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祖輩積功累德,後代人才輩出。曾國藩是宗聖曾子的七十世孫,是名副其實的聖人之後,是中國近代史上著名的政治家、文學家及戰略家,他與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並稱為"晚清四大名臣"。曾任湘軍的創立者和統帥,在太平天國運動時,力挽狂瀾,為朝廷立下汗馬功勞。
曾國藩的一生嚴於律己,勤勞簡樸,以德求官,以忠謀政,是官場上人們效仿的榜樣。在他的倡議下和領導下,在各個領域都做出不凡的成就,其中建立了中國第一艘輪船,成立第一所兵工學堂,印刷和翻譯了第一批西方書稿,還安排了第一批赴美留學生。說曾國藩是中國近代化建設的開拓者一點不為過。
早年的曾國藩也曾在「二十弱冠」時苦讀詩書,並多次落榜;「三十而立」時,年輕氣盛,做官鋒芒畢露,打仗敗北,受到同僚的譏諷;四十不惑,立下戰功無數,聲名遠揚,但幾次人生都是大起大落,坎坷不斷;直到「五十知天命」時,曾國藩的年齡大了,知道了「月盈則虧,水滿則溢」的道理,對於「天道忌盈,業不求滿」這樣的哲學思想,曾國藩有了深刻體會。
曾國藩在五十歲知天命的年齡時,放棄了手中是兵權。《道德經》中說「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功遂身退,天之道也」,曾國藩位高權重,難免受到上面的猜疑防備,有人勸他更進一步發展,曾國藩看到危機,及時交出軍隊,功曾國藩認為,人生不需要太圓滿,要留有缺憾才完美。
就像欣賞鮮花一樣,花沒有全開之時是最令人心醉的,月亮在慢慢要變圓的時候,是最令人期待的,人生的境界不求最好,只求剛好,留有對未來的希望。百花盛開固然好看,但離凋謝也不遠了;月有陰晴圓缺,當月亮即將全圓之時,是最有希望的時刻,當人們見證由月牙慢慢補全缺憾,變成圓滿的月亮時,就好像看到自己的人生也在變得圓滿了。
古人說「求缺惜福」,人生也是如此,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有遺憾的,但人們珍惜的是人生的路上追求圓滿的過程。萬事不要求滿,保持正好的狀態就行了。就像人吃飯,不要吃太飽,特別是晚上吃太飽會積食傷胃,還會越來越胖;說話不要說滿,給自己留有迴旋的餘地;做事不要做絕,走極端只會把自己逼到牆角。總之,言行舉止要想行雲流水一樣,做人要留一線,日後才好相見。
花開花落,月圓則缺,物極必反,事情一旦圓滿就意味著該結束了。所以白巖松講人在三十歲以後要多做減法,集中精力做一件事,成功的機率要大些,如果什麼都帶在身上,一個都捨不得丟,那麼你負重前行,別人就捷足先登超越你。適合自己的事情才做,卸下不屬於你的東西,專注一件事情,不求太滿,反而事情能做成功。
人到了五十歲,在古代已經步入老年了,可現在時代卻還是中年。五十知天命,是說人已經不是像年輕時那麼衝動了,幹勁也減弱了,該經受的挫折和痛苦都嘗遍了,此時不能逞強了,要穩住內心,腳踏實地地做實事,用自己的經驗教訓,來換取成功的機會。所以要低調,謙虛。常言說「謙受益,滿招損」,這是老祖宗在提醒人們,要最一個謙虛的君子,不斷完善自己,一旦達到一個階段的頂峰,就要實現華麗轉身,給自己和他人都留有充分的退路。
曾國藩五十知天命感悟到:求缺惜福;最好境界是:花未全開月待圓。我們的生活會遇到很多不圓滿的現象,但是我們有信心向著充滿陽光的路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