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寒江雪
曾國藩七大智慧:
和,勤,恆,誠,恕,立志,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讀歷史的時候,總覺得清朝是一個特別有意思的朝代,尤其是晚清。風雨飄搖的時期,卻湧現出了曾國藩、李鴻章、張之洞,左宗棠這樣的名臣。
而這晚清四大名臣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是曾國藩。
很多人欣賞曾國藩,並不是因為他有多麼驚人的才華,立下了多麼彪炳的功勳,而是在他身上,能夠看到許多普通人的影子。
是的,曾國藩並不是一個天才。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說曾國藩小時候在家裡背書,小偷在梁上聽。小偷都會背了,曾國藩還沒背下來。
科舉考試時,五次都名落孫山,直到道光十二年,才被以「佾生」(即半個秀才)註冊。好不容易中進士,點翰林,飛黃騰達了,在官場上卻又被同僚譏笑,被皇帝責罵。
但就是這樣一個人,一個不怎麼聰明的人,創造了任誰都無法忽視的功績,在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他的一生,並不是一部自帶主角光環一路開掛輕輕鬆鬆創立佳績的瑪麗蘇小說。而是一個資質平庸的人,受盡困厄仍咬牙堅持最終登上高峰的血淚奮鬥史。
比起錦上添花如虎添翼,草根逆襲的故事更能獲得人們的尊敬,而曾國藩受人敬佩的原因,也遠不止堅韌不拔這一個特質。
張宏傑所著《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一書當中,用非常詳細的筆墨描寫了曾國藩的生平,尤其著重道出他在做人,治家及領導方面的智慧。
而這些智慧,可以凝結為以下幾點。
作為一個儒者,曾國藩的一生立身行事,是按《大學》的邏輯架構展開的,因此他的一生只做了四件事: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而其中,「齊家」這一項,則佔了曾國藩生活中很大部分的比重。
曾國藩的一生中有兩個核心焦慮:一個是自己能不能成為聖賢,挽救國家,另一個則是曾氏家族能不能光大和永久。
可見,在曾國藩的心中,家族的興衰不亞於朝廷的興亡。
曾國藩一生寫過無數家書,其中內容有分享詩文寫作、理學修煉,也有關於人生的感悟,與上下級相處的心得,以及領兵作戰的方法。
濃縮一下,曾國藩在家書中對兄弟子侄們不厭其煩地反覆教導的內容,主要為以下五點:
第一是和。儒家兄弟倫理中,首重「和」字,最怕的是「不和」。曾國藩曾在家書中說過:「兄弟和,雖窮氓小戶必興;兄弟不和,雖仕宦家族必敗。」因此,兄弟之間不能有妒忌和心機。
第二是立志。也就是說要確立一個終身奮鬥的目標,有這樣一個目標,對一個人的精神成長是至關重要的,只有立志,擁有了奮鬥的目標,才能調動人的巨大潛力。
第三是勤。「勤如天地之陽氣,凡立身、居家、為官、治軍,皆賴陽氣動蕩。勤則興旺,惰則衰頹。」勤可以磨鍊精神,也可以補救愚拙,所以要想在世界上站得住,首先要勤勞。
第四是恆。恆,即為堅持,有規律。曾國藩曾說:「人而無恆,終身一無所成。」每天只有踏踏實實做幾件事,而不是虛度,才不會有愧於心。
第五是誠。鹹豐八年,曾國藩在給弟弟曾國荃的家書中提到了這樣一句話「唯天下之至誠能勝天下之至偽,唯天下之至拙能勝天下之至巧。」意思是說,縱使別人都對你使心眼,你也要一直以真誠來回應他、時間長了,他也不好意思跟你耍心眼了。
人民大學歷史系主任,清史研究所所長戴逸先生曾提到,在人大清史所曾經與曾國藩之弟曾國荃的玄孫女曾憲楷共事過。據戴老回憶,曾憲楷的待人接物有一股大家風範,為人修養極好,特別謙和。這其中,也應與曾國藩對家人們的教導有著分不開的關係。
除了嚴明的一家之長外,曾國藩還是一位出色的領導者。一手創立,管理整個湘軍隊伍,讓部署聽從自己的號令,靠的絕不是權勢與武力,而是智慧。
曾國藩對待部下,除了做到了上文中所說的「誠」之外,還做到了「恕」,即用寬廣的胸懷容納他人,這也是曾國藩的第六點智慧。
在人際關係方面,曾國藩也一直主張退讓一步,就像他常說的那樣「富貴功名皆人世浮榮,惟胸次浩大是真正受用。」
在湘軍內部,涉及到處理名與利的問題時,曾國藩非常注意把握平衡。凡涉及到利益,一定會注意與他人共分;凡涉及名聲,一定會注意與人共享。有了功勞,分給別人;有了問題,則自己承擔起來。
第七點智慧來自曾國藩對待部下的第二個特點,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
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你想要在這個世界上站得住,也要幫助別人站得住;你想有所發展,也要給別人製造發展的良機。
李鴻章曾經說,曾國藩的幕府像一所大學校。除了帶兵打仗之外,曾國藩還兼當這些幕僚和將領的老師,教他們怎麼做官,怎麼打仗。
寬容,幫持他人,不貪慕名利,這也是曾國藩能夠吸引一大批人為之所用,並最終成就自己事業的根本原因。也是當今社會,我們每個人所應該學習的智慧。
在這個普遍浮躁,焦慮的時代,曾國藩像是一劑良方,值得我們每個人一讀。了解一下「拙誠」之道,學習待人接物的技巧,學習生活和職場中的生存法則,更重要的是,學習他身上堅韌不拔,永不服輸的韌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