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洞見,ID:DJ0012398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曾有人評價曾國藩:
「立德立言立功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
眾人皆知曾國藩是晚清第一名臣,殊不知其也是大清金句大神。
他半生憂苦,一世精誠,寫下無數警世良言。
其中六副對聯,寫盡人生百態,道盡人間智慧。
01
養活一團春意思;
撐起兩根窮骨頭。
時年48歲,曾國藩寫下了這副對聯,自勉了整個後半生。
大意是指人窮骨頭不能賤,事窮初心不可棄。
無論身處什麼境地,都要像春天一樣,保持樂觀生機的心態,積極向上。
與李鴻章經常掛在嘴邊的「受盡天下百般氣,養就胸中一段春」,倒是如出一轍。
人活了小半輩子,要受得了挫折與煩惱,經得起磨鍊與打壓,活出朗朗風骨,欣欣向榮。
02
好人半自苦中來,莫圖便宜;
世事多因忙裡錯,且更從容。
此聯是曾國藩贈給姻親郭嵩燾的肺腑之言,今天依然適用。
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歷經徹骨寒的成長,才是真正的成長。
淡定走過荊棘叢生,才是真正的從容。
正如海明威所說,生活總是讓我們遍體鱗傷,但到後來,那些受傷的地方一定會變成我們最強壯的地方。
不要怕錯,只怕不做。越挫越勇,才是人生的正確打開方式。
「當其臨事之時,從容不迫,顏色不變,尤非庸常之輩所能及。」
03
大處著眼,小處著手;
群居守口,獨居守心。
作為曾國藩最經典的對聯之一,馮唐將這句話當做自己的人生態度與行事指南,更是其打拼事業的重要原則。
不要好高騖遠,但是要高瞻遠矚;不要錙銖必較,但是要腳踏實地。
「大處難處看修養,小處細處看態度」,有時候決定成敗的,往往是細節。
水深則流緩,語遲則人貴。
我們花了2年時間學說話,卻要花數10年時間學會閉嘴。
所謂禍從口出,不該問的事不要問,不該說的話不要說。
用心聆聽,守住本心,更能以管窺豹,洞察秋毫。
04
打仗不慌不忙,先求穩當,次求變化;
辦事無聲無臭,既要老到,又要精明。
曾國藩用十幾年帶兵打仗的經驗,總結出了打仗先求穩,再創新;
辦事不僅要幹練老道,還要不失精明。
做事要精明,不是提倡唯利是圖或者機關算盡,而是學會審時度勢,守住原則,才能更好的自保。
在這急功近利的時代,任何事都求「快」求「新」,甚至只求結果不問過程。
然而,盲目的往前衝,往往落入死胡同。
自古及今,成大事者,戒急用忍,行穩致遠。
05
家儉則興,人勤則健;
能勤能儉,永不貧賤。
曾國藩的家風家訓被世人所稱道,這16字箴言,便是精華。
老話說「學問勤中得,富裕儉中來」。
民間相傳:有一戶人家,父親去世時給兩個兒子留下了一個錦囊,錦囊中藏著家族興旺的秘密。
兒子一家雖勤於耕作,但日子十分鋪張浪費。
直到家裡也沒有了餘糧,打開錦囊一看,只有一個「儉」字。
儉能興業,勤能立人。
生活不只有享受,還需要經營。
06
天下無易境,天下無難境;
終身有樂處,終身有憂處。
一天夜裡,晚年的曾國藩睡不著,秉燭夜讀後寫下了此聯。
老子曾提出「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天地間的事,沒有絕對的福與禍,沒有絕對的好與壞。
同理,難境與易境,樂處與憂處,從來不是對立的,而是一體兩面。
人要有憂患意識,明白身上職責,莫要貪圖享樂。
所謂「戰戰兢兢即生時不忘地獄,坦坦蕩蕩雖逆境亦暢天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