自己的身份消費,需要以靜態收入來對抗動態的市場,由奢入儉難,他們在江戶後期新的經濟形勢下變得貧困,這種貧困加劇了社會的動亂與不滿情緒的蔓延。
  • 李發模:讀吉狄馬加長詩《裂開的星球》
    讀長詩《裂開的星球》,多壯闊的立意和哲思啊!沒有一個廢字。都說「伴字如伴虎」,面對這長詩的中華虎——吉狄馬加,我願是虎的山高水遠!這是一首充滿宇宙信息,覆蓋人類思索的長詩。字字句句事關人類靈魂,世界利益。長詩告訴我們,面對舉世疫情和政治割踞,人類只有攜手合作,否則是自殺!在各民族多元文明中,我們都是精神的兄弟,相互援助的同志。
  • 《馬力歐賽車8豪華版》國行版評測:沒什麼不同這是國行的一小步
    3月12日,國行版的《馬力歐賽車8豪華版》和《超級馬力歐:奧德賽》終於過審,沒多耽擱,3月16日下午6點這兩款遊戲就在國行Switch上正式發售。作為Switch發售三年來無可爭議的銷量總冠軍,《馬力歐賽車8豪華版》無論在國內還是海外都有不低的人氣。這回登陸國行更是瞬間成為了國行Switch玩家們關注的焦點——有沒有和諧掉內容?
  • 正道書院第31期公益講座:閒話明治維新(下)
    上期回顧:閒話明治維新(上)                 閒話明治維新(中)【歡迎轉載,請保留出處】大家好,今天繼續上兩期的話題:明治維新。今天是明治維新最後一講,講述維新後日本的社會狀況。前文敘述了明治維新的原因,那麼明治維新的目的是什麼呢?即因為那時的世界正在變化,西方先後叩開了古老東方的大門。
  • 民間長詩論綱-中國社會科學網
    中國各民族民間長詩豐富多彩,南北風格差異顯著。北方少數民族民間長詩多有英雄題材,風格豪放、粗獷。如蒙古族的《嘎達梅林》、維吾爾族的《艾裡甫與賽乃姆》、回族的《尕豆妹與馬五哥》等;南方少數民族民間長詩多取歷史現實生活故事,風格婉約、細膩。
  • 「最強老爸」梁啓超背後的女人
    名義上來說,她既不是梁啓超的夫人,也不是他的小妾,卻為他生下6個兒女。王桂荃,梁啓超的第二夫人,牛娃們事實上的母親,就是這個站在這位「最強老爸」背後的女人。對牛娃們成功教育的軍功章,有梁啓超的一半,也有王桂荃的一半。
  • 梁啓超與兩次「社會主義」論爭
    【關鍵詞】梁啓超;社會主義論戰;友俄仇俄之爭; 梁啓超是中國較早接觸到社會主義學說,「最早在文章中提到馬克思的社會主義的人」[1](75頁)。1899年,梁啓超在《清議報》上發表了「中國第一篇論述社會主義的文章」。
  • 李少君長詩獲獎,為何引起口誅筆伐?
    這近300條詩人留言,可以說除一條之外,是異囗同聲反對李少君如此劣詩獲大獎(歡迎大家去現場看留言。公眾號規定留言顯示不能超過100條),我有理由使用「口誅筆伐」這個詞。那麼,還有一條留言說的什麼?困為幾乎沒有群眾讀過李少君的《闖海歌》,懷疑從600多行的長詩中截取19行展示,造成了讀者口誅筆伐,是不是有斷章取義之嫌,委曲和誤會了李少君的「佳作」《闖海歌》呢?
  • 梁漱溟與梁啓超的師生情誼
    (《梁漱溟全集》第七卷,山東人民出版社1993年,下稱「全集」,第548頁)上個世紀20年代中國文化的風雲際會,使梁啓超(1873——1929)與梁漱溟(1893——1988)一度形成密切的師生關係。20世紀40年代的抗戰時期,梁漱溟避亂桂林的時候,曾發表過一篇題為《紀念梁任公先生》的文章,充滿感慨地談到梁啓超對自己的影響:「我早年是感受任公先生啟發甚深之一人。論年紀,我小他20歲。
  • 梁啓超的思想力量觀
    梁啓超 作為開啟中國近代思想大幕的一代「百科全書式的人物」,梁啓超眾多關於思想啟蒙、思想解放、思想新變的精闢觀點和著名論斷梁啓超在著述中反覆勸誡和再三啟發國人,不僅要對前人的觀點進行審慎分辨和理性選擇並據此發表批評意見,而且要敢於破除古人陳舊觀念的束縛和匡限,在此基礎上更新思想、放開手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