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樣年華》是由王家衛執導,梁朝偉、張曼玉主演的愛情片,於2000年9月29日在中國香港上映。該片以20世紀60年代的香港為背景,講述了蘇麗珍和周慕雲在發現各自的配偶有婚外情後,兩人開始互相接觸並隨之產生感情的故事。2000年,梁朝偉憑藉該片獲得第53屆坎城國際電影節最佳男主角獎。2001年,該片獲得法國電影凱撒獎最佳外語片獎[3] 。2009年,影片被美國CNN評選為「最佳亞洲電影」第一位。
1999年或是2000年,大街小巷談論著梁朝偉的領帶和張曼玉的旗袍,還有暖昧不清的「花樣年華」。我記得是一個晚上,家裡搶租到了電影的VCD,於是一家人坐在沙發上認真地擺好了架勢開始看。情節全忘了,只記得媽媽一直在數張曼玉的旗袍數目,然後爸爸一個勁地暫停,轉過頭去問媽:「這個地方是怎麼回事啊?」勉勉強強地看完,覺得王家衛這人很沒意思,拍些看不懂的電影,這種感覺一直持續到了大學。然後開始喜歡《重慶森林》,迷戀《藍莓之夜》,然後決定重新看這部電影。
《花樣年華》太經典了。王家衛幾乎所有經典的電影元素都體現出來了:懷舊氣息、含蓄的愛情、唯美的鏡頭、精緻的服飾、異域風情的音樂等等。對於80後這一代,喜歡王家衛大多都是從這部電影開始的。記得剛剛進入21世紀的時候,就風靡「小資」這個詞,而小資們又大都以崇尚王家衛的電影為榮。
而如今,王家衛已經成為了大眾的王家衛,他唯美表意的影像已經不再是從前認為的那樣晦澀難懂,而是真正具有現實主義作品的價值。對於我們來說,喜歡《花樣年華》背後的王家衛,就是因為他對於「愛情」的解讀的獨到和深入,把中國人骨子裡的那種壓抑的情感表達發揮到了極致,用一個看似不完美的故事來探討男女的情愛。所以,這樣的愛情方式不再獨屬於小資,而是任何人都能理解,都能體會到的了。
張曼玉給我們呈現出來的好女人形象我到現在都懷疑,現實中是否有如此之女人。在蘇模擬丈夫外面有人後的表現中可看出,她甚至連狠點的嘴巴都扇不下去,甚至天真的以為婚姻是自己做好就可以了。
當然,張的華麗旗袍,也的確是本影片的一大看點,筆者多次被其性感成熟所打動,也為其忠於家庭而又缺少夫愛而惋惜。梁最初是一個列印店的小職員,苦苦努力,卻的確缺錢花,答應太太幾年的旅遊計劃還未實現,再加上或許他不懂得給妻子以適時的關愛,致使家庭幾近破裂。兩人因孤獨而走到一起,又因共同的興趣彼此深愛,可同時也必須面臨鄰居的閒言碎語……煎熬中,感情向前發展。
周慕雲在離開香港之前想說:「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跟我走?」其實蘇麗珍又何嘗不想問:「如果有多一張船票,你會不會帶我一起走?」這是一句隱晦的話語,也許當大家真正說出口的時候這句話收到的答案只會是,「不會」。也許是大家都有所顧忌,也許是大家想得太多,也許那句想說出口的話並不適合說出來。於是,那句未說出口的話成為了自己心中永恆的遺憾,就像把話找個樹洞用泥巴封住了一樣,就沒有人知道。
2046這個房間是過去美好回憶的一個符號,2046這輛列車是一趟通往過去的「溫州高鐵」。回到過去,等於再也回不來了。在2046裡的那些過去是永遠不變的,我們希望的懷念的遺憾的過去的都在裡面,過去的似乎總是特別美好。其實,這趟車並不是通往過去,甚至只是遺憾。於是我們回到一個亙古不變的主題:愛情。我一直覺得,如果王家衛的電影少了那有獨特魅力與韻味的獨白,幾乎什麼都不是。這些獨白並不能通過電影裡的某個角色直接用語言或情節表現出來,這不過是某種人生感悟,一個過來人的體驗與感悟。
我回房間,卻覺得有點氣悶。拿了盒煙,往陽臺去。三月間,初春,香港卻是惱人的雨季,所喜這會兒剛停。我靠著欄杆,點了支煙,看到早上拿出去曬的拖鞋忘了收,被剛剛濺進來的雨打溼了些,好在現在都是塑料製品,太陽一出,很快幹,不像剛來香港的時候,我從上海帶來的那雙繡花拖鞋,若是有了汙漬又浸了水,那是怎麼也洗不掉了。那上面有塊黃黃的油漬,每次看到,好像還能聞到那天晚上的糯米雞的味道。在那種味道裡,看到那個男人,伏案寫著剛出場的人物——大醉俠。
從很多人的作品裡,都能找到那個時代的影子。張愛玲的幾乎所有的作品,看過一部侯孝賢的片子叫「海上花」,講舊時的上海。那個時代,華美又頹靡。就像影片中張曼玉曼妙的身姿總是搖曳在大雨裡,模糊在路燈下;就像梁朝偉的吐出的縷縷青煙,看得見,抓不著,一會兒他就散了,什麼都不剩。我想這世上有一種類似於罌粟一樣的感覺,它華麗又頹靡,明明這種情緒能讓你心裡難過壓抑到哭都哭不出來,卻不想捨棄,不停地回味,咂摸,直至淪陷。這就是王家衛想要描述的那個時代的感覺。讓人慾罷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