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化血紅蛋白天天看,但你真的了解它嗎?

2020-12-23 丁香園


對於糖化血紅蛋白「HbA1c」,大家都不陌生。最新頒布的《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再次讓它閃亮登場,並賦予它一個新的使命擔當 —— 作為中國人糖尿病診斷的一項新標準。今天,我們就來詳細談談關於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是個什麼指標 


糖化血紅蛋白( HbA1c)是紅細胞中血紅蛋白與葡萄糖緩慢、持續、非酶促結合的產物,而且這種結合是不可逆的。測定的是血液中與葡萄糖結合的血紅蛋白佔血紅蛋白總數的百分比,其正常參考範圍:4 ~ 6%。

由於紅細胞的壽命是 120 天,因此,糖化血紅蛋白可以間接反映患者近三個月以來的平均血糖水平。


這 4 個臨床作用,你都清楚嗎 



糖化血紅蛋白(HbA1c)穩定性較好,不受偶爾一次血糖升高或降低的影響,能夠比較客觀地反映糖尿病患者近 2 ~ 3 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平,同時它與糖尿病併發症尤其是微血管病變關係密切,在糖尿病臨床診斷和病情監測方面具有重要的臨床價值。

1)用於評估近 2 ~ 3 個月患者血糖的總體控制情況 

糖化血紅蛋白可以準確反映較長期血糖控制的程度,在血糖監控中發揮著重要作用。可以說,沒有其他任何一個血糖控制指標「包括空腹血糖、負荷後血糖、血糖波動等」像糖化血紅蛋白這樣穩定,因此,所有的糖尿病權威指南都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金標準。

2)用於預測糖尿病慢性併發症的發生風險 

HbA1c 水平與糖尿病慢性併發症「尤其是微血管併發症」的發生密切相關,可作為預測慢性併發症的一個重要指標。觀察發現:當 HbA1c < 7% 時,糖尿病發生慢性併發症的風險很小,而一旦 HbA1c > 7% 時,則發生慢性併發症的風險顯著增高

英國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證明,HbA1c 越高,患者發生糖尿病各種併發症的危險就越大,HbA1c 每下降 1% , 可使糖尿病微血管病變降低 37%,周圍血管病降低 43%,心肌梗死降低 16%,中風降低 12%,與糖尿病相關的死亡風險下降 21%。

此外,諸多國內外大型臨床研究「DCCT、UKPDS 等」證實:HbA1c 越高,患者發生糖尿病各種併發症的危險就越大,降低 HbA1c 能顯著減少糖尿病各種慢性併發症的發生。

3)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指標 

與點血糖這種瞬時指標相比,糖化血紅蛋白是反映長期(2 ~ 3 個月)血糖水平的穩定指標,更符合糖尿病定義,而且可以更好地反映長期血糖水平和慢性併發症風險。

2010 年,美國糖尿病學會「ADA」頒布的糖尿病管理指南已經將糖化血紅蛋白 ≥ 6.5% 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之一。2011 年,世界衛生組織「WHO」也建議,在條件具備的國家和地區採用糖化血紅蛋白的這一切點診斷糖尿病

此前由於我國各個地區糖化血紅蛋白檢測方法的標準化問題沒有解決,測定糖化血紅蛋白的儀器和質控也達不到標準要求,同時,也缺乏國人糖化血紅蛋白正常值的大數據,因而暫沒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國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如今這一切已經有了徹底改觀,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診斷標準的時機已經成熟。在剛剛結束的中華醫學會糖尿病分會第二十四次全國學術會議上,正式宣布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糖尿病的診斷標準。

4)用於「應激性高血糖」的鑑別診斷 

各種應激如心肌梗塞和腦血管意外可引起血糖暫時性升高,但患者 HbA1c 不一定升高;如果患者是糖尿病,則 HbA1c 也會升高。兩者的鑑別對指導治療和判斷預後有一定價值。



與血糖監測相比,糖化血紅蛋白的優勢 


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的區別 

通常情況下,糖化血紅蛋白和血糖的變化趨勢是一致的,即血糖越高,則糖化血紅蛋白也越高,但也有例外,有時兩者變化並不一致,在隨後的關於糖化血紅蛋白的局限性中將會談到這一點。


哪些因素會影響 HbA1c  的檢查結果 


糖化血紅蛋白的高低除了與「血糖濃度」密切相關之外,還受紅細胞壽命、血糖與血紅蛋白的接觸時間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 任何能延長紅細胞壽命或增加紅細胞在高糖環境中暴露時間的因素均可引起 HbA1c 增高,缺鐵性貧血是較常見的引起 HbA1c 增高的因素

• 任何能縮短紅細胞壽命或減少紅細胞在高糖環境中暴露時間的因素均可引起 HbA1c 降低,如溶血性貧血患者、肝硬化脾功能亢進、接受輸血治療的病人以及糖尿病性腎病患者的 EPO 治療等,由於患者紅細胞壽命縮短,因而糖化血紅蛋白測定結果往往偏低。

另外,由於糖化血紅蛋白的形成是一個緩慢的過程,對於某些進展迅速的 1 型糖尿病「如『暴發性 1 型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就可能趕不上急性血糖變化的速度, HbA1c 檢查結果往往正常或只是輕度升高,不能真實反映急速增高的血糖水平,這種情況下,應以患者當時的血糖檢查結果為準。


HbA1c  控制在什麼範圍好 



一般認為:糖化血紅蛋白在 4% ~ 6% 表示血糖控制正常;6% ~ 7% 表示血糖控制比較理想;7% ~ 8% 表示血糖控制一般;8% ~ 9% 表示控制不理想,需加強血糖控制,多注意飲食結構及運動,並在醫生指導下調整治療方案;> 9% 表示血糖控制很差,是慢性併發症發生發展的危險因素。

大多數糖尿病患者的血糖控制目標是:HbA1c < 7%,但具體到每一個人,HbA1c 的控制目標又不盡相同。

• HbA1c<7%:適合於大多數成年 2 型糖尿病患者(孕婦除外)。

• HbA1c<6.5%:適合於年輕、無併發症、預期壽命較長的 2 型糖尿病患者。

• HbA1c<8.0%:適合於有嚴重低血糖史、預期壽命較短、有顯著的微血管或大血管併發症,或有嚴重合併症、糖尿病病程較長的糖尿病患者。


BS + HbA1c + TIR


前面我們談了糖化血紅蛋白(HbA1c)的種種優勢,但它也有自身的不足:

1)不能反映患者每天血糖波動的情況。即使 HbA1c 水平完全相同,但不同患者間血糖波動仍存在較大差異,這種差異可以導致不同的臨床結局,血糖波動越大,病人預後越差。

2)不能作為調整用藥的依據。胰島素劑量的調整必須依靠實時監測的空腹血糖和餐後血糖數值,否則會發生血糖居高不下或低血糖等嚴重後果。

因此,儘管糖化血紅蛋白是血糖控制的金標準,但它還不能完全代替瞬時血糖測定。

最新的 2020 版《中國 2 型糖尿病防治指南》推薦把葡萄糖目標範圍內時間(Time in Range,TIR) 作為血糖監測及控制的一項重要指標,TIR 代表 24 小時內葡萄糖處於目標範圍內 (通常為 3.9~10.0 mmol/L)的時間比,它可以更好地反映短期血糖變異程度,有效彌補 HbA1c 的不足

血糖、HbA1c 和 TIR 三者有機結合,取長補短、相互補充,是理想的血糖監測模式,可以更全面地反映患者血糖控制的真實情況,為精細化調整治療方案提夠決策依據。


相關焦點

  • 7大真相和5大誤區,你真的了解糖化血紅蛋白?
    糖化血紅蛋白能反映糖尿病患者過去2~3個月內的平均血糖水平,而且不受抽血時間、是否空腹、是否使用降糖藥物等因素的影響。但是關於這項指標存在一定的認識誤區。下面這些真相和誤區不僅醫生不能忘,即使是患者也應有一些認識。真相01糖化血紅蛋白是什麼?
  • 糖化血紅蛋白,是糖尿病診斷新指標,兩者存在怎樣關係?
    在這份指南上之處,糖化血紅蛋白被納入糖尿病診斷標準。也就是說以後,診斷糖尿病時,能夠通過觀察糖化血紅蛋白的指標作為補充診斷的方式。糖化血紅蛋白並不是人體固有的成分,而是人體內的血紅蛋白以及血糖接觸後,從而形成的產物。
  • 糖化血紅蛋白成為糖尿病診斷新指標,這個值有何意義?為你詳解
    很多糖尿病患者都知道控制血糖的重要性,除了空腹血糖,餐後血糖等血糖指標以外,大家一定也經常聽說糖化血紅蛋白這個指標,而在我國今年11月份最新發布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中,更是將糖化血紅蛋白作為了糖尿病診斷的重要指標,到底什麼是糖化血紅蛋白,糖尿病人監測糖化血紅蛋白水平有什麼意義
  • 糖友的糖化血紅蛋白控制在7以內,正常人在6以下,如何降低數值?
    糖化血紅蛋白在糖尿病管理中起著重要作用,具體的說它是一項血液檢查,可以反映檢測者在過去三個月裡的平均血糖水平,同時糖化血紅蛋白也可以用於糖尿病及糖尿病前期的診斷。對於糖化血紅蛋白的控制,一般來說普通人的糖化血紅蛋白應該控制在6%以下,最好能低於5.7%;而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的建議認為糖化血紅蛋白應該低於7%,如果患者年齡較小,或者患病時間不長那麼糖化血紅蛋白的數值最好低於6.5%。由於每個人個人體質的不同,對於糖化血紅蛋白都有自己的目標,這要根據每個人的體質、是否有低血糖情況、疾病情況相關。
  • 貴州百靈:糖寧通絡可有效降低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新京報訊(記者 張秀蘭)8月28日,貴州百靈發布公告稱,已收到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關於《隨機、雙盲、安慰劑對照研究觀察糖寧通絡膠囊治療新診斷的Ⅱ型糖尿病患者的有效性、安全性臨床試驗總結報告》,試驗結果證實糖寧通絡膠囊安全、有效,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紅蛋白水平。
  • 診斷糖尿病的新指標終於來了,糖化血紅蛋白≥6.5%
    相信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空腹血糖、餐後2h血糖和糖化血紅蛋白(HbA1c)這幾個指標都不會陌生,它們都是糖尿病的重要的診斷與評價指標。隨著國內糖尿病發病率的逐年上升,我國在糖尿病的防治上也越來越重視,這在每隔2-3年就更新一版的《中國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已充分體現。
  • 糖化血紅蛋白總是高於6.5咋辦?醫生:高於這個年齡的人別擔心
    比如除了偶爾測測日常血糖之外,每隔三四個月就會去醫院檢測一次糖化血紅蛋白,只要看到檢測結果小於了6.5%就高興也放心了。但是最近一年多測出的糖化血紅蛋白總是高於6.5%,有一次還超過了7.5%,這可怎麼辦?他始終認為糖化血紅蛋白超過了6.5%,就表明血糖沒控制好,所以這件事讓他很鬧心。【張先生】:糖化血紅蛋白的正常值是小於6.5%嗎?
  • 義大利科學家:新冠病毒可能破壞血紅蛋白,阻止氧氣送達全身
    近日,義大利藥理學者安娜麗莎·基烏索洛(Annalisa Chiusolo)表示發現了新冠病毒的可能致病機制:新冠病毒會破壞血紅蛋白,而血紅蛋白是血液中用於運輸氧氣的蛋白質。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5月4日報導,根據基烏索洛的理論,新冠病毒破壞血紅蛋白,從而讓人體中的氧氣減少,導致二氧化碳積累。也就是說,紅細胞無法將氧氣輸送到全身,最終導致急性呼吸窘迫症候群(ARDS),這種狀況下液體會積聚在肺部氣囊中,阻止人體獲得氧氣。
  • 有糖尿病的人,想知道餐後2小時血糖是多少嗎?不用測也能知道
    【專業醫生天天與您說健康】糖尿病最基礎的治療是什麼?相信有糖尿病的人都會說「當然是把血糖控制好!」但如何評判血糖是否控制達標了?下面的幾種做法在有糖尿病的人群中很常見,但卻可能帶來誤判甚至誤導,為什麼呢?一起來看一看。
  • 空腹血糖目標值要變了,快來看看,你支持哪一個?能做到哪一個?
    首先來做一個小調查,你覺得空腹血糖的目標值定在什麼範圍最好?小於5.6mmol/L,小於6.1mmol/L?還是小於7.0mmol/L?再來做個小調查,你最近的一次空腹血糖值是多少?7個?10個?或者15?
  • 主要看4個標準,看看你在不在這個範圍
    另外,還要了解糖尿病的標準有哪些,進行詳細的判斷,如果低於糖尿病的標準,說明還沒有出現糖尿病,此時血糖控制合理。那麼,低於哪些標準說明糖尿病還沒有出現呢?1、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2小時後靜脈血糖≥11.1mmol/L想要判斷血糖是否過高,出現糖尿病這種表現,應該了解糖尿病的相關標準。一般通過口服葡萄糖耐量測試兩個小時之後,測量出來的靜脈血糖大於或者等於11.1mmol/L說明血糖過高。
  • 膠原蛋白糖化 膠原蛋白流失後,你的皮膚會發生什麼變化?
    咱們亞洲人,都習慣稱自己是黃皮膚的人~ 但是,中國人,亞洲人,真的本來就是黃皮膚嗎?但是在紫外線、壓力、吸菸、以及環境等因素的影響下,一部分糖發生性變並和膠原蛋白發生反應,造成膠原蛋白的糖化。本來呢,膠原蛋白是像彈簧一樣具有彈性和復原能力的,但是糖化後的膠原蛋白會失去這種彈性結構,造成皮膚的緊緻度和彈性都降低。
  • 血清球蛋白翻倍,竟然是因為它
    患者自訴於2001年診斷為2型糖尿病,2012年出現腎功能異常(血肌酐128μmol/L),2018年4月起患者間斷出現雙下肢浮腫,查腎功示:血尿素4.8mmol/L,血肌酐189.0μmol/L(↑);糖化血紅蛋白8.8%(↑);尿常規示:蛋白(1+),潛血(-),在我院腎內科經住院治療好轉後出院。
  • 各款精釀啤酒都在用小麥芽,了解它很重要
    那麼作為剛開始釀酒的你,還不趕緊來了解一下小麥芽嗎?小麥籽粒品質小麥產生的澱粉酶是非常適合用來做精釀啤酒的,而且小麥的酶活力較高。小麥芽中的可溶性麵筋蛋白對精釀啤酒混濁產生不利的影響,所以我們見到的白啤(福佳白)都會有些渾濁,這就是原因所在。
  • 控糖50年無併發症,糖化7.0%以下,90歲老人的6個秘訣!
    近年來的血糖控制情況:糖化血紅蛋白7%以下,空腹血糖7.0mmol/L以下,餐後血糖8~10.0mmol/L,偶爾會超過11.0 mmol/L。血壓控制在140/90毫米汞柱以下,堅持胰島素治療40多年。
  • 什麼是糖化?為什麼要抗糖化?
    一、什麼是糖化?糖化反應在化學中也叫美拉德反應,指的是飲食過程中攝取的糖酶能被人體所吸收,那麼多餘的糖就會黏在我們的膠原蛋白上,形成一種不可逆的糖基化產物AGES,它會使我們人體的膠原蛋白和彈力蛋白變黃變硬失去彈性,從而使肌膚鬆弛,出現皺紋,皮膚暗沉失去透明感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