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被擊敗後,一氣之下欲自殺?曾國藩:「花未全開月未圓」

2020-12-20 小一歷史筆記

在《曾國藩全集》中有這樣一句話:"花未全開月未圓",它的意思是花沒有全開的時候最好,月沒有全圓的時候最好。

這句話就是想告訴我們殘缺也是一種美,而當你達到了自己的極致後,真正的災難就會到來。

人生也是如此,每個人都不會一帆風順,在面對人生大起大落的時候,我們如果不能承受住,進而讓自己陷入悲觀的狀態裡,自殺、傷害自己都是可能。這句話就是要告訴我們生活在樂觀狀態下的人一定比處在悲觀狀態下的人活得更好。

而曾國藩自己領悟這個道理也是在悲觀消沉之後,甚至一度想要自殺,未果後領悟了"花未全開月未圓"的道理。

曾國藩是誰?

晚清的四大名臣之一,朝廷重臣,是政治家、思想家、文學家、軍事家,可以算得上那個時代的傳奇人物,以曾國藩的成就和通透度,他為什麼會一度消沉悲觀,甚至想要自殺?是發生了什麼不好的事情嗎?我們接著往下看。

曾國藩並不聰明,他的成就和能力幾乎都是在勤能補拙的基礎上完成的,甚至連初次中舉時的成績比起同時代的李鴻章、張之洞等人都略遜一籌,但不知道為什麼,曾國藩就在那時更受到大家的歡迎,當時位高權重的軍機大臣郭佳·穆彰阿收他為學生,藉助老師的幫助並在那之後的期考中名列一等第三名,道光皇帝親自提拔為第二,從翰林院庶吉士開始,在往後的10年裡,他一路升遷,仕途順暢,直至成為工部左侍郎,官至從二品。

這個時候,他的老師穆彰阿已經倒臺,他的日子也就越發難過起來了,又因為這時母親去世,他便回家奔喪丁憂。

按理來說,曾國藩的丁憂期應該是3年,但是因為太平天國運動讓整個清王朝都陷入一種緊張危機的狀態下,所以不到半年,清政府便急忙讓曾國藩同當時的湖南巡撫張亮基辦理團練。

清政府練團練的目的在於與太平軍一戰,維護其統治,但讓清政府沒有想到的是這場運動聲勢浩大、太平軍個個都有勇有謀,所以即便清政府準備充分,調集了大量軍隊,但其結果還是屢戰屢敗。

不管是吸取之前屢戰屢敗的教訓還是找到了更好的應對太平軍的方法,清政府下令練團練是有獎勵的,此舉在於激發地方官員積極練團練,想要用各地方的武裝勢力來抵擋太平軍的進攻。

這點沒有問題,這不失是一個抵擋太平軍的好方法,問題在於地方官員大多是文人,沒有了宋朝之前那種"投筆從戎"的決心,也沒有兵法理論知識為輔,有的是"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聖賢書",有的是儒家經典和文章詩書。

就拿曾國藩來說,他也只是個文人,一開始對練兵這種武將做的事情肯定也是生疏的,所以他接下練團練這件事開始確實是遇到不小的困難,就自己本身、或者當時的現實情況,這些都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在接下來的一場大戰中,更是讓他覺得打敗太平軍是不可能的,勝利無望,而且這種失敗讓他差點溺水而亡。

那是公元1854年二月,幾乎所有湘軍包括陸軍和水軍全體出發,以褚汝航為水軍統領,塔齊布為陸軍先鋒,240艘大小不等的船艦,共計一萬七千餘人,浩浩蕩蕩,揮師東下,進攻太平天國,到了三月,嶽州戰事吃緊,四月,湘軍又在靖港水戰慘遭失敗。原本是整裝待發、充滿信心的能夠打個勝仗,沒想到又失敗了,這如何不讓曾國藩氣憤,一怒之下的他選擇投河自盡,好在幕僚章壽麟救了他,他才沒有因為溺水而亡。

這次大敗後,朝廷本是要給曾國藩一番嚴厲的懲罰,但考慮到湘軍之後沒有人帶,所以在一番爭執考慮後,曾國藩還是暫時接管湘軍。

雖然這次失敗了,不過好在之後湘軍並沒有因此頹廢,在這之後陸續攻下湘潭、嶽州、城陵磯、武昌、漢陽等地,曾國藩因此也受到了很大嘉獎,不同於前一次的失敗,曾國藩又重拾了能夠帶領湘軍打敗太平軍的信心,但是沒有想到災難來得太快,就在曾國藩以為自己終於能建功立業、有所成就的時候,太平軍的石達開給了曾國藩狠狠一擊。

時間在公元1855年2月12日,石達開領兵於湖北攻打湘軍水營,那場戰爭使湘軍損失慘重,100多艘戰船被毀,曾國藩當時也在船上,因及時跳船所以逃過一劫,但是曾國藩平時的坐船卻成為了石達開的戰利品,而且一些文卷書籍和官府的牘片都沒有了,在盤點完這次戰爭中的損失後,曾國藩氣上心頭,就打算要去找石達開拼命,幸而被他的屬下勸解住,曾國藩這才慢慢冷靜下來,否則兩人兵戎相見,後果不知道如何,就相當於一場自殺行為。

雖然又一次失敗了,還差點要去拼命,但好在每一次失敗後,曾國藩總會吸取教訓重頭再來,我想這兩次戰爭的失敗應該是很讓曾國藩大受打擊,所以總是在一氣之下想要拼命,想要自殺,但幾次自殺無果後,他也明白了什麼是"花未全開月未圓",把悲觀情緒轉為樂觀,撥雲見霧、盡人事聽天命,不斷提高湘軍戰鬥力,湘軍實力大增,趁著太平天國正處於爭權奪利的內亂之時一舉消滅了他們。

在曾國藩身上,我們能看到他是積極樂觀的,尤其在面臨失敗後雖有消沉,但不會一直一蹶不振,善於在失敗中尋找成功。

如果沒有經歷人生的至暗時刻,就無法真正體會成功後的喜悅,在人生灰暗的時刻裡,我們唯有保持樂觀和積極的態度才能更好活出生命的意義和價值。這也是曾國藩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訴我們要不懼困難,勇往直前。

"花未全開月未圓",對於當下的我們也是如此,不必糾結於自己做每件事情都要成功,因為不完美,所以才會有進步;

因為有缺陷,才有長足的發展。花開花落、陰晴圓缺都是自然界的規律,所以,唯有孜孜不倦地學習,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學習前人的大智慧,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能一語驚醒夢中人,也可能成為你為人處世的標杆,曾國藩留給後人的人生智慧和方法都在這本《曾國藩全集》,是曾國藩官場幾十年如一日的積累和探索,相信會對你有更多的幫助。

學習前人的大智慧,對我們來說是非常有必要的,可能一語驚醒夢中人,也可能成為你為人處世的標杆,曾國藩留給後人的人生智慧和方法都在這本《曾國藩全集》,是曾國藩官場幾十年如一日的積累和探索,相信會對你有更多的幫助。

沒有人永遠都失敗,堅持的力量是偉大的,它總是能夠反敗為勝,相信你在這本書中也可以找到你想要的答案,不論為官、做人、教育子女,曾國藩幾乎就是全能的,在他身上總有你能學到的人生智慧。

你在生活中是否也會遇到同樣氣憤、迷茫、不知所措的時候呢,不如來學學曾國藩是如何面對和處理這些問題的吧,在他的身上,你能夠學習到的是受益一生的智慧。

曾國藩不聰明,但有智慧,他取得這樣大的成功也是因為他知道如何做是正確的,如果你不知道要怎麼做,不如向成功的人學習借鑑,相信你一定也你能不斷開拓新的人生道路。#曾國藩#

富蘭克林:我從未見過一個早起勤奮謹慎誠實的人抱怨命運不好;

良好的品格、優秀的習慣,堅強的意志,是不會被假設的所謂的命運擊敗的。」用這句話與諸位共勉,加油!

相關焦點

  • 曾國藩:花未全開月未圓,這句點醒了白巖松的話,究竟是何玄機?
    這些書籍影響了很多人,就連著名的主持人白巖松說過:那個時候他喜歡閱讀《曾國藩全集》,有一天他讀到裡面有一句話叫「花未全開月未圓」,突然茅塞頓開!那麼這句話到底是什麼意思呢?這句話的表層意思是花沒有全開的時候是最好的,月亮還沒有全圓的時候是最好的,有時殘缺也是一種美,因為當你到達了極致後,往往才是災難的開始。說這句話的時候,曾國藩正處於人生的低潮期。
  • 花未全開月未圓,最好人生是小滿!
    花未全開月未圓,最好人生是小滿! 北宋名臣蔡襄有詩云: 花未全開月未圓,尋花待月思依然。
  • 與抑鬱症抗爭5年,3次想自殺,白巖松:曾國藩的一句話,拯救了我
    「220多萬條自殺新聞」、「跟疾病搏鬥5年」「長期服用抗抑鬱藥物」......曾經,這些傳言,全是針對著名主持人白巖松的。沉寂多年後,他本人正面回應了「抑鬱自殺」一事。在年度演講《對白》中,被一名95後女大學生提問,你抑鬱過嗎?
  • 從數學的角度解釋,為什麼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1、人生最好的境界:花未全開月未圓2018年7月24日晚,白巖松做了一個主題演講:光陰的故事。裡面說到:「人生最好的境界是什麼?曾國藩給自己的書房題名「求闕廳」,闕是缺少,花未全開月未圓,花沒有全開的時候是最好的,月亮還沒有全圓的時候是最好的。」「花未全開月未圓」可以從《曾國藩家書·同治元年致曾國荃》裡找到。
  • 白巖松: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花未全開月未圓
    著名的央視主持人白巖松,曾受過抑鬱症的困擾,曾三次想要自殺。在1992年的時候,他天天睡不著覺,後來發現自己的後腦勺有塊斑禿,去問家人,家人告訴他,其實他們早就發現了,只是不敢告訴他。與妻子交流,只能通過筆來進行。
  • 賞讀| 花未全開月未圓,最是人生好境界
    有一首禪詩這樣說:花未全開月未圓,尋花待月思依然。明知花月無情物,若是多情更可憐。這是禪宗推崇的人間最美的境界。花兒一旦全開,馬上就要凋謝了;月亮一旦全圓,馬上就要缺損了,而花未全開、月未全圓,仍使人們的心中有所期待、有所憧憬。
  • 曾國藩五十知天命的感悟:求缺惜福;最好境界是:花未全開月待圓
    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一點不為過。早年的曾國藩也曾在「二十弱冠」時苦讀詩書,並多次落榜;「三十而立」時,年輕氣盛,做官鋒芒畢露,打仗敗北,受到同僚的譏諷;四十不惑,立下戰功無數,聲名遠揚,但幾次人生都是大起大落,坎坷不斷;直到「五十知天命」時,曾國藩的年齡大了,知道了「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對於「天道忌盈,業不求滿」這樣的哲學思想,曾國藩有了深刻體會。
  • 白巖松:5年抑鬱,3次想要輕生,曾國藩的一句話讓我恍然大悟
    曾國藩一語點醒夢中人在知道自己得了抑鬱症後這句話是白巖松對《曾國藩全書》中『花未全開月未圓』的理解,意思是花沒有全開的時候最好,月沒有全圓的時候最好,殘缺是另一種美,而當自己達到極致之後,真正的災難就會降臨。
  • 白巖松:也曾陷入絕境,無意中曾國藩一句話點醒了我
    焦慮5年,三次自殺,這是你所不知道的白巖松1992年的時候,白巖松天天寢食難安,睡不著,隨後察覺自己後腦殼有塊斑禿,問家人,家人才對他說其實他們早看見了,僅僅是不敢對他說,擔心他多想,而那時候家人已經可以感受到他內心中的焦慮。
  • 白巖松:抑鬱症,三次想自我了結,曾國藩語錄拯救我
    後來的五年時間裡,他抑鬱不能自拔,拒絕與外人交流,就連日日陪伴他的妻子朱宏鈞他也只願意用紙筆進行交流,拒絕言語上的溝通,可是越是拒絕交流越是抑鬱,以至於他一度認為這個世上沒人能理解自己,而自己也理解了海子、海明威等人為什麼最後的選擇都是自殺結束生命,因此他三次想要效仿自殺,卻最終還是停留在了最後一步。
  • 白巖松:抑鬱5年,3次想過自我了斷,最後被曾國藩一句話點醒
    好不容易成名了,結果壓力反而更大了,每次節目一結束,白巖松甚至能緊張到一身冷汗。時間一久,抑鬱症就緊隨而來了。36歲時,白巖松被確定為抑鬱症,他曾說:「那一年,我好像看到了生命的終點線。對任何事情都失去了興趣,整個人都被強烈的悲觀感和絕望感淹沒。」抑鬱症中的白巖松直接從80公斤降到了55公斤,甚至和自己的家人溝通,都只能通過紙筆。
  • 白巖松:5年抑鬱,3次欲輕生,最後被曾國藩這7個字點醒
    他用心準備三個月之久,節目卻遲遲未播。閒在家裡無事可做,於是手機成為了每天陪伴他的工具,他經常上網去看一些對於自己的評論,看到了有一些喜歡挑刺的人指責他名不副實,並且對他諷刺挖苦,致使這段時間白巖松一直都被一種令人窒息的恐怖氛圍籠罩著,感到茫然與失落,開始懷疑自己,質疑自己是不是做得不夠好。
  • 花未全開月未圓,不思八九,常想一二
    但他老在想:我還活著真是幸運,我不愁吃,不愁喝我要感謝政府給我蓋了新房,感謝上蒼給我留下了一條腿和一雙完好的手,我能給自己做飯、穿衣,還能幫他人幹活哥哥常把得到的東西拋置一邊,對失去的東西總是念念不忘,整天陷入憂痛苦之中,不久便患上了胃潰痛和心臟病,不到兩年便病死在醫院裡,弟弟能珍惜自己現有的一切,學會了用心去感受追求到的幸福。
  • 曾國藩幕僚趙烈文如何預言「全球一體化」,影響了曾國藩洋務運動
    大約在1856年1月被其姐夫周騰虎推薦入曾國藩幕僚,1861年12月,由曾國藩專折向清廷請示奏調赴軍營,稱其「博覽群書,留心時事,可堪造就」,由此成了趙烈文在沒有清朝學歷的身份後並成功進入清代官員隊伍序列的開始。
  • 曾國藩:人品差的人,張口閉口都是三句話,很多人卻樂在其中
    一、不說直話曾國藩說:「為官不碰兩條紅線,一是自傲,二是多言。」說話要講究方法,話說得好是畫龍點睛,話說得孬是火上澆油,因此無論說什麼話都要掌握分寸,切忌直來直去。為什麼說話不能處處都直來直去呢?因此,與其花時間抱怨,不如想辦法解決問題,因為問題只會越堆越高,而抱怨會讓我們陷入負能量的狀態中,影響人的精神狀態,讓人萎靡不振。曾國藩科考失敗了七次,他並沒有哀嘆時運不濟,而是選擇再嘗試一次,倘若沒有這一次次嘗試,也就沒有後來的千古完人了。
  • 曾國藩的人生智慧 半滿 求缺 三不鬥
    天下萬物的來和去,都有它的定數,花看半開時,酒飲微醺初,人生亦是如此。若凡事總是求全求美,到頭來只會落得個「竹籃打水一場空」的結果。很多人喜歡在朋友圈顯擺自己所謂的「完美」人生,男人曬車子房子,曬事業;女人則偏愛分享名牌包包、大牌香水……可人生就像一段路,有上坡就必然有下坡,有頂峰就必然有谷底,什麼都想追求完美,就必會被完美所累。
  • 曾國藩的厚黑智慧:好漢打落牙齒和血吞
    可曾國藩很清楚組織民兵毫無意義,不如自己建立軍事力量。他當時是冒著很大風險組建軍隊的,因為軍隊一向掌握在朝廷手裡,從古至今概莫能外,何況那個時候的統治者是滿族人,絕對不允許一個漢族官員在地方上建立軍隊。曾國藩非常清楚此事的風險,所以用了一招打擦邊球的方法:他以組織團練的名義招募人手,而事實上這些所謂的團練最初的就按照軍隊編制。這支軍隊成了曾國藩日後成就大事的根本力量。
  • 白巖松:我曾3次抑鬱到想自我了斷,是曾國藩的一句話點醒了我!
    時間一長,抑鬱症的症狀越來越明顯,沒辦法,白巖松的妻子只好帶他去看心理醫生,白巖松在36歲時被確診為抑鬱症。後來的5年時間裡,白巖松甚至嚴重到想要自殺,3次的自我了斷想法,讓他覺得自己好像看到了生命的重點線,他曾說自己當時對任何事情都失去了興趣,整個人都是灰暗的。
  • 三十而立的曾國藩是如何修身養性的
    四、讀書不二:書未看完,絕不翻看其他,每日須讀十頁。 五、讀史:每日至少讀《二十三史》十頁,即使有事亦不間斷。 六、謹言:出言謹慎,時時以「禍從口出」為念。 七、養氣:氣藏丹田,修身養性。
  • 曾國藩一天道求缺,不可求全
    日中則昃,月盈則虧,天有孤虛,地闕東南,未有常全而不缺者。「剝」也者,復之幾也,君子以為可喜也。「夬」也者,「姤」之漸也君子以為可危也。是故既吉矣,則由吝以趨於兇,既兇矣,則由悔以趨于吉。君子但知有悔耳。悔者,所以守缺而不敢求全也。小人則時時求全,全者既得,而吝與兇隨之矣。眾人常缺,而一人常全,天道屈伸之故,豈若是不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