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快樂的泉源(1)

2021-02-18 善戒尼師Sayalaysusila

幸福快樂的泉源(1)

Namo tassabhagavato arahato samm‍āsambuddhassa.

禮敬彼跋格瓦、阿拉漢、正自覺者

1、布施

2、不傷害他人

3、播送慈心

4、放下對身心的執著

                  ——幸福快樂的泉源


一、引 言

所有的眾生,都想得到快樂、追求幸福,不要痛苦。令人惋惜的是大多數人都會認為幸福快樂來自外在的追求。

當六根與六所緣(visaya,境 ) 接觸時,我們的心識就會不自覺地抓取來自顏色、聲音、氣味、味道、觸覺和想法所產生的舒服愉悅的感受。

我們的眼睛不斷尋求令人感到舒適、愜意的景象:花時間看電影、購物;男人尋找美麗的女人,女人打扮自己來吸引男人。

我們的耳朵不斷尋求悅耳動聽的聲音、音樂和讚美聲。我們的鼻子不斷尋求芳香迷人的氣味。

我們的舌頭不斷尋求可口宜人的食品——佳餚、美酒,甚至毒品。我們的飲食已經不再只是為了維持體力,而演變成要滿足無止盡的欲望。暴飲暴食後再努力瘦身。品嘗小酌卻變成酗酒上癮。

我們的身體不斷尋求柔軟的觸感,這包括喜愛舒適的床褥、穿柔軟的衣服和與心愛人有肉體之間的愉悅接觸。

我們的心沉迷於許多諸如此類的幻想中,不是對未來充滿無窮的期待,就是沉溺於過去甜蜜的回憶裡。

由於我們錯誤地以為快樂是來自六根接觸六所緣時所產生的愉悅感受, 所以不知道真正的幸福與快樂是必須要往內心尋找的。

當我們誤以為外在的六所緣可以帶來幸福、快樂和滿足時, 我們的行為與語言都會朝向這錯誤的想法前進, 不停去追求六所緣所帶來的美好感受, 而忘卻了沉迷於其中的危險, 越是沉溺於世間欲樂,越是難捨。

當六所緣撞擊六根產生愉悅的感受時, 由於心中歡喜此種樂受, 便生起了強烈的渴愛。從此以後, 走路、吃飯、睡覺老是惦念著那引起樂受的目標。眾生就是如此執著樂受帶來的刺激, 繼而眷戀, 難以釋懷。

舉個例子,有時我們的身體長了瘡,會引起難受的疼癢而想要去搔癢。我們都知道,越是搔癢,它越是惡化。然而,我們卻無法控制自己不去搔癢。

為何我們不理會傷口會惡化而繼續搔癢呢?因為在搔癢傷口時,在某個程度上確實可以得到滿足,這種滿足感讓我們忘記傷口會惡化的後果。我們追求的是當下短暫的滿足和快感,並不重視其後果。

一般的世俗享樂皆是如此,的確能帶來當下的滿足和愉快,但卻不能低估世俗享樂可能帶來的危險與傷害。

佛陀曾比喻,世俗享樂有如手持熊熊燃燒的火炬,逆著風奔跑而灼傷了自己,只有放下那把燃燒的火炬,我們才能避免受傷害。

當然,合情合理的享受並沒有錯,但必須要有所節制。

比方說,螞蟻喜歡如蜂蜜般甜蜜的東西。螞蟻一旦尋找到蜂蜜的那一刻,自然會進入蜂蜜瓶中啜食。如果螞蟻只是啜食適量的蜂蜜來得到對食物的滿足,這的確是無可厚非。然而,當螞蟻無法滿足這甜蜜的誘惑,而不停一啜再啜時,最終只會死在瓶子裡。

對一個不懂節制的人,世俗享樂具有潛在的危險性: 每當對欲樂的渴望增強時,我們的身心會因而惱亂,情緒激動,並感到困惑,心好像被奴役一樣,會想盡辦法去滿足心中的欲望,我們因此隨著欲望不斷地造業。

要明白幸福快樂的一個重點就是六根感官的享樂並不會帶給我們長久的快樂與幸福。追求欲望的同時,身心會受到煎熬,頓時失去內心的祥和與寧靜。

 

‍Mattā‍sukhaparicc‍āgā,

passe cevipula‍ṃ‍ sukha‍‍ṃ‍;

Caje mattā‍sukhaṃ‍ dhīro,

sampassaṃ‍ vipula‍ṃ‍ sukha‍ṃ‍. (Dhp. 290)

若棄於小樂,得見於大樂。

智者棄小樂,當見於大樂。

                                  ——法句 290

 

然而什麼方法引導我們朝向真正的幸福與快樂?幸福快樂可從不同的作業獲得,如布施、持戒、散播慈心於一切眾生和智慧的培育。

與他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就是布施。不傷害別人——就是持戒。播送慈心能對治嗔恨,讓人充滿歡喜。培育智慧可以讓我們如實知見身心之真相,進而放下對身心的執著。所以它是最深刻微妙的快樂。方法如下:

 

二、與他人分享我們所擁有的


根據佛陀的教誨,布施是慈善事業。不論我們擁有什麼——金錢、學問、美言善語、關懷或鼓舞,我們都要及時布施或與迫切所需的人分享。佛陀說:

‍‍Evañ‍‍ce,bhikkhave, sattā‍‍ jā‍‍neyyuṃ‍‍ dā‍‍nasaṃ‍‍vibhā‍‍gassa vipā‍‍kaṃ yathā‍haṃ jānā‍‍mi, na adatvā‍ bhuñ‍jeyyuṃ‍, na ca nesaṃ‍‍maccheramalaṃ‍‍ cittaṃ‍‍ pariyā‍‍dā‍ya tiṭṭ‍‍heyya. Yopi nesaṃ‍‍ assa carimoā‍‍lopo carimaṃ‍‍ kabaḷaṃ, tatopi na asaṃ‍‍vibhajitvā‍ bhuñ‍jeyyuṃ‍‍, sace nesa‍ṃ‍ paṭ‍‍iggā‍hakā‍‍ assu. 

「諸比庫,如果眾生知道,如我所了悟的,給與和分享的果報,他們不會沒有布施就吃,也不會有一絲毫的私慾遮蓋他們的心,即使那是他們最後的一口食物」(《如是語·26》。)

布施一頓飯對我們來說微不足道,但對飢餓的人卻如天降甘霖。當看到其他人因我們的布施而受惠(得到快樂)時,我們也會同沾喜樂。

正如我與他人分享佛法時,看到信徒從佛法中受益而得以舒解痛苦,我也深感快樂。這是法施。

大多數從事慈善事業的人, 都會感覺到布施是件快樂的事,所謂施者比受者有福。布施帶來的另一種快樂,是源於不執著我們本身的財物。

眾所周知,當生命即將結束時,我們不得不放下一切——大房子、汽車、錢財,我們帶不走身上的一分一毫。離開這個世界時,我們又能帶走什麼呢?只有善業與不善業而已。

當面對死亡,大多數人都會感到恐慌和困惑,無法捨下一生辛勞所賺來的財物。這種執著於財物的心態非常不利於投生善趣。

我們在世時, 若能經常行善布施,臨死之際,回憶起自己布施的善業,幸福和慰藉就會在當下浮現,這種喜悅有助我們往生天界;若在生時捨不得與他人分享,只會累積吝嗇的業力。自然的,臨終時此業力將牽引我們投生惡趣。

既然知曉臨終執著於財物的危險,為何不在我們還活著時,與他人分享一些我們所擁有的一切,既可以從中得到快樂,又可以藉此來修煉我們對財物的捨心?將布施與捨心培養成習慣性的行為,我們便可以無時無刻不享有快樂。

通過培育慷慨解囊之心,我們當下除了可以獲得兩種快樂:與他人分享財物和不執著本身財物所帶來的快樂,同時我們還可以獲得另外五種果報:

1. 讓人感到親切和受人喜愛

2. 被人讚美

3. 聲名遠播

4. 不會乖離做為在家人的任務

5. 財富豐收

不過這些快樂還是屬於比較粗劣的幸福與快樂。

 

三、不傷害他人


另一種更微妙的快樂是不傷害他人。人們常因肢體動作和言行舉止而互相傷害;肉體的傷害可能來自毆打或殺害他人,甚至包括殺害動物以滿足我們的口欲。

有的通過謊言、嚴厲的叱責和惡毒的流言蜚語打擊一段和諧的關係,這就是用言語傷害他人的方式。

我們必須克制自己並確保不傷害他人,持守五戒,以道德修養來克制自身的行為 :

第一:為了尊重生命,培育慈悲心,我們持不殺生戒。

第二:為了尊重他人的財物,伸張社會正義,我們持不偷盜戒。

第三:為了尊重他人的性權益,遏制強姦行為,預防性慾泛濫,我們持不邪淫戒。

第四:為了尊重事實, 成為真相的代言人,我們持不妄語戒。

第五:為了避免酒後誤事我們持不飲酒戒 (不服用麻醉心智的藥物 )。

飲酒並不一定是不健康的,但是當一個人沒有節製酒精和藥品的服用量時,他便會失去清晰的頭腦而讓心靈失控。

神智不清的人可能做出糊塗的事情。有不少信徒說,當她們的丈夫不飲酒時,他們是沒有問題的好男人;一旦喝醉了 , 他們就會開始如瘋子般對妻子拳打腳踢並惡言相向,甚至攻擊自己的兒女。

因此,我們要自我約束,避免飲酒,保持清晰的思路,以免做出許多毫無意義的事情,既傷人又害己。自我約束不但可以培育對他人的慈心,還可以讓人理解因果的自然法則,何樂而不為。

不殺生乃源於對他人的憐憫之心,因為所有的眾生都有存活的權利。

打個比喻,有個晚上,當我們走在大街上,突然出現一個手持利刀的搶匪對準我們的脖子,威脅著我們,要割斷我們喉嚨時,我們會有什麼反應?害怕。為什麼害怕? 害怕被傷害或被殺害。為何我們會被殺害的恐懼籠罩呢?

因為每一個人都熱愛生命並想要努力活下去。這就是求生的本能。一切眾生,包括飛禽走獸,都愛自身的性命,不想被殺害。

佛陀說愛惜自身性命的人,不應該傷害其他的眾生。推己及人,我們應培育對他人的慈心,將心比心,避免在肢體和言語上做出任何傷害他人的行為。

明白因果報應的法則是不殺生的第二個原因。因果報應法則提到「種瓜得瓜,種豆得豆」的道理。因果法則闡明只要有意願的行動就會有果報,好比我們拋出了一粒球,球會從牆上反彈回來到我們的身上。佛陀說:

‍Cetan‍ā‍haṃ‍, bhikkhave,kammaṃ‍ vadāmi.

Cetayitvā‍ kammaṃ karotiū ‍— kāyena vā‍cā‍ya manasā‍.

「諸比庫,我說思即是業。

因思而造作身、語、意之業。」(A.6.63)

思心所(cetanā),意志、動機,會留下業的潛能,潛伏在我們的心流當中,稱為業力。當業力碰上了適當的條件,業報便會成熟,我們必須為之償還果報。

例如,當想殺害其他眾生的「思」(動機)生起時,我們便會採取行動。當此業成熟時,我們會因此而短命。君不見英年早逝者比比皆是,這都是他們以前殺害他人的業力所招引的果報。

所謂如是因如是果,凡事都有前因後果。如果希望能夠在世界上多生活幾年,那我們就要持守不殺生戒。反之,若我們不傷害他人,我們將會受到因果法則的保護。持戒是屬於內在而非外在的保護。

佛陀曾經這樣描述此二類保護的區別 : 當國王與大臣們外出時都會受到保鏢的保護,這是外在的保護,無法提供實際的保障。

但是如果我們自我克制,不以身與口傷害他人,即使沒有保鏢保護我們,我們還是會獲得自身的善業所提供的保護。這種自我約束而獲得的保護,屬於內在的保護。

相比之下,此類的保護比保鏢保護我們來得更為重要。真善美的德行會產生護衛的磁場來保護我們,讓我們無論走到何處都無所畏懼。

若我們常常保持純潔的品德而不在身與口上傷害其他的眾生,自己被傷害的機會也會隨之減少。我們自然而然會變得快樂又不畏懼。(《相應部·有偈品·高思勒相應·第 5 經自護經 (Attarakkhitasutta‍‍‍ṃ)》)

無畏是一種快樂,它使心靈輕安、勇敢、自在和無牽無掛。即使是面對危險和死亡,我們仍然對生命充滿信心。對持戒清淨的人來說,死亡只不過是換一副軀體,移民到另一個更富裕的國家,畏從何來?

因此,我們的生命就變得快樂、祥和。這就是所謂的第二種的幸福, 它源自於內在的信心,以不用肢體和言行舉止傷害眾生來作為基礎。但人非聖賢,孰能無過,即使我們曾傷害過眾生,我們也要原諒自己,從現在開始克制自己也不會太遲。

 

四、播送慈心


現在,讓我們探討第三種的快樂,它源於不在心理意識上傷害他人。我們可能不會用肢體和語言傷害別人,但在心理上我們卻希望對方受到傷害。當這不善的思惟浮現的剎那,思緒便開始失去祥和與快樂,我們該如何處理這種心理的危害?

培育慈愛或修習慈心。慈是無條件的愛,是博愛,是簡單地、無所求地希望眾生皆快樂。

修習慈心時,我們散發慈心給他人並衷心地希望別人健康、快樂、祥和、無敵意,遠離所有煩惱和痛苦。慈心的思惟會帶來許多良好的磁場和能量,對本身和他人都會產生積極的影響。慈心給我們帶來健康,並能促進人際關係,也可以重建與冤家的相互關係。

修慈的練習是先把慈愛送給自己。這對一些美國人而言是極為困難的,因為他們的內心存在無數的自我仇恨,這件事牽動了我的悲心。

所以我想了一個善巧的方法,就是讓他們從飼養的寵物開始播送慈愛。美國人都很喜歡寵物,那份對寵物的愛甚至超乎對人的愛。

有一天,我詢問一個飼養很多寵物的美國人:「為什麼你喜歡飼養這麼多的寵物呢 ?」她回答說:「當我生氣時,至少它們從不會和我爭論啊 !」我回答說:「那就從你的寵物開始吧,若是成功了,你才把這份慈愛傳送給自己。」

首先,想想自己能在這個世界中遇到佛法是多麼幸運,先儘量讓自己滿足、快樂起來,常常在心中默念:「願我健康快樂,遠離所有精神和肉體上的痛苦。」持續不斷給自己祝願,直到心靈覺得祥和與喜悅。嘗試回憶生命裡頭經歷過的歡樂時光,繼續加油直到成功為止。

接下來,讓我們全心全意地把慈心播送給我們尊敬的老師,憶想他們為我們所做的一切,讓欣喜和快樂的感覺源源不斷的洋溢心頭。

之後,再對我們友愛的朋友散播慈心,然後才對一個和我們毫無關係的人或中立的人散播慈心。我們對每個人,無論是尊敬的老師、朋友或中立之人,反覆祝願同樣的慈心,直到心靈快樂起來。

最後,我們把慈心傳送給我們的怨敵,但是請不要立即選擇我們最討厭的人。如果我們不能原諒他人曾在我們身上造成的傷害,由於慈心還未充分開展,對怨敵的慈心修習,最終可能導致痛苦收場,甚至會演變成想給對方一個狠狠的重擊。

我們應該明智地選擇一個只讓我們有稍微不高興的人來散播慈心,一旦成功再換另外一個讓我們不喜歡多一點的人,最後才選擇我們最討厭的人。

如果在這世界上我們沒有敵人,那是一種福氣,也就不必傳送慈心給怨敵。

雖然我們不會對任何人有任何仇恨,但是有些人偏偏不喜歡我們,如佛陀視一切眾生如親子,但偏偏迭瓦達德 (Devadatta,舊譯:提婆達多) 不喜歡他。那些不喜歡我們的人,也可被視為我們的敵人。

將慈心散播予敵人,總有一天,當你看見他們時,他們會開始對你微笑、問候或送禮。到時候,你會察覺到一種豐足的快樂湧上心頭,你的慈心已經軟化了他對你的怨恨。

不要以為這是一個天方夜譚的奇蹟,這的確是很管用的。讓筆者與你分享本身的經驗吧。

很多年前,我身在馬來西亞,與同梵行的出家和在家女眾共同居住在一個屋簷下。無知的在家女眾經常毫不客氣的、粗野的,也沒有任何明顯的理由對我們粗言惡語,我們儘量容忍她的無知,可是情況並未改善。

那時我開始對她的舉止感覺不妥,所以覺得應該做些事情來改善此情況。

記得佛陀曾說過: 

Na hi verena verā‍ni,

sammantīdha kudācanaṃ;

Averena ca sammanti,

esa dhammo sanantano. (Dhp.5)

憤怒不能止息憤怒,唯有慈愛才能止息憤怒。

這是永恆的真理。(法句-5)

 

於是,就決定給她散播慈心。

我清楚地牢記住她的相貌,反覆散發了半個小時的善念給她,願她健康快樂並遠離所有的憤怒。

後來,當我回到自己的房裡時,另外一個出家同梵行者告訴我,那個年輕的在家女眾給我們二人準備了兩份禮物。哇,真讓人驚喜 ! 確實是出乎我的意料。

她把禮物送了給我們並恭敬地頂禮三拜。從那天起,她變得很親切,並且與我們和睦相處直到我們離開。這就見證了慈心的力量 !

慈愛的思想本身擁有極大的力量。慈愛之心所散發的磁場,可以軟化對方僵硬的心。我們必須對它充滿信心,而好好修習。

如果我們有很多的敵人,就更應該要加倍努力去修習散播慈心,這有助於提高我們的人際關係。如果您是一家大公司的老闆,要確保生產力,嘗試對您的員工傳送慈愛,特別是那些不愛服從指示的員工,可能會獲得意外的驚喜。

一旦熟練了慈心,我們可以直接把慈心傳送給那些傷害和虐待我們的人。在這個世界上,即使是佛陀,也無法避免遭受毀謗與陷害。

這就是世間的八法(八風)——痛苦和快樂、稱讚和譴責、獲益和損失、美譽和誹謗。通過不斷的訓練來提升慈心,我們可以掌握主動權,主動對我們生氣的人傳送耐心與慈心,與對方和睦共處。

如果我們用憤怒回應他們,這就像試圖拾起燙手的火球來攻擊對方,反而先灼傷了自己。通過慈心,我們希望對方安祥快樂,遠離精神的折磨與痛苦。

那些會說出不好話語來傷害我們的人,本身已經處於劣勢的心理狀態。他為了說出辱罵的話語,必定先有憤怒,若沒有憤怒,也不會說出惡劣的言語,他無形中已經成為憤怒的受害者了。

表面上我們被他責罵,但實際上他的心理卻先受到自己的怨恨所折磨。如果我們不和對方的憤怒相應,對方就已經被其憤怒所打敗。根據因果法則,憤怒已經使對方失去了心裡的快樂。

了解這一點之後,我們可以將散播慈心的精神提升為惻隱之心。怨敵雖可能在肉體或言語上傷害我們,但不能傷害我們的心靈。慈心使到沒有人能夠傷害我們的心靈,這是人生的一大幸福。

我們會更加無所畏懼,擁抱慈悲,無論走到何處,大家都會喜歡我們,因為我們深愛大眾,我們也不再受到寂寞的侵襲,這便是第三類的幸福與快樂。

上篇推薦:

受念處(1)

受念處(2)

受念處(3)

節選三《朝向快樂之道》

作者:善戒尼師

未完待續。。。

善戒法師書籍流通處

善戒尼師簡介

Sàdhu! Sàdhu! Sàdhu!(薩度,薩度,薩度)

Sàdhu! Sàdhu! Sàdhu!

願以此功德,導向諸漏盡!

願以此功德,為證涅槃緣!

我以此功德,回向諸有情!

願諸有情眾,同得此功德!

正念正知 | 善戒心語

 長按二維碼關注此公眾號

相關焦點

  • 9個亮眼小配角,梓銳、白汐汐根本快樂泉源
    是整部劇的快樂泉源,「騰蛇太可愛」還成為微博熱搜,還有「騰蛇懟昊辰好爽」也是熱門話題,承包了所有笑點!其實許多劇中都會有這種亮眼的小配角,以下劇9個「亮眼小配角」,《傳聞中的陳芊芊》梓銳白蕊白蕊根本快樂泉源!
  • 基督是活水和救恩的泉源
    教宗三鍾經:基督是活水和救恩的泉源教宗在誦念三鍾經祈禱活動中特別念及受到新冠病毒疫情嚴重影響的倫巴第行政區。念經前,他講解了當天福音中耶穌在井旁與撒瑪黎雅婦人的相遇。教宗接著解釋說,在聖經傳統中天主是活水的泉源,遠離祂則會導致嚴重的乾旱。這也是以色列子民在沙漠中的經驗。「在走向自由的漫長道路上因為沒有水,以民口渴難忍,向梅瑟和天主提出抗議。梅瑟按照天主的意願,擊石出水,這是天主伴隨及眷顧祂的子民的標記」。保祿宗徒將這磐石解釋為基督的象徵。教宗說,那些渴望救恩的人,可以從耶穌那裡無償地汲取,而聖神將在他內成為永生的泉源。
  • 耶穌是人饑渴心靈的活水泉源——到我這裡來的,永遠不渴
    只要達到了自己認為的目標,就會幸福常駐。可惜,事實卻不是如此,錢多的人,還想要錢更多。得到成功的人,還想要更上一層樓。得到知識的人,還想要更多的知識。在這樣的無限的循環裡,究竟什麼時候才能得到所謂的幸福常駐呢?幸福真的是在知識了嗎?幸福真的是在愛情裡嗎?幸福真的是在很多錢財裡嗎?是沒有達到那個終點?還是說根本沒有終點?還是說方法論上的錯誤,是南轅北轍,走迷了路,走的是歧路呢?
  • 泉源馬陵山首次發現罕見真菌「地星」
    7月22日,泉源鎮紀莊村村民紀建軍在馬陵山深處首次發現了一處真菌「地星」,大約生長有6顆。據《中國真菌志》記載,地星在我國的分布種類有1屬16種及1個變種,其分布範圍也比較廣,北至內蒙古,南到廣東,多見於闊葉林、針葉林、針闊葉混交林以及草原處。地星在中藥中比較常見,具有清肺、利咽、解毒、消腫、止血之功效,常用於咳嗽、咽喉腫痛、癰腫瘡毒、凍瘡流水、吐血、外傷出血。
  • 蕾切爾薇姿驚豔女王範《珍愛泉源》
    《珍愛泉源》是一部由達倫·阿羅諾夫斯基執導,休·傑克曼、蕾切爾·薇姿、艾倫·波斯蒂恩等主演的科幻電影,於2006年11月22日在美國上映。該片主要講述了一個男人為了挽救深愛的女人而經歷的上千年的奧德賽之旅的故事。2006年,該片獲第63屆威尼斯電影節金獅獎提名。
  • 敬畏耶和華是智慧的開端,也是生命的泉源
    敬畏耶和華,就是生命的泉源,可以使人離開死亡的網羅。以賽亞書 33: 6. 你一生一世必得安穩,有豐盛的救恩,並智慧,和知識。你以敬畏耶和華為至寶。
  • 被仇敵塞住的祝福泉源,正在被挖開!
    艾道格今日預言:1.不要聽你周圍的沮喪聲音,因為上帝呼喚你往更高之處。(創世記 26:18 和合本)那些你生命中被仇敵塞住的祝福泉源,神正在差遣天使為你挖開。3.你需要去餵養那些屬靈的嬰孩,注意主把哪些人帶到你身邊。4.靈裡看見一條很大的眼鏡蛇被神的箭射死了,一些攔阻你的黑暗權勢敗潰倒臺。5.恩待那些過去曾經為神擺上的老僕人使女的兒女後裔。
  • 六一兒童節在即 北京海澱堂舉行」喜樂泉源「兒童節讚美會
    在兒童節之前的5月29日傍晚開始,北京海澱堂舉行了「喜樂泉源」2016六一兒童節讚美詩,教會裡面許多可愛的小孩子們穿上美麗的服裝,用舞蹈、歌聲和各種豐富的節目讚美上帝,也讓他們的父母們感受到以上帝之愛和真理培養孩子是多麼喜樂和感恩的一件事情。據海澱堂官網,當晚的讚美會以孩子們稚嫩的童聲唱起同名主題曲開始:「你是我喜樂泉源,你使我歡欣跳躍。你使我自由飛翔,不再被罪惡捆綁。
  • 正能量快樂幸福的句子
    1、我渴望生命,渴望生命給予我的情感,我要真正的體現生命的真實。四川的雅安,地震曾經奪去了許多人的生命,那廢墟中細微的呼喚,真正的讓我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是何等的堅強?活著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幸福的未來。
  • 中秋快樂,幸福團圓!
    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又是一年中秋佳節,古往今來一直流傳,描繪著人世間離別的常態和無奈,也寄託著千百年來人們嚮往幸福團圓的美好願望。也祝福天下所有的朋友們:中秋快樂,永遠幸福!小時候,我們還小,望著滿院月光,總以為中秋只是簡簡單單的吃著月餅。
  • 九九節快樂!快樂如喜洋洋,幸福永在萬年長.
    1.
  • 1月,耐心點,給好運一點時間,3星座快樂永相伴,幸福相隨萬萬年
    1月,耐心點,給好運一點時間,三星座快樂永相伴,幸福相隨萬萬年! 1月,耐心點,給好運一點時間,巨蟹座快樂永相伴,幸福相隨萬萬年! 1月,耐心點,給好運一點時間,雙魚座快樂永相伴,幸福相隨萬萬年!
  • 七一建黨節溫暖人心的早安心語,七一建黨節快樂,祝你幸福快樂!
    七一建黨節快樂,祝你幸福快樂!Only spell out the beauty, there is no waiting for the brilliant. good morning! Happy July 1 party day, I wish you happiness!堅持下去,未來一定會更好。早安!
  • 是什麼讓你幸福快樂?找到自己的快樂源泉才能長久地幸福
    每個男人和女人都想要快樂,但是沒有人真正問到底什麼是快樂。 Where does it even come from? 這從何而來? 所以,這很酷,但這是一種表面的幸福,它並不是真正的核心幸福。 There is a quote by Socrates that I think is very interesting. 蘇格拉底有句話我覺得很有趣。
  • 快樂,幸福等詞對我們是外來語,我們形容快樂幸福的詞是四個字
    不知什麼時候快樂,幸福的詞傳入中國,也不知什麼時候我們中國人也開始使用這些詞,以至於我們早已忘記了自己國家更傳統的詞語。我們都知道世界上的文明古國,只有中國文化一直被我們繼承著,我們的文化沒有中斷。快樂,幸福之類的話不是我們的語言,可以借來用一下,但對自己國人最好用自己的語言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都可以相互借鑑,但是自己國家的語言表達能力不能減弱,對外國人說外國語言,對國人說自己的語言,在此基礎上每年更新出自己國人喜歡的語言。學以致用的,用對對象,對不同的對象使用不同的需要表達方式。
  • 【星聞】閻奕格、J.Sheon共譜《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尋得幸福快樂真諦
    繼三月份《少了一件牛仔褲》數位迷你專輯之後,閻奕格即將再次推出新作品,自從兩年前在金曲獎結識了同為新人獎入圍者的J.Sheon之後,閻奕格就一直很希望可以與他合作,這次終於完成心願,與J.Sheon共同創作新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人生,怎樣才能幸福和快樂?
    總是聽到,人活著就要快樂,活著就要幸福。可是,世上能真正擁有快樂和幸福的人能有多少?幸福是一種內心的感覺,是人類最高層次的需要,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大多數擁有幸福的人都能感覺到快樂,幸福和快樂總是相輔相成的。
  • 閻奕格、J.Sheon共譜《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尋快樂真諦
    繼三月份《少了一件牛仔褲》數位迷你專輯之後,閻奕格即將再次推出新作品,自從兩年前在金曲獎結識了同為新人獎入圍者的J.Sheon之後,閻奕格就一直很希望可以與他合作,這次終於完成心願,與J.Sheon共同創作新歌《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
  • 閻奕格、J.Sheon譜《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尋得幸福
    J.Sheon表示,歌名《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常出現在許多童話故事中,代表了一個快樂的結局,「但是我想用這首歌帶出幸福的一體兩面,幸福不是一昧的覺得我沒有缺點,我不能犯錯,或我一定要積極正面就可以得到。
  • 每個人都應該是幸福和快樂的
    幸福快樂的生活,是我們大多數人嚮往的生活,那麼怎麼樣才可以過上幸福快樂的生活呢?我們怎樣才能得到幸福和快樂呢?生活中我們的幸福和快樂是從哪裡來的呢?既然幸福感會隨時消失,那麼對於不斷追求和期盼幸福生活我們又該怎麼辦呢?我們應學會用心去體會生活,去感受點滴的幸福。要明白,生活本身就是一種禮物,擁有生命,本身就是一件幸福的事情。我們要時刻提醒自己,幸福就在我們身邊,要懂得用心去感受,不要讓內心麻痺,失去對幸福的感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