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70年代的人,我並不欣賞現代的這種婚禮儀式,可是昨晚參加了一場親戚的婚禮,一下改變了我的看法。
在主持人的帶領下,新娘子走向舞臺中央,接過話筒開始發言。話未出口淚先流,新娘梨花帶雨的發言,講述他們是如何從相識相知到相愛,我很認真地聽,很感動。
我也特意留心觀察了觀眾的反應,發現觀眾席中與我年齡相仿的,他們都在毫無覺悟地笑,而年輕點的,都是眼含淚花,滿目深情。
這一笑一哭,我頓時明白了: 不同年齡觀眾的不同反應,正好體現社會變遷在人們身上留下的烙印。
老一輩婚禮中紅蓋頭下的鳳冠霞帔,不掀起都不知道一生相伴是何方神聖。如果是閉月羞花,那是前輩子福氣;如果是河東獅吼那也只能怪運氣不佳。「掀起你的蓋頭來」是如此的令人好奇與著急,所以與之伴隨的懸念也就讓人目不轉睛,不想錯過哪怕一分鐘。
儀式中伴隨著美好遐想,親友們在滿懷期待地祝福,美感、美好、對未來生活的憧憬也就建立在這種期待中。
現在的婚禮,新郎新娘早就相濡以沫了,彼此也為對方親友所熟知,戀愛經歷也會在朋友圈中透露出來。新郎新娘親密無間卻要在司儀的指揮下完成一些形式動作,還要發言說些「矯情'的話。這就是我之前不欣賞現代婚禮的原因。
但是昨晚我重新理解了。就在新娘把戀愛歷程聲淚俱下地毫無保留地分享給大家的時候,我重新理解了90後,重新理解了現代婚禮儀式。
這種儀式是新娘被愛的炫耀,是雙方愛情的見證,更是新郎對新娘此生承諾的見證,意味著兩人從此命運相連,風雨共擔。在觀眾看來,這種儀式或許有些矯情做作,甚至有人覺得多此一舉,可是對新娘新郎來說,這是一場充滿勇氣與信念的奔赴,包含著廝守一生、忠心不二的意義。
意義是人建構的,我們把美好,把希望,把祝福寄於儀式中,彼此都認同時,這個儀式就非常重要,儀式隨著社會變遷中也會不停地變。婚姻制度作為一個最久遠的社會制度,其擔負的功能一直在變遷,婚姻的形式、儀式當然也會變遷。
古人特別重視禮儀,周公制禮,希望能用禮制來規範臣民,儒家要復周禮希望能用禮來規範人倫。禮在宋代,夾雜著朱熹的私貨,好像少了點人性。再歷滄桑,特別是新中國成立後的巨變,中國人的整個人倫社會秩序完全重構。現在的中國人好像更強調實用理性,在生活中好像不怎麼注重儀式感,一般在外人面前也羞於情感表達。
昨晚,我重新認識了婚禮,原來90年代更重儀式、更會表達!這是時代的進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