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鴻章:在日本遭槍擊負傷,馬關條約減了1億白銀

2020-12-20 騰訊網

1894年7月25日,中日甲午海戰爆發,北洋水師雖然遭到重創,但主力艦2艘滿載排水量7000噸級亞洲最大的鐵甲艦定遠號、鎮遠號戰損情況並不嚴重,其實,艦隊未傷大的元氣,仍然具備和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在海上一決雌雄的作戰能力。

北洋水師的創始人李鴻章卻畏戰了,北洋水師提督丁汝昌領銜的北洋艦隊不敢主動出擊,而是將艦隊龜縮在威海衛軍港內,導致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封鎖了威海衛海面,日本陸軍步兵則登陸威海威。

清廷陸軍象徵性地抵抗了一下,就全線崩潰了,日本陸軍將炮臺的克虜伯大口徑火炮調轉炮口,對準港口內趴窩的北洋水師的艦艇猛烈炮擊,被兩面夾擊的北洋水師高層不是吞鴉片自殺,就是拔槍自盡,昔日亞洲最強大的北洋水師就此灰飛煙滅。

北洋水師被全殲,失了威海衛這道海上屏障,京畿地區門戶,就頓時大開,位於旅順的日軍也趁機展開進攻,連破鳳凰、營口、海城、牛莊等地,不堪一擊的清廷陸軍則全線潰敗。

清政府慌了手腳,以慈禧太后為首的統治集團,只得向日本乞和,於是,就派遣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為全權大臣,前往日本和談。

1895年3月13日,李鴻章以頭等全權大臣的名義,帶著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的100餘名隨員前往日本馬關,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進行談判。

清日雙方談判代表,在馬關以烹調河豚聞名日本料理旅館春帆樓會見,正式開啟了和談,日方提出包括佔領天津等地在內的四項苛刻條件,迫使李鴻章暫時撤回停戰要求。

3月24日,第三輪談判以後,李鴻章回接引寺住所的途中,突然遭日本人小山豐太郎槍擊,子彈划過李鴻章左臉,臉上立刻血如泉湧,但很快李鴻章就恢復了平靜,緩步的走出轎子,神態自若地登上住所的臺階,鮮血從臉上流到地上。

此次意外槍擊事件的發生,清廷談判大臣李鴻章受傷,國際輿情譁然,使得日本的談判優勢銳減,令日本政府極為狼狽,擔心造成英美俄德等第三國幹涉的藉口,一方面由天皇親遣醫生和護士對李鴻章進行治療,皇后則親自縫製繃帶給李鴻章,伊藤博文等人都來探病,日本國內公私團體紛紛跑到李鴻章的住所慰問,另一方面自動宣布承諾休戰。

此外,左眼負傷的李鴻章,也沒有像日本所擔心的那樣立即歸國,而是繼續談判,讓日本政府稍微放寬了心。李鴻章遭遇槍擊事件,讓日本感到了前所未有國際壓力,怕從清朝收割的利益太多,引發英美俄德等西方列強不滿,便立即放下身段降低了談判條件,由原先提出的戰爭賠款3億兩降至2億兩白銀,趕緊促成和談再說,清日兩國籤訂了《馬關條約》。

行刺李鴻章的刺客小山豐太郎,則被日本軍警逮捕,並被判了無期徒刑,禁錮於北海道網走郡,在獄中關押了12年以後,在1907年時,奉敕恩準假釋,於1947年8月4日死亡。

相關焦點

  • 能臣幹吏之李鴻章 驅虎吞狼日俄戰爭
    日本狼子野心,一定會捲土重來。大清如何自保?李鴻章的策略是聯俄抗日,驅虎吞狼。對大清而言,日俄其實都不是什麼好鳥。既然俄國也垂涎東北,尤其是旅順這個遠東第一優良不凍港,不能忍受日本人霸佔東北,那就讓俄國人來對抗日本人。日本人在馬關條約中除了臺灣和澎湖列島還要求大清割讓遼東半島。
  • 馬關條約籤訂前,刺殺李鴻章讓清廷少賠1億的日本青年,最後怎樣
    光緒二十年(1894年)六月二十三日(公曆7月25日),日本軍艦忽然發送襲擊,擊沉中國運兵船高升號,甲午海戰爆發。北洋艦隊早些時候沒有得到增強配置,軍費被翁同龢剋扣,最終導致北洋裝備落後。李鴻章心疼船也不願損失過大,丁汝昌便因此指揮失誤,最終的結果是北洋水師全軍覆沒。
  • 春帆樓記憶:4月河豚與馬關條約
    這就不得不提日本歷史上首任首相伊藤博文。山口縣正是伊藤博文的老家,而下關(舊稱馬關)與九州島隔海相望,扼守軍事要衝,介於軍港佐世保和廣島之間,被選為談判地點似乎再理想不過。問題似乎沒有這麼簡單。 春帆樓外即是關門海峽一邊享受著河豚美味,一邊使用各種招數給李鴻章施壓。
  • 125年前,那個刺殺李鴻章,讓清朝少賠1億兩的日本人,結局如何?
    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曾如此評價過李鴻章:大清帝國中唯一有能耐可和世界列強一爭長短之人。甲午戰爭失敗之後,李鴻章在1895年3月遠赴日本談判,商量割地、賠款等一系列具體事宜。然而,不知是嘲諷還是怎樣,連續3輪談判下來,李鴻章沒有在伊藤博文手中佔到任何便宜,在伊藤博文提出要清廷賠償3億兩白銀的那一刻起,李鴻章的臉上就沒有綻放過笑容。
  • 辛丑條約約定賠償金額10億兩白銀,但實際賠了多少錢呢?
    1901年清廷與11國籤訂的《辛丑各國和約》,規定中國賠償各國賠款白銀4.5億兩(關平銀),分39年還清,本息總和10億兩,這筆錢史稱"庚子賠款",西方人稱為"拳亂賠款"。這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大的一筆賠款。那麼這筆賠款中國最終賠付了多少?中間經歷了怎樣的坎坷?最終又是如何被廢止的呢?
  • 李鴻章揮淚表示:願意再挨一槍
    早在甲午中日戰爭時,日本蓄謀已久朝清政府開戰,當時清政府引以為傲的北洋水師最終在日軍的洋槍大炮下全軍覆沒。戰敗後的清政府不得不派李鴻章前往馬關進行談判。日本看著清政府好欺負,獅子大開口,開出了割地無數以及賠款三億兩白銀的無理要求。面對日本人的咄咄逼人再加上慈禧太后的主和要求,這條約是必籤不可了。就在李鴻章想破腦袋之時,機會來了。
  • 李鴻章赴日談判時被刺殺,當年那個日本刺客,後來是何下場?
    李鴻章是晚清四大名臣之一,也被譽為大清的「糊裱匠」。為了給慈禧等人收拾爛攤子,代表清政府與列強籤訂了很多喪權辱國的條約。他不僅背上了「賣國賊」的稱號,而且生命還曾受到過威脅。在甲午戰爭之後,李鴻章率代表團赴日本談判,與日本籤訂了《馬關條約》。在籤約期間,他還遭到了日本激進分子的刺殺。當他的黃馬褂被鮮血染紅時,李鴻章大呼:「此血可以報國矣!」而李鴻章的那一槍也沒白挨,清政府為此少付出了一億兩白銀的代價。那讓日本損失一億兩白銀的刺客,最後是何下場呢?咱們接著往下看。
  • 《馬關條約》籤約地:李鴻章挨子彈賠款少一億,圖7讓他備受屈辱
    【籤訂《馬關條約》期間的李鴻章】大家都知道,甲午中日戰爭以中國慘敗收場。1895年3月,清廷任命李鴻章為全權大臣,並以美國前任國務卿科士達為顧問,率領一百多人抵達日本馬關,開始了《馬關條約》的談判。(這是一組反映春帆樓情況的照片)【遠眺春帆樓(右側)】春帆樓讓李鴻章受盡屈辱,發誓此生再也不踏上日本國土一步。其實這也正常,戰場上失利在談判桌很容易淪為魚肉,任人宰割。馬關位於日本本州島的最南端,附近海面是日本由東海岸西出日本海和黃海的重要水上通道。日本人把談判場所設在這裡,其用意無比歹毒,因為打開談判房間的窗戶,都能看到附近海面穿梭的軍艦。
  • 年少不知李鴻章,長大方知真中堂,看敘利亞!不忘123年前的今天
    這種感同身受,弱國無外交的經歷,123年的合肥人李鴻章,又何嘗不是如此呢?李鴻章(1823年2月15日-1901年11月7日),晚清名臣,洋務運動的主要領導人之一,安徽省合肥人,世人多稱「李中堂」,因行二,故民間又稱「李二先生」。1895年4月17日(光緒21年3月23日)在日本馬關(今山口縣下關市),清政府和日本籤訂不平等條約《馬關條約》。
  • 用馬關條約賠償日本兩億兩白銀,能否打造當時最強大的艦隊?
    趣談答案:2億兩白銀單純的花錢是可以打造世界上最強大的艦隊,只不過滿清的模式如果不改變,再強大的艦隊也沒有用。我們只能說日本培養一支強大的艦隊可能總耗費額度才2000萬兩白銀。如果我們把這個數據當作真的,並且以這樣的一個數據來看,2億兩白銀的話,基本能夠打造20個日本超強艦隊。
  • 《辛丑條約》:萬劫不復的無底黑洞
    為提高洋人的實際控制,各條約口岸由清政府控制的常關與該處所設立的洋關合併。 賠款委員會經過進一步測算得出結論:可行的數額為4.32億兩白銀。 俄國的要求是1.33億兩;德國9100萬兩;日本3555萬兩;英國4550萬兩;法國28650萬法郎;美國2500萬美元。
  • 李鴻章在日本的預言終於言中
    「中日兩國必成世仇」似乎有點牽強,但李鴻章在甲午戰敗後與日本的談判過程中確實說過這樣的話:1895年4月1日,日方向中方提出了議和條款:「要求中國承認朝鮮完全獨立自主;割讓奉天南部地方、臺灣全島及其附屬島嶼和澎湖列島領土給日本;以白銀三萬萬兩交日本作為賠償軍費,分五年交清,按年加每百抽五之利息……」,並限定「在三四日內」作出「肯定的答覆」。
  • 《馬關條約》少賠了一億兩銀子,真的因為李鴻章挨了一顆子彈嗎?
    就這樣,李鴻章代表清政府奔赴日本的馬關,開始了求和談判。正所謂弱國無外交,諒李鴻章再怎麼厲害,沒有強大的武力做後盾,也根本毫無迴旋的餘地。那麼,李鴻章又是憑藉什麼籌碼,砍下了約一億兩銀子的賠款,號稱世界上最昂貴的一顆子彈,又是怎麼回事呢?楊角風談《走向共和》第40期:《馬關條約》少賠了一億兩銀子,真的因為李鴻章挨了一顆子彈嗎?
  • 世界上最貴的子彈,一顆價值1千億,被擊中者說還想再來一槍
    我們來算一算子彈的價格,只需要兩三塊人民幣就可以在美國民用市場買到一發常見的手槍彈,由於步槍彈的產量大於手槍彈,價格也算不上貴,兩三塊錢也能買到一發步槍彈,狙擊槍的專用子彈則不同於前兩者,大概也就是步槍彈和手槍彈的十幾倍,當然這種價格不過是以其生產成本和難度來衡量的市場價格,其實呢,不應該用這麼簡單粗暴的方式來衡量一枚子彈的價值,其從槍膛裡射出之後所產生的的影響才是它真正的價值所在,就像當年的清政府在進行馬關條約談判之時
  • 《辛丑條約》的賠款何去何從
    這句話的背景在於清政府籤訂了一項極其屈辱的《辛丑條約》。那麼《辛丑條約》最後的賠款究竟何去何從呢?我們今天來分析一下。 《辛丑條約》 如果說《南京條約》《馬關條約》是清政府打不贏英國、日本,是他人主動挑起戰爭,清政府腐敗無能的後果。那《辛丑條約》的籤訂就是清政府自己作死!
  • ...刺傷李鴻章,為清朝減少1億兩白銀賠款,那麼這個青年的結局如何?
    1895年,正在日本下關進行談判的李鴻章在回驛館時,遭到一名日本狂徒的刺殺。子彈射入他左臉臉頰,子彈嵌在他的顴骨之中,所幸並未傷及性命。因李鴻章年事已高,考慮到手術的風險性,這顆子彈留在骨頭裡並沒有取出,直至李鴻章壽終蓋棺。巧合的是,李鴻章後來訪歐期間,恰逢倫琴發現X光射線,李鴻章也拍了一張,骨頭中的子彈纖毫畢現。
  • 李鴻章籤訂《辛丑條約》,為何不籤全名僅籤1個字,專家:真是用心良苦!
    李鴻章籤訂《辛丑條約》,為何不籤全名僅籤1個字,專家:真是用心良苦!1885年,李鴻章與法國籤訂《中法越南條款》;1895年,李鴻章與日本籤訂《馬關條約》;1896年,李鴻章與俄國籤訂《中俄禦敵互助條約》;1898年,李鴻章再次與俄國籤訂《中俄旅大條約》,同年又與英國籤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與德國籤訂《膠澳租界條約》除了《馬關條約》之外,還有一條約最喪權辱國,就是《辛丑條約》。
  • 日本籤約時其實很心虛,再打躺贏
    甲午戰敗後割讓臺灣島和遼東半島,並賠白銀2億兩給日本,就算遼東半島最後用3000萬兩「贖回」,但是這個割地賠款的體量也是前所未有的。以前歐洲侵略清朝,賠款頂多千萬兩,割地也就一些小島嶼,而小小的日本的胃口之大讓清朝驚訝,甚至讓歐洲列強都目瞪口呆。
  • 李鴻章的抉擇:這一生最難的,就是籤自己的名字!
    李鴻章出生於道光三年,也就是1823年,安徽合肥人。 當然,這些都是後話,真正讓李鴻章出名的,當屬於他參加了多次清政府戰敗的談判,親自在割地賠款的條約上籤下了自己的名字,因此被認為賣國賊。
  • 李鴻章的葬禮
    偌大的京城,真正的主人只有兩個,一個是八國聯軍,一個是李鴻章。與李鴻章一起籤署了《辛丑條約》的慶親王奕劻聽說慈禧迴鑾,立即扔下李鴻章跑去迎駕了。與洋人打交道是李鴻章的工作與宿命,只是年事已高的他已經力不從心,何況八國聯軍又非常難於對付。剛剛與俄國公使雷薩爾(PaulLessar)因為滿洲條約問題吵了一架,李鴻章氣得久久說不出話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