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輯曲目:
1)魔彈射手序曲
PHILIPS 462868-2
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安塔爾·多拉蒂
2)奧伯龍序曲
PHILIPS 462868-2
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安塔爾·多拉蒂
魔彈射手序曲
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安塔爾·多拉蒂
奧伯龍序曲
阿姆斯特丹音樂廳管弦樂團/安塔爾·多拉蒂
魔彈射手序曲
魔彈射手序曲Ouverture「 DerFreischutz」【德】也譯《自由射手序曲》。德國作曲家韋伯( Carl Maria von Weber
1786-1826)作於1821年。管弦樂曲。為所作三幕歌劇《魔彈射手》的序曲,其中的序奏主題常被改編為歌曲。歌劇腳本根據阿培爾等所著《妖怪譚》中的一個故事寫成,被認為是德國第一部浪漫主義歌劇。
劇情為:
守林員馬克斯與護林官庫諾之女阿加特相愛,但他必須在射擊比賽中獲勝才能升任護林官並與阿加特成婚。在第一天的比賽中,馬克斯不幸敗北,他為此而憂心如焚。已將靈魂出賣給魔鬼的獵人卡斯帕爾施展詭計誘使馬克斯以靈魂與魔鬼交換百發百中的魔彈。深夜,卡斯帕爾帶馬克斯來到狼谷,暗中要求魔鬼以馬克斯的靈魂贖回自己的靈魂。
魔鬼為馬克斯製造了七顆魔彈,言明第七發射中之物歸魔鬼所有。次日,馬克斯在有王子出席的比賽會上六發六中。王子命馬克斯以第七發子彈射擊空中白鴿,阿加特急叫不要開槍,因鴿子是她的化身。但槍聲已響,阿加特應聲昏倒,而中彈落地的卻是躲在樹上暗中窺視的卡斯帕爾。王子大怒,欲將馬克斯驅逐出境。這時森林中的隱居老人為馬克斯求情,最後善良的馬克斯與阿加特終於結為伴侶。
樂曲採用自由的奏嗎曲式。序奏部為慢板,4/4拍。樂曲首先呈示用四支圓號吹奏的序奏主題。這一如歌的主題悠緩溫柔,充滿了寧靜的氣氛。描繪了黎明時分晨曦初露、大地甦醒的大自然景色。在歐洲音樂中,圓號聲常用以象徵狩獵。圓號的四重奏結束後,木管柔和的聲音使人仿佛感受到森林中清新的氣息接著,弦樂以震音形成令人不安的氣氛,暗示歌劇中魔鬼與卡斯帕爾的活動樂曲主部第一主題用強音奏出。這一主題旋律起伏跌宕,取自歌劇第二幕末尾馬克斯來到陰森恐怖的狼谷,出現戲劇性高潮時的配樂樂曲主部第二主題轉為降E大調,由單簧管柔和地奏出。這一主題系歌劇第二幕第二場阿加特演唱的詠嘆調「歡樂之歌」的曲調。旋律明朗,充滿了愛的喜悅,表現了阿加特對馬克斯純樸真的愛情。
樂曲的展開部主要將第一主題的動機加以發展,第二主題也時而出現。
樂曲的再現部中第二主題較突出,併兼具結束部的功能,表現愛和善的力量最終獲得了勝利。最後,以強有力的和弦終曲。演奏時間約12分鐘。
奧伯龍序曲
奧伯龍序曲Ouverture「 Oberon」【德】德國作曲家韋伯( Carl Maria von Weber,1786-1826)作於1826年。管弦樂曲。為所作三幕歌劇《奧伯龍》的序曲曲。同年4月12日在倫敦柯文特花園劇院首次演出。韋伯親自指揮。歌劇題材取自法國古代傳說。
劇情為:妖王奧伯龍與王后反目,發誓除非遇到一對經得起生死考驗的忠貞情侶,否則永不和好。查裡曼大帝的騎士胡昂在決鬥中殺死王子,查裡曼大帝下令,胡昂若能嬴得巴格達公主雷齊亞的愛情,方可贖罪。妖王幫助胡昂嬴得雷齊亞,並授予呼救魔號。胡昂偕雷齊亞離開巴格達航海歸國途中,妖王命小妖沉其船。二人漂至孤島,為海盜所擄,賣予突尼西亞總督總督見雷齊亞貌美,即向她求愛,同時,總督夫人也千方百計引誘胡昂,但皆遭拒絕。胡昂和雷齊亞將被處死時,胡昂吹起魔號,奧伯龍將兩入救出。胡昂與雷齊亞成婚,妖王與王后遂和好如初。
樂曲採用奏鳴曲式。序奏部為D大調,徐緩的慢板,4/4拍。先由圓號吹奏的序奏主題象徵妖王奧伯龍授予胡昂的魔號的音響。接著,樂曲由加弱音器的小提琴應答,渲染了神秘離奇的氣氛。隨後,用木管呈示出輕快的音調,進一步表現出樂曲的神話色彩。接著出現的進行曲風格的音樂,選自歌劇第三幕,象徵妖魔的行進。最後,樂曲用整個樂隊有力的全奏,結束了序奏部。
樂曲主部採用D大調,活躍的快板,4/4拍。先由弦樂奏出主部第一主題。這一主題選自歌劇中的四重唱《在深藍而陰暗的水面上》。豐富的力度變化和活潑生動的上行性旋律,使樂曲帶有歡樂的戲劇性氣氛。接著,又兩次響起圓號吹奏的魔號聲。然後樂曲用單簧管在A大調上呈示柔和的主部第二主題。這一主題源自歌劇第一幕胡昂歌唱愛情的詠嘆調。柔和而又沉穩的旋律,表現了年輕英俊的胡昂對愛情和生活的追求。主部第三主題選自歌劇第二幕雷齊亞的詠嘆調《啊,海洋,你是巨大的怪物》。第三主題上下起伏的旋律,宛如柔和的海浪,舒暢而富有生氣,表現了雷齊亞愛情的歡樂。樂曲的展開部以第一主題的素材為主。進入再現部,首先再現第一主題,接著轉至D大調,再現起伏迴蕩的第三主題,形成大海洶湧澎湃的氣勢。最後,在輝煌壯麗的樂聲中終曲。演奏時間約9分鐘。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Carl Maria vonWeber ,1786-1826年),德國作曲家、鋼琴演奏家、指揮家、音樂評論家。1786年11月18日生於奧伊廷,1826年6月5日卒於倫敦 。
韋伯出生於一個戲劇之家,對德國民間音樂、風俗也有很深的體驗。這對他以後的音樂創作具有重要的意義。韋伯十歲學鋼琴,以後又學作曲,十二歲開始寫作歌劇音樂。1813年以後,他先後任布拉格劇院和德勒斯登交響樂團常任指揮,對這兩個演出團的成名起了重要的作用。代表作是歌劇《自由射手》即《魔彈射手》。它那濃鬱的德國風格和浪漫氣息,被認為是德國第一部浪漫主義歌劇。此外,他還寫了歌劇《奧伯龍》,以及少序曲、協奏曲,奏鳴曲。其中,鋼琴曲《邀舞》最為膾炙人口。
卡爾·馬利亞·馮·韋伯曾從J.海頓之弟學習作曲,14歲就寫了不少作品。1803年在維也納從G.J.福格勒學作曲,1804年任布雷斯勞的歌劇指揮,後因其改革思想不被理解而被迫辭職。1807年在斯圖加特任符騰堡公爵的秘書,1810年重新投入音樂活動 。
1813-1816年領導布拉格歌劇院工作,1817年起定居德勒斯登,並與一女歌唱家結婚。1820年以前還在歐洲各國旅行演奏和指揮。他有一雙大手,可以輕鬆地彈奏十度內的四部和聲,演奏風格親切而富於技巧 。
1826年6月5日,韋伯客死英國,死因為肺結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