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語:進門與妻不同床,出門不拜丈家墳,為啥?女婿不能上墳嗎?

2020-12-23 騰訊網

在我國不同地區的習俗不同,要尊重地區和民族差異。去到新地區,最先要了解的就是習俗,不然就會鬧出笑話。即使不能接受某些習俗,也要尊重,不要引發矛盾衝突,帶來不必要麻煩。

俗語:「進門不與妻同床,出門不拜丈家墳」的意思很簡單,女婿去到老丈人家不要和妻子同床睡覺,出門不要去祭拜丈人家祖墳。這些習俗在現代社會可能聽起來很怪,但在當時社會沒有問題,是特殊時期形成的習俗。

進門不與妻同床

女婿和妻子結婚肯定要去老丈人家,以前社會去到丈人家夫妻的確不能同床,原因有二:一是單個家庭的人數量大,房間數量小,沒辦法讓女婿和妻子單獨房間,只能讓女婿和丈人一起睡;二是女兒外嫁後和家人分別,女兒和母親住才能了解到女兒的婚後生活,同性之間容易交流。普通人家的房子不比大戶人家,當時社會兩個人住一個房間很奢侈。

現代社會則不用講究這些,家庭中有足夠的房間,女婿和妻子自然能同床睡。而實際上,現在依然有很多家庭堅持著這個老傳統,女婿進到家不讓和女兒同房睡。

出門不拜丈家墳

俗語意思不是說女婿不能去老丈人家祖墳祭拜,而是說無事不要去祭拜。原因有二:一是上墳要在特殊時間節點,比如清明和重陽,不在節日的話祭拜祖先沒有意義,而女婿來的時候應該都不能滿足祭拜時間要求;二是女婿去燒紙外界的人會說三道四,村裡人會說閒話,會認為家裡沒有人。女婿一般情況下是不到妻子家祖墳上墳的,但特殊情況就除外,比如家中無男性。

我國傳統社會中,人們宗族觀念很強,祖墳是凝聚家族人的紐帶,外人去拜祭祖先旁人會有閒話。如果不在乎別人的說法的話,就沒有任何問題,不要太在乎旁人說法,自己覺得可以就行。上墳祭祖是我國孝文化的傳承,女婿去祭拜自己妻子的祖先道理強行得通。

現在是新時代,要用新的觀念去看待上墳祭祖這件事,一個女婿半個兒,家裡有事女婿能幫就要幫。女婿幫丈人家忙要注意三點:一是範圍,能幫就幫,比如上墳祭祖就最好不要參與;二是尺度,不要深度參與丈人家的事,可以幫耕地,但地的產出是要歸丈人家;三是理智,始終都要記住裡外有別。

俗語:「進門與妻不同床,出門不拜丈家墳」真實地體現了當時社會的現狀,即保守和傳統,保守是對傳統觀念的守護,傳統是待人待事的尺度。在現代社會,要取其精華去其糟粕,不能全盤接受老社會的做法。

相關焦點

  • 農村俗語「荒田不讓女婿種,丈墳不讓女兒上」啥意思?老農這樣說
    這幾天因為老丈人家閒置耕地的事情一直和媳婦鬧彆扭,因為今年打工的行情確實不好,筆者選擇留在家裡種地,因為種的是玉米,趕上了今年玉米行情好,今年算是比打工要強一點,而且現在農村種地都是機械化,幹起活來也沒有以前那麼累,想著這玉米行情好,老丈人家還有近10畝地近兩年也不怎麼種,於是想著讓媳婦跟老丈人商量
  • 清明節上墳習俗知多少: 女的不能在清明節上墳 是真的嗎
    各地清明節上墳的習俗不盡相同。   一、清明節女兒能上墳嗎   「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等封建思想,導致清明節祭掃只能由男性參與,出嫁女是絕不允許回娘家掃墓的,因為除了對先人不敬,更重要的是出嫁女會「扯娘家的風水」。
  • 解讀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
    流傳下通俗易懂的俗語,它們帶著一點點玄幻的色彩,其中有趣的故事,可以讓孩子在聽故事的時候,學會很多人生道理。今天小編來說說對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逢九出門空手回」的理解。02"七不出門"的解讀1、「七」諧音同「妻」,中國傳統意識認為,女人主內男人主外,故有把女人稱為"內人
  • 俗語:「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有水早搬家」,為啥這樣說呢?
    導讀:俗語:「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有水早搬家」,為啥這樣說呢?在農村一直有很多的俗語俗語:「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有水早搬家」,為啥這樣說呢?被流傳多年。這些俗語歷經多年一直流傳到現在,也側面的說明其中是有一定的道理存在的。這些俗語可謂是無所不至,不論是一些平時不注意的細微事物,還是一些人生哲理,俗語都有很多細緻入微的描述。其中關於農村宅基和房屋的俗語不在少數,這也很少衣食住行不可缺少的元素下,俗語自然而然的數量就會多了起來。有的關於房屋的俗語老話隨著時間的流逝確實變得可有可無,但也有很多的房屋俗語直到現在,依然被大家津津樂道。
  • 「不犁丈人田,不娶活漢妻」什麼意思?
    其實,農村俗語如果死摳字面的意思,就會偏離俗語的真實用意,很難理解俗語想要給人們講明的道理。「不犁丈人田,不娶活漢妻」,此句俗與其他的俗語類似,採用一種比喻的手法,告訴人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男人不能只寄希望於種別人的「耕地」,或者依靠別人種的「耕地」生活。娶妻也是同樣的道理,不能娶他人之妻,也就是有夫之婦,到頭來只能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 農村老人常說,清明上墳有講究,3條禁忌不可碰,你知道哪些?
    其中在民間清明節上墳的風俗也是源遠流長,幾乎也是在各地區都共有的一傳統風俗。正如俗語所言:「十裡不同風,百裡不同」,不過在一些傳統風俗方面的講究卻有著很多的相同之處。在筆者家鄉這邊清明節的春祭禮俗,其中的也是有著一些講究,小時候,對於這些講究,農村的一些長輩們也都會反覆叮囑年輕人,一定不要去觸犯。
  • 臨近中秋,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人為啥不能拜月?
    今天為你帶來的是:臨近中秋,俗語「男不拜月,女不祭灶」,男人為啥不能拜月?現在有越來越多的人羨慕起農村的生活,一方面是因為目前農村得到長遠發展,跟城市的差距在減小,另一方面則是農村的自然環境比城市更好,保存的傳統也更多,更有人情味。經常在農村生活的人,可能都隔三差五地聽到很多俗語、老話,大多都是從村裡的老人口裡說出來的。
  • 農村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是啥意思?為何逢八不能歸家?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俗語是和我們的生活有關係,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七不出門,八不歸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
  • 農村俗語:「拜三不拜四,拜四要出事」,說的是啥意思?
    擁有五千年文化底蘊的中華民族,各種民俗活動也是各種各樣,譬如已經臨近的春節,與其相關的活動還有貼春聯、吃年夜飯、熬年、拜年等,但是作為文化底蘊豐厚的中華民族,這些民俗活動只是一部分而已,除去民間傳統的習俗之外,還有一種特殊而低調的文化傳承,那就是民間的俗語。
  • 俗語「正月蛇進門,發財不費神」,正月蛇進門真的好嗎?答案來了
    但是也有特殊情況,比如在正月時蛇已經爬出洞,在農村關於這個怪象有句俗語,那就是「正月蛇出門,發財不費神」,那麼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有沒有道理呢?正月蛇進門,發財不費神的意思是,在正月時如果有蛇爬到自己家的話,那麼便意味著今年的家裡的財運比較好,發財不費勁。
  • 農村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沒錢不娶活漢妻」,為啥?有道理嗎?
    到底:農村俗語「有錢不買河邊地,沒錢不娶活漢妻」,為啥?有道理嗎? 過去的農村跟現如今可大不一樣,過去的農村幾乎沒人外出打工。現在的農村跟過去已然不同,種地反而成為了副業,主要的收入來源是每年的外出打工,所以也有村民說,自己到底屬於什麼身份呢?說是農民吧!自己不種地,說是城裡人吧!自己也沒有城市戶口也沒有穩定的工作和收入來源。
  • 農村俗語「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水坑早搬家」啥意思?老話在理嗎
    自古以來農民對蓋房子這件事情就特別重視,因為一座房子的蓋成不僅要花費一家人大半生的心血和精力,房子寄託了全家人的希望,所以人們在蓋房子時,從選址到建成,處處有很多講究,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就是關於房子選址的禁忌:門前老墳住千年,屋後有水早搬家,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話還在理嗎?
  • 俗語: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是什麼意思?漲知識了
    農村俗語「出門看天色,進門看臉色」很有意思,它把天氣和人際關係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可不是這樣麼,我們每個人生活在這個世界上,出門的時候肯定要看看天氣呀。天氣如果陰沉沉的,我們就得帶上一把傘;天邊烏雲翻滾,就預示著暴雨來臨,我們就得帶上雨衣。
  • 父輩不在了,孫子能不能給爺爺上墳?有哪些傳統風俗?
    有人問一個很奇怪的問題,父輩不在了,孫子就不能給爺爺上墳了嗎?這個問題,我不知道是不是代表一部分人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迷失,才產生如此的困惑。那我就告訴你,按中國古老的傳統風俗,父輩不在了,孫子能給爺爺上墳,也能給爺爺以上的祖先上墳。
  • 農村俗語:「墳後莫有樹纏藤,墳前莫有桃花紅」,是啥意思?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墳後莫有樹纏藤,墳前莫有桃花紅」。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雖然認真思索了老白天,但還是沒有能夠思索出這句俗語的意思來。於是,便向一位老農進行了請教,老農告訴我說,這句俗語的意思是這樣的:一、墳後莫有樹纏藤所謂的「樹纏藤」,也就是指有藤狀植物纏繞在墳墓後邊的樹木上。迷信的說法認為:一旦有藤狀植物纏繞在墳墓後邊的樹木上,就會對家人產生不好的影響,容易使家人出現上吊自殺的現象。至於說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估計誰都講不清楚。反正,迷信的說法是這樣認為的。
  • 俗語「脹死的女婿,飢餓死姑爺」是什麼意思?你一定感同身受
    「脹死的女婿,飢餓死姑爺」這是古代的一句俗語,多數人會有這樣的疑問?「女婿」和「姑爺」指的是一個人,即女兒的丈夫,如此看來,俗語的意思豈不是前後矛盾?其實不然,在古代「女婿」和「姑爺」的稱呼有一個特定語境,不是隨便能稱呼的。女婿是指女兒的丈夫,官方稱謂「乘龍快婿,東床婿、金龜婿」等。
  • 民間俗語:「門前墳,房後水,家敗人散子不歸」,啥意思?
    從古至今,建房都是一件大事,不可當成兒戲,無論是達官貴人,還是普通百姓,都會在蓋房子上非常用心,正常情況下,一處房子能住幾十年,不同於其他物品,所以格外重視。千百年來,古人根據蓋房子的經驗,總結出與之相關的俗語,其中不乏涉及風水學的,經過口口相傳,這些俗語流傳到今天。
  • 俗語「脹死的女婿,飢餓死姑爺」這是什麼意思?
    比如,叔叔伯伯叫侄女婿,舅舅叫外甥女婿,爺爺叫孫女婿,外公叫外孫女婿等等。而姑爺的稱呼,在不同地方就有不同的說法,屬於不同的輩分,不能混稱。1、姑爺的不同稱法姑爺,漢語解釋為姑父。爺,漢語的本義指父親或父親輩男子。古代我國不管是南方,還是北方,都稱父親為爺。
  • 農村俗語「天空不起屋,地空不葬墳」是啥意思?老話還在理嗎?
    在農村流傳著很多朗朗上口的俗語,這些俗語都是老一輩的人們在生活和勞作中總結出來的經驗和教訓。俗語的覆蓋面很廣,其中有很多是和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比如今天要說到的俗語「天空不起屋,地空不葬墳」,這句俗語是什麼意思呢?老祖宗的話還在理嗎?
  • 「姑爺進門,小雞斷魂」,這句話有何含義?做丈母娘的心裡都懂
    假設沒有這些俗語,那我們的語言可能就少了很多趣味,到處都是大白話,或者是留存於古籍中之乎者也的文字。當然,歷史是無法假設的,同時也告訴我們,這些俗語無論是在什麼年代裡,都不會磨滅。其中,有一句這樣的俗語,可能大家都聽說過,那就是「姑爺進門,小雞斷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