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炮兒」範兒難道就是長輩的倫理+北京人的規矩?

2021-01-21 新京報書評周刊

微信ID:ibookreview

『與470000智慧型微友同路同行』


按:作為年末賀歲大作的《老炮兒》在朋友圈賺足了口碑,傳聞在很多院線竟出現電影資料館文青朝拜藝術片一樣的景觀——在映後響起了持久的掌聲。不少中老年人紛紛為《老炮兒》貢獻了票房,而北京人更是被電影激起了廣泛共鳴。


影片《老炮兒》與其試圖拉攏的目標市場——年輕觀眾及非北京觀眾——之間的關係,卻必定不會如投其所好那樣簡單,而兩者之間的這種張力,也正是這部電影最有趣之處所在。在一個價值趨於多元的時代與年輕人與外來暴發戶講道理、講規矩,是馮小剛飾演的六爺的願望,也是整部電影的創作初衷。


但規矩由誰定,道理怎麼講,就又是另一個問題了——這背後是一套不易辨識的意識形態。如阿爾都塞所說,「沒有意識形態的種種表象體系,人類社會就不能生存下去。人類社會把意識形態作為自己呼吸的空氣和歷史生活的必要成分而分泌出來。只有意識形態的世界觀,才能想像出無意識形態的社會,才能同意這樣的空想:意識形態總有一天會被科學所代替,並會從世界上消失得無影無蹤。」




《老炮兒》:怎樣與意識形態講道理


文 | 吳澤源


對真正值得尊重的規矩的玩世不恭,和對最高權力的撒嬌式反叛,也許是部分北京本土創作者從頑主一代一直延續至今的固有慣性,它不斷地體現在王朔、姜文、馮小剛與當今的管虎的創作軌跡當中。



《老炮兒》是一部典型的中老年人電影。從敘事方面,影片遲緩的節奏就像片中六爺的心臟,不得不悠著點,否則會有失控之危險。而從視點層面,影片也顯而易見地是在替六爺、悶三兒、燈罩兒和話匣子這撥雖衣食無憂,卻在當下這個劇變年代裡,混得多少有些鬱郁不得志的中老年人發聲。他們在影片中一次次發出著我們經常能在街頭巷尾與公交車上遇到的大爺大媽口中聽到的感慨:現在的年輕一代,做事情越來越不講規矩了,打架下手沒輕沒重,朋友出事不理不問,且只許自己佔便宜,吃不得半點虧。於是六爺在片中的使命,便不再只是把自己被以小飛(吳亦凡飾)為首的少年幫夥扣下的兒子曉波(李易峰飾)贖回家,更要以一位長者的身份,向這撥「無法無天」的小輩們傳授些經驗,教一些規矩。

但老炮兒們所執著與堅持的東西,看似有理,實則空洞。六爺在片中兩次與不熟識的小輩動手動腳,無非是出於禮貌與輩分之由。作為長輩被晚輩呼來喝去甚至動輒辱罵,這當然是六爺等人所無法忍耐的,但他們對此事的糾結也從一個側面顯示出自身的外強中乾。當他們無力理解一個不斷變化的世界,且在經濟層面亦無法壓制晚輩的時候,倫理綱常等舊有秩序,就成了他們最後的庇護所,即便他們的堅持在旁人看來,或許還像他們年輕時的茬架一樣無趣且無謂。



六爺和悶三兒


同樣顯得羸弱的,是影片對「小炮兒」們類似卡通化的呈現方式。且不論曉波的室友管六爺叫「孫子」、少年幫馬仔阿彪衝六爺罵罵咧咧之類的情節設定是否屬於編導的用力過猛,影片對少年幫老大小飛的角色設定,就透著一股濃重的葉良辰氣息,這個人物在行為、舉止和語言方面都活脫脫像是看多了傑克蘇小說的幼稚男生,而既缺乏能力,也沒有欲望去理解晚輩的影片主創,也只能求助於社會對不良少年的刻板印象。小飛的最終轉變,亦是通過外在形象的改變所體現出來:他將自己的頭髮染回了黑色,重新成為了一個守規矩講道理的「好孩子」。說到底,《老炮兒》中的長輩對晚輩的理解還停留在外部,對晚輩的期望也只是要他們在長輩面前時儘量按長輩的規矩行事,這樣的理解與期望很簡單,也很幼稚。



葉良辰氣息的小飛



說到底,以倫理綱常為標準的黑白劃分,並不足以讓片中的六爺一行人處於上風,這場晚輩與長輩的對弈正像是六爺與曉波在酒桌上的那場論理,沒有人能說服對方。父子的博弈可以用親情來化解,代際的矛盾卻不能輕易偷換概念,於是影片主創的解決方式是:將晚輩中的對立面代表小飛設置為地方貪官之子。老炮與小炮之爭,在這一情節反轉的烘託下變成了老百姓與暴發戶、地頭蛇與過江龍之間的對決,而佔據了道德制高點的六爺一行人,自然可以在隨後的對弈中任意行事,絲毫不需擔心其合理性與正當性會遭受任何質疑。



老炮小炮之爭


從劇本寫作的技術層面來看,影片主創為自己留出的這一後手,可以被評價為懶惰的表現;但這樣的視角可能會限制我們對整部影片的深層理解。導演管虎對小飛的這一重特殊設定,其實映射著北京人對外地人的普遍焦慮。由於我們所熟悉的地理優勢,北京本地人從經濟、教育、文化等方面接受著種種庇護,而這些庇護又根深蒂固地與被人們視為北京式生活方式的形態難分彼此,以至於本地人在面對外地人對資源的競爭時會產生出深刻的危機感,這種危機感的動機源自本能,但成因又無比複雜,用三言兩語無法言明。


與其他大都市對危機感的化解方式不同的是,當北京人面對外地人的侵入時,終歸可以從最高權威之處尋求幫助。這種特殊性明確地體現在了《老炮兒》的結尾部分:六爺在與小飛一伙人的最終約架中不再講究規矩,而是通過向中紀委舉報的方式,解決了本該用道義來解決的問題。於是六爺所代表的老北京江湖俠客,終究還是沒能用最徹底和自洽的方式為自己正名。對真正值得尊重的規矩的玩世不恭,和對最高權力的撒嬌式反叛,也許是部分北京本土創作者從頑主一代一直延續至今的固有慣性,它不斷地體現在王朔、姜文、馮小剛與當今的管虎的創作軌跡當中。自以為不可一世的老炮兒,說到底仍然是一幫長不大的孩子。


任何一種具有大眾傳播屬性的媒介,都與生俱來地背負著意識形態的「原罪」,不論它的目的與初衷是否如此,電影自然也不是例外。而《老炮兒》對我們當下的主流意識形態,顯然有著一些可以辨識的迎合(六爺的舉報信響應著來自中央的反腐號召)。但值得我們三思的,其實是片中那些不太容易辨識的意識形態屬性:片中的那場老輩與晚輩、本土人與外地人的博弈看似公平,然而遊戲規則由誰決定,卻決定了整個遊戲的走向。這套規則正是一部電影在意識形態層面的具體體現,影片編導通過對敘事的把控,對鏡頭與視點的選取,以及對某些細節的刻意表現(或不表現),無時不刻地影響著觀眾對影片所表現的題材與現象的觀點。從這個角度來說,片中那場對決的勝負早已定論,而每位電影觀眾在面對一部電影時,或許永遠都是不自由的。



吳亦凡快落淚的場景

對於《老炮兒》的主創來說,最理想的觀眾不在鏡頭之外,而在鏡頭之內。作為全片中性格曲線最為完整的人物,由吳亦凡所飾演的小飛對六爺的態度經歷了由敵視到欣賞,再到全然認同的一百八十度反轉(「沒碰上您之前,我以為這樣的人都是書裡寫的,碰上您,我信了」),當六爺以堂吉訶德之姿於冰湖上拿著軍刀奮力前行時,處在對立陣線中的小飛早已潸然淚下。然而當他得知六爺在之前早已破壞兩人之間達成的江湖契約時,他又會作何感想呢?影片對此當然沒有交代。但與被影片編導所控制的片中角色相比,作為觀眾的我們,至少應當保持批判與質疑的自由,而不是全盤接受影片所提供的意識形態。求同存異,各執己見的自由,應當成為電影與觀眾之間最基本的江湖契約,而這同樣也是每位觀眾與意識形態講道理的最好方式。


本文為獨家稿件,撰文:吳澤源,編輯:禽禽。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挺一下堅持原創的書評君





點擊以下 關鍵詞 查看精彩內容

年度好書 | 四月好書 | 紅鏡頭 | 聶隱娘 | 同性戀群像 | 馬克·吐溫 | 康夏 | 權力的遊戲 | 小王子 | 孤獨圖書館 | 黃家駒 | 腋毛禁忌 |二十四節氣 | 伍迪·艾倫 | 夏日翻書 | 禁菸令 | 瑪麗蓮·夢露


如果你想在2016的小日子裡邂逅366位藝術家、音樂人或作家,我們這裡有一扇傳送門。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購買聯邦走馬文藝復古日曆,每天給自己一份驚喜。

相關焦點

  • 電影《老炮兒》中,馮小剛的六爺心中的規矩到底是什麼?
    《老炮兒》是由管虎導演,馮小剛監製,馮小剛、張涵予、許晴、李易峰、吳亦凡、劉樺、白舉綱等主演的電影,於2015年12月24日在中國上映。老炮兒是北京俚語,原為老炮兒,在北京話中專指提籠遛鳥、無所事事的老混混兒。
  • 電影《老炮兒》爭鳴:誰的北京,誰的世界
    時移世易,老炮兒風光輝煌的日子早已一去不復返了。如今,昔日那個一把刀對抗十幾個人的六爺不得不跟無數外地人一起擠地鐵,只為了看望自己負氣出走、住在郊區的兒子。他們曾經安靜的家,變成了所有外地遊客來北京的必到景點,整日人頭攢動、熙熙攘攘。老北京們心裡多少犯過這樣的嘀咕:我的北京,北京人的北京,怎就變成了眼前這個樣子?
  • 北京老炮兒有理有面,不光局氣仗義,規矩是他們一生的信條
    一部電影《老炮兒》讓北京話、北京味兒、北京人的脾氣性格成為了熱議的焦點,馮小剛把出生於五十年代的六爺們演繹得是出神入化接地氣兒,而現實中的北京老炮兒以及怹們的同齡人其實比電影中更局氣仗義!,卻被當年的一個新詞兒『代溝』划進了一個特殊時代,電影裡老炮兒六爺和兒子的隔閡便是因此而生說起那個特殊的年代,老北京人都感觸頗深,而關於老炮兒這個詞的由來當年的胡同頑主,大院長大的孩子最有發言權,用老北京人的話來說老炮兒就是得有點綻兒的人,見過大世面,進過炮局,同時這詞兒也代表著年代感的生活經歷
  • 「老炮兒」為啥啞火? ——觀馮小剛主演的《老炮兒》
    隨後的幾組鏡頭,又從不同的側面勾勒出老炮兒對規矩的看重和道義的持守:胡同裡一對騎自行車的男女經過問路,語氣沒禮貌,六爺教育他們沒規矩;六爺前後兩次為一位白髮老人點菸,交待了老炮兒對長輩的尊敬和其中存在的規矩;城管要拖走兄弟燈罩兒(劉樺飾)的車,燈罩兒不肯,城管打了他一耳光。
  • 《老炮兒》:秩序變遷下的京味餘響
    然而進入21世紀以來,這種不同正隨著城市現代化進程的加速而迅速改變,北京已經成長為一個具有兩三千萬人口的國際化大都市,原來的城市文化格局也面臨新的轉型,傳統的京味文化正在向更加現代化的城市文化方向發展。身為北京胡同長大的地道北京人,管虎拍攝《老炮兒》有自己鮮明的創作理念,那就是對北京傳統胡同文化進行一次全面審視,這其中自然也包含了他對京味文化的獨特理解。
  • 管虎《老炮兒》全解讀:敬六爺,敬時代洪流前無畏的老一輩規矩
    時代變了,人也在變,不求人,只論事。管虎用一種緬懷的心情,搭配馮小剛被新北京淘汰的老北京人的縮影,配上複雜曲折的胡同景象。江湖嗜血已經不再,僅存的義氣有如強求夕陽不落的捍衛,反倒讓人懷念起舊時代男人的直率、自傲,堅持著自己的一點尊嚴活下去。不只是在北京,也在這個年代的世界各地,這種老一輩情懷都在逐漸凋零。
  • 《老炮兒》:別人耍流氓,他要講規矩;別人講規矩,他反手就舉報
    2015年,馮小剛用一部豆瓣7.7高評的《老炮兒》實現了自己的江湖夢,還憑本片榮獲金馬獎最佳男主角獎項。不過在我們看來,馮小剛導演圓夢的方式太滑稽,它的劇情大體是這樣的,所謂《老炮兒》:別人耍流氓,他要講規矩,別人講規矩,他反手就舉報!
  • 《老炮兒》上線風行電視 看的就是京味兒!局氣!
    《老炮兒》看的就是京味兒!局氣!  「老炮兒(lǎo pàor)」在北京話中,不是一個人,而是一類人,是那些仗義、耿直、執著、有閱歷、真性情、講規矩的人。是「老了的古惑仔」。   影片中,導演管虎和主演馮小剛表達了對「逝去的老北京」的感懷,讓觀眾回憶起了老一輩北京人獨有的特質,也讓大家對日漸消失的「京味」唏噓不已。
  • 北京老泡兒的規矩和「口糧」!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 北京人不知道的北京事,ID:leyoubj】老炮兒原來其實是「老泡兒」形容無所事事的那些小「混混兒」。真正的北京人對這個詞兒,是並不願認同它原先的意義,實際上今天我們總愛提起的「老炮兒」,是一種北京特有的精氣神兒。
  • 在北京,這叫規矩,懂嗎?
    誰都知道咱北京人規矩多 今天小編我就跟您聊聊咱北京那些不成文的規矩。 叫人的規矩 咱北京人的規矩,有一條就是叫人的規矩,您別看這簡單啊,嘴皮子一上一下的功夫,告訴您,這裡面的學問可大著呢。
  • 「老炮兒」火了!中國傳統食品也可以很有範兒!
    《老炮兒》上映才半月,票房高歌猛進已過8億!與票房同時飄紅的,還有《老炮兒》引發的種種話題。
  • 《老炮兒》彩蛋大盤點 郭京飛TFboys寧浩搶鏡
    郭京飛  搜狐娛樂訊 《老炮兒》近期正在熱映中,該影片由管虎執導,馮小剛、張涵予、吳亦凡、李易峰主演,影片也正是改編自管虎的同名小說《老炮兒》,強大的主創陣容,影片以獨特的視角和方式向觀眾講述著一個「老炮兒」在新北京時代依舊堅持著老北京
  • 《老炮兒》六爺:他的規矩是什麼?為什麼放在當代社會不適合?
    《老炮兒》是一部難能可貴的電影,它將一位步入殘年的資深頑主與當下環境格格不入的生存困境表露無遺,它並沒有沉醉於表面情節的扣人心弦,大部分時候是以氣場壓陣。在此我說下我不成熟的想法。在我看來老炮就是義氣和面子,士可殺不可辱。
  • 電影《老炮兒》究竟想表達什麼
    電影《老炮兒》演的啥?好多人沒有看懂,這算不算一部好的電影的?這部電影主要演了由馮小剛扮演的六爺,用他那已經老過時的江湖規矩去解決現代小夥子的鬥爭。當然故事還有很多細節的表現,其實縱觀這部電影發現就是講的一個北京本地小混混變老了,老混混老了還不想承認還用他那江湖規矩去嚇唬小青年,但是人家不吃這一套,最後老混混為了兒子,為了不花錢和人家約架的故事。這部電影感覺除了有點真實以外沒有什麼可探討的深度。難道說是當父親的舐犢情深?那麼舐犢情深這些情節當父親的都有,不必從混混上找,難道是江湖義氣?
  • 到底啥叫老炮兒?
    ▼▼▼◆啥是老炮兒?老炮兒是地道的北京話。雍和宮東邊有條炮局胡同,清朝乾隆年間這裡設置了炮局,也就是造大炮的地方,後來撤了改成了監獄。解放後,這裡變成了公安局的拘留所。民間逐漸用炮局指代公安局,老炮兒就是指那些常進出公安局的老混混。
  • 《老炮兒》熱映:六爺所代表的北京頑主是怎樣一群人?
    導演管虎在一次訪談中曾這樣評價自己的新作《老炮兒》。談到人物,毋庸置疑,《老炮兒》中最吸睛的人物,就是馮小剛扮演的六爺。六爺曾是四九城響噹噹的頑主,在一場場決鬥中樹立了自己的江湖地位;如今雖已不復當年勇,但他依然充當著街坊鄰居的「民事仲裁人」,固守著自己的那份規矩;不料,兒子曉波和富二代小飛之間的一場糾紛,卻讓他不得不重出江湖,縱使力不從心,也要為尊嚴奮起一戰。
  • 細嚼《老炮兒》9件民心所向的事
    我們被煽動的就是他的具體,他對江湖規矩的執著——在當下一個秩序日漸混沌的社會,有規矩,成為了眾人發洩一口氣的方式。《老炮兒》中,正是通過規矩和情理,表達了民心所向的一些事兒。[NextPage] 六爺縱然是老炮兒,但是是懂得規矩的老炮兒,年輕人動不動對長輩稱「你」、「孫子」、「TM的」,理應受六爺教訓,也是創作者對老輩兒尊重的著重強調。  不僅如此,六爺在與兒子小波喝酒碰杯時,也教導著小波,跟長輩喝酒,自己的杯口要低於長輩的杯口,才是尊敬;六爺在自家門口每逢見到管宗祥老師飾演的白髮老人時的點菸動作,也是對上一輩的尊重。
  • 從電影《老炮兒》到車界的「老炮兒」
    說的簡單明了一點,就是一個有著江湖氣又年過半百的老炮兒,為了親情和面兒和新一代小炮兒掐架的故事。這個職業放在義大利,會叫「黑手黨」;放在日本,叫「黑幫」,放在香港,叫「古惑仔」;而放在北京,則要被尊為「老炮兒」!
  • 鞋櫃中的「老炮兒」
    說到「老炮兒」這個詞彙,字面意思在北京俚語中泛指那些資格較老的玩兒鬧或經常進局子的人,略有一絲貶義,但經過了時間的歷練如今已經變成了用來形容那些有生活閱歷、守規矩、講義氣,在一行或者一個圈子內堅持自己看法的人。
  • 擱在香港,《老炮兒》可能就是一部三級片
    「X你媽」三個字,出現在今天的主流院線電影,好像是個新鮮事。但在《老炮兒》以外,獨立電影或二十年前的中國電影,其實有過很多。粗口的背後,從片名到臺詞,《老炮兒》充斥了密集的、黑幫暗語式的北京土著方言。為了保留原汁原味,中文字幕還括弧自帶翻譯。這又是一個怪現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