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視經典「翻紅」,是巧合還是必然?

2020-12-26 央視網

  由叢珊、朱時茂等主演的電影《牧馬人》劇照

  何天平

  抗疫期間,響應「少出門、多宅家」的防護號召,一段「特殊」的家庭生活催生出空前的影視文化需求。而在新劇停播、新綜停錄、院線撤檔的非常態狀況下,不少老劇、老電影則成為「合家歡」的主要娛樂:大多數電視平臺、在線視頻網站採取了重播、置頂推薦等方式重回經典,就連包括抖音等在內的短視頻社交平臺上也流轉著大量經典「考古」為人們所津津樂道。

  當然,這樣的文化現象並非近期所獨有。事實上,過去兩年間活躍在大眾視野中的影視經典不勝枚舉,且傳播對象體現出非常顯著的年輕態特質。年輕人熱衷於「往回看」,這構成了一個頗有意思的影視文化景觀:曾經流行的經典再度化身為今天的流行,這些「未曾遠去的美麗」或言重新被賦予時代意義的文化,我們應當如何來審視?

  「回憶濾鏡」背後,是不言而喻的共情基礎

  「回憶濾鏡」這個詞,早已長大成人的80後、90後受眾並不陌生。在越來越快的生存節奏裡,有意識地「逃」回過去變成很多當代人一種有效的心理代償機制。也是在如此情況下,回憶被覆上了一層又一層溫柔的高光,想像性地構造出了「生活在別處」的紓解通道。

  處在轉型期的社會,結構性地再現出這樣的社會文化心理特點,也為其提供了整體性的現實依據:「回憶濾鏡」的浩大聲勢並非無根之水,恰是深植於社會文化變遷脈絡中的一種必然結果。而在可被大多數人所共享的集體記憶中,影視文化的痕跡又是最為濃墨重彩的——還有什麼能比我們看過的電影、劇集、節目更足以來充分闡述印跡在一代人身上具有普遍性的文化認同和精神世界?

  更重要的是,這種底色常談常新。如同曾經流行過的喇叭褲、回力鞋在近些年重回社會生活,國潮崛起之下的「復古」本身就代表了一種頗具後現代狀況的流行文化。時尚界很早洞察到了這一點:奶奶輩的潮流今天也可以很時尚,這種時尚復古風潮被稱作Granny Chic。就像是老式開衫、燈籠褲等成為T臺新寵那般,那些活躍在數十年前的影視文化,今天看來也同樣有不落於時代的光芒。

  在B站、抖音等年輕人聚集的長短視頻平臺,基於「回憶濾鏡」的影視經典「翻紅」層出疊見:有三十餘年前的老電影《牧馬人》憑藉一句「老許,你要老婆不要」被推上熱門,就連片中演員朱時茂都現身回應;有憑藉鬼畜視頻、表情包再度走紅的「嘉靖海瑞CP」(《大明王朝1566》)、風流洪世賢(《回家的誘惑》);也有通過劇情「考古」重新解構出得以溝通現實的新關聯,如「反PUA鬥士」陸依萍和「渣男」何書桓的人設重建(《情深深雨濛濛》),再如憑藉#劉星家究竟多有錢#(《家有兒女》)、#佟掌柜教你人生道理#(《武林外傳》)登上熱搜,這些經典劇目引發眾人樂此不疲地細摳臺詞、爬梳細節;還有以《我們的歌》為代表的「復古」音綜,記憶中的華語金曲及其背後故事都被節目加以召喚,華語樂壇曾經的人聲鼎沸和無數高光時刻重回現實。

  去年底,有平臺基於其經典專區上線以來的數據發布「90後沉迷看老片」調查報告,數據顯示有上億的用戶人均追「經典」一小時以上,90後佔比逾40%。在這些熱門經典中,上述活躍在社交平臺上的翻紅劇亦有體現,觀看行為和討論熱度之間得到互相確認,也側面提示影視經典變成今天的流行文化已不僅僅是一種局部的文化氣候。

  流行文化的生產,顯然不止於在共時的意義上,其歷時性的價值也有強勁的穿透力。尤其在網際網路崛起的若干年裡,人們進行文化消費的空間早已從匱乏走向過剩,這意味著並非新創造的文化產品就必然有足夠的吸引力,大眾會根據自己的偏好和經驗來選擇性接觸更匹配自身需求的內容——在這個層面上,為「已被驗證過的經典」賦予新鮮的主旨意義,這既體現了一種不言而喻的共情基礎,也釋放著大眾對「集體創作」的熱情,業已外化成了一種明確的流行影視文化生產機制。

  次生傳播為流行影視文化提供生長的全新土壤

  當然,僅有社會文化的基礎,要讓經典「翻紅」構成一種廣泛的文化景觀是遠不具有充分性的。何況在這些重新走熱的影視作品中,並不是所有作品都對應著這一世代的集體記憶。例如,以《牧馬人》為代表的老片顯然沒有觸及到主流年輕觀眾的成長記憶。

  換言之,這種以「溯回」式的流行文化生產是體現複雜性的。「回憶濾鏡」的背後,經典與現實所構成的對話空間無法僅用一種共通的情感機制來簡單粗暴地加以解釋。今天的媒介環境和傳播變革勢必提供了一種行之有效的路徑來確認「過去」與「當下」的關聯,從網際網路的土壤裡逐步壯大的次生傳播,是值得關注的一種構造性力量。

  羅蘭·巴特有過「作者已死」之論述,其認為「作者在完成作品的一瞬與作品的關係便宣告結束,解讀權回歸讀者手中」。這個頗為結構主義的觀點,明確了文本在傳播過程中的意義再生產機制。在影像的文化中,這一觀點亦提示著文本編碼和解碼之間客觀存在的極大發散空間,如巴特所言「每一次閱讀即是一次新的寫作」,文本的意義釋出不僅來自於生產者的意志,同樣體現著接受者具有能動性的解讀。

  網際網路的文化則為這種能動性壯大了合理性,年輕人藉此達成了一種自由表達的主張:其對於影視文本的接觸,不再拘泥於「你播我看」的線性傳播邏輯,而擁有了二次創作和傳播的充分空間。上述「翻紅」的影視經典實現破圈傳播,無一例外地借力於諸種新媒體手段的運用,例如依託劇中人物(關係)生成的鬼畜視頻和表情包、伴隨式的彈幕討論等,這些次生傳播文本既是觀眾積極主動參與的再創作,也是受眾解讀空間的延拓,離散著元文本的母題意義,也生成了「過去」的文化表達與今天進行對話的現實條件。

  進一步而言,有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熱衷於參與經典「翻紅」的過程,本質上也透視出今天的「觀看行為」所體現的意義流變:一方面是解構式的文化生產變成這個時代再現流行文化的一種主導性話語,這就不難理解人們從《情深深雨濛濛》裡再解讀出的是人物自省和自救的意味,又或是從《武林外傳》中找到的人生箴言;另一方面,「看」這個動作本身也被賦予了更多其他意涵,例如伴隨式的社交屬性。人們渴望在抽離的虛擬交往中尋求一種共同記憶的經驗,在彈幕裡將齊妃與富察貴人(《甄嬛傳》)的討論調侃為「倒數第二教倒數第一如何成為學霸」,或是流傳甚廣的 「雨女無瓜」(《巴啦啦小魔仙》)表情包引空前關注,作為社交貨幣的流行影視文化,在解構經典的次生傳播中找到了生長的全新土壤。

  經典再流行,優質影像內容的影響力不會缺席

  經典「翻紅」,我們的市場能從中得到怎樣的思考?

  其一,當下部分影視生產面臨產能與產質上的倒掛,經典的斷代構成前提性的狀況。相比上世紀八九十年代中國影視文化屢屢創造的高光時刻,以及留下的無數耐人尋味的精品之作,今天的影視市場不免看著有些不盡如人意。大量湧現的新作不足以撐起一種共同的文化經驗,甚至在審美期待和現實反饋的落差中人們局部性地表現出「寧願循環一部老劇/老片無數遍也懶得打開一部新劇/新片」的心態,藉由「回憶濾鏡」的社會心理讓過去的佳作補償性地充當眼下作為文娛消費和社交談資主力的文本對象。

  其二,未來的流行影視文化,參與式生產勢必會成為其中不可缺席的一種關鍵力量,這不僅是變遷中的文化特點決定的,也是變遷中的傳播環境決定的。觀眾的二次創作和次生傳播充分體現著網際網路的能動性,人們為「觀看」這一行為添加的註腳,早已有別於若干年前的意義。這也意味著創作者完成前端的創作後,也理應重視後端的傳播工作,提煉話題、借力短視頻等新媒體文本,讓用戶作為一個全新的主體介入影視文化的意義生產,這不僅對經典「翻紅」是有效的,對所有優質的作品都會是錦上添花的。

  其三,播出平臺的特質和傳播路徑,是不容忽視的重要參考要素。相比傳統電視和院線作為播出埠體現出的「有限選擇」特點,網際網路去中心、分化的傳播路徑能夠在很大程度上影響內容傳播和解讀偏向。以《大明王朝1566》為例,這部經典電視劇在2007年的電視首播僅有不到0.5%的收視,社會聲量和反響也平平,變成國劇歷史中的一枚「遺珠」;而在十年後的視頻網站重播中,B站的青年文化助推其光芒重現:上線三天播放量超1600萬。如今再來談論中國歷史劇,更年輕的觀眾也不會忘記《大明王朝1566》是存於其中頗為閃光的經典一筆。

  無論在經典「翻紅」的意義上,或是新劇創作與傳播的啟示上,這三點都是值得繼續推敲的;但無論如何變化,優質影像內容的影響力可能會遲到,但一定不會缺席。

  (作者為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研究生)

相關焦點

  • 《牧馬人》等影視經典「翻紅」 是巧合還是必然?
    當老電影《牧馬人》在今天憑藉一句「老許,你要老婆不要」被推上熱搜——  影視經典「翻紅」,是巧合還是必然?  何天平  抗疫期間,響應「少出門、多宅家」的防護號召,一段「特殊」的家庭生活催生出空前的影視文化需求。
  • 母女聯名發論文的巧合與必然
    但很顯然,無論真相如何,聯繫到整個事件中太多的「巧合」之處,此事不讓人產生聯想和質疑,或才是不正常的。18歲的高中生,能以第一作者身份寫就一篇學術論文,這在同齡人中實屬鳳毛麟角。這意味著她必然受到更多的關注;恰巧的是,與其聯名發表論文的不是別人,而是其母親,且母親的研究對象又與這篇論文屬於同一領域。更巧合的是,發表論文又是該女生獲得自主招生考核資格的兩所高校設置的優先錄取條件之一。
  • 網劇、網綜的走紅,是偶然還是必然?
    >以前覺得上星的電視劇才是大眾影視文化傳播的途徑,但是隨著人們看劇習慣的改變,最初被定義成小眾傳媒的網劇網綜也開始一種普及文化的絕妙途徑。>和《白夜追兇》不一樣的是,《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可以說是一部靠「捧」而紅的影視作品。
  • 動圖宇宙|處處吻、這就是愛嗎……多少經典老歌翻紅成爆款!
    楊千嬅的經典粵語曲目《處處吻》!《處處吻》"大笑姑婆"估計也沒料到這首歌居然能在2020重新翻紅。這首廣東80、90後一代的K歌必點粵曲,經過鬼才網友們熱情的二次創作,已經被翻唱、混剪了數百個版本,適用於吐槽各行各業的生活。
  • 大秦賦:項燕自殺後21年,項羽自殺,這是巧合還是宿命的必然
    他是項燕的孫子,楚國的貴族,最終這句詛咒還是應驗了,秦最後還是亡在了楚的手裡,末代秦王被項羽所殺,也算是替爺爺報了仇。但歷史的詭異之處就在於,項燕發出了對秦國的詛咒,但自己也似乎是受了詛咒,項燕自殺了,沒想到21年後,自己的孫子項羽也自殺了。
  • 網劇成演員翻紅機,「演技派」的春天來了?
    而演技派投身網劇,是被市場裹挾的結果,還是行業變革的開始?《大宅門》《走向共和》那些被成為經典的作品,無不是由實力派演員擔綱。這些當時成名的頭部演員,在人們選擇不多的時候,成為霸屏電視機的國民演員,有的則憑藉其知名度逐漸轉向大熒幕,成為「電影專業戶」。
  • 他演的「項羽」成一代經典卻戲紅人不紅,現48歲的他還能翻紅嗎
    胡歌因為這部劇中再次紅上天際,女主白冰也成功進入觀眾的視野,有人稱她是京圈四大美女之一,與景甜、韓雪、甘薇齊名,但在這部劇之後慢慢淡出了,直到最近參加了芒果臺錄製的《乘風破浪的姐姐》才又讓觀眾get到她的魅力。
  • 老歌《那女孩對我說》重又翻紅,經典從沒有固定的標準
    這首15年前的老歌重又翻紅,不只因為翻唱版本多麼動聽,而是歌裡傳遞的情感從未消失。《那女孩對我說》的詞曲作者不是黃義達,但卻是根據他的情感經歷所作,所以,這首歌一定意義上也是演唱者本人的感情訴說。詮釋一段未曾開始的單戀,歌中的旋律沒有低沉哀怨或不忿鏗鏘,歌詞中也並未直接透露出心動或遺憾,但就是憑著真情實意地表達,這首歌依然引起了無數人對過往情竇的共鳴,且打破了時間的界限。
  • 經典推薦:高質量豆瓣高分電影影視(喜劇篇)
    一部好的影視作品,必然有引人深思的思想內核。一部經典的喜劇片必然是通過喜劇的敘事手法,讓大家在快樂的觀影途中思考人生價值。僅有搞笑,沒有內核,只能是爆米花電影,難以讓人銘記。話不多說,各位小夥伴往下看。
  • 翻紅演員,真能迎來事業第二春嗎?
    從郭京飛到張一山,再到潘粵明,會發現一個「巧合」——都是因爆款劇翻紅的演員。 這是應驗徐崢那句「好演員的春天來了」,還是光鮮背後暗藏危機?沉寂後重返觀眾視野的翻紅演員們,真的迎來事業第二春了嗎?  2017年出品、時隔兩年登陸浙江衛視周播劇場和優愛騰的《重耳傳奇》,原本四番為人抬轎的張一山,在宣傳時卻變成這部大男主劇的男二號。
  • 是巧合還是必然?
    還是選擇跟正義良知正神在一起?真正的考驗在紅塵生活,一個修行了幾十年的人,臉上依然看不到一絲笑容,讓人看不到一點希望,這種修行是對聖賢經典的侮辱,必下無間地獄,更是對自己高貴靈魂的無盡踐踏!你的生活就是你的道場,就是你的壇城,生活還沒搞定,跑再遠都毫無任何意義。與其說修行是「打坐念經」,還不如「吃喝拉撒」來的更加真切,生活都搞不定,談修行都是對聖賢的褻瀆!
  • 大眾「Mission T」巧合「翻紅」的背後,能否打通迪斯的續約之路?
    而「巧合」的是,沃爾夫斯堡工廠正位於下薩克森州。很難說,這裡沒有迪斯的私心。畢竟現在對於這位CEO而言,想盡一切辦法衝破牢籠,掙脫權力的枷鎖,或許是他最想做的事情。但,還沒等到那一天的到來,下薩克森州總理Stephan Weil便率先提出了異議。他希望大眾能夠一碗水端平,並指出「沃爾夫斯堡員工的未來必須要有保障。」
  • 好久不見,《少年包青天3》公孫策中年翻紅,在白宇新劇演流浪漢
    《少年包青天3》公孫策變大叔,在白宇新劇演配角,好演技助翻紅最近在追《沉默的真相》時突然發現原平康刑偵大隊長朱偉(當初這個系列是由任泉塑造公孫策這一角色過於經典,所以趙陽版公孫策上線後還是有些爭議,即便第三部評分不如前兩部,這個角色依然成為趙陽演藝生涯高光時刻。
  • 張含韻:15歲爆紅身陷緋聞,沉寂16年再次翻紅,曾認華仔乾爹
    張含韻:15歲爆紅身陷緋聞,沉寂16年再次翻紅,曾認劉德華當乾爹因《超女》出道在張含韻15歲的時候,就報名參加了《超女》,這個類似選秀節目在當時還是非常火爆的。這時候不得不提一下對她幫很多的劉德華,兩人的緣分正是非常巧合。
  • 在翻車簡單翻紅難的娛樂圈,過氣藝人怎麼才能翻紅?
    難怪有藝人感嘆「翻車比翻紅簡單」!說到翻紅,知名演員王珞丹曾半夜發微博詢問「有尊嚴的翻紅方法」,於是小編就整理了近年來成功翻紅的藝人,或許他們的經驗可以借鑑一下!雖然沒有大紅大紫,但是塑造了許多風格迥異的經典角色。
  • 靠演技翻紅的他,終成為影視圈的「香餑餑」,屬於他的時代到來了
    靠演技翻紅的他,終於成為影視圈的「香餑餑」,屬於他的時代到來了隨著今年國慶檔《我和我的家鄉》票房大賣後,作為其中一個單元主演的張譯的累計票房也已正式邁入中國電影「百億票房」男演員的行列,終於這個演技出色成熟的戲骨終於還是藏不住了
  • 《與青春有關的日子》14年,幾個主演有的已沉寂,有的又突然翻紅
    如今已經過去14年,劇中那一群演員有的已經沉寂,有的依然活躍,還有的近期突然又一次翻紅。接下來,我們一起來看看吧:佟大為飾方言佟大為在劇中飾演男一號方言,他嘴皮子功夫相當厲害,整個故事就是圍繞他的回憶開展的。佟大為在當時已經很有名氣,也是劇組最先定下的演員。
  • 哥哥》陳志朋:還能翻紅嗎?
    綜藝《追光吧!其他29個姐姐裡,年齡比她大的沒那麼想紅,年齡比她小的沒有她咖位大。而寧靜本人,早在一二十年前的影視劇作當中,就有著不俗的表現,也留下了許多非常經典的角色,至今難以被超越。哥哥》,對陳志朋來說當然是一次翻紅的絕好機會。畢竟翻過往的案例,也很有一些有實力的歌手,沉寂多年之後,通過參加了一兩檔熱門的綜藝而身價暴漲,再次活躍到觀眾們的視線當中。既然前面已經有人走過了這條路,那麼陳志朋再來走,應該要顯得相對悠然。
  • 飛輪海四個人,為啥就炎亞綸一個翻紅成功了?
    娛樂圈從來不缺紅人,娛樂圈也從來不缺少試圖靠緋聞翻紅的明星。但靠緋聞翻紅的明星一般有隻兩個結果,一個是名聲掃地,一個是銷聲匿跡。但最近,卻有一個不太一樣的明星出現了,靠著「緋聞」不僅翻紅,而且持續佔據微博熱搜一周有餘。說到這兒,估計大家也知道我說的是誰了,就是「寶藏男孩」飛輪海成員炎亞綸。
  • 有一首歌曲,經常出現在眾多影視劇中,每次出現觀眾「必然」動容
    不少的歌曲,都是為電視劇或者電影專門製作的,但是在我國的影視界中,有一首歌的使用率真的很高,經常在能夠看到出現在影視作品中,可以說出鏡率和傳唱度真的很高!圖片源於網絡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就算這些影視作品和音樂再好,幾乎是沒有在其他的影視作品中運用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