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則"7旬老人懸崖採藥救罹患血癌的孫子,辛苦半月只夠買一粒藥"的新聞感動了眾多網友。
家住四川宜賓的73歲老人何元春,孫子何其興罹患血癌。為賺錢給孫子買藥,年逾古稀的何元春還要上山採藥。當地藥材價格不高,只有一種叫"米喪藤"的藥材,比其他藥材要貴一些,但也僅僅能賣到每斤2元左右。這種藥材只生長在懸崖峭壁,採起來很危險。饒是如此,何元春半個月的採藥收穫也僅僅夠給孫子換一粒藥。
此消息一出,廣大網友們深受感動,紛紛慷慨解囊。據紅星新聞網報導,截至9月2日,已籌集到善款191653.97元。
然而,最近劇情卻發生了重大"反轉"。
"懸崖採藥"系擺拍?背後還有"推手"
9月3日,有媒體報導,四川老人"懸崖採藥救孫"的故事有不實之處,採藥的照片也是"擺拍"的。
據報導,何元春老人早已不再上山採藥了,也並非為了孫子何其興的救命錢"懸崖淘金"。這幕後的推手,是一家名叫上善關愛中心的公益機構。這家公益機構負責了此次的"悲情營銷"的運作,最後該公益機構還會收取善款的10%作為管理費。
此事一經爆料,立即引發網友的廣泛熱議。
網友紛紛表示"被騙了"!
"悲情營銷"的背後,採藥救孫故事真實度幾何
經調查,何元春老人的孫子何其興罹患髓系白血病急需治療的情況基本屬實。
有網友表示,老人的家庭是真的需要幫助,雖然在宣傳過程中有誇大的成分,但是如果善款真的用於救助有需要的人,那麼過程中出現的一些"瑕疵"也無傷大雅。
對此,有網友卻持相反觀點,如此靠"賣慘"搏取同情,捐助人難免會對真實的情況產生疑問。"會哭的孩子有奶吃"的道理擺在面前,長此以往,也會在無形中提高社會救助的門檻,這種"畸形"的社會風氣一旦形成,勢必會對一些真正需要幫助的人造成影響。
管理費10%,是否符合標準?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悲情營銷"的推手之所以如此"處心積慮",無非是因為經濟利益牽動。公益機構抽取善款的10%作為管理費,並不是一筆小數目。對此,廣大網友不禁提出疑問:作為公益機構收費真的合理嗎?
根據我國相關規定,具有公開募捐資格的基金會開展慈善活動時不得提取回扣,但是可以收取一部分管理費用,這部分費用不能超過10%,這部分費用的支出也要向社會公開。
公益機構收費雖然合理,但是四川力發律師事務所唐法廣律師指出:此次"7旬老人採藥救孫"照片擺拍,負責運作的自媒體會涉嫌虛假宣傳。
公益活動,真實才是信任的基礎
信任就像一張紙,揉皺了,就算展開撫平,也恢復不到原樣。
信任是植根於真實的基礎上的,誇大編造的故事能吸引一時的眼球,消耗的卻是信任的基礎。公益"營銷"的背後是信任的消磨和同情心的透支。
來源 紅星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