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覽蘇州古城,你一定會看到一座高塔,它在低矮的古城中顯得氣勢磅礴,仿佛在與日月爭輝,那是北寺高塔。
北廟,位於報恩寺內,是一座有1700多年歷史的古寺,始建於三國時期,由孫權母親捐資建造。東吳戰馬奔騰,孫母被譽為英雄,她才貌雙全,家境富裕,嫁給了孫堅,生下了孫策和孫權兩個兄弟。
在孫堅死後,她含辛茹苦地養大了兩個兒子,正因為如此,孫權才為母親建了這座塔,叫做「報恩寺」,以報答母親對他的恩情。
現建於南宋,高76米,是一座八面九層樓閣式磚木建築,南宋紹定二年(公元1270年)的《平江圖》碑上有此塔的記號。
難以想像一座宋塔竟能躲過層層戰火保存至今,磚結構還是6層以下的宋朝之寶,7層以上的明代之寶,塔身結構包括外壁、迴廊、內壁和塔心室,為研究宋塔提供了一個重要的範例。
由北寺塔出地鐵口,便可看見這古樸的廟宇,蘇州人是仁慈的,在寸土寸金的古城,也給報恩寺以廣闊的空間。本來想買票的,沒想到店員把我直接放了過去,這幾天去蘇州逛廟宇,幾乎都是免費的,可見這個城市的良心。
報恩寺是蘇州最古老的寺院之一,香火鼎盛,香客雲集。進門不遠處,看見一面假石佛像,胖頭大耳的彌勒佛笑了,他手裡拿著佛珠,總是笑嘻嘻的,好像什麼事都不能操心。
後來就是報恩寺了,蘇州人稱之為北寺。在蘇州有兩座著名的塔,城外是虎丘寺塔,在這裡發現了蘇州博物館鎮館之寶,城內是北寺之塔,比較起來,蘇州人對這座塔的感情最深。
為保留舊城風貌,蘇州市區建築嚴格限定高度,不得超過24米,僅北寺塔為例外,76米高極為顯眼,莊嚴肅穆,巍峨壯觀,是舊城中最高的建築。
北寺前可升上塔頂,站在塔尖可眺望整個蘇州城,古城的風貌和紋理清晰可見。差不多每個蘇州老鄉都曾登上北廟的塔樓,也是第一次在塔上看到家鄉的全景。本地有個梗,外地人問這是什麼塔,蘇州話說不是塔,說不是塔。
望著北寺往東走,在禪院裡遇見了一面著名的「張士誠功德碑」。為元末明初割據江南的張士誠,自封為吳王,這面碑文是當時的大富豪沈萬三送給張士誠的,目的是為了討好張士誠。
整個碑體以青石為材料,描繪了張士誠與元使伯顏會面的過程。有意思的是,在張士誠被朱元璋滅了之後,沈萬三怕這石碑會給他帶來麻煩,就把碑文抹去了,原來的那塊空白就是原來的那塊。
報恩寺十分寧靜,沒有商業氣息,有著千年古剎的靜謐與寧靜,惟一的遺憾就是塔不上。如果能夠重新開放登高,放眼蘇州古城,也許可以讓蘇州多出一個網紅景點。
位於江蘇省蘇州市姑蘇區人民路,不收門票
交通:乘地鐵4號線,可以到北寺車站下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