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來自湖南偏遠的農村,出身貧寒,少年時「逢考必掛」,連續六次名落孫山,從政後屢戰屢敗,曾三次意欲自殺,最終越挫越勇,戰功卓著,青雲直上,位極人臣。
有段歷史講到曾國藩一介儒生帶兵與太平軍打仗。太平軍人多勢眾,湘軍勢單力薄,起初湘軍都是打敗仗,屢戰屢敗輸得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還被人嘲諷「跳水冠軍」
後來再戰太平軍,曾國藩寫下遺書,帶領將士們與太平軍背水一戰,結果大獲全勝,極大地鼓舞了湘軍的士氣。這種「屢敗屢戰」的精神影響和鼓舞著士兵贏得整場戰役的最後勝利。
曾國藩提出一個觀點:天下之事少有自然而然且順水推舟而成功的,自己沒有洞悉事態,就更不可能按照自己的意願去發展。
近代著名軍事理論家蔣百裡在《國防論》中評價曾國藩是近代史上「一個軍事天才家」,還認為凡領軍者都應效法曾國藩。曾國藩統兵打仗的精髓就是下面2個用兵思想,是在洞悉《易經》之後悟出的兩個道理
一、以拙制巧
太平軍作戰靈活機動,或聲東擊西,或圍魏救趙,機變百出。曾國藩不與太平軍爭奇鬥巧,他的戰術是「結硬寨,打呆仗」,在進攻太平軍佔領的城池時,不一味蠻攻,而是採取長期圍困的辦法。
湘軍圍城,通常設置兩道長壕,內壕用以圍城,外壕用以阻援,進退有據,攻守得宜,使自己立於不敗之地,迫使前來進攻的敵人陷於被動。安慶、九江、天京,湘軍都是這樣打下來的。如湘軍進兵圍安慶時,整整花了一年多的時間在安慶城外挖了兩道長壕;進至天京城下的雨花臺後,又利用4個月的時間趕挖築起兩道「深溝高壘」。戰事結束,城牆外的地貌就都被湘軍徹底改變了。這種戰術雖然歷史長久,其效果卻是毋庸置疑的。
二、以靜制動
曾國藩認為:對流動作戰的敵人,不能 「追剿」,必須「防剿」,「變尾追之局為攔頭之師,以有定之兵制無定之賊」。可見,對付流動作戰,曾國藩用兵思想就是:以靜制動。
以靜制動、以拙制巧等用兵思想,把陰陽變化之理具體運用在軍事活動中,表明曾國藩洞曉陰陽變化之理。曾國藩如何領悟陰陽變化之理?與《易經》有關。
曾國藩後來回憶說:自己10歲熟讀《五經》,開學八股文,文採略有小成。曾國藩於《易經》用力至勤。1844年,曾國藩在「致溫弟沅弟」的信中列出了自己每日要讀10頁的「熟讀書」,《易經》名列其中;《曾國藩日記》至少有五次曾國藩通讀《易經》的記載。研習《易經》,讓曾國藩洞明陰陽動靜變化之理。比如:曾國藩有一個重要的人生態度:「求闕」。
有人說:西方智慧的源頭是柏拉圖,印度智慧的源頭是《奧義書》,中國智慧的源頭是《周易》。
《周易》這部特殊的經典,在我國歷史上地位非常高。
在遠古知識匱乏的年代,周易就相當於今天的「百度知道」,自古以來,無數人受到周易的啟發改變命運……
但是很多人覺得《周易》這本書晦澀難懂,上面都是文言文,不知道從哪裡下手開始閱讀。
今天就給大家推薦這本《圖解周易》,他使用圖文結合的方法,把難懂的古文用白話告訴你,把深奧的原理一一圖解給你看,從起卦到講解,結合生活中具體的例子,讓你即使讀不懂文言文,也能了解易經所說的知識。
從五行、天幹、地支、太極和八卦的講解,再到《易經》中的象、數、理的介紹,最後引入到《周易》,以圖解文的形式,全面系統地為您講授學習《周易》所需要的基礎知識。
厚厚的一大摞書,講述了易經全文原文、譯文與給後人的啟示。每天睡前讀一讀,豐富自己的閱歷,增加自己的人生感悟,何樂而不為?
這本圖解易經,才55元錢,如果您想購買的話,點擊下面的商品卡,就能直接購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