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一生沒有走出國門一步,外語更是一種也不懂,卻被朋友講述的小仲馬筆下茶花女的故事感動得一塌糊塗,從此對西方小說產生了興趣。他的第一部譯作《茶花女遺事》曾經風靡海內,被稱為中西合璧的文學絕唱。此後,在近30年的時間翻譯了近200部文學作品,成為中國近代文學翻譯第一人。他就是民國文壇的傳奇人物林琴南。
林琴南,名紓,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1852年出生在福建閩縣(今福州),與嚴復、辜鴻銘並稱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著名的三個福建人。擔任京師大學堂經文教員,在教學上也鄙棄八股文,愛好唐宋時期的古文、古詩,是民國時期的一代古文大家。
那麼,這樣一位聲名遠揚的古文大家,為什麼要不走尋常路,去勞心費力的翻譯自己根本無法閱讀的外國小說呢?起因是1897年的一次朋友相聚,精通法語的王壽昌,席間聲情並茂地講述小仲馬筆下茶花女的故事。林琴南聽得是如痴如醉,感動得是一塌糊塗,待朋友講完仍感意猶未盡。遂由王壽昌口述,林琴南筆錄。林琴南憑藉他深厚的古文功底,以文言意譯,不僅文筆典雅優美,更融入自己的情感體會。1899年《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發行。書一出,人們爭相一睹為快,一時好評如潮。時人點評道:「中國近有譯者,署名冷紅生,以華文之典料,寫歐人之性情,曲曲以赴,煞費匠心,妙語連珠,哀感頑豔,讀者但見瑪格之花魂,阿爾芒之淚漬,小仲馬之文心,冷紅生之筆意,一時都活,為之欲嘆觀止。」
這種國人競相爭讀的情景卻讓林琴南一發而不可收,從此走上了翻譯外國小說的道路。1901年林琴南與魏易合作翻譯了美國斯土活氏所著的小說《黑奴籲天錄》這是第一本翻譯成為中文的美國小說。出版後,激起了正處於國家危亡之際的中國人的強烈共鳴。1904年,遠在日本的魯迅讀了《黑奴籲天錄》後,就曾經感慨地說:「漫思故國,來日方長,載悲黑奴前車如是,彌益感喟。」
1907年,《黑奴籲天錄》改編為話劇後。演出空前成功,獲得了極大的好評。中國話劇的奠基人歐陽予倩曾說:「《黑奴籲天錄》這個戲,雖然是根據小說改編的,我認為可以視為中國話劇第一個創作的劇本。」《黑奴籲天錄》標誌著中國現代話劇的開端。
因為林琴南本人不懂外文,無法閱讀原著,全憑聽別人口述之後意譯。他的轉譯和意譯不受原著的束縛和限制,使得他有了一個再想像的空間和再創造的過程,也許這就是林琴南成功的原因。雖然「林譯小說」路人皆知,但林琴南並不喜歡別人稱他為翻譯家。實際上,他還是一個書畫家、詩人和真正的原創作家。其畫作被觀摩者稱讚為「已入神化,無往而不精警也」,「落筆弗俗,且無一點菸火氣,嘆觀止矣!」林琴南還寫過長篇小說《京華碧血錄》、《金陵秋》、《劫外曇花》、《冤海靈光》、《巾幗陽秋》,《蜀鵑啼》,《荊生》、《妖夢》等。而且林琴南年輕時候還曾經跟高人學習武術,後來又寫過一本《技擊餘聞》,可謂文武雙全之人。
1924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譯界之王」林琴南在北京家中病逝,享年73歲。
本文由六月荷花li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見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