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穩定預期,彰顯特殊時期的人文關懷
2020年高考歷史全國I卷,難度適宜、結構平穩、題型可接受性強、史料素材選取上公平、設問針對性高且表述規範,整體感覺符合我們對今年高考題的預期,這使得學生對本卷的接受度較高。如24題的考察分封制、32題古代希臘羅馬法比較題,42題時代特徵題都較往年而言更注重基礎。學生憑藉較紮實的基礎知識、關鍵能力和一定的解題技巧,答題完成度較好。這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疫情對於不同考生群體的影響,體現了對考生的人文關懷。
二、凸現能力,考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今年高考I卷,繼承了近幾年以來的課標要求,關注學生在歷史學科上的關鍵能力。如利用諸多依託教材知識但全新的材料,來考察學生閱讀、理解和處理信息的能力,材料涉及到藝術畫、數字表格和文字類多種類型,對學生的學科能力是有較高要求的。國家考試中心劉芃老師曾強調,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就是從如何使學生從接受教材內部的思維關係,到能調動自己的思維活動把教材的內容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歷史思維,這是教學目的和考試目的的一致點。42題開放性試題很好的凸現了這一歷史思維能力要求。依據已學教材知識,通過解讀材料提供的關於宋史時代特徵性的書名,形成對宋時代特徵與及與書名關係的理解。
然後由考生自行撰寫反映某一朝代時代特徵的書名並加以論證。這就要求呈現一個很有層次性的從初級到高級的思維成果形成的過程,對學生的思維能力提出了挑戰。對於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的關注與考察,更是全面滲透在試題中。如T28《格致彙編》調查中人們對於科技的關注,放在1876年的中國這個特定的時空下很容易排除「中外交匯促進維新思想深入發展」這樣的選項,並且與近代工業發展的史實相連接。用史料實證的思維去分析T25閻立本的《步輦圖》,就不僅看到它是藝術品,還會看到它反映的唐吐和親的這一史實,理解它是藝術與史料價值的統一體。
用唯物史觀來觀察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巴黎的貧富兩極分化,能清楚的看到工業革命這一生產力的發展沒有帶來社會財富的共享,資本主義私有制下資本家貪婪的剝削,加速了社會階級的分化。 T33題啟蒙思想家田蒙關於 「完全的紳士」教育觀實質上在滲透一種關於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育人理念。T47題則是通過對蘇綽這個人物的評價題,是在用中國的故事,以活潑新穎和內涵豐富的材料構建試題情境,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把「道」和思想融入到中國故事中去,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健全的人格。
三、關照現實,關注時政與學術熱點問題今天的高考命題立意開放,它將史學立意和社會立意、價值立意相結合,立意開放而高遠。全國I卷試題的命制,就注重關照現實,它關注時政熱點和學術熱點問題。如41題的中德外交關係一題。對於今天的中國,外交活動的開展無疑是大家關注的焦點。此題通過中德關係的演變,考察了新中國外交史,幫助學生理解影響外交活動開展的要素,幫助學生學會分析今天中國複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和國家政策變化,看到世界多極化的趨勢,形成正確的外交觀和世界觀。對於歷史學的學術熱點,41題宋代文官政治,45題清末新政,都是緊扣著2019年的學術熱點,這樣的命題,在提醒著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開拓歷史的視野,關注學術前沿並適度融入我們教學中,才能更好的適應高考。
長沙市第六中學 陳志榮
【來源:瀟湘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