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年前,當呂昕廷興衝衝地告訴周圍的朋友,她要到香港學習大妗課程時,周圍人的反應如出一轍,驚訝、困惑、質疑,甚至還有嘲笑——大妗不就是喜婆婆嗎?「沒文化」,昕廷差點脫口而出。
知道大妗跟婚禮相關的人,其實都算是有文化的,對大部分人來說,能把妗(音同進)字正確地讀出來都是一件難事。
多年來,昕廷一直親近並研修中華傳統文化,她認為,在現代生活中,重要的禮儀活動仍然應當從傳統文化中汲取養分,並把這種禮儀文化變成生活的一部分,好好傳承下去。
>>遠赴香港拜名師
最初接觸婚禮策劃這個行業,昕廷是迷茫的,「我雖然喜歡這個行業,但是總覺得大部分的策劃不符合自己對婚禮的想法」,直到6年前,一位「生命中最重要的朋友」、策劃師傑拉推薦她看了一部香港電視劇《Only You》,昕廷的心思才豁然開朗,「我通過這部電視劇才知道婚禮大妗,覺得這個角色才是婚禮中不可或缺的」。
「妗」在字典裡是舅媽的意思,昕廷解釋道,在傳統婚禮當中舅媽是新娘的「保護神」,「新娘出嫁時,身邊要陪伴一位『全福』的女性,幫助新娘打理一切事宜。中國自古以來都講究娘親舅大,這位讓新娘信任的女性往往由舅媽來擔當,大妗就是這麼來的。」
決定要當一名大妗後,昕廷又發現內地沒有相關的課程與師資,只能到香港去尋找,「我的心情挺複雜的,來源於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大妗,如今卻只在香港還有保留」,她說,「我們的祖先向這個世界貢獻了那麼多的文化瑰寶,今天,全都變成別人的了,連婚禮都要向外國人學習穿婚紗、宣誓等等。其實我們有那麼美好的禮儀,今天大家卻不知該怎麼來進行。」
最終,昕廷選擇跟從香港婚禮大妗歐惠芳老師,系統學習大妗的必備知識與全套的中式婚禮習俗,之後回來自己創業,成為內地婚禮大妗第一人,也是唯一的國家級註冊婚禮妗師。
>>傳統婚禮文化上的創新
學成歸來,昕廷興致勃勃地想把原汁原味的傳統婚禮習俗應用於婚禮,卻發現不為大多數新人接受,「現在的年輕人更習慣於西式的婚禮,對於太過原汁原味的傳統婚禮反而接受不了」,經過一番調查,她認定這是在內地推廣婚禮大妗的一大瓶頸。
昕廷並不放棄,她一方面耐心地尋找願意舉辦傳統中式婚禮的特定人群,一方面對太過傳統的婚禮習俗進行改良,「後來慢慢的我發現,從小學習弟子規、千字文長大的孩子,對這種傳統的婚禮儀式是有需求的,但是你還不能用老的思想去讓他們接受,老的東西並不是指舊的東西。」
「我一直想有個能超越大妗形象的職業定位,經過雅禮文化與民俗文化的交融與升華,結合現代生活哲學,重新詮釋這樣一個幸福的職業」,昕廷在與電視臺合作推出大型中式集體婚禮並擔任首席執禮官後,堅定了自己的想法,並把「大妗」這一傳統角色提升為一種職業定位——「妗師」。
經過將近5年的摸索,昕廷結合華人各地民俗和中國傳統文化精髓,融合西方婚禮文化和現代唯美理念,創造出一種具有民族特色和中國品質的婚禮模式——藝術接親,寓教於美,將婚禮文化上升到生活哲學,讓婚禮回歸「禮」這個基本功能。
>>現代雅禮貫穿一生之美
昕廷認為,禮是很莊嚴的儀式,是尊重,維繫了人類運營的規則,是一種精神的血液,「傳統婚禮不是吹吹打打,也不是舊的文化,婚禮當中蘊含了整個生活文化,每個細節都有儀式感。比如說婚禮中的筷子就有哲學,正所謂圓頭方尾,男人要行方正之道,女人要行圓融之道,筷子一定要成雙成對,不可以單只擺放,寓意夫妻二人形影不離,這就是我們中國的雅禮文化。」她說,中國人不是不喜歡傳統,而是不知道傳統可以這麼美。
在擔當傳統婚禮儀式妗師,讓婚禮回歸「禮」之外,昕廷還致力於華夏「生命禮儀系統」的恢復和傳承研究,開創了中國藝術「華禮」儀式和中國婚禮禪修課程,成為首位在孔廟執禮的女性國禮執禮官和國婚盛典的首席執禮官,並被美國大型紀錄片《科恩眼裡的中國》邀請為中國華禮執禮官和婚禮文化代言人。
昕廷認為,今天太多的人說要傳承經典文化,這不是僅僅會誦讀幾篇古文就可以了,文化的傳承要有對應的儀式作為載體,」文化如果不融入到生活,民俗沒有上升到雅禮層面,禮儀沒有升華到生活哲學,都只能稱之為知識,就只能躺在書本裡,不能被良性傳承」,她覺得,把生活夢想付諸到儀式裡去,這樣的禮儀才是美的,才是能長久流傳的。
也正因如此,昕廷希望每一個人都能認真對待生活中的重要儀式,「傳統文化中的禮樂教化,每一個年齡段都對應有一個儀式,當你用真正的敬畏之心重視『禮』,循其道而行,內心就會填滿幸福與滿足。生命禮儀系統就是有這樣的魅力。」
————————————————————————
特約監製:盧冶
策劃:尹健 馮俁 作者:岸松
編輯:劉岸松 張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