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幕僚趙烈文如何預言「全球一體化」,影響了曾國藩洋務運動

2021-01-17 騰訊網

撰文/趙立波

曾國藩素以知人用人著稱,在其龐大的幕僚機構中,趙烈文由於出色的才華和性情成了曾國藩晚年心裡唯一可以傾訴的關門弟子,也讓二人的經典對話流傳至今,透過泛黃的歷史,讓人看到了他一直走在了清朝知識分子的最前沿,由此也成了那個時代把脈最準的一位。

趙烈文,字惠甫,號能靜居士,江蘇陽湖人。其父趙仁基,道光進士,官至湖北按察使。趙烈文自幼紮實地系統地學習了傳統教育,但此後三次試均名落孫山,此後絕意仕途,專心鑽研務實之學。大約在1856年1月被其姐夫周騰虎推薦入曾國藩幕僚,1861年12月,由曾國藩專折向清廷請示奏調赴軍營,稱其「博覽群書,留心時事,可堪造就」,由此成了趙烈文在沒有清朝學歷的身份後並成功進入清代官員隊伍序列的開始。

能靜居士趙烈文

剛剛年滿二十四歲的趙烈文第一次進入曾國藩幕府時間較早,由於母喪不得不離開湘軍大營。直到鹹豐十一年,趙烈文第二次入幕並向曾國藩遞交了一份長篇諫言,在決戰太平軍的關鍵時刻,趙烈文卻拋出了石破驚天的言論,即太平軍不是最大威脅,平定時間指日可待,清朝真正的威脅是在西方。正是這一預見,深刻地影響了曾國藩後來大力倡導洋務運動的舉措。

在萬言書中趙烈文闡述:「外國夷人,政治修明,國家治理,民力富強。人人奮勉,好勝心強而以不如別人為恥,這些西方人對中國的政務民情,險阻風俗,今天一個圖謀,明天一個說法,考慮事情唯恐不明確,觀察事情唯恐不細微,搜集我們的文化經典,翻譯傳播,兢兢業業,從未有間斷過。」

趙烈文不無擔憂地說:「他們的志向不在小,國家的禍患,再沒有比這個更厲害的了。」接著趙烈文又說「中國之所以如此衰弱,主要原因就是崇尚虛文,學習使用繁瑣苛刻禮儀,而外國方面務求專精簡一,講究實用。似乎未來大勢是天意要「開通六合」。

曾國藩畫像

按照趙烈文預測,就是日後東方和西方會實現全部聯通,用如今的話就是「全球一體化」概念,這在當時絕對是前無古人的提法。最後趙烈文總結說,外國人也並非是超出人類的異人。政策方法也不是什麼奇異之術,只要我們反其所為而用之,一定會收到效果,可知趙烈文對西方的認知相當務實。

趙烈文對清朝面對西方問題的慌張無措深感不解。第二次鴉片戰爭,鹹豐帝落荒北上避暑山莊逃難,舉國對西方一片驚恐時,他對當時紛紛議論要遷都西安表達自己了的看法:「北京聞已與議和,尚未時分融洽,夷酋欲見恭王不得,因火圓明園,宮殿盡毀,又必欲如前約,駐兵京都。車駕尚在熱河,朝議欲遷都西安避之。然夷法國都俱駐公使大臣,各邦皆有,不過欲通知風俗國政,初非惡意,如歐洲俄與英、法世仇,而兵事一息,即互置公使,不獨行之中國。」從來未出國的他可對西方外交體系能有如此了解,非常的難得。與此同時,他認為西方派到北京不過幾千兵丁,而紫禁城的軍隊「禁旅如雲,何必畏之若此,而出此遷都下策,殊不可解,且彼所欲駐兵國度,以空城畀之,豈能塞其意?我能往,寇亦能往,西安豈天上邪?最後他感嘆「朝廷聵憒若此,聞之且憤且談。」《能靜居日記》

趙烈文書函

對西方事務的前瞻,使得趙烈文一直走在了當時知識分子的最前沿,其看法獨到,眼界達觀。

天津教案期間,是清政府與西方的再次震蕩的一次如果處理不好,隨時都可能造成再次的戰爭。慈禧把這個包袱刨給了曾國藩,彼時曾國藩雙目幾乎失明,重病纏身,走路都已經非常困難,以至於臨行前留下遺書。

在處理「天津教案」時,其蒙受了巨大輿論壓力,甚至被罵為「賣國賊」等惡名,懸在北京湖廣會館那塊「道光戊戌科會試中試第三十八名進士,殿試三甲第四十二名,賜同進士出身」的匾額被人砸爛。他本人也多次說此案對外「過柔」,「寸心抱疚」,「外慚清議,內疚神明」經受這次強烈打擊後,清廷讓他回任兩江總督,一年半後就在南京病逝。

常熟趙烈文故居

時任河北易州知州的趙烈文前來送回任兩江總督的曾國藩一行,這也是師徒二人最後一次見面趙烈文在當天的日記中寫道:「師以津事相告,且以辦理不善自謙。先是師為洋人辯無挖眼剖心之事,奏牘再上,中外譁然,至有聯名致書詆之者。餘問斯事有驗否?師言:到津後曾親訊鬧事之人,如有絲毫憑據,許為奏辦,乃辭皆遊移不近情理,窮其所往,則彼此推諉,故不能折外人之心,明知必犯清議,然不得不爾。」

趙烈文聽了曾國藩的記述處理教案過程後,表達了自己的見解:「然,雖烈,亦必以為必無。天主教固不軌於理,顧何至食人之肉,形同豺虎,使果有之,太西服從之者不翅百餘國,能皆甘之邪?中國人不求實在,妄以名義自居,至邊釁一開,則又束手無策。」趙烈文最後說,當初擔心老師為輿論脅迫,動搖最初看法,所以我特意寫信給您,堅持辨明曲折是非,直到收到老師的第二疏,我才放心。趙烈文在日記中感嘆說:「天下事但患胸中見地不真,苟是非當矣,外來囂囂之說,直等之時鳥侯蟲可耳」。

儒家思想貫穿了曾國藩的一生,無論對內還是對外都是以公正、客觀的誠實態度對待,缺少圓滑變通勢必難免。重壓之下,曾國藩舊病復發,「昏暈嘔吐,左右扶入臥內,不能強起陪客」 ,「歷三時之久,臥床不起。據醫家雲,脈象沉重。」

在德國考察的李鴻章

天津教案後,朝廷委派李鴻章接手處理後續工作,師生二人談話曾被詳細整理:「李鴻章後來繪聲繪色地回憶說:「別人都曉得我前半部的功名事業,是老師提挈的,似乎講到洋務,老師還不如我內行。不知我辦一輩子外交,沒有鬧出亂子,都是我老師一言之力。從前我老師從北洋調到南洋,我來接替北洋,當然要先去拜謁請教的。」在人生整體道德構架中,雖然有許多概念,但曾國藩強調最多的就是無論與誰,均要以一個「誠」字相待,他常說:「書有未曾經我讀,事無不可對人言」,成為其人生最高處事準則

「誠」字貫穿曾國藩的一生

早在同治六年的兩江總督任上,曾國藩對外交極力維護民族利益,英國使臣要曾國藩禁止上海船隻裝豆餅,曾國藩予以言辭拒絕:「中國小民太苦,輪船入河內,則中國船無復人坐,中國小民便皆餓死,此事萬萬不行。」最後這個英國使臣只有退去。

晚年的曾國藩大力提倡洋務,力薦清政府外派兒童出國學習,以期學習先進的西方科技知識,這些人後來回國都成為了近現代以來的科技先驅,可以說蒼茫的大海之上,寄託了曾國藩無限的殷切期盼,原因就是,國家要富強,就是要不斷跟進時代發展,一個集傳統思維於一身的曾國藩能如此前衛,實在不同尋常,這些或多或少得益於身邊的趙烈文等人的影響,由此讓曾國藩和趙烈文最先成了如何應對未來大局西方對東方衝擊的先驅。

相關焦點

  • 《趙烈文日記》:曾國藩核心幕僚記錄的晚清政壇秘辛
    《趙烈文日記》:曾國藩核心幕僚記錄的晚清政壇秘辛 2020-12-21 18:29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湃客
  • 平定太平天國後,慈禧問了一問題,曾國藩就斷定:大清50年內必亡
    但在此期間,曾國藩也對一些事情感到憂慮。他曾經與手下的心腹幕僚趙烈文論述清朝的未來,趙烈文直言不諱地說:「異日之禍,必先顛僕,而後方州無主,人自為政,殆不出五十年矣。」也就是說,趙烈文不看好慈禧和恭親王奕訢,認為他們無法挽救大清的頹勢。 這樣的話對曾國藩而言無疑衝擊力非常強,他深受儒學浸染,致力於做好忠誠的臣子,即使手握重兵也不敢有絲毫越矩。
  • 曾國藩的末世之嘆:國貧不足患,最怕民心渙散
    [摘要]理學掩耳盜鈴式的「鴕鳥策略」,隨著社會矛盾積壓日多,終於演化為曾國藩無法排遣的內心衝突。臨終前5年,曾國藩與心腹幕僚趙烈文,有過對晚清後世的推測。現在京師有高人倭仁,一言一動,坐作飲食,都記下來;平時自我苦修,出門稍微發現有不檢點的地方,回來必記下,對照改正,我介紹你去拜他為師,如何?曾國藩整肅衣冠,莊重答道:國藩讀書20餘年,學的都是無本之學,飄浮不定,到處尋聲逐響,自從跟先生您學習,才粗通理學皮毛,眼下如能得高人引薦,願竭誠忠習。曾國藩見到倭仁,行弟子禮。
  • 新書丨趙烈文著、樊昕整理《趙烈文日記》出版
    因機智敏銳,鹹豐五年(1855年),應兩江總督曾國藩的延聘入幕,成為曾國藩幕府中最為倚重的機要幕僚之一,軍事上多有謀劃。參與了曾國荃克復金陵(1864年)的軍事行動。對佛學、易學、醫學、軍事、經濟之學均有涉獵,1867年與曾國藩的談話中曾預言清朝50年內滅亡。後經曾國藩薦舉,任磁州、易州知州。1875年辭官退養常熟。樊昕,江蘇南京人,文學博士,鳳凰出版社副編審。
  • 有人說曾國藩是個好人,也有人說曾國藩是個屠夫?
    因此曾國藩初來長沙的差使是對付敵方的小股暴動。湖南地面本來就「不靖」,受到太平天國起義的影響,也就更加不安寧了,「匪類」起事遍地皆是。至長沙不久,道州便發生天地會何賤苟等首領宣布起義,圍攻縣城。曾國藩即派王錱、劉長佑、李朝輔率湘鄉團勇前往鎮壓。但隊伍剛出發,忽接衡山草市劉積厚起事,殺死地方官,響應太平軍。曾國藩又命王錱轉回頭去鎮壓劉積厚。
  • 曾國藩:利不可獨,謀不可眾
    曾國藩說:利可共而不可獨,獨利則敗;謀可寡而不可眾,眾謀則洩。 人心趨利避害。有利益好處的地方,往往大家都盯著。 曾國藩早期以道義號召眾人與他一起抵擋太平軍,認為有道義就足夠了,就能感召別人,「振臂一呼,應者雲集」,但是他慢慢發現最初投奔他的人都去了胡林翼那裡,於是就問幕僚趙烈文:「眾皆出我下,奈何盡歸胡公?」 趙烈文回答:「人皆有私,不能官,不得財,不走何待?」 曾國藩又問:「當如何?」
  • 曾國藩用人的重要法則之一——輕薄之人不可重用
    湘軍當時主要是湖南特別是湘鄉的人,因為曾國藩招的子弟兵大多是湘鄉的。這一次就損失了幾千人,對曾國藩來說,湘鄉到處都在「招魂」,因為死去的人太多了。這次重創對曾國藩後來重新招募湘鄉的人,是一次非常大的打擊。他的弟弟曾國華死在這次戰役中,胡林翼的愛將李續賓也死在這次戰役中,而曾國華與李續賓是兒女親家。怎麼總結這次重大的失敗呢?大家有不同的看法。
  • 【歷史頻道】曾國藩如何收禮和送禮
    如此「不近人情」,不符合曾國藩「合光同塵」的作風,也不利於他在某些情況下與下屬建立基本的情感聯繫。所以在實在拒絕不了的情況下,他會從下屬送來的禮物中挑一兩樣價值最輕的。曾國藩是一個標準的傳統官僚,他科舉出身,從翰林院編修起家,做到了副部級的禮部侍郎。在那之後,他創建湘軍,帶兵打仗,最後一路做到大學士、兩江總督、直隸總督,可以說出將入相,位極人臣。
  • 洋務運動因何興起?和閉關鎖國有什麼關係?講講辛酸的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曾國藩的最後一道奏章曾國藩的死可以說是非常突然,為什麼呢?因為在他死前半個月他還在主理朝政,並且給皇上上了一道奏摺,這是他生前上的最後一道奏摺,在奏摺裡說的什麼事兒呢?曾國藩對這個奏摺的重視程度非常高,非常用心。就是他關心的臨死之前最重要的事是什麼?四個字,洋務運動。那洋務運動是什麼呢?其實是大清國滅亡之前的最後一次掙扎,因為這個洋務運動呢,如果順利成功的話,有可能大清國的國運還能延續。現在我們說洋務運動可以把它當成大清國對未來國運延續之作的最後一次掙扎,但是咱們在歷史課本裡都知道洋務運動最終還是失敗了。
  • 魏源的一句名言,被曾國藩引用,後來成為清朝的一項國策
    這還是因為魏源位卑言輕,不過就是江蘇巡撫衙門幕僚的一介文人,這個偉大的構想僅僅停留在字面上。倒是後來《海國圖志》傳入日本,為明治維新提供了助力,從而幫助日本走上崛起的道路,這是令人哭笑不得的結局。二十多年之後,第二次鴉片戰爭爆發,英法聯軍攻入北京,鹹豐帝倉皇出逃到熱河行宮。在國內的太平天國運動中,以曾國藩為首的漢族地主階級取代了八旗軍和綠營,成為清廷最為重要的武裝力量。
  • 曾國藩幾句家訓,揭開家族興旺的秘密
    原創 小北 北京大學出版社曾國藩,中國近代史上繞不開的人物。他是晚清重臣,湘軍的創建者和統帥,一代封疆大吏;他也是洋務運動的倡導者,與李鴻章等人一起開啟了中國近代化。
  • 曾國藩之子曾紀澤是如何成為一位外交家,還替清朝挽回大片國土
    更又如何成為清代少有的外交家呢?這一切都離不開其父親的影響,也更離不開自己超乎常人之努力。儘管在曾國藩從政生涯後期,思想上有所開化,開始逐步接受西方事物,但是這並不代表年輕時代他思想有多麼超前,相反是非常保守。 那麼為什麼還說曾紀澤是受到父親的影響而成為外交家呢?
  • 讀懂「天下第一完人」曾國藩,成就自己的人生路!
    曾國藩出生於晚清一個地主家庭, 6歲入塾讀書。8歲能讀四書、誦五經,14歲能讀《周禮》《史記》文選。道光十八年(1838)中進士,入翰林院,為軍機大臣穆彰阿門生。累遷內閣學士,禮部侍郎,署兵、工、刑、吏部侍郎。太平天國運動時,曾國藩組建湘軍,經過多年攻滅太平天國。
  • 中國歷史上很準的預言
    在中國這麼就的歷史裡面,很多的朝代的興亡都多多少少跟一點神秘的現象有關係,因為當時中國古代沒有我們現在這麼好的科技,所以這些神秘的現象,被老百姓叫做天象,也就出現了很多神秘的預言,就叫做了天意。這些東西是沒有任何的科學能夠解釋的,但是有很多的神一樣的預言就全部都實現了。這些神秘的預言就算是放到現在,也是沒有辦法來解釋它為什麼這麼準的,到底是什麼樣子的預言,為什麼會這麼準?
  • 為何曾國藩綽號「曾剃頭」?湘軍屠城河水盡赤,兩歲小孩都不放過
    為何曾國藩綽號「曾剃頭」?這是曾國藩一名弟子對師父的評價,可再完美的人也有爭議。常言道,死後蓋棺定論,曾國藩去世早已過去了一百多年,人們對他的研究熱情非但沒有減少,反而與日俱增。 熟悉曾國藩生平的人都知道,他有個綽號「曾剃頭」。曾國藩奔喪回家後,地方鄉紳都請他出來主持湘鄉團練。
  • 曾國藩抓了李秀成後,他們之間談了一個交易,對此曾國藩一直保密
    一直到七月份,曾國藩親自和李秀成秘密談了很久,兩天後,李秀成開始寫所謂的自述書。後來,有人說,李秀成曾經在獄中向曾國藩投誠,希望能保全性命。也有人說,他的投降其實只是緩兵之計。其實,筆者覺得,按照李秀成被捕前的表現,他是很難投降清王朝的,投降招供應該是緩兵之計。而且,在他的陳述書中,有很多假消息,對清軍之後的搜捕工作造成了不少的麻煩。
  • 曾國藩:人生只有兩件事靠得住
    曾國藩在寫給諸弟的一封信中說:吾人只有進德、修業兩事靠的住。 人生路漫漫,萬事需靠自己,錢權名利轉頭成空,唯有人品與努力才是真正靠得住的。 從長遠來看,人生路是靠人品是去打拼,我們常說「不忘初心」,初心就是人品。
  • 世界上真有預言家嗎?歷史上這6個預言,全都一一實現,不差分毫
    但是對於未來,都有不確定性,所以人們有時候不相信預言。中國歷史上有六大預言,都非常精準。第一大預言是「亡秦必楚」。在春秋戰國時期,秦國和楚國其實一直都有很好的政治往來,但是後來秦國由秦昭襄王管理政治之後,兩國之間的關係就變得比較惡劣了。雖然一直還有聯姻,但是秦國和楚國在武關會盟的時候,秦國直接將楚國的國君扣押,並且威脅楚國割地給自己。
  • 此人三救曾國藩於危難之中,曾國藩卻以三次彈劾來報答人家
    李元度不肯這時,太平天國運動爆發了,曾國藩受命組織湘軍。李元度感覺到機會來了,就向曾國藩投誠,成為曾國藩的幕僚。第二年,靖港水戰爆發,曾國藩因不識水戰而被太平軍打敗。那時,李元度擔心曾國藩有什麼不測,便安排人躲到後艙去照應,結果還是想投水自盡的曾國藩得救。
  • 盜墓賊炸開曾國藩墓,考古隊進盜洞後出來,為何下令永久封閉?
    —曾國藩  近代清朝由於閉關鎖國導致自身落後於西方太多,以至於後來被列強所欺壓,引得無數愛國人士紛紛找尋救國之道路。其實  在清朝也有一位高官也致力於改革創新,並且提高大清軍事水平減小與西方的差距,他就是曾國藩,洋務運動洋務運動的主要發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