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為什麼說「清明颳了墳前土,莊稼佬白受苦」?祖宗的大智慧

2020-12-23 那些舊時光109

今天4月4號,是2020年清明節,一早就颳起了大風。在墳前祭奠父親的時候,忽然想起有句俗語是這麼說的:「清明颳了墳前土,莊稼佬白受苦」,這句語在我們河北家鄉流傳的非常廣泛,人們都非常在意清明這天刮不颳風。

這句俗語說的是如果清明這天的風非常大,將墳頭的土刮起來的話,那麼農民這一年的收成就會比較差,莊稼人家的辛苦就白搭了。也許這種說法我們可以不用全信,但是我覺得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眾所周知,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勞動人民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

每到清明,氣溫逐漸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俗語:「清明前後,點瓜種豆」,說的就是當時的時令。

農村俗語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指導農業生產,對生活和發展都有借鑑作用。再比如這句「清明風颳墳頭土,淅淅瀝瀝四十五",說的是清明節這一天,如果颳起大風,預示以後的日子就會不斷的下雨,一直下個四五十天,當然,這裡的四十五天只是起修飾作用,表明清明過後將是多雨天氣,淅淅瀝瀝的雨會持續很長時間。

清明小麥拔三節,春灌澆麥正當時,這個時節小麥正撥節、孕穗、揚花、授粉、灌漿、壯籽粒的時候,需要陽光多、溫度高。 持續的颳風下雨不僅會颳倒小麥,而且雨水會衝洗花粉,造成小麥授粉不好,秕籽多產量低。有句俗語這麼說:"莊稼開花旱,產量減一半;莊稼開花澇,穗小籽不飽」。

其實,我國北部地區清明時節降水仍然很少,對開始旺盛生長的作物和春播來說,下雨就顯得彌足珍貴,「春雨貴如油」說的就是北方,這些地區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時,適時進行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脅。

在過去農耕時代,人們靠天吃飯。每到春天青黃不接,人們挖野菜、吃樹皮艱難度日。盼望麥收的心情可想而知,本來春雨很少的北方,清明過後持續颳風下雨的天氣造成小麥欠收,無疑會使老百姓的日子冰上加霜,出現「清明颳了墳前土,莊稼佬白受苦」的記憶,實屬正常。

相關焦點

  • 農村老人常說,清明上墳有講究,3條禁忌不可碰,你知道哪些?
    正如俗語所言:「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不過在一些傳統風俗方面的講究卻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在筆者家鄉這邊清明節的春祭禮俗,其中的也是有著一些講究,小時候,對於這些講究,農村的一些長輩們也都會反覆叮囑年輕人,一定不要去觸犯。今天筆者就給大家分享一下,關於清明節流傳於家鄉農村地區的一些講究及農諺老話。看看與朋友們家鄉有相同的之處嗎?
  • 農村俗語「墳頭塌子孫少,墳頭無草後代窮」這句話啥意思?啥說法
    像在農村裡,估計有很多的人都知道自己的祖墳的位置,而且按照祖墳的位置來看,都是經過一些農村所謂的風水先生來判斷的,比如哪些地方可以作為祖墳的使用,如果地勢選好了的話,俺麼對於後人來說都是有好處的,農民都是相信運勢這個東西的,前幾天清明的時候,我們山東老家這裡都要是去祭拜祖宗的,這個時候也是我們農村所說的
  • 「正月打雷土谷堆,二月打雷墳堆堆」這句農村俗語說的是什麼呢?
    對於農民來說,其實對於天氣的變化都會非常的敏感,可以說看到什麼風吹草動,都會去想這個天氣會有怎樣的變化,所以在農村有著不少關於天氣的俗語,通過這些俗語,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去預估天氣是怎樣變化的,因此做好準備。
  • 農村俗語:「墳後莫有樹纏藤,墳前莫有桃花紅」,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墳後莫有樹纏藤,墳前莫有桃花紅」。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雖然認真思索了老白天,但還是沒有能夠思索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墳後莫有樹纏藤所謂的「樹纏藤」,也就是指有藤狀植物纏繞在墳墓後邊的樹木上。迷信的說法認為:一旦有藤狀植物纏繞在墳墓後邊的樹木上,就會對家人產生不好的影響,容易使家人出現上吊自殺的現象。至於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估計誰都講不清楚。反正,迷信的說法是這樣認為的。
  • 古人常說「住墳不住廟」,這句俗語看似荒唐,實則是大智慧
    這些俗語往往是約定俗成、廣泛流行,且短小精悍的語句,是我們中國勞動人民幾千年來在實際生活中摸索出來的規律,在為人處世中吸取的經驗教訓。雖然有時候確實是感覺有違常理,令人費解,但仔細思考一下就會發現其中的道理,比如"住墳不住廟"。這句俗語其實是有特定背景的。古代人出遠門很不方便,有時候走的偏一點連個村子都找不到,更不要說什麼客棧旅店了。
  • 俗語墳前如牛槽,斷子又絕苗,墳後有大坑,長子人不興啥意思?
    導讀:墳前如牛槽,斷子又絕苗,墳後有大坑,長子人不興,這幾句順口溜是一句農村俗語,過去,農村人對於墳墓非常講究,經常會找一些所謂的風水先生,來為自家選擇祖墳墓地,在過去人們守舊的意識裡,覺得墳墓將預示著後代人的興旺發達,因為過去農民沒有多少文化,對科學認知度不夠,所以就會產生那樣封建的想法
  • 俗語「童山斷山不葬人,溝壑陰地不起墳」啥意思?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俗語,這些俗語言簡意賅,讀起來朗朗上口,有一定的教育意義,很多俗語都是勞動人民在長期生產生活中總結出來的經驗教訓,掌握這些俗語,對人生有很大益處。有很多俗語,雖然短短的一句話,卻包含了深刻的道理,有的俗語不能看表面意思,話語裡另有所指。童山,斷山不葬人,溝壑陰地不起墳,這句俗語看起來似乎很簡潔,但細細品味又不能完全明白其所表達的意思。我們先來解釋前半句,童山,斷山不葬人,對於「不葬人」這三個字,一般人都能理解,但是對於前半句童山,斷山就不太懂了。什麼是童山?
  • 俗語:「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有水早搬家」,為啥這樣說呢?
    導讀:俗語:「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有水早搬家」,為啥這樣說呢?在農村一直有很多的俗語俗語:「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有水早搬家」,為啥這樣說呢?被流傳多年。這些俗語歷經多年一直流傳到現在,也側面的說明其中是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的。這些俗語可謂是無所不至,不論是一些平時不注意的細微事物,還是一些人生哲理,俗語都有很多細緻入微的描述。其中關於農村宅基和房屋的俗語不在少數,這也很少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元素下,俗語自然而然的數量就會多了起來。有的關於房屋的俗語老話隨著時間的流逝確實變得可有可無,但也有很多的房屋俗語直到現在,依然被大家津津樂道。
  • 農村俗語「做屋尋壪壪,墳葬山嘴間」,什麼意思有何講究?
    這源於,北方地區位於北半球,冬季西北風烈,夏季多刮東南風!因此,在房屋建造時老人認為「做屋不朝北,朝北主病生」!試想一下,如果房門朝北開,冬季寒風凜冽,很難做到保暖!因而容易造成,家人患有傷寒,在過去那個醫療相對落後的年代,這是會傷人命的!
  • 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
    導讀:俗語「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啥意思?有道理嗎?沒事的時候喜歡在農村裡走動一下,玩玩手機,聽聽農村老人間的談話,你還別說,農村老人說的一些話很有道理,意味深長,我在那裡刷新聞,突然看到一個小夥為女朋友做「人肉板凳」的現象,老人思索了一下,然後就說出來了,原話是「再累莫坐『人肉凳』,再餓莫吃墳前供」,我倒覺得這句話很在理。
  • 俗語:進門與妻不同床,出門不拜丈家墳,為啥?女婿不能上墳嗎?
    俗語:「進門不與妻同床,出門不拜丈家墳」的意思很簡單,女婿去到老丈人家不要和妻子同床睡覺,出門不要去祭拜丈人家祖墳。這些習俗在現代社會可能聽起來很怪,但在當時社會沒有問題,是特殊時期形成的習俗。
  • 清明節說清明
    「清明前後,安瓜點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等是人們最常提及的諺語。此外,有些諺語中雖提到清明節或寒食節,但仍然是從節氣和節令角度來講述的。「春到寒食六十天,丟下籃兒七十天」指立春到清明六十天,再過七十天,就可收麥。「風吹十六燈,雨打清明墳」,指正月十六颳風,往往會清明時節下雨。這些諺語多與農事相關,屬於農時節令諺語。
  • 左腳清明,右腳重陽,今天伸左腳
    又是一年清明節        說到清明,除了使人想起「清明時節雨紛紛」或者「路上行人慾斷魂」,要不就是想到《鹿鼎記》裡周星馳的韋小寶腳底板下的「清明」。康熙:清明?!太后:另一隻腳就是「反」同「復」。加起來就是大逆不道的「反清復明」四個字。康熙:把另一隻脫下來。
  • 老話說:清明上墳,前三後四,左五右六,什麼意思?古人智慧之處
    清明節是什麼日子,為什麼一定要快樂,一定要開心呢?當下的確有一部分文化,我們不能稱之為文化,我們只能說一部分思想認知。他們認為只要是過節就是快樂的,只要是過節就是開心的。
  • 俗語「地空不葬墳,天空不起屋」,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時尚芐」,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
  • 俗語「門前墳,屋後水」,什麼意思?其實後半句才是重點
    從古至今,老祖宗給我們留下了許多經典的俗語。這些俗語流傳千年,有著不俗的大道理。在生活中,還能聽到不少建房子的俗語。不知道大家聽過這樣一句俗語沒有「門前墳,屋後水」,什麼意思?這句俗語從字面上來看,就是說在給自己建造房子的時候,不要選擇門前有墳的地方,更要避開屋後有河流的地方。老祖宗為何要這樣說呢?接下來我們就一起來看看。先說說「門前墳「,在建房的時候,很多人都不會選擇修在墳地。門前有墳地,這是大忌,墳地就代表著埋死人的地方,不管是以前還是現在,這都是非常不吉利的。每天一出門,看見一片墳地,是一種什麼感受?
  • 俗語「三十如狼,四十如虎,五十男人像把土」,古人說的是啥意思
    在淳樸的農村地區,流傳著一種通俗易懂的語句,這種語句就是我們常說的俗語。俗語因其通俗易懂的特點,在廣大人民心中倍受歡迎,無論一個人的社會地位如何,他總能說出幾句俗語。俗語是老祖宗根據生活經驗,總結下來具有深刻哲理的語句,牢記俗語更是可以讓我們在生活中規避風險,更好地走上成功之路。今天我們要和大家分享的這句俗語,正是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關於人生階段的俗語,它就是「三十如狼,四十如虎」。
  • 俗語「門前墳,屋後水」,下半句才是精華所在,生活中要多多留意
    比如這句俗語「門前墳,屋後水」,它看上去充滿了封建迷信色彩,但是我們仔細研究其中的深意,就會由衷的佩服老祖宗的智慧,那麼這句俗語到底是什麼意思?所謂「門前墳,屋後水」,是老祖宗告誡我們:在給自己建造房子的時候,不要選擇門前有墳的地方,更要避開屋後有河流的地方。
  • 陳家人為什麼要拜祖宗?拜祖宗到底拜的是什麼?
    我們早晨禮拜四方,禮拜自然萬物,是為什麼呢?就是想通過禮拜的動作、敬畏的心理讓我們內在生出精神來。精神就是通過心理的活動而產生的,如果我們內在沒有用心,精神就生不起來。如果我們早晨禮拜的時候身在心不在,那不就相當於在做伏地挺身嗎?所以我們禮拜的時候,要以一顆至真至誠的心,不然都是無用功,所做的一切都沒有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