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前的景象與我兩年前所見到的沃柑基地大為不同了。兩年前的冬天,劉冬洋的沃柑基地還剛剛出產,掛果率還不高;如今,這裡到處是橙黃橘綠,金果壓枝。兩年前的冬天,這裡除了耕作的果農,很少見到進園採摘的遊客;此刻,這裡人頭攢動,車水馬龍,雖然疫情還在,但前來採摘的遊客絡繹不絕。
這次接待我們的是劉冬洋的弟弟劉愛軍。劉冬洋專門負責在外面跑市場,劉愛軍則駐守基地,兼顧生產和經營。自3月1日基地復工復產以來,進園採摘人數日增,光每日現場銷售量就達2000斤左右。尤其是這幾天,隨著疫情的減退,加之天氣漸好,大家積聚在心中的壓抑鬱悶在這裡得到了釋放。有自駕來的,也有組團包大巴車來的;有衡山衡東南嶽的,也有長株潭的;三五成群,三三兩兩,在基地的臨時銷售棚提上一空桶,拿上一把專業的修剪,迅速消失在一人高的桔林中了。頓時,果園的上空傳揚著一陣陣呼喊聲和笑聲。「快來,這棵樹的好吃!」「哇,好大一個啊!」「媽媽,我的手拿不了了!」在肚子再也撐不下最後一個沃柑後,大家才不舍地提著一桶桶沉甸甸的沃柑走向臨時搭建的銷售亭。
劉愛軍也是忙裡偷閒地給我們介紹基地目前的狀況。他說,今年是基地沃柑的豐產期,總產估計可達100多萬斤。我記得兩年前,劉冬洋跟我們說,當年的產量預估是7000斤左右。從7000斤到100多萬斤,這是個何等的概念?
他還告訴我們,年前為了滿足春節市場需要,搶抓時機採摘了少部分投放市場。春節後受疫情影響,銷售壓力驟增。縣鄉有關部門了解到基地的銷售困難後,積極採取措施,多方聯繫,通過郵政、供銷社電商平臺、微信等形式幫助其銷售。目前,基地還有八九十萬斤待摘待售。
在這裡,不得不再次提及當年劉冬洋兄弟創辦沃柑基地的背後故事。劉冬洋原本是水果販運大戶,八十年代下海,從北方販運新鮮水果到南方,廣州、東莞、廈門等地都有他的足跡。他帶動家鄉成批人組成水果販運大軍團,生意最大時幾乎佔領半個廣州市場。也賺了不少的錢,成為村裡最早一批致富能人。
這些年,家鄉一年一個變化,特別是水泥路修好了,山區交通方便了,他想回家鄉發展,只是一直沒下決心。這幾年水果市場不斷變幻,前幾年是冬棗俏,現在是沃柑香。有一次他在廣西向一家沃柑園主下定金訂購還在樹上未採摘的沃柑,由於當時帶的現金還差一點點,而被園主拒絕。結果該園沃柑迅速被別的販運戶搶走。
這件事促成了他下決心回來發展。家鄉黨委政府滿腔熱情地歡迎他回來,鄉村幹部幫助他做好土地流轉工作,2014年流轉了1000畝,完成果園相關基礎設施後,2015年初種下第一批苗,如今五年過去,瓜熟蒂落,豐收在望。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他們兄弟始終沒有忘記自己致富的同時,要帶領全村百姓尤其是村裡的貧困戶脫貧致富。劉愛軍告訴我們,今年一開春,基地就與村裡密切聯繫,一道將沃柑苗和果肥送到想栽沃柑的貧困戶家中,並派技術人員上門指導栽種。還有在這裡打工的,僅3月份以來,貧困戶來基地採摘幫工就達近100人次。
在果園,我們遇到了該村的貧困戶譚冬青,他一吃完早飯就到基地幹活了,人流量大的時候就幫忙賣沃柑,人不多的時候,又跑到果園去採摘。他說,自從去年在基地上班以來,基地不僅給他開出了兩三千元的月工資,今年又給他送了沃柑苗,看到基地目前紅火的狀況,他靦腆地笑著告訴我們,今年打算自己也種上一畝,少說一年也可以賺個六七千吧。
在回來的路上,望著不遠處拔地而起的吐霧峰,不由感慨,龍鳳村的沃柑基地就如同這吐霧峰一般,突兀顯目,一枝獨秀,在脫貧致富的道路上帶領村民不斷前進!
如需購買沃柑,可電話聯繫:
劉冬洋 15116876788
劉愛軍 17773442998
文:李 慧 圖:李 慧 顏益平
(歡迎分享轉發,公眾號轉載須經許可)
「衡山微友」微信公眾號旨在為微友提供一個分享快樂、交流收穫、發現美的生活化、個性化、本土化平臺。發稿要求原創、合法、別致、有料。歡迎關注、交流、投稿。
投稿郵箱:1183303578@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