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中,俗語文化十分接地氣,而且雅俗共賞,深受民間老百姓的喜愛。俗語又稱民間老話或者諺語,大多數都是老祖宗長期生活經驗的積累和總結,雖然表面意思粗糙簡陋,但是背後的道理的確能引人深思,發人深省。
俗語的種類有很多,比如天文地理、養生之道、為人處世等等,還有很多俗語說出了人性,細細品讀,可以讓我們發出很多共鳴。比如在眾多的俗語當中,就有「升米恩,鬥米仇」這樣一句話,那麼這句俗語說的到底是什麼意思呢?
在現實生活中,總有一種人,他們富有憐憫心、同情心,經常發善心幫助別人,對於別人提出的要求也是有求必應。但是隨著幫忙的次數逐漸增多,發現對方並不領我們情,甚至當我們遇到困難的時候,曾經幫助過的人也不會伸出援助之手,這未免使我們心灰意冷,常常覺得自己看人不準。
事實上,幫助別人是積善修德的做法,按道理來說會給自己增加福報。但為什麼會越幫助別人,自己越是吃力不討好呢?正所謂「錦上添花到處有,雪中送炭有幾人」,很多人在一貧如洗的時候,我們只要稍微給予對方一點幫助,對方就會感恩戴德,但是如果一個人春風得意,我們再去錦上添花,對方就不會記得我們的情分。
《增廣賢文》曾說「渴時一滴如甘露,醉後添杯不如無」,我們救濟別人,要救急不救窮,很多人並沒有什麼急事,只不過看上了一件華麗的衣服,或者想買一些貴重的物品而前來向我們借錢,這個時候借出去的錢,是沒有任何意義的,對方對這件物品的需求也是可有可無,當然不會對我們感激。
俗語「升米恩,鬥米仇」指的就是人在為難的時候,如果你能給予他很小的幫助,他都會感激你,但如果你給的幫助太多,讓對方形成了依賴,一旦停止了幫助,就會讓對方忌恨,甚至還會產生出仇恨。
這句俗語的原話其實是「鬥米養恩,石(dàn)米養仇」。這個世界上,總有很多「濫好人」,因為不懂得人性,總是不斷幫助對方,而人心是永遠無法得到滿足的,有了饅頭想著麵包和牛奶,有了麵包又想著大閘蟹;無家可歸的人住上了茅草屋,就開始想住進高樓大廈,住進了高樓大廈又期待能住進別墅,就連古代的天子富有四海,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還幻想著長生不老,整日吃著「仙丹」。
《紅樓夢》中有一首好了歌,正是說出了「升米恩,鬥米仇」的真意:
世人都曉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將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沒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金銀忘不了!終朝只恨聚無多,及到多時眼閉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兒孫忘不了!痴心父母古來多,孝順兒孫誰見了?
透過這首《好了歌》,我們感悟到的是人性貪心的一面,人人都想過上神仙一樣的生活,逍遙快樂,無拘無束,但卻因心中諸多雜念欲望,就會被名利世俗所牽絆不得脫身自由。那麼幫人也是同樣的道理,一旦觸發了人性貪婪的欲望,對別人的幫助就會被無限地貶值。
真正聰明的人,幫助別人都是幫助一時,並不是幫助一世。而且這種短暫的幫助,也要看對方是真貧困還是假求救,對於落難之人,我們應該義不容辭地伸出援助之手,來彰顯人性的美好,但是對於有能力創造財富,只因懶惰才受困之人,要停止對他的施捨,否則很容易讓對方產生依賴感,一旦哪一天我們接濟不上,就會產生仇恨,反而不美。
明代陳繼儒的《小窗幽記》說道「待人而留有餘不盡之恩,可以維繫無厭之人心」,這句話的意思是說做事情要留有餘地,不但是幫助別人,就是與人交流溝通的時候,也不要把話說絕,這樣才能預防不可控的變數。
綜上所述,「升米恩,鬥米仇」這句俗語說的是人性,同時也是告訴我們,不要去做一個「濫好人」,而是要做一個有智慧的真好人,一味地遷就別人,最後受傷的往往是自己。這句俗語看似簡單的6個字,卻是一種生活的藝術,也是一種為人處世的大智慧。
今日話題:你幫助別人的時候,遇到「升米恩,鬥米仇」這種情況嗎?歡迎在下方討論,我們一起交流和探討。文 | 國學大觀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