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人物」:不懂外語的著名翻譯家——「曠世譯才」林琴南

2020-12-24 六月荷花li

他一生沒有走出國門一步,外語更是一種也不懂,卻被朋友講述的小仲馬筆下茶花女的故事感動得一塌糊塗,從此對西方小說產生了興趣。他的第一部譯作《茶花女遺事》曾經風靡海內,被稱為中西合璧的文學絕唱。此後,在近30年的時間翻譯了近200部文學作品,成為中國近代文學翻譯第一人。他就是民國文壇的傳奇人物林琴南

林琴南和王壽昌翻譯的《巴黎茶花女遺事》

林琴南,名紓,字琴南,號畏廬,別署冷紅生。1852年出生在福建閩縣(今福州),與嚴復、辜鴻銘並稱為近代中西文化交流史上最著名的三個福建人。擔任京師大學堂經文教員,在教學上也鄙棄八股文,愛好唐宋時期的古文、古詩,是民國時期的一代古文大家

那麼,這樣一位聲名遠揚的古文大家,為什麼要不走尋常路,去勞心費力的翻譯自己根本無法閱讀的外國小說呢?起因是1897年的一次朋友相聚,精通法語的王壽昌,席間聲情並茂地講述小仲馬筆下茶花女的故事。林琴南聽得是如痴如醉,感動得是一塌糊塗,待朋友講完仍感意猶未盡。遂由王壽昌口述,林琴南筆錄。林琴南憑藉他深厚的古文功底,以文言意譯,不僅文筆典雅優美,更融入自己的情感體會。1899年《巴黎茶花女遺事》出版發行。書一出,人們爭相一睹為快,一時好評如潮。時人點評道:「中國近有譯者,署名冷紅生,以華文之典料,寫歐人之性情,曲曲以赴,煞費匠心,妙語連珠,哀感頑豔,讀者但見瑪格之花魂,阿爾芒之淚漬,小仲馬之文心,冷紅生之筆意,一時都活,為之欲嘆觀止。」

這種國人競相爭讀的情景卻讓林琴南一發而不可收,從此走上了翻譯外國小說的道路。1901年林琴南與魏易合作翻譯了美國斯土活氏所著的小說《黑奴籲天錄》這是第一本翻譯成為中文的美國小說。出版後,激起了正處於國家危亡之際的中國人的強烈共鳴。1904年,遠在日本的魯迅讀了《黑奴籲天錄》後,就曾經感慨地說:「漫思故國,來日方長,載悲黑奴前車如是,彌益感喟。」

1907年,《黑奴籲天錄》改編為話劇後。演出空前成功,獲得了極大的好評。中國話劇的奠基人歐陽予倩曾說:「《黑奴籲天錄》這個戲,雖然是根據小說改編的,我認為可以視為中國話劇第一個創作的劇本。」《黑奴籲天錄》標誌著中國現代話劇的開端

因為林琴南本人不懂外文,無法閱讀原著,全憑聽別人口述之後意譯。他的轉譯和意譯不受原著的束縛和限制,使得他有了一個再想像的空間和再創造的過程,也許這就是林琴南成功的原因。雖然「林譯小說」路人皆知,但林琴南並不喜歡別人稱他為翻譯家。實際上,他還是一個書畫家、詩人和真正的原創作家。其畫作被觀摩者稱讚為「已入神化,無往而不精警也」,「落筆弗俗,且無一點菸火氣,嘆觀止矣!」林琴南還寫過長篇小說《京華碧血錄》、《金陵秋》、《劫外曇花》、《冤海靈光》、《巾幗陽秋》,《蜀鵑啼》,《荊生》、《妖夢》等。而且林琴南年輕時候還曾經跟高人學習武術,後來又寫過一本《技擊餘聞》,可謂文武雙全之人

1924年,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譯界之王」林琴南在北京家中病逝,享年73歲。

本文由六月荷花li原創,歡迎關注,帶你一起長見識!

相關焦點

  • 「有料」林琴南及其譯著小說|《海報》1943
    有之,惟林琴南先生。林氏名紓,號畏廬,別號冷紅生,福建閩侯人。工古文詞,除自著外,其生平所譯之小說,共有一百五六十種之多。林氏不識外國文字,譯書時,聽人口誦,依意為之,而下筆成篇,異常迅速,每日工作四小時,每時可成千五百言,往往以譯者未及誦完,已揮寫畢事。遂未必盡如原書,而文辭瞻美,瑕能掩瑜,自足引人入勝也。其所譯小說百餘種中,以《茶花女》為首屈一指。有嫌其中多謬誤者,重譯之。
  • 林琴南的伊索
    林紓所譯之《伊索寓言》(上接35版)下篇林琴南是中國近現代翻譯的開山者,他的翻譯方式今天已不盡可取,但其文化功績不可湮沒。我們今天已經不必通過文言來了解外國文學,那也太繞彎了。然而,與那些重頭譯著相比,林琴南的一些翻譯小品,譬如他所譯的《伊索寓言》今天讀來卻讓人感覺另有意味。
  • 林琴南的功臣
    我們讀《巴黎茶花女遺事》或《法意》,不是,或者至少不全是,要讀小仲馬、孟德斯鳩,閱讀核心恐怕還在林琴南、嚴又陵那裡。林琴南譯《巴黎茶花女遺事》早期版本村上春樹曾提出,翻譯作品其實也是有「賞味期限」(即保質期)的,過了某一「賞味期限」,就得重新譯過,否則譯文就跟不上語言演化的腳步了。
  • 從翻譯影片到國內外IP版權運營,在線翻譯平臺「人人譯視界」要探索...
    36氪獲悉,5月28日科技公司「譯滿天下」研發的在線翻譯平臺人人譯視界正式公布,該產品結合AI技術,為各語種翻譯從業人員、愛好者和翻譯公司提供智能翻譯服務。 譯視界基於海量語料庫和AI技術,支持視頻聽譯、文檔速譯,快速匹配語料,自動生成影片字幕。總之,藉助譯視界,不會視頻後期製作的小白用戶,也能在英語、法語、日語等外語影片中插入字母,輕鬆看懂外語影片。
  • 外國作品要「音譯」「意譯」還是「同聲傳譯」?
    從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到索緒爾的「結構」和「任意性」,從俄國的形式主義到「新批評主義」,從胡塞爾的現象學到馬克思文論,從羅蘭巴特的「結構主義」到德希達的「解構主義」,以及之後的「後殖民主義」「新歷史主義」,這些理論讓我們拿到一個文本,既可以從「作者與作品的關係」去解讀,也可以從「所處社會機制與歷史進程」去理解,還可以「立足語義分析」,把作品看做是封閉的客觀存在物,研究作品的內在因素而不是文學與各種社會現象的聯繫
  • 法語翻譯家鄭克魯去世,曾譯《悲慘世界》《茶花女》等
    上海師範大學鄭克魯先生治喪小組9月21日發布訃告稱,中國共產黨黨員,著名翻譯家和作家,外國文學史學家和教育家,上海師範大學二級教授,博士生導師,曾任國家重點學科比較文學與世界文學負責人、中國語言文學博士後流動站站長、文學研究所所長、中文系主任、圖書館館長、中國法國文學研究會副會長、
  • 家書裡的「林琴南」
    新近出版的「碎金文叢」第三輯中,有一本特殊的家書——《林紓家書》,便展現了不同於被新文化人標籤化的「林琴南」之另一面。    林紓,字琴南,既是為當世所重的翻譯大家,又是後人稱道的古文殿軍,身處中西文化之間,對於二者的態度頗可玩味。《林紓家書》一書正是從他的示子箴言切入,通過這些100年前的家信展現了這位文學家的內心世界。
  • 法語翻譯家鄭克魯去世,享年81歲,曾譯《悲慘世界》《茶花女》等
    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9月20日晚逝世,享年81歲。在鄭克魯60年的翻譯學術生涯中,完成了1700萬字文學翻譯,近2000萬字著作和編著。鄭克魯1939年出生於澳門,其曾祖父是晚清啟蒙思想家、曾寫過《盛世危言》的鄭觀應。
  • 銀幕背後的翻譯家(作者:怡苑)
    銀幕背後的翻譯家(作者: 怡苑)說起翻譯家,人們想到的總是世界文學名著、暢銷小說等,很少會馬上聯想到外國影視作趙國華在上海電影譯製片廠從事翻譯已經有三十多年了,獨自翻譯或與人合譯的影片不勝枚舉:《警察局長的自白》、《魂斷藍橋》、《孤獨的狼》、《大篷車》、《卡桑德拉大橋》、《諾丁山》、《角鬥士》、《精靈鼠小弟》……譯製片廠的導演和配音演員最喜歡接趙國華翻譯的本子,因為前期翻譯傳神、到位、有味,使得後期製作順利了許多,也大大縮短了譯製的周期。
  • 風雨不改,共話譯事 ——第十七屆「上譯」杯翻譯競賽頒獎儀式於線...
    中新網上海新聞12月16日電(周卓傲)12月16日下午,第十七屆「上譯」
  • 「捷克新浪潮」頭號大師門澤爾逝世
    你對我的愛,以及對我們孩子的愛,是那種永不放下條件的愛。」她還說:「我也很感謝你,過去的三年,雖然很辛苦。你一直都在用你的勇氣,用你的食慾和你的生活意志,以及你的幽默來幫助我。我相信我們會再見面的,無論以何種方式。一定是這樣的,因為我覺得不可能有其他方式。我們愛你,從心底裡,永遠愛你。」
  • 第十七屆「上譯」杯翻譯競賽頒獎儀式於線上舉辦
    昨日,第十七屆「上譯」杯翻譯競賽頒獎儀式於線上舉辦。該活動由上海市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上海世紀出版(集團)有限公司聯合主辦,上海翻譯家協會、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雜誌承辦。出席此次活動的嘉賓有:上海市文聯專職副主席、黨組成員、秘書長沈文忠,上海譯文出版社黨委書記、社長韓衛東,上海譯文出版社副總編、《外國文藝》雜誌主編、上海翻譯家協會副會長黃昱寧,上海譯文出版社《外國文藝》雜誌執行主編李玉瑤,以及評委上海外國語大學教授馮慶華,復旦大學外文學院教授曲衛國,華東師範大學外語學院教授張春柏,原中央編譯局副局長及主審
  • 陳獨秀林琴南等……民國文化大家們的「文白」之爭
    這一半可能因為那時帝制既往,民國初立,尚新、求變、批判傳統是主流思潮,新文化的反對派們心虛氣短,不敢吭氣;一半可能也是他們對文言文的生命有足夠信心,不屑於跟這幾個喝過幾年洋墨水就忘了自己是誰的後生 對陣。 為了改變這種處境,新文化運動的急先鋒錢玄同和劉半農自導自演了一個奇特的戲,那就是歷史上十分著名的「雙簧信」。這個主意是劉半農出的,他在上海時進過劇團做過編劇。
  • 81歲著名翻譯家鄭克魯去世,曾任武漢大學法語系主任
    楚天都市報訊(記者王功尚)上海文聯官方微博消息證實,2020年9月20日晚10時許,著名翻譯家、上海師範大學教授鄭克魯先生因病醫治無效,在上海市第六人民醫院逝世,享年81歲。上個世紀80年代,鄭克魯先生曾任教於武漢大學,任武漢大學法語系主任兼法國問題研究所所長。
  • 「君の膵臓をたべたい」譯做《我想吃掉你的胰臟》妥當嗎?
    「膵」字和「腺」字的由來 由於傳統中醫理論中並沒有胰腺這一概念,自然也就不需要這個詞彙了。但在江戶時代(1603年~ 1868年)後期隨著西醫傳到日本並不斷發展,需要對一些此前不存在的概念進行翻譯。日本蘭方醫(即西醫)宇田川玄真(うだがわげんしん),又名宇田川榛斎(うだがわしんさい),在1805年出版的「醫範提綱」(いはんていこう)一書中,為了翻譯西方文獻中的"pancreas"一詞,根據原詞的含義創造了「膵」這個字,並將胰腺命名為「膵臓」,在日本沿用至今。此外,宇田川還在該書中創造了「腺」(せん)這個字,表示體內能分泌化學物質的組織。
  • 海南日報數字報-林紓:不懂外語的翻譯大家
    今年6月,恰是英國著名作家查爾斯·狄更斯150周年誕辰,國內文壇關於狄更斯的紀念活動如火如荼。而讓狄更斯與中國結緣的林紓,也不由重新回到了國人的視野中。  如果回到林紓生活著的年代,他可是當之無愧的譯壇泰鬥,僅憑他所翻譯的這些作家作品,林紓就足以稱得上是翻譯界的一個傳奇,而這位著作等身的翻譯大家卻完全讀不懂洋文,所有的翻譯幾乎都是憑藉助手的口述來加工整理的,這不能不說是傳奇中的傳奇。
  • 「人物」民國大家之潘光旦
    著作除有《優生學》《人文生物學論叢》《中國之家庭問題》等外,另有譯著《性心理學》等。清華百年歷史上四大哲人之一。另外三位是葉企孫、陳寅恪、梅貽琦。人物生平1913年,江蘇省政府諮送北京清華學校。1957年反右派鬥爭中被錯劃為右派分子,是人類學、民族學界著名五大右派(吳澤霖、潘光旦、黃現璠、吳文藻、費孝通)之一。他的「罪名」之一就是所謂「破壞民族關係」。他在土家族民族識別中辛勤而傑出的工作竟然成了右派罪行之一, 潘光旦和費孝通愛散步,傍晚時分,常看見這二個人到校門外散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