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知道黴變的食物不能吃,其中含有黃麴黴毒素,誤食極易導致中毒,嚴重的甚至引發癌變。但是最近在網上出現這樣的說法:黃麴黴毒素致肝癌,但是吃一口飯,咀嚼30次,唾液殺菌,能輕鬆預防。那麼這種說法正確嗎?日常生活中,黃麴黴毒素又存在於哪裡?一起來看看
黃麴黴毒素毒性高為什麼會導致肝癌?
黃麴黴毒素是天然汙染物,毒性很強,是砒霜的68倍,攝取1毫克就可能引發癌變,如果一次性攝取20毫克可能致命。黃麴黴毒素在進入人體之後,不僅會對肝臟造成損傷,還能通過跟DNA、蛋白質等結合形成一種損害基因的物質,加速基因改變,從而增加癌變的風險。人在中毒以後,免疫系統崩塌,患者會出現嘔吐、發熱、黃疸、肝腹水等肝炎症狀,容易導致肝癌。
吃一口飯咀嚼30次,就能輕鬆預防黃麴黴素?
這一說法源於國外的一項研究,研究發現唾液對於黃麴黴素有消滅作用,含有毒素的食物在經過30次的咀嚼以後,幾乎完全消失,這一觀點隨後被日本有關學者證實。但是在兩次實驗中,研究人員發現黃麴黴素並沒有完全消失,還是有殘留。所以想通過唾液預防黃麴黴毒素,可能是天方夜譚。
因此,生活中還是要預防黃麴黴毒素,注意以下幾種食物。
1、黴變的花生、玉米、大豆
這幾種食物一旦發生黴變,一定要及時扔掉,會帶有大量的黃麴黴毒素,誤食以後會導致中毒。平時在保存的時候,要注意通風,不要放在陰暗潮溼的地方。另外一些長時間不用的調味品,辣椒,生薑,胡椒等,奶製品,食用油等都會含有黃麴黴毒素。
2、長時間浸泡的菌類
菌類經過長時間泡發很可能會變質,不僅滋生細菌,還會有黃麴黴菌,進而產生黃麴黴毒素,因此需要格外注意。銀耳、木耳、幹香菇等,吃多少泡多少,不要過於浪費。但是一旦發現長時間浸泡的,及時處理掉。
3、發苦的堅果
堅果如果放置時間過長,會出現黴變,口味變苦,在這過程中也會出現黃麴黴毒素。因此當吃到發苦的堅果,第一時間吐掉,然後去刷牙漱口。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在吃堅果的時候,最好先用手扒開,看清楚果實,然後再吃,避免誤食黴變堅果。
4、出現黑點的木質筷子,砧板
木質筷子跟砧板,是日常生活中飲食工具,用完以後需要清洗。但是很多人由於清洗不乾淨,並且長時間放置在陰暗處,筷子就會出現發黴,長上黑斑點。這些黑斑點極有可能就是黃麴黴素,要小心,最好及時扔掉。平時把砧板筷子放在通風有陽光的地方,另外定期更換。
可能很多人認為,高溫能殺菌,高溫的環境下,確實會殺死不少細菌。但是黃麴黴素是一種難以解脫的毒素,只有268度的紫外線對於低濃度的黃麴黴素有一定破壞作用,平時開水只有100度,對黃麴黴素沒有清除作用。因此還是要多多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