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版《西遊記》是幾代國人心中的回憶和經典,1999年楊潔導演的《西遊記續集》問世後彌補了86版的許多遺憾和劇情上的缺漏,但是新的問題又出現了,在唐僧師徒四人成佛後到底又發生了什麼樣的故事呢?
於是在2000年,這部被網友們稱為「鬼畜鼻祖」的《西遊記後傳》就橫空出世了,這部劇一經播出,就出現了兩種不同的聲音,主要是圍繞著電視劇的劇情和那多次重複的打鬥場面,總體而言,負面評價佔了多數。時間過去了20年,筆者在近兩年內重溫了這部劇兩三遍,越看越有興味。
通過在各大平臺的瀏覽和交流,大家對這部劇的優質評價出現了大幅度增多的趨勢,在幾年內,這部劇在某平臺的評分從將將及格已經上升到了7.8分,而且這個趨勢還在繼續,預計突破優秀線是大概率的,那為什麼這部劇能在播出十多年後,出現這樣的逆風翻盤呢?當下影視劇創作是否也可以借鑑到一些東西呢?
(劇中所有關於劇情的敘述均為簡述,以騰出篇幅做具體論述)
當年,很多人認為《西遊記後傳》的腦洞太大,對中國神話體系缺乏敬畏,但是拿到今天來看,《西遊記後傳》在當時負面評價較多的原因之一很有可能是觀眾沒能接受黑暗力量強大到可以一次性併吞神佛兩大體系這一設定,所謂「定數」到底是什麼,電視劇裡沒說清楚,觀眾就更不明白了。
尤其是在幾代人的腦海中,86版《西遊記》和99年播出的《西遊記續集》中各種神通廣大的神佛形象已經固化,號稱西遊世界最強三怪的金翅大鵬雕、九頭元聖(太乙天尊坐騎)和青牛(太上老君坐騎)只要主人一到也是手到擒來,怎麼會有一股勢力能把諸天神佛都困住呢?而且劇情中提到,無天和如來的法力是相當的,只要如來聯合神界、團結佛界,無天怎麼可能成事呢?電視劇把這一切歸結於一個虛無縹緲的「定數」,自然不容易被理解。但是跳脫出這個設定,《西遊記後傳》真的用了一個全新的角度解讀了西遊世界。
唐僧西天取經的起因是什麼?這源於李世民對涇河龍王的一個承諾,涇河龍王與袁守誠打賭,為了避免賭輸,他私自剋扣降水點數,結果被天庭判於斬龍臺受魏徵處斬,涇河龍王找李世民幫忙,結果魏徵來了個夢斬涇河龍王,龍王死後認為李世民失信,夜半糾纏李世民,李世民雖然最終度過此劫,但心內始終不安,聞聽天竺有大乘佛法遂遣唐僧取經。
孫悟空為涇河龍王案上天庭
可以看出,涇河龍王案是整個取經事件的開端,具有極其特殊的意義,《西遊記後傳》的編劇錢雁秋另闢蹊徑,同樣以涇河龍王案為開篇,以孫悟空不懼強權為涇河龍王伸冤為引,塑造了劇中主人公孫悟空剛正不阿、百折不撓、堅韌不屈的人物形象,並且在這一事件中樹立了孫悟空在三界的威信,為日後拯救三界做了重要的鋪墊。
這個劇情的設定是很精巧的,而劇中的大部分劇情就是在以往大家已經形成固有認知的層面開拓創新,在宏大的世界觀之下縱橫捭闔,雖然改編大膽但是卻做到了自圓其說。這樣的改編是很精彩的,不能一味批評它踐踏經典,所謂經典也需要有推陳出新的能力,能從經典中尋得精髓,在精髓之外創作出一個全新的、能被大眾所接受的西遊故事又有何不可呢?
無天和緊那羅
除了劇情,劇中對人物的塑造也極具創新性。無天作為最大反派卻有著讓人同情和理解的遭遇,他之所以墜入魔道源於信仰的崩塌,他原是佛界大護法「緊那羅」,為了在西牛賀洲南部傳教,他答應了當地大祭司解決當地的三大難事,當事情解決,但大祭司出爾反爾要處死他,阿羞為了救他自願獻身,緊那羅被釋放後,阿羞為了兌現對他的諾言自殺,佛界也因此將他逐出,從而一步步走向魔道。
這樣的設定極具傳奇色彩,也增添了無天這個反派人物的魅力,就連唐僧聽了無天的過去也表示如果自己遭遇了同樣的事應該也會做和他一樣的選擇,而從這開始,觀眾所接觸的無天不再是十惡不赦的大魔頭,而是一個亦正亦邪的反面人物,這樣的設定使得劇情的矛盾性更加突出,將原本簡單的正邪對立上升到了對人性的解析,人性可遠比正邪的衝突要複雜得多,無天的經歷和選擇是一個普通人在同等經歷下最可能的選擇,所以無天本質上更貼合人性,而非神性/佛性或者魔性。如來在劇中更多的表現的是佛性的一面,何為佛,老祖先造字大有深意,「佛,弗人也」,他所體現的高覺悟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的,這也是不少觀眾在劇中更喜歡無天的原因,說白了就是無天更加真實、更加像「人」。
無天、緊那羅、魔羅的飾演者黑子
在劇中,無天有三個形象,也就是無天、緊那羅、魔羅,緊那羅無疑是無天至善、至正的一面,魔羅當然是無天至惡、至邪的一面,那麼無天這個本體自然就是正邪交融的雜合體。錢雁秋是一位熟讀歷史的編劇、導演,想想那些歷史上建立赫赫大業的人物,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哪一個不是亦正亦邪的混合體呢?由此也可以看出,錢導在塑造無天形象時,刻意製造這種人性的對立和衝突,從而激發觀眾更深層次的思考,這與許多臉譜化的反派人物決然不同。
孫悟空作為劇中的絕對主人公和正面角色在塑造時其實也是一個「亦正亦邪」的人,但是他與無天的「亦正亦邪」不太一樣,這主要體現在他的嫉惡如仇和明辨是非,就拿涇河龍王案來說,他哪怕上天入地也要把此事查個明白,在他的眼裡真正是藏不得邪祟。
悟空為涇河龍王伸冤觸怒佛祖
面對黑袍和巨蠍這些絕對的惡勢力,他從不吝惜如簧巧嘴,對他們進行各種戲謔和嘲弄,當然還有無情的打殺,但是面對無天時,他表現了充分的尊重,無天也是如此,這也不禁讓人想起歷史上著名的「羊陸之交」,這種對手與對手之間的惺惺相惜落在吳主孫皓眼裡,陸抗的行為就是有通敵的嫌疑。而且悟空行事往往無關對錯,他做的永遠都是心之所向,他有自己的一套判斷是非的標準,他的不羈與狂放落在某些人眼中或許就是「邪」就是「逆」。
孫悟空和無天都曾經說過,如果換個時空他們也許會成為很好的朋友,我想這不是虛詞,二人有著很強的相似性,比如對理想的堅持、對對手的尊重,還有那種「我命由我不由天」的狂傲(據錢雁秋說,《石敢當》中很多情節是當年《西遊記後傳》沒有呈現出來的,若是算上這些遺漏的情節,無天和孫悟空的相似度更高)。
《西遊記後傳》編劇錢雁秋,代表作《神探狄仁傑》系列、《英雄》系列
錢導在創作孫悟空這個人物時,賦予了孫悟空救世主的人物設定,而在最後的劇情中,悟空為了心中的信念選擇了捨生取義,將英雄神話的悲歌描寫到了頂峰,也讓幾代人魂牽夢繞的「孫悟空」由個人英雄上升到「女媧補天」式的全方位的神話大英雄,這種境界和思想上的躍升也應證了前文所說的,《西遊記後傳》對《西遊記》的改編非但沒有踐踏經典和中國神話體系,反而讓經典生出了新芽,為中國神話體系做了查漏補缺。或許有文友認為我言過其實,但是00年代初期的錢雁秋就是那麼牛,他的很多手法和故事的鋪排是相對超前的,這一點即使是在業內也是認可的。
上述便是《西遊記後傳》口碑逆襲的硬性條件,但一部劇歷經多年能夠被重新審視還有一些「軟條件」。在《西遊記後傳》中武打鏡頭重複多遍受到了很多詬病,該劇導演李源和編劇錢雁秋都承認這是因為當時刪減的戲份太多,又湊不足集數而選擇的無奈之法,這無形中竟然也成為它逆襲的軟條件之一。
大家都知道現在稱這種多次重複同一片段的視頻為「鬼畜」,在某些平臺,「鬼畜視頻」被做成了一個專區,瀏覽量是相當高,這種視頻往往是以多次重複達到搞笑的效果,當「鬼畜」大行其道以後,很多人突然發現了《西遊記後傳》這部國內最早具有「鬼畜精神」的電視劇,當不少觀眾抱著探尋「鬼畜」的想法去看這部片時,發現這部片在「鬼畜」之外所具有的深切內涵,一傳十十傳百。劇還是那個劇,只是大家對「鬼畜」的接受程度不一樣了,當年雷人的缺點竟然成了當代一部分觀眾追劇的賣點,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重要的引子,當然這是針對一些年紀較輕的新觀眾。
對於一些早年就看過這部劇的觀眾來說,當年看這部劇是看個熱鬧,對劇情具體的內涵和隱伏的深意未能理解,當重新審視這部片時,發現了這部劇的閃光點,也通過自己的人生經歷理解了這部劇。更為重要的是,當今人的頭腦對接受新鮮事物的包容度是很高的,相比於2000年,這方面的進步不言而喻,當我們不再以「歪曲經典」這個先入為主的觀念審視《西遊記後傳》時就能感受到創新帶來的審美愉悅。
除了這些之外,神話劇創作的大環境也使得這部當年被輕視的電視劇重新進入人們的視野,中國是一個擁有著深厚歷史底蘊和文化傳承的國家,這些底蘊和文化中當然也包含著那些美麗動人的神話傳說,在10年前,我們也曾拍攝過不少優秀的神話劇,央視版的《西遊記》自不必說,《寶蓮燈》、《新白娘子傳奇》、《封神榜》、《白蛇傳》、《精衛填海》、《歡天喜地七仙女》等是幾代人共同的回憶,隨著科技的發展,按理說神話劇應該更好拍,更容易拿捏,為什麼我們現在很難在近年找出幾部優質的神話劇呢?我想缺乏對傳統的創新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傳統固然可貴,但是創新同樣重要,能夠做到傳統與創新的有機結合就顯得尤為難得。所以,當時代在自動進行著大浪淘沙時,真正優秀的作品絕對還在沙灘上,它不會因為時間而被遺忘,能做到這一點,《西遊記後傳》已經算是成功了。
其實仔細想想,作品和人生一樣,或許當時不被人理解,但只要秉持本心做好自己總有一日可以守得雲開見月明,既然選擇了優秀就註定要經受最嚴苛的考驗,這個考驗不僅是優秀的高標準,還有時間,在這個大浪淘沙的時代,不想被輕易帶回大海,就要推陳出新,唯有如此才能在洗盡鉛華後,依舊明豔動人。