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首部縣級市地方通史類紀錄片《義烏通史》在愛奇藝平臺上線。該紀錄片由義烏市委市政府策劃出品、中國社科院古代史研究所組織撰寫,全面展示了義烏從遠古時代至新中國成立以來波瀾壯闊的歷史,記錄了義烏多樣的山川水系和氣候環境,反映了義烏的經濟、社會與文化特徵。
愛奇藝平臺每周四、周五上午10:00各更新兩集《義烏通史》,一周播放4集。這部紀錄片播出後,引起網友廣泛討論和關注。
首部縣級市地方通史類紀錄片
《義烏通史》是義烏市委市政府的一項重大文化工程,是在央視百集紀錄片《中國通史》、地級市的《蘇州史記》完成後,我國第一部縣級市地方通史類紀錄片。
2017年6月,《義烏通史》項目開始前期籌備,當年12月全面啟動。全片共20集,每集25分鐘,全4K技術拍攝,以央視播出標準製作,由央視知名導演張斌、趙良帶隊執行。全片由中國社會科學院古代史研究所權威專家組織撰稿,由該研究所所長卜憲群擔任總顧問、陳時龍任總撰稿,力求史學嚴謹性。
專家們數十次前往北京、杭州、義烏等地論證考察,用一年時間完成了初稿腳本,為紀錄片確定了三條主線:第一條系統講述義烏土地上人與自然相生相伴的歷程,發掘義烏人不屈不撓、與命運抗爭的無畏精神;第二條介紹義烏歷史上重要的人物與事件,展現義烏在中華民族歷史中的地位;第三條展現義烏優秀的歷史文化資源,培養義烏人對地域文化的自豪感。
經過多番討論,《義烏通史》最終確定20集篇目:《斯土斯民》《遠古義烏》《建縣》《傅大士》《駱賓王》《繡湖》《宗澤》《理學》《朱丹溪》《集市老街》《義烏兵》《敲糖幫》《婺戲》《古村》《朱之錫》《朱一新》《古井春秋》《真理的味道》《義烏營》《世界小商品之都》。
製作團隊前後共投入103人,用時一年半,拍攝了義烏市博物館、紀念館、圖書館、檔案館、各類專題研究中心、故居133處,街道、村落116處,採訪了近百位專家學者,足跡踏遍10多個省份。義烏市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副局長王志堅說,為了獲得外省各部門、單位的拍攝許可,該局僅介紹信就開出幾十封。
以影像展示義烏人文歷史
「義烏鍾靈毓秀,人傑地靈。其中『初唐四傑』之一的駱賓王,不僅在文壇上頗負盛名,而且詩文理論和創作實踐也為唐代文學的繁榮作出了卓越貢獻,成為中國文學史上具有影響力的人物……」在3月12日播出的《駱賓王》篇中,記者看到前義烏市作協主席駱有雲的身影。
「我很高興能為拍攝義烏的紀錄片提供幫助。中國社科院的歷史學家因為對義烏沒那麼熟悉,所以史料細節方面需要我們進行補充,拍攝地點也讓我們給出一些建議。」駱有雲說,得知他老家所在的義烏市福田街道下婁店村有很多駱姓後人,並保有祭祀駱賓王的儀式,拍攝組當即表示要前往取景。攝製組去拍攝了完整的祭祀活動,之後駱有雲還和村民聊天,分享了他近期翻查的資料,走訪老人時了解到不少有關駱賓王的生活小故事。「沒想到這個場景也被拍攝組記錄了下來。」駱有雲說,聽說賓王小學有駱賓王詩歌歌詠表演,他立即去聯繫,拍攝組又到學校進行錄製,展現了文化的傳承。
不過,並不是所有的拍攝內容都會用到紀錄片中。「每一集紀錄片從拍攝腳本完成到實地外拍取景,都要編劇與撰稿人、導演三方多次討論、修改,長達一兩個月,有些重要意見還需要市政府出面開協調會。」王志堅說,他印象最深的是改動最多的第20集《世界小商品之都》。「前後大改了六七次。」王志堅說,一稿、二稿被推翻後,由義烏分管副市長牽頭,義烏市政府、文旅局、社科院的專家、導演組成特別工作組,邀請總撰稿陳時龍、總製片人金城到義烏聽取各方意見,最終決定以習近平總書記12次到義烏指導考察為方向,重新撰寫,從而圓滿收尾。
「我覺得《朱一新》那一集拍得很好,讓大家看到了義烏人剛正勇為的精氣神。」義烏市地方志辦公室主編助理傅健全程參與了《義烏通史》的創作。他說,朱一新為官正義剛直,強調讀史,對西學也十分重視,讓人眼前一亮。「他傳奇般的生平,將清末社會動蕩但人才輩出、文獻繁盛的義烏勾勒出來,展現出深厚的文化底蘊。」
「《義烏通史》通過視頻影像、3D立體動畫、航拍畫面等音、圖、文結合的形式,展示了義烏的歷史人文,是一次很好的嘗試。」兩次作為專家組成員審片的浙江師範大學教授馮春生說,這不僅可以有效提升義烏人民對本土文化的認知,增強文化自信,也是一扇讓世界了解義烏的窗口。
來源:金華日報
編輯:張丹娟責編:石薇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