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海戰爆發,北洋水師雖然遭到重創,但主力艦2艘滿載排水量7000噸級亞洲最大的鐵甲艦定遠號、鎮遠號戰損情況並不嚴重,其實,艦隊未傷大的元氣,仍然具備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海上一決雌雄的作戰能力。
北洋水師的創始人李鴻章卻畏戰了,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領銜的北洋艦隊不敢主動出擊,而是將艦隊龜縮在威海衛軍港內,導致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封鎖了威海衛海面,日本陸軍步兵則登陸威海威。
清廷陸軍象徵性地抵抗了一下,就全線崩潰了,日本陸軍將炮臺的克虜伯大口徑火炮調轉炮口,對準港口內趴窩的北洋水師的艦艇猛烈炮擊,被兩面夾擊的北洋水師高層不是吞鴉片自殺,就是拔槍自盡,昔日亞洲最強大的北洋水師就此灰飛煙滅。
北洋水師被全殲,失了威海衛這道海上屏障,京畿地區門戶,就頓時大開,位於旅順的日軍也趁機展開進攻,連破鳳凰、營口、海城、牛莊等地,不堪一擊的清廷陸軍則全線潰敗。
清政府慌了手腳,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統治集團,只得向日本乞和,於是,就派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和談。
1895年3月13日,李鴻章以頭等全權大臣的名義,帶著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的100餘名隨員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
清日雙方談判代表,在馬關以烹調河豚聞名日本料理旅館春帆樓會見,正式開啟了和談,日方提出包括佔領天津等地在內的四項苛刻條件,迫使李鴻章暫時撤回停戰要求。
3月24日,第三輪談判以後,李鴻章回接引寺住所的途中,突然遭日本人小山豐太郎槍擊,子彈划過李鴻章左臉,臉上立刻血如泉湧,但很快李鴻章就恢復了平靜,緩步的走出轎子,神態自若地登上住所的臺階,鮮血從臉上流到地上。
此次意外槍擊事件的發生,清廷談判大臣李鴻章受傷,國際輿情譁然,使得日本的談判優勢銳減,令日本政府極為狼狽,擔心造成英美俄德等第三國幹涉的藉口,一方面由天皇親遣醫生和護士對李鴻章進行治療,皇后則親自縫製繃帶給李鴻章,伊藤博文等人都來探病,日本國內公私團體紛紛跑到李鴻章的住所慰問,另一方面自動宣布承諾休戰。
此外,左眼負傷的李鴻章,也沒有像日本所擔心的那樣立即歸國,而是繼續談判,讓日本政府稍微放寬了心。李鴻章遭遇槍擊事件,讓日本感到了前所未有國際壓力,怕從清朝收割的利益太多,引發英美俄德等西方列強不滿,便立即放下身段降低了談判條件,由原先提出的戰爭賠款3億兩降至2億兩白銀,趕緊促成和談再說,清日兩國籤訂了《馬關條約》。
行刺李鴻章的刺客小山豐太郎,則被日本軍警逮捕,並被判了無期徒刑,禁錮於北海道網走郡,在獄中關押了12年以後,在1907年時,奉敕恩準假釋,於1947年8月4日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