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有"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今有"人生難免起起落落落落"。人活在世上,難免會遇到一些或大或小的坎。困境之中,如何擺脫?最關鍵的一點,是要有一顆自渡的心。
生而為人,曾國藩也同樣如此,他的一生幾經波折,經歷數次大敗,甚至三次自殺未果。但是被救起來的曾國藩並沒有就此放棄,而是屢敗屢戰,終究走出了困境,越戰越勇,最終取得了自己想要的結果。
縱觀曾國藩的一生,他早年信奉的是孔孟之道,晚年信奉的則是老莊之道。俗話說:欲成大事,先了心病。曾國藩大悟老子之道,改變了他為人處世的態度、脾性,助他走上了人生的巔峰。
而他也用自己的人生經歷告誡後世:越是遇到困境,越是開悟的契機。
年少輕狂的曾國藩
當初曾國藩少年得志,才40來歲,就順風順水地做到了五個部的副部長(侍郎)職位。後來以書生身份帶兵打仗,平定太平天國,興辦洋務運動,成為晚清的中興重臣,是中國近代史上不可缺少、舉足輕重的關鍵人物。
那時的曾國藩做事有稜有角,不夠圓滑,所以辦個事處處碰壁,沒有人願意幫助他。後來遭遇母親去世回鄉守孝,在親戚族人的幫助下建立湘軍。無耐他性子太烈,遭到了地方官和綠營軍的阻撓,後來還招致很多官員的忌恨。
在"江西長毛氣焰仍舊囂張,軍事毫無進展,銀錢陷於困境"的最艱難時刻,曾國藩病了,其父親又去世。曾國藩無奈只好回家奔喪。回到家後,皇帝革了曾國藩兵部侍郎的官職,曾國藩只好在籍守制,在家裡呆了起來。
事業上的出師不利本就對他造成了不小的打擊,再加上父母去世的悲痛,曾國藩算是落得了個狼狽的境地。這個時候的曾國藩所承受的痛苦就像天上的烏雲一樣的厚重沉,於是他又從頭至尾讀了《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鑑》,希望從這些史學名著中窺測前人處世行事的訣竅,從中獲取借鑑。
但是這些前史並沒有讓他鬱結的心胸茅塞頓開,反而讓他看的憋氣憤怒,陷入更加孤獨的痛苦之中:書中的歷史人物都有著輝煌顯赫的成就,怎我曾國藩就是個爛尾樓!因此更加鬱憤成疾。
在二弟曾國潢的陪同下,曾國藩來到碧雲觀拜訪醜道長,為他開了一紙治其心病的藥方。這個藥方,正是《道德經》。
讀《道德經》後幡然醒悟
人總是要經歷夠了世事、到了一定時候,才能真正體悟一些高深的道理。在此之前,哪怕再熟也難解其中真意。曾國藩大悟《道德經》,他終於意識到:
"知天之長而吾所歷者短,則退憂患橫逆之來,當少忍以待其定;知地之大而吾所居者小,則遇榮利爭奪之境,當退讓以守其雌。"
自此開始了自己以及整個人生的脫胎換骨,此後,曾國藩甚至努力包容那些醜陋的官場生存者,設身處地體諒他們的難處,交往時極盡拉攏撫慰之能事,必要時還"啖之以厚利"。
誰的人生不是一邊跌倒,一邊自己爬起來奔跑。遇到坎坷,最好的人生狀態莫過於,在等待中順其自然,在安靜中超越自我。人生真正的修行重在明自真心、見己真性,而非隨波逐流或仰賴他人。求人不如求己,困境中能渡你的,唯有你自己。
曾國藩的成功不是不能復刻的,一定要學會為人處世還有面對人生險境時的智慧,曾國藩能有此成就,還靠著一本書,名叫《智囊全集》,他曾經把這本智囊全集,"置於案頭,夜闌人靜時,凝其思,品其味",可以說是夜夜品讀,從中獲取智慧,從而成了"古今第一完人"。
而且裡面關於謀略,智慧的道理,不是用晦澀難懂的語句,反而,都是用非常好理解的"故事"講給你聽,裡面每一篇都短小精悍,不會枯燥乏味,而是讓你哈哈大笑還能學到為人處世的智慧。
清代大才子紀曉嵐,都說他是"鐵齒銅牙",在與貪官和珅的鬥爭中,絲毫不落下風,就是因為他已經將這本《智囊全集》倒背如流!而到了現在,我們熟知的萬達董事長王健林,也將這本智囊列為書單,給萬達高層,看中的就是這本書中蘊含的職場智慧!
這個版本的還是白話文加注釋,不會讀不懂,每個故事短小精悍,學到的智慧能輕鬆運用到自己的生活中,職場上。
這本經典,僅需79元,現在無事可做不如多提升自己,點擊商品卡購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