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老王有這麼一種感覺:如果沒有看過一個流行的網劇、網綜,沒有pick一兩個小鮮肉或者新生代演員,就會覺得自己的內心不再年輕。
在時代的飛速發展之下,很多年輕的朋友們都習慣遠離了電視機,哪怕是看部劇都喜歡在電腦、手機或者平板上觀看。
以前覺得上星的電視劇才是大眾影視文化傳播的途徑,但是隨著人們看劇習慣的改變,最初被定義成小眾傳媒的網劇網綜也開始一種普及文化的絕妙途徑。
01
網劇、網綜火一部,「老公」就樂此不疲的多一個。(為了方便闡述,下文的「網劇」均包含網綜)
拍一部網劇就能走紅的概率畢竟也不高,像《太子妃升職記》一樣,有著27億播放量的現象級作品真的不多。
但是一部網劇會火,必有他的「點」。
不是誰都可以站在那個「風口」,因為有很多人可能還沒站上去就已經被「吹走」。
「人設+演技」
網劇自誕生以來,就以門檻低和成本低等「陋習」而聞名與江湖,可《白夜追兇》的出現,重新定義網劇和超級劇集,也重新定義了演員形象。
它給與我們的不僅是劇情的跌宕起伏,還有主演潘粵明「一人分飾兩角」的演技。
更神奇的是,這部開播時幾乎未見什麼宣傳的網劇起初都是依靠「自來水」發家,是開始被觀眾認可以後才開始創意營銷和話題營銷。
當你好的時候,愛你的人自然會出現;當你好的時候,連黑你的人都會懶得黑你。
「甜寵+熱搜」
和《白夜追兇》不一樣的是,《致我們單純的小美好》可以說是一部靠「捧」而紅的影視作品。
校園甜寵劇《小美好》的出現,讓有著188身高的胡一天「蘇」爆網絡,成為2017年的最強黑馬,通告、活動也接到手軟!
但是「換頭像」,「走機場」就能上熱搜的他,在上漲的人氣的同時,卻因為花式熱搜和花式營銷而造成口碑和路人緣雙雙下降。
熱搜的存在證明了你出現過,營銷的減弱也不代表你涼了,胡老師現在需要無關熱搜,而是可加持的作品。
「流量+平臺」
天天熱搜不可怕,因為只要有人願意為你天天「買單」,在粉絲經濟日益成為王道的今天就可以成「潛力股」。
在《偶像練習生》裡重新出道的蔡徐坤,憑藉「平臺+粉絲」的雙重發力,在短短幾個月內就成為了比肩鹿晗,四字弟弟的頂級流量。
據悉,蔡徐坤的粉絲號召力還不錯,「4700萬的斷層票數」換來的c位出道,就是粉絲花費了大量金錢和時間打投出來的。
可是目前只接商演、代言又不打算製作團綜的「百分九少年」,難道是在這18個月裡往「快消品」的道路上馳騁?
02
當年的太子妃有多紅?
從2015年年底開始在某視頻網站更新,僅以上線一個月的數據來說,微博相關話題閱讀量已達到近19億。
並帶動這個視頻網站的VIP數量增長超過50萬,直接收入達到1000萬元以上。(該數據來源網絡)。
可是接下來沒有足以支撐的人設、名氣的過硬作品出來,迅速糊掉也是分分鐘的事。
紅了,是事實,可是怎麼「一紅永逸」,可是每一個正在吹起東風的「網紅們」所需要思考的問題。
「網劇咖變電影咖」
「太子妃」的確捧紅了兩個人,一個是氣質高冷的盛一倫,一個是操著「老公」人設的張天愛。
從《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到《鮫珠傳》,從網劇轉戰到大銀幕的張天愛可以說是完成了從小眾情人到大眾老公的轉變。
有著「拼命三娘」之稱的張天愛在2017年一共拍了7部戲,平常的生活除了工作,還是工作,哪有這麼多的一夜成名,任何偶然都有必然在支撐。
「大銀幕」的好處是身份地位的提升、品牌價值的推動以及媒體公關資源增多,張天愛這麼拼不會沒有理由的。
「影視咖變綜藝咖」
潘粵明不算綜藝咖,但是憑藉《白夜追兇》翻紅後的他就搖身變成綜藝界的新寵兒。
以偏愛潘老師芒果臺為首,從《聲臨其境》、《快樂大本營》、《明星大偵探》再到《嚮往的生活》,拍戲間隔的他會上綜藝保持熱度。
綜藝有增加曝光度,攢人氣,樹立良好公眾形象從而提升商業價值的作用,同時可以用於宣傳新劇,畢竟潘老師在參加綜藝時不忘宣傳《白夜追兇》,並為第二部打基礎。
作品是關鍵,可是宣發也不能落下,尤其是潘老師這種「人肉宣傳板」,走到哪兒都有迷妹的呼聲。
03
演員相當於一個公司的項目經理,作品是其硬實力。
「賣弄人設」也許會給你帶來短期的經濟效益,但是沒有優質作品的保駕護航,人生隨時都可以上一秒看到天堂,下一秒墜入地獄。
網劇不是不好,但是誰都是往愈演愈優的道路走去的,而不是繼續在同類型的圈子裡做自己。
(圖文無關)
不是說網劇走紅不好,我可以接受這種走紅方式,因為到最後真正有實力的人才不會是曇花一現。
只是我目前不接受的是大眾的反應,很多追劇女孩都給我一種網劇堪比洗腦的感覺。
希望每個追劇女孩上一刻都真情實感,下一秒都能自如的脫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