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將周易渙卦智慧發揮到極致

2021-01-06 火土相生

談到中國的近代歷史,有一個人物可以說是不得不提。褒之者譽其為「中國封建時代的最後一位聖人,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滿清中興和洋務運動的第一名臣。」貶之者則稱其為逆時代潮流而行、鎮壓太平天國起義、殺人盈野盈城的「曾剃頭」。此人到底是功是過,博主不做多論,只是研究他在歷史長河中留下的一些事跡,也以此希望各位博友不唯其人、唯其事,看他在易學運用中有何獨到之處,並從中汲取智慧,在現實世界裡對自身有所助益。

要說曾國藩對易學的貢獻,主要源自於他的著作《冰鑑》和手稿《曾國藩家書》,前者是集「觀人學」研究之大成;後者則是對易理在實際生活中加以運用的典範。今天所說的事例,就是出自這兩部經典之作。

話說清鹹豐年間,太平天國運動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當中。曾國藩剛剛組建的湘軍,被東王楊秀清殺的大敗而歸。無奈只好開設江南大營,與太平軍隔江對峙。湘軍草創之初,兵不過萬、糧不滿載,這些還都是小事,最關鍵的是沒有得力的人才輔佐。於是曾國藩舉「招賢榜」廣納天下賢才,這一日就來了三位門客。

第一個進入帥府的是一位搖著羽扇的白面書生,一番自我介紹之後,就開始高談闊論、縱橫捭闔,說的帥府各位幕僚一個個是啞口無言、目瞪口呆,大有當年諸葛孔明舌戰群儒之勢,府內眾人竟沒有一個能辯的過他。就連曾的智囊王闓運也連連點頭,認為大帥得到了一個王佐之才。而曾國藩卻陰沉著臉,沒有說話,只是讓此人先行歸去,改日聽封。

第二個「面試者」還沒進門,就暴聲暴氣的嚷嚷道:「我要見曾帥!」,請進來一看,原來是一位黑臉大漢,活脫一個張飛轉世,只不過他的穿著實在不敢恭維,身上的衣服沒有一塊是完好的,基本上是補丁套補丁,如此形貌引來一片哄堂大笑。曾國藩卻是微微點頭,說:「壯士,家中父母尚在否?」黑臉大漢說:「父親已經過世,母親還在家中。」曾說:「參軍並非兒戲,所謂父母在不遠遊,你先行回家盡孝,伺候老母,若你想好了明年這個時候再來投軍不晚,賞銀20兩,速速回家去吧。」黑臉大漢謝過曾帥,領過賞銀,表示安置好老母后,明年定會來投。

最後一位「面試者」是位其貌不揚、佝僂著背,留著八字鬍的清瘦漢子,此人一進大堂雖然什麼話也沒說,帥府立即瀰漫起一股沉重的殺氣。曾國藩眯著他標誌性的三角眼,把此人從上到下打量一番。這時在一旁的謀士王闓運低語道:「曾帥,此人是當地著名的綠林大盜!是朝廷通緝的重犯!您要小心啊!」曾國藩卻笑了笑說:「這位先生敢孤身犯險,定然不是凡人,能否瞧的上曾某這簡陋小寨,與我內堂一敘?」清瘦漢子答道:「我也正有此意。」於是兩人進入內堂商談良久。

事後,王闓運向曾國藩討教對此三人的看法。曾逐一點評道:第一個白面書生,誇誇其談之輩,看似滿腹經綸、腹有雄兵百萬,實則百無一用,如同趙括、馬謖之流。這種人實在是太多了,器量最多也就當個軍需官而已;而第二位黑臉漢子,絕對是一位沙場勇將,之所以讓他明年來投,是因為此人眉宇之間有喪葬之氣,且聲暴而音燥,聲與音爭相而出,是橫死之象,故讓其多盡孝道,他若投軍,將來多半戰死沙場;而最後一位,形貌雖然佝僂、古怪,但古語說:「人長古怪像,必有古怪能。」此人敢以一己之身而犯險,足見其膽略過人,身陷敵營而不改色,定有後手,可以說是有勇有謀。將來必能獨當一面,成為封疆大吏,功業不在我之下。

後來的事實映證了曾國藩的評斷,白面書生湮滅在歷史的塵埃中成了眾多無名氏中的一員;黑臉大漢就是後來的湘軍名將江忠源,血戰太平軍,最終戰死沙場;而其貌不揚的清瘦漢子則在後來的對內、對外戰爭中,屢立奇功,成為了臺灣第一任巡撫劉銘傳。

縱觀曾文正公的一生,其最困難的時期主要是兩個階段。其一,是屢屢受挫於太平軍,被人打的丟盔棄甲、滿地找牙的時候;其二,就是攻滅太平天國之後、功高震主,被清廷上層猜忌的時候。而他正是運用《易經》的智慧,順利渡過了這兩個人生的難關。

雖然曾國藩是一位近乎聖賢的人物,但世無全才,就軍事方面來論,其能力確實不敢恭維,在後來成書的《湘軍志》中連他自己都承認:「本人只善將將,不善將兵(只適合做帥才,不適合做將才)。」每逢他親自帶兵打仗,結果往往是丟盔棄甲、慘不忍睹;而他派手下諸如:左宗棠、鮑超、甚至是自己的弟弟曾國荃去打硬仗、啃骨頭,都要比他自己去強的多。這種奇怪的現象,只能說跟曾的思維方式有很大關係,其幕僚胡林翼曾經評論道:「曾帥,善於用正,而不善用奇。正為結營(駐紮營盤)、糧草、錢響(後勤)、引兵(招兵)之道也;奇為突襲、迂迴、夾擊、用間之道也。軍旅徵伐之事,莫不以奇致勝。」所以說,曾在打仗這方面,腦子不太會轉彎,處處謹慎小心、步步為營,但卻錯過了很多臨機決斷的時機,導致很多戰役都是因為過於迂腐、畏首畏尾最終導致潰敗的。

曾國藩在經歷幾次大敗之後,明確了自身的定位。大膽放權給左宗棠、李鴻章、鮑超等人,自己只在幕後考慮全盤的戰略事宜,不去幹預眾將的臨機用兵之權,結果沒過幾年就平滅了禍患一時的太平天國之亂。事後有人問過曾:「您為何能如此大膽任用這三人,左宗棠恃才傲物、鮑超粗魯無禮、李鴻章則是頭倔驢(都是很有個性的人),要知道此三人都不是甘居他人之下的人,不怕他們搶了您的功勞嗎?」曾只是笑了笑說:「我用人貴在推誠,不重權術。我以誠信對待他們,把功勞推給他們,自然他們也會感恩戴德、投桃報李,為我戮力用命。」

博主認為,曾國藩度過第一個難關的關鍵,就在於「推誠之道」,畢竟每個人的能力各有不同,有擅長這個的,就有擅長那個的,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不要在自己不擅長的領域較勁),曾國藩捨得放權,信任每一個下屬。正應了《易經》中的「有孚攣如,富以其鄰」之理(用誠信感化眾人,有好處大家分享,別自己一個人獨吞)。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誠信待人,做人別太獨!」

平滅太平天國之後,大清帝國已是元氣大傷、搖搖欲墜。每每在這種歷史的節骨眼上。作為一個興滅繼絕的權臣,手下都會突然站出來一堆人來忽悠什麼:「清廷氣數已盡,願曾帥重整漢人河山」之類的話。那曾帥到底有沒有動心呢?據史實可考,曾當時確實動了一點點心,所以在中國歷史上差點就上演了一出清末版的「黃袍加身」。但歷史就是這麼有趣,曾國藩在大功已成之時,非但沒有「黃袍加身」,還做出了一個驚人的舉動,就是交出兵權(把兵權分給了湘軍派系的幾個重臣,化大為小、化整為零),只為自己爭了一個不痛不癢的一品文官之職。甚至就連清廷在平叛之初,鹹豐帝親自許諾的「平太平之亂者,即封王」的王爵,也沒有得到封賞。

很多人都為曾國藩鳴不平,他的弟弟曾國荃就私下找他抱怨過:「什麼鳥朝廷,還不如反了算了,大哥你來做皇帝,上順天意,下得民心。」曾國藩卻說:「老九啊(曾國荃排行第九),兔死狗烹的道理不用我說,相信你也是懂的!我有如此不世功業,已處乾卦上九之極,是為亢龍有悔,功高震主更是危險之至,有清一朝,漢人能封王且全身而退者,未之有也(吳三桂等下場很慘)。想想當年韓信也要了個假齊王,就已滿門滅族。清廷雖弱,但氣數未盡,改朝換代由天不由我,如我貪功冒進,你我兄弟死無葬身之地也。」曾國荃道:「唉!大哥,我是為你氣不過啊。朝廷沒有封賞也就罷了,就連那左宗棠和李鴻章這兩個老小子,你一手提拔上來的,居然都敢在朝堂上公然彈劾你。你連個屁都不敢放。」曾國藩笑了笑說:「你誤會他們兩個了,他們彈劾我,都是得到了我的示意,讓朝廷放心,認為我們之間有嫌隙,這樣我才好功成身退、明哲保身。」曾國荃恍然大悟。

博主認為,曾國藩在第二個難關能夠避禍,從而功成身退。在於他運用了《易經》渙卦中六四爻的智慧,所謂:「渙其群,元吉;渙有丘,匪夷所思。」渙散其朋黨(把兵權下分,製造曾與左、李失和假象),是大為吉祥的;因為表面上的渙散,卻帶來了積土成丘的福報(因渙散而得以保全),這是常人難以想像的高深策略。  

相關焦點

  • 【易經解卦】渙卦
    變為渙卦之後,底下坤卦不見了,就是把自己本身給渙散了。六三有上九正應,渙卦各爻只有這一對正應,所以可以「無悔」。六三陰爻在剛位,位置不正,本來有悔,但是它與上九正應,在其他四爻皆無應的比較下,懊惱的感覺就消失了。苦樂是相對的,人間沒有絕對的快樂,當苦盡甘來時,一點點甘就很滿意了。若在甘裡面待了很久,也就體會不出什麼好滋味了。《象》曰:渙其躬,志在外也。
  • 《易經》:渙卦就一定不好嗎?對於險難來說,可能還是一個好機會
    有許多不能了解《易經》智慧的人,在一聽到渙卦的這個名字時,斷文取義的僅從字面意思去理解,以為其代表著渙散、離散等不好的結果,但是,如果能夠深入理解渙卦背後所隱藏著的智慧的話,便會知道,渙卦其實是個蠻有智慧的卦,遠遠不是人們表面上所看起來的那般不佳。
  • 從屢戰屢敗到軍事天才,曾國藩悟出了《易經》的2個道理
    近代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裡在《國防論》中評價曾國藩是近代史上「一個軍事天才家」,還認為凡領軍者都應效法曾國藩。曾國藩統兵打仗的精髓就是下面2個用兵思想,是在洞悉《易經》之後悟出的兩個道理一、以拙制巧太平軍作戰靈活機動,或聲東擊西,或圍魏救趙,機變百出。
  • 揭秘《易經》第59卦渙卦:生命,在不斷變化中更加流光溢彩!
    《周易》沒有提出陰陽與太極等概念,講陰陽與太極的是後來被道家與陰陽家所影響的《易傳》。《周易》是中國本源傳統文化的精髓,是中華民族智慧與文化的結晶,被譽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是中華文明的源頭活水,是中國古代傑出的哲學巨著,歷經七千多年的歷史至今經久不衰,奠定了中華文化的重要價值取向,開創了東方文化的特色,對中國的文化產生不可取代的重要價值和巨大影響。
  • 《周易》渙卦:渙然冰釋
    渙有離散的意思,渙卦是在指導離散那些舊化僵化的事物。渙的過程,就好比是堅冰融化的過程,這是亨通的。君王內心虔誠,利於做成大事,利於守正。初六:用拯馬壯,吉。用強壯的馬兒,是吉利的。初六爻給人的啟示,如果想破除僵化的情況是需要持之以恆的。堅冰不會那麼快速輕易地消融,需要堅持下來才有不錯的效果。九二:渙奔其機,悔亡。
  • 《周易》的生命智慧——樂天知命
    《周易》不僅教導我們擁有生活智慧,也讓我們認識到生命智慧的重要性。生命智慧主要從「樂天知命」的意義上來講,也就是樂其天然,知其命運。只有透過「窮理盡性」最後才能達到「命」。《鄭氏周易》(資料圖)前面說了,我把《周易》的智慧分為生活智慧和生命智慧兩個層面,前面講的是生活智慧,現在再來看一看生命智慧。生命智慧主要是從安身立命、終極關懷的意義上來講的。
  • 曾國藩的七大人生智慧
    比起錦上添花如虎添翼,草根逆襲的故事更能獲得人們的尊敬,而曾國藩受人敬佩的原因,也遠不止堅韌不拔這一個特質。 張宏傑所著《曾國藩的正面與側面》一書當中,用非常詳細的筆墨描寫了曾國藩的生平,尤其著重道出他在做人,治家及領導方面的智慧。 而這些智慧,可以凝結為以下幾點。
  • 曾國藩座右銘:16個字囊括做人做事大智慧,適合優柔寡斷的人
    曾國藩,晚清四大名臣之首,一個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半聖人」,後世無數人將其奉為偶像,更是將為人處世的智慧發揚到了極致。他本身,少年魯鈍,卻十年七遷,連升十級,他的家族,八代輝煌不衰,這一切都源於曾國藩的為人處世的智慧。
  • 白道極致曾國藩,黑道極致杜月笙.(深度好文)
    白道極致曾國藩,黑道極致杜月笙一個在官場獲譽無雙,一個將黑道做到極致。兩個人,都在各自領域內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原本看似毫無交集的他們,在做人做事上卻有著驚人的一致性。尤其是下面四點,最能給人不盡的人生啟迪,讓人受用不盡。
  • 《易經》:領悟渙卦的智慧,何難不可平,何紛不可解
    《易經》六十四卦中的第五十九卦風水渙卦,卦象為下坎上巽,為風行水上而四方流溢的披離解散之意,風不遇水,水不揚波,水不遇風,風難成形。網圖世人一聽到渙難,便驚懼不已,以為處在此種難堪的局面之中,斷難以人之所為而扶大廈之將傾,挽狂瀾於既倒,不知天下之事,事在人為,只要能順應時勢而上下齊心協力,自然可以涉難濟險而大有作為。
  • 曾國藩的36個人生大智慧,一定要逼自己讀懂
    忙碌的生活將每個人的思考空間壓榨到極致,沒有人有空去想,自己的人生問題到底出在哪。取而代之的是「喪」,以及「放棄治療」的日常。你可能會常常問自己,我還能變得更好嗎?該怎麼做呢?
  • 曾國藩一生大起大落,最終悟透了《易經》中這句話,從而收穫成功
    「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出自《易經·繫辭下》,意思是事物發展到了極點,就要發生變化,發生變化,才會使事物的發展不受阻塞,事物才能不斷的發展。就跟曾國藩一樣,從原先的一介布衣,到最後的晚清最大功臣,這一生之所以最後也能成功,是離不開《易經》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 做人的極致:白道曾國藩,黑道杜月笙!
    曾國藩被稱為「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為師為將為相一完人」,杜月笙被稱為「春申門下三千客,小杜城南五尺天」。曾國藩出身於湖南省湘鄉縣一個農民家庭,一步步官至大清的兩江總督、直隸總督、武英殿大學士,封一等毅勇侯。
  • 「渙」得「渙」失,源於你的選擇《周易》渙卦隨筆
    我們中國人,平時看上去各自算計,但是一到危難之際總會有很多人站出來,奉獻自己的一切來使整個民族渡過難關。自古以來我們的文化就讓我們所有人都崇拜這樣的人。我們一直尊敬為國為民犧牲自己的人,即使是那些因大勢所趨努力一生卻沒有做到的人,這種精神一直影響著我們幾千年之久,所以幾乎人人都憧憬過自己會成為那樣的「英雄」,即使是打打殺殺的武俠也有「俠之大者,為國為民」的文化。
  • 《周易》中的成語,智慧盡在字裡行間
    在中國文化史上,《周易》被尊為「群經之首」「大道之源」。幾千年來,大到治國安邦,小到家務瑣事,人們都習慣於到《周易》中去尋找答案。《周易》對於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至深至巨,的確是其它任何一部書都無與倫比的。
  • 周易告誡:一個人越有本事,越擁有3種處世的智慧,前途會更好
    《周易》作為中華經典傳世之名著,對中國的哲學、文學、政治、法律、天文、曆法等都產生了重要影響,值得我們認真地學習與品讀。周易告誡:一個人越有本事,越擁有3種處世的智慧,前途會更好。懂得忍耐,強大自己每個聰明人都有耐心。成長從來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時間去實現。真正聰明的人,大多數都有長遠的眼光,他們會有很強的耐心功夫。
  • 周易提醒你吃飯時有這4種表現的人,都沒啥真本事,要敬而遠之
    說話恰到好處,彰顯一個人的分寸和修養;一個人的話很多,本是一種沒有內涵和修養的表現;如果再借酒發揮,裝瘋賣傻,誇誇其談,吹噓炫耀,就更加顯得膚淺和無知了,甚至是討人嫌。所以說,「酒中不語真君子」,酒後多言的人,不可深交,敬而遠之是上策。
  • 曾國藩:為人處世3不信,老祖宗的智慧受教了!
    說起曾國藩,很多人對他的印象就是「湘軍之父」,帶領湘軍滅了太平天國,生生為清王朝續命50年。死後更獲得了文臣最高殊榮,被授予「文正」的諡號,所以人們尊稱他為曾文正公。雖然最後曾國藩哀榮無限,但是他的發跡過程可以說是充滿了曲折和艱辛。
  • 曾國藩:人生智慧,藏在一張一弛之中
    要說把人論到極致,「千古第一完人」曾國藩則是一個典型,中國的「兩個半聖人」中,曾國藩就在其一。曾國藩在論及人生地鬆緩之道時是這樣說的:「事緩乃圓,好從慢的;從緩待變,應對自如。」曾國藩在年輕的時候仕途順暢,十年時間官升五級,但是他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性格太過於剛直,甚至有些冥頑不靈的處事方式,包括在建立湘軍的最初時期,都過於執拗,說一不二,因此在官場上常得罪人,當有人與他成為政敵時,便採取極端的方式對待,從來沒有過通融的餘地,但是這樣的狀態也讓他栽了不少跟頭。
  • 曾國藩為何能成為兩江總督?兩個運作方案,每個都是經典權謀智慧
    兩江地區是清朝的主要漕糧和賦稅來源地,是大清王朝的財政命脈所在之地,非常重要,那麼,一直不信任曾國藩的鹹豐皇帝,為何要將如此一個重要的職務給曾國藩呢?前面我們也提到,曾國藩最開始想成為湖北巡撫、四川總督,但鹹豐皇帝都未能給他,現在卻任命他為兩江總督,是不是有一點蹊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