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得不說,曾國藩的天智還是有的,只是年少的時候,受家庭環境的影響,沒有開竅而已。所謂的「笨」,那也只是在別人的眼中,那麼認為而已。就像現代的某些智障人,看上去智商不高,但是經過研究發現,往往這樣的智障人,在某些領域,卻是正常人達不到的天才,諸如音樂和繪畫之類的。
美國有一部電影《阿甘正傳》,是反智電影的代表作,由湯姆·漢克斯主演。影片中的智障兒童阿甘被塑造成了美德的化身,誠實、守信、認真、勇敢而重感情,對人只懂付出不求回報,也從不介意別人拒絕。他只是豁達、坦蕩地面對生活,把自己僅有的智慧、信念、勇氣集中在一點,他什麼都不顧,只知道憑著直覺在路上不停地跑,他跑過了兒時同學的歧視、跑過了大學的橄欖球場、跑過了炮火紛飛的越戰泥潭、跑過了桌球外交的戰場、跑遍了全美國,並且最終跑到了他的人生高點。
準確來說,少年時期的曾國藩不屬於阿甘那類的智障兒童,如果要進行智商測試的話,充其量比一般人低幾分而已。先天不足,可以經過後天培育,這一點上,曾國藩與阿甘一樣,都屬於刻苦努力型的,只是阿甘在身體上努力刻苦,而曾國藩通過大量的閱讀,博覽群書,從思維上轉變。
在京城耳聞目染,曾國藩也知道該怎麼做,他很想營造自己的圈子,所以每天出去拜訪別人,什麼京城名師、名流之類的,目的只有一個,那就是增加自己的名氣。
雖然他在湖南比較出名,可來了京城,他連一根蔥都不是。京城匯集了天下才子和名士,在大街上隨便擰一個穿長衫的出來,都比他有名。
好容易通過朋友的關係,在茶樓或者酒館中見到了一個想要拜訪的人,恭恭敬敬遞上名帖,還沒等他的自我介紹說完,別人有些不耐煩了。有時候茶還沒有喝完,就見別人已經把他的名帖,扔到一邊去了。
那等於是活生生的打臉啊,大耳刮子「啪啪」的。好在曾同學的臉皮厚,不怕疼。
在京城,請別人喝茶,那一筆開支也是不小的,沒多久,他從家中帶來的那些盤纏,就用得差不多了。
再這麼請下去,不但沒用,而且白花錢。曾國藩心裡明白過來,人的名氣是自己掙來的,不能總這麼熱臉貼人家的冷屁股,不但貼不上,人家還嫌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