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4月4號,是2020年清明節,一早就颳起了大風。在墳前祭奠父親的時候,忽然想起有句俗語是這麼說的:「清明颳了墳前土,莊稼佬白受苦」,這句語在我們河北家鄉流傳的非常廣泛,人們都非常在意清明這天刮不颳風。
這句俗語說的是如果清明這天的風非常大,將墳頭的土刮起來的話,那麼農民這一年的收成就會比較差,莊稼人家的辛苦就白搭了。也許這種說法我們可以不用全信,但是我覺得還是非常有道理的。
眾所周知,二十四節氣是中國古代天文學家和勞動人民在生活和生產實踐中總結出來的氣候規律,適宜地反映了一年四季氣溫、物候、降雨等方面的變化。
每到清明,氣溫逐漸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播種的好時節。所以清明對於古代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俗語:「清明前後,點瓜種豆」,說的就是當時的時令。
農村俗語都是勞動人民智慧的結晶,指導農業生產,對生活和發展都有借鑑作用。再比如這句「清明風颳墳頭土,淅淅瀝瀝四十五",說的是清明節這一天,如果颳起大風,預示以後的日子就會不斷的下雨,一直下個四五十天,當然,這裡的四十五天只是起修飾作用,表明清明過後將是多雨天氣,淅淅瀝瀝的雨會持續很長時間。
清明小麥拔三節,春灌澆麥正當時,這個時節小麥正撥節、孕穗、揚花、授粉、灌漿、壯籽粒的時候,需要陽光多、溫度高。 持續的颳風下雨不僅會颳倒小麥,而且雨水會衝洗花粉,造成小麥授粉不好,秕籽多產量低。有句俗語這麼說:"莊稼開花旱,產量減一半;莊稼開花澇,穗小籽不飽」。
其實,我國北部地區清明時節降水仍然很少,對開始旺盛生長的作物和春播來說,下雨就顯得彌足珍貴,「春雨貴如油」說的就是北方,這些地區要在蓄水保墒的同時,適時進行春灌,以防止春旱的威脅。
在過去農耕時代,人們靠天吃飯。每到春天青黃不接,人們挖野菜、吃樹皮艱難度日。盼望麥收的心情可想而知,本來春雨很少的北方,清明過後持續颳風下雨的天氣造成小麥欠收,無疑會使老百姓的日子冰上加霜,出現「清明颳了墳前土,莊稼佬白受苦」的記憶,實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