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麴黴毒素致肝癌,吃一口飯咀嚼30次,就能輕鬆預防?真的假的?

2020-12-23 中醫院徐醫生

很多人都知道黴變的食物不能吃,其中含有黃麴黴毒素,誤食極易導致中毒,嚴重的甚至引發癌變。但是最近在網上出現這樣的說法:黃麴黴毒素致肝癌,但是吃一口飯,咀嚼30次,唾液殺菌,能輕鬆預防。那麼這種說法正確嗎?日常生活中,黃麴黴毒素又存在於哪裡?一起來看看

黃麴黴毒素毒性高為什麼會導致肝癌?

黃麴黴毒素是天然汙染物,毒性很強,是砒霜的68倍,攝取1毫克就可能引發癌變,如果一次性攝取20毫克可能致命。黃麴黴毒素在進入人體之後,不僅會對肝臟造成損傷,還能通過跟DNA、蛋白質等結合形成一種損害基因的物質,加速基因改變,從而增加癌變的風險。人在中毒以後,免疫系統崩塌,患者會出現嘔吐、發熱、黃疸、肝腹水等肝炎症狀,容易導致肝癌。

吃一口飯咀嚼30次,就能輕鬆預防黃麴黴素?

這一說法源於國外的一項研究,研究發現唾液對於黃麴黴素有消滅作用,含有毒素的食物在經過30次的咀嚼以後,幾乎完全消失,這一觀點隨後被日本有關學者證實。但是在兩次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黃麴黴素並沒有完全消失,還是有殘留。所以想通過唾液預防黃麴黴毒素,可能是天方夜譚。

因此,生活中還是要預防黃麴黴毒素,注意以下幾種食物。

1、黴變的花生、玉米、大豆

這幾種食物一旦發生黴變,一定要及時扔掉,會帶有大量的黃麴黴毒素,誤食以後會導致中毒。平時在保存的時候,要注意通風,不要放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另外一些長時間不用的調味品,辣椒,生薑,胡椒等,奶製品,食用油等都會含有黃麴黴毒素。

2、長時間浸泡的菌類

菌類經過長時間泡發很可能會變質,不僅滋生細菌,還會有黃麴黴菌,進而產生黃麴黴毒素,因此需要格外注意。銀耳、木耳、幹香菇等,吃多少泡多少,不要過於浪費。但是一旦發現長時間浸泡的,及時處理掉。

3、發苦的堅果

堅果如果放置時間過長,會出現黴變,口味變苦,在這過程中也會出現黃麴黴毒素。因此當吃到發苦的堅果,第一時間吐掉,然後去刷牙漱口。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吃堅果的時候,最好先用手扒開,看清楚果實,然後再吃,避免誤食黴變堅果。

4、出現黑點的木質筷子,砧板

木質筷子跟砧板,是日常生活中飲食工具,用完以後需要清洗。但是很多人由於清洗不乾淨,並且長時間放置在陰暗處,筷子就會出現發黴,長上黑斑點。這些黑斑點極有可能就是黃麴黴素,要小心,最好及時扔掉。平時把砧板筷子放在通風有陽光的地方,另外定期更換

可能很多人認為,高溫能殺菌,高溫的環境下,確實會殺死不少細菌。但是黃麴黴素是一種難以解脫的毒素,只有268度的紫外線對於低濃度的黃麴黴素有一定破壞作用,平時開水只有100度,對黃麴黴素沒有清除作用。因此還是要多多注意。

相關焦點

  • 黃麴黴和肝癌強相關,吃飯咀嚼30次,就能輕鬆預防?醫生來聊聊
    尤其是黃麴黴毒素,它經常藏匿在花生或者稻穀之中,一不小心就讓人們「病從口入」,那麼黃麴黴毒素是如何與肝癌產生聯繫的呢?最近網上傳言說吃飯咀嚼30次,就能輕鬆預防是不是真的呢?今天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為什麼黃麴黴毒素和肝癌強相關?
  • 黃麴黴毒素危害及防治措施
    分子量為312-346,熔點為200-300℃,黃麴黴毒素耐高溫,研究表明黃麴黴毒素裂解溫度為280℃,所以通常加熱處理對其破壞很小,只有在熔點溫度下才發生分解。黃麴黴毒素遇鹼能迅速分解,但此反應可逆,即在酸性條件下又復原。一般來說,溫度30℃、相對溼度80%、穀物水份在14%以上(花生的水份在9%以上)最適合黃麴黴繁殖和生長。在24-34℃之間,黃麴黴菌產毒量最高。
  • 黃麴黴毒素的危害,你知道嗎?
    黃麴黴素對人體和動物的危害主要體現在黃麴黴素的免疫抑制性及「三致」(致突變、致癌、致畸性)危害性。據研究表明,黃麴黴素對多種癌症的發生都具有誘導作用,尤其是對肝臟具有很強的破壞作用,在一定劑量下可能直接誘導原發性肝癌的發生,雖然對於人的致癌性危害尚缺乏直接證據,但諸多流行病學調查認為,大量攝入黃麴黴素與人原發性肝癌的發生具有相關性。
  • 32歲男子,滴酒不沾,肝癌離世,醫生惋惜:黃麴黴毒素害了他
    原來,劉先生至今未婚,平時吃飯也比較簡單,經常吃的就是木耳站辣根,平時陪著饅頭就可以吃,做起來方便不說還可以省不少的錢。 此外,劉先生買的堅果經常性的忘吃,有一股子黴味後,想著扔了也是浪費,便處理一下全部吃完。
  • 強致癌物,黃麴黴毒素,其實有剋星,就藏在每個人嘴巴裡面
    研究發現黃麴黴素1克就可以致癌,二十克更是可以直接致命尤其是對我們的肝臟損害,是誘發肝癌的主要原因,這種毒物就存在於我們的身邊,尤其是冰箱和廚房裡面的一些死角,冰箱裡面的剩菜剩飯、發黴沒扔的食物、水果、廚房裡面的切菜板、快發黴的碗筷
  • 黃麴黴素不無辜,它是肝癌最毒物!
    這一周,在「酸湯子」中毒致8人死亡的新聞中,被送上熱搜的「黃麴黴素」遭到全網的口誅筆伐。這兩天,隨著「真兇」椰毒假單胞菌浮出水面,不少文章開始為黃麴黴素「喊冤」。健康科普:米酵菌酸是由椰毒假單胞菌屬酵米麵亞種產生的一種可以引起食物中毒的毒素,是發酵玉米面製品、變質鮮銀耳及其它變質澱粉類製品引起中毒的主要原因。
  • 黃麴黴素中毒?米酵菌酸...
    黃麴黴素含量標準在30-50mg/kg為低毒,50-100mg/kg為中毒,100-1000mg/kg為高毒,1000mg/kg以上為極毒。 黃麴黴菌廣泛存在於自然界,在相對溼度大於80%,溫度為24℃-30℃時最適宜繁殖。黃麴黴菌菌絲生長時會產生毒素,產生的孢子可擴散至空氣中傳播,而後會侵染合適的寄生體,產生黃麴黴素。
  • 苦味瓜子或含黃麴黴毒素 水果有微爛也不能吃
    這條消息是這麼說的,吃到苦瓜子,要馬上吐掉,因為裡面含有黃麴黴毒素,毒性是砒霜的68倍。這讓大家驚呆了,這是真的嗎?苦瓜子有這麼大的毒性?要知道,瓜子可是很多人平時閒暇時最愛吃的零食之一了,嗑到苦瓜子也是常有的事,有時嫌麻煩就直接吞下去了。要真是這樣的話,以後誰還敢嗑瓜子?
  • 濟南肝癌是什麼原因引起的
    原發性肝癌是臨床上比較常見的惡性腫瘤之一,既然是惡性腫瘤,對人體的危害可想而知,而且肝臟又是人體重要的代謝器官,起著更加關鍵的作用,肝臟出現問題,患者的身體一定會受到很大影響。任何一種疾病都不是憑空而來,都是會有病因的,肝癌也是一樣,希望大家能夠了解肝癌的病因,積極做好肝癌的預防工作,避免肝癌侵害身體健康。
  • 誰還吃發黴的東西啊,所以黃麴黴素離自己很遠?恐怕你想錯了!
    很多朋友都知道,黃麴黴素可誘發肝癌。生活中要注意避免攝入黃麴黴素。發黴的穀物、豆類和堅果中黃麴黴素含量很高。但是,當今社會吃發黴食品的人已經很少了。吃到發黴的食物,苦澀的口感,也會讓我們迅速吐出不小心吃進去的發黴食品。
  • 黃麴黴素易誘發肝癌,它會藏在哪些食物裡?稍不留神就引起中毒
    黃麴黴素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一級致癌物,尤其會增加肝癌風險,而我國又是肝病大國,全世界的肝癌患者,基本有一半都在我國!所以,如何預防肝癌,我們要早點了解,並落實到行動中。想要預防肝癌,就要嚴防黃麴黴素,那麼,黃麴黴素會藏在哪些食物、哪些地方呢?怎麼做或能預防黃麴黴素,遠離肝癌?下面我們一起來具體了解下。黃麴黴素容易藏在黴變食物中,比如花生、瓜子等堅果,玉米面、大豆等糧食,以及花生油等食用油中。
  • 「真兇」不是黃麴黴素!而是……
    這些食品的製作具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都需要經過長時間發酵或浸泡,一旦被椰毒假單胞菌酵米麵亞種汙染,稍不注意,就容易引起中毒,主要表現為上腹不適、噁心、嘔吐、輕微腹瀉,嚴重者可出現黃疸、肝腫大、嘔血、意識不清、煩躁不安甚至休剋死亡。目前,對米酵菌酸尚無特效解毒藥物,一旦中毒,病死率高達40%一100%。不管是米酵菌酸和黃麴黴素都有極強的致毒性,那兩者又有什麼不同呢?
  • 全世界每年有70多萬人被診斷得了肝癌,6成在中國,原因是什麼?
    中國有如此多的B肝病毒感染者,與中國預防醫學發展落後有關,B肝疫苗普及遲、普及率低有關。上世紀的中國缺乏一次性注射器和嚴格的獻血制度,導致了B肝和C肝病毒血液的傳播。而母嬰中斷技術的缺失也導致了母嬰傳播。B肝病毒和C肝病毒可引起肝硬化,逐步發展就有可能誘發肝癌,病毒感染引起的肝癌加起來佔了全部肝細胞癌發病數的80%以上。
  • 發苦的堅果別不捨得扔,裡面的黃麴黴素毒性了解下!
    堅果是容易受到黃麴黴侵染的食物之一,發黴的堅果味道實在不佳,而這樣的堅果中可能含有更致命的黃麴黴毒素。黃麴黴毒素是世界衛生組織公布的一類致癌物(有明確的證據證明該物質致癌),是目前發現的最強的致癌物質之一。
  • 肝癌帶走了43歲音樂人趙英俊,肝癌發病隱匿,這樣做才能遠離!
    肝癌的常見高危人群:B型肝炎病毒和(或)C型肝炎病毒感染過度飲酒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長期食用被黃麴黴毒素汙染的食物各種其他原因引起的然而面對如此可怕的病魔,做好預防、早發現才是關鍵!目前,接種B肝疫苗是預防肝炎性肝癌的有效手段之一。我國很早就在兒童中全面推廣B肝疫苗接種工作,但仍有部分成人未產生抗體或未接種B肝疫苗,可選擇再次進行B肝疫苗接種。
  • 為何還有人說,喝咖啡會降低肝癌風險?真相如何?
    得癌症有很多種原因,至今沒人能說得清楚癌症到底是怎麼來的,不是單單靠一種食物就能預防的,因此喝咖啡能降低肝癌風險這個事情大家看過就行了,不要信以為真。之前沒有喝咖啡的習慣也不要因為這個消息開始喝咖啡,咖啡喝多了反而可能會導致骨質疏鬆,引起關節疾病,愛喝咖啡的人也要少喝咖啡,一定要控制好量,那麼大家想要預防肝癌從以下這幾點入手。
  • 提醒:廚房中這2物,或為「黃麴黴毒素」滋生的溫床,請提高警惕
    這讓小傑父親心裡犯了嘀咕,便抽空去醫院做了檢查,沒想到,小傑父親竟檢測出甲胎蛋白610,肝區也出現異常佔位,之後給小傑也做了檢查,沒想到也是肝癌,父子倆得知消息後,相擁痛哭。而這其中,就含有黃麴黴毒素,此類物質是世衛組織早已公布的一級致癌物,對肝臟細胞具有極強的破壞性。肝臟在黃麴黴毒素的長期侵蝕下,極易發生黴變。
  • 一家聚餐吃自製酸湯子致7死,食用麵食、粉類等需要注意些什麼?
    以花生和玉米汙染最嚴重,像平時吃的花生、玉米、用的花生油、家庭自製的花生醬中都很容易被黃麴黴毒素汙染。 在冷凍條件下,細菌、黴菌不會產生毒素。而且黃麴黴毒素現在幾乎不可能引起人的急性中毒,因為那需要很嚴重的黴變,只在幾十年前糧食困難時期出現過。」 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科學松鼠會成員、科普工作者雲無心也在其個人微博上稱「黃麴黴毒素確實是劇毒。通常對它的防範是因為它的致癌性——長期攝入,它能夠增加肝癌的風險。
  • 一家三口查出肝癌,醫生:什麼年代了,廚房這2物,記得更換
    讓人沒有想到的是,高先生一家三口竟然都被查出了肝癌,連剛剛8歲的女兒都沒能倖免,高先生很是疑惑,為什麼一家三口人都會患上肝癌,而且,也都沒有B肝病史,肝臟怎麼會發生病變。這些發黴的位置上都滋生出了一種極強的致癌物,那就是黃麴黴毒素,這是被世界衛生組織列為1級有毒物質的毒素,人長時間食用會導致肝臟病變,誘發肝癌,高先生一家長期使用這種遍布黃麴黴毒素的砧板和筷子,當然會造成肝臟病變。醫生建議,廚房這種容易發黴的物質,最好是每半年就更新一次,以免發黴滋生黃麴黴毒素。
  • 每口飯多咀嚼 不知不覺就瘦下來
    據齋藤研究,咀嚼會刺激大腦中的飽腹中樞,促使體內能量消費,使內臟脂肪分解、燃燒。   如果不細嚼慢咽,而是囫圇吞棗,你就難以獲得飽腹感,導致進食過多。   受柔軟食物不斷增加的影響,現代人咀嚼次數遠低於古人。現在小學生、大學生平均一口飯咀嚼次數約為10.5次,只嚼2、3次的也大有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